地方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改革创新探究

2022-11-23 19:28陈欣欣秦佳庚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概论思政理论

陈欣欣,秦佳庚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通过开设思政课,引导高校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重在培养青年人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地方高校开设的各门思政课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在各门思政课中是理论性、政治性和时代性最强的课程,要实现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应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的依据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对象,尤其在民族自治区,各高校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1]地方各高校的“概论”课教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培养的关键途径。各高校通过“概论”课教学,使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脉络与实践经验有准确、系统地把握,从而真正地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容。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优势、特长,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宣传工作。若要高质量实现上述目标,则需要对地方高校“概论”课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使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青年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的储备人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乃至将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环。[2]

(二)实现地方高校“概论”课创优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为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认识问题、教学问题及体制机制等问题。办好思政课,要做好思政课的定位,即明确如何看待思政课,应将思政课放在我们党和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来对待。作为地方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一门,“概论”课建设必须加强,全面提高“概论”课质量和水平,实现地方高校“概论”课创优。地方高校“概论”课创优涉及到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多个方面。要实现上述各项创优目标,亟须改革原有“概论”课教学的方方面面,构建满足创优目标的课程建设体系,打造素质优良的“概论”课教师队伍,培育优质“概论”课教学资源,打造理论准确、思想深刻、政治性强、形式活泼的优质“概论”课示范课堂。地方高校通过“概论”课创优目标的实现,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素质,协同带动其他几门思政课发展,从而加快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

(三)满足地方高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致力于解决人民的物质层面问题,更致力于解决人民的精神层面问题。解决人民的精神层面问题,就要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这就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育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关键平台,能否培育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重点在于各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质量。对高校“概论”课进行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情特点的改革创新,将有利于提高各高校青年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获得感。在提高获得感的基础之上,更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理论自信,并建立系统的理论思维能力、获取有效资料的能力,为满足地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可靠渠道。

二、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径

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可通过建立全方位“手拉手”备课机制增强“概论”课的思想性;通过构建系统的专题理论教学方案增强“概论”课的理论性;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增强“概论”课的亲和力;通过优化课程考评结构增强“概论”课的针对性。

(一)建立全方位“手拉手”备课机制

实现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任务,应增强“概论”课的思想性。这就需要地方高校以概论教研室为最基本单位,通过建立健全“手拉手”备课机制统一思想、创新思路,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教学质量的高低,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环便是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的第一步,就要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

首先,组建集体备课队伍。队伍构成不应仅有本教研室教师、其他教研室教师代表、本校辅导员老师代表、本校学生代表,还应包括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更应邀请本地区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代表。邀请本校其他教研室教师代表参与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处理好高校“概论”课与其他几门思政课在内容上的衔接与联系;邀请本校辅导员老师代表,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辅导员老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备好学生,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邀请本校学生代表参与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采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点与思想的困惑点,从而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邀请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的目的是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沟通和学习;邀请本地区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政课教师代表,目的在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校“概论”课各专题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各部分内容的纵向教育衔接。

其次,集体备课应充分发挥新老教师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优势,新教师的优势在于课件制作的技术和课堂互动;老教师的优势在于对理论思维、框架结构的认识以及内容把握的系统性。因此,每次集体备课可以由一名新教师与一名老教师搭配作为主讲人。老教师负责专题架构与理论内容的设计,这就可以融入老教师多年的科研经验;而新教师则负责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件的制作。这种搭配既可以发挥新老教师的专长,又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新老教师之间对备课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

再次,集体备课涉及每一专题的导入、逻辑思路、案例设置、提问讨论等教学过程与环节,共商共建共享确定教学方案。其中,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是影响整堂课授课效果的黄金五分钟,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分享较好的导入形式和导入内容,讨论适合每一专题的问题导入、时事热点导入、身边实例导入。逻辑思路由主备课教师分享,其他参与备课的教师共同修改完善,应把握好每一专题的逻辑脉络,环环相扣,基于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适当问题链,调动学生进行理论思考。案例设置方面,可以由主备课教师针对所备专题建立案例库,在集体备课中对如何使用案例分析理论进行探讨。集体备课内容还应涵盖学生对每一专题内容思想困惑点的提问讨论与解答,协商探讨确定课堂讨论题目、讨论过程、如何回应学生疑惑,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有获得感。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推动地方高校“概论”课教师深入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活动,整体提升高校“概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通过建立健全“概论”课“手拉手”备课机制,做好“概论”课教学的思想准备,这是实现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任务的首要路径。

