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智慧
——黑塞《荒原狼》与老子《道德经》中的两极观念

2022-11-23 19:16李梦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两极黑塞道德经

李梦巍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年),德国作家,诗人。在辩证思维方面,黑塞继承了以思辨见长的典型日耳曼文学传统。但与此同时,黑塞的辩证思维并不局限于此。在长期在印度传教的外祖父的影响下,黑塞对印度和东亚地区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国的道家文化,对黑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塞曾说过:“老子目前在我们可怜的德国很时髦,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根本上是自相矛盾的,然而,他的思想恰恰不是矛盾,而是严格的双极、两极,因而不止一个维度。我经常从他那里汲取源泉。”[1]79在中国包括道、儒、禅宗等众多的文化体系中,老子的思想是黑塞较早接触并接受的,从而他作品中老子的思想痕迹尤为明显。如《席特哈尔塔》和《玻璃球游戏》中的主人公都有“天人合一”、完善个体自我等典型道家理念的影子。黑塞还在他的作品《朝圣者之歌》中写道:“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使我觉得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是兄弟,老子深藏的智慧及其神秘的动力使我思索良久。”[2]54可见黑塞对老子智慧的认可与重视。在对老子思想的学习中,除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的思想对黑塞产生影响之外,《道德经》中的两极观念也对黑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常以事物的两极为主线,或者是将两个主人公作为两极,或是将两极的观念融合到一个人物身上进行辩证思考,而这一观念在黑塞的作品《荒原狼》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一、具有相似性的两极观念

老子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篇中说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4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在老子的思想中,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定有正反两面共同存在,并且相辅相成。反言之,如果一方不存在了,那另一方便也不存在了。比如美与恶,当人们认识到什么是美的时候,那么便知道了什么是恶,如果世上没有了美,那便也没有恶的存在了。善与不善、有与无与之同理。也正是多种多样的“两极”的存在,才构成了这个世界。从中可以窥见老子的辩证思想。

在黑塞早期的作品《在轮下》中,黑塞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分别是汉斯·吉本拉特和赫尔曼·海尔纳。其中汉斯出生于一个掮客家庭,性格内向、循规蹈矩,是老师、同学心中公认的好学生,因为拿了奖而被校长优待。海尔纳则出身于一个相当优裕的家庭,性格开朗、浪漫,他讨厌刻板,追求自由,对于功名表示不屑。可以说,从家庭到性格完全相反的汉斯和海尔纳互为两极。这种两极观念在黑塞深入了解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显现得更为明显。在小说《荒原狼》中,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是一个来自荒原的“荒原狼”。作者写道:“从前有个人名叫哈里,又称荒原狼。他用两条腿行走,穿着衣服,是个人,可是实际上他又是一匹荒原狼。”[4]36“荒原狼有两种本性:人性和兽性。”[4]37黑塞在小说中指出了哈里身上的两极,一个是人性,一个是兽性。黑塞将哈里塑造成了一个同时具有两极特性的人:“哈里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个‘人’,这是思想、感情、文化、温顺而崇高的性格的世界,他发现自己身上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只‘狼’,这是充满欲望、粗野、残酷、低下的粗鄙性格的黑暗世界。哈里把他的性格分为互相敌视的两个方面,似乎泾渭分明,可是他却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有时狼和人能和睦相处,非常幸福。”[4]50黑塞通过树立哈里身上的两极对立的观念,辩证地探讨人和社会该如何和谐共生,这种人性和兽性又是要同时存在的,荒原狼若要抛弃其中一个,他能选择的便只有死亡。这种思想与老子的极具辩证智慧的两极思想是相似的。

二、为治人者服务与自我救赎的两极观念

虽然有着相似的两极观念,但老子和黑塞的两极观念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的“无为而治”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而是要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所谓的“无为而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治”。简言之,“无为而治”只是老子为治人者治理国家提供的一种可参考的