(二)构建系统的专题理论教学方案

做好地方高校“概论”课的改革创新,还应构建系统的专题理论教学方案,增强高校“概论”课的理论性。专题理论内容讲授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应抓好每一专题内容的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纵向要有根,即理论的根,该部分理论从何而来,使学生能够弄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也能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横向要有实例,有比较,可以采取叙事教学方法讲授革命故事或者先进人物的事迹,也可以与其他地区,或者国内与国外进行对比。关于如何在专题理论教学内容中抓好纵向与横向两条线的问题,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或怎么办)的结构设计专题理论教学的思路。例如,在讲到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时,“是什么”就可以追根溯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横向举实例的方式引出新发展理念的五大内涵;“为什么”可以纵向探索理论发展脉络,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理念的演进,使大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有正确的历史观和全面的认识;“怎么看(或怎么办)”可针对大学生理论盲区、时事问题设置互动环节,引发大学生理论思考,唤醒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横向实例的搜集方面,可以以大学生作为主体完成,涵盖典型人物事迹、史实、数据等,尤其是民族革命人物事迹、民族改革创新实例以及民族发展实际。每节课快结束时需布置下节课学生需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做实例资料补充。这种叙事教学方法应广泛应用于每一专题理论教学中,能够从情感上有效地打动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概论”课教学的积极性。其素材可以取自革命历史故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故事等。例如,在讲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可以结合各地区基层治理的实例。在专题理论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中国精神,在教师的带动下使大学生共同感受革命故事的跌宕起伏,感受革命力量的强大、革命信念的坚定。让大学生在听故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更加理解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并且能够通过听故事获取对现实生活的激励。

在纵向与横向两条线,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或怎么办)的思路基础上,每个专题理论教学内容均需由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设置教学内容的亮点(体现时代感和有用性)、笑点(活跃课堂气氛)、感人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染作用)、及引发思考点(对学生学业及个人发展的启迪)。每个专题讲完设置专门讨论课,针对该专题进行充分讨论。围绕该专题内容设置讨论问题,讨论问题可以由学生代表提出,其他学生从不同侧面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并做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动脑思考,提高学生政治意识和理论分析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概论”课的理论性。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就是要增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概论”课的亲和力。各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其中,课内实践涵盖课前演讲及翻转课堂。课前演讲可以采取读书心得分享、时事评论、史实解说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校“概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例如,在讲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时,可以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下品读《毛泽东选集》中的部分文章,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毛泽东的经典代表作,搜集相应背景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完成读书心得分享,使学生从经典原著中挖掘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翻转课堂是全面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布置作业形式。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拍摄微视频,视频内容以“概论”课涉及到的史实资料,如:地方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文化传承、乡村建设等作为素材,由学生自行编剧、导演、制作微视频,可选择在智慧教室先播放每组视频作品,再由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视频制作解说。

课外实践可以分为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网络实践可以采取将本组拍摄的微视频传至抖音等自媒体中;也可以采取学生到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参观,将参观体会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还可以发挥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与“概论”课内容相关的手工作品,并将设计理念及作品传至微信朋友圈或家庭微信群中。目的是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社会实践应充分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的一体化应用,地方高校可统一安排赴本市或其他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还应充分应用好乡村振兴资源,选取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调动地方高校大学生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为地方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社会实践还可以涵盖大学生自行组织的社会宣讲、公益事业(支教、献爱心等)及社会调研活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在群众中受教育,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优化课程考评结构

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不仅要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构建系统的专题理论教学方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还需要优化课程考评结构。“知”和“行”是高校“概论”课育人目标的两条主线。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应该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知”与“行”的效果。传统的考评体系并不能有效地满足高校“概论”课的育人目标,因此,地方高校“概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一环是对考评结构进行创新,真正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根据上述改革创新路径,可以采取过程式考评结构。[3]地方高校“概论”课总评成绩可以设置为四个部分,即素质拓展、平时成绩、社会实践以及期末考试。其中,素质拓展的考核内容可包括翻转课堂、课前演讲、自学自讲;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可包括课堂抢答、作业、笔记、期中闭卷考试;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可包括社会实践心得、网络实践;期末考试可采取网络测试形式,通过教师的集体备课建立试题库。四个部分的高校“概论”课考评结构,形式多样,有对理论内容的考核,也有对学生参与实践的考核,有效丰富了“概论”课教学的形式,有利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能够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使地方高校“概论”课更具生动性和活泼性。四部分考评内容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即认定“概论”课总评成绩不合格,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地考评。[4]

猜你喜欢
概论思政理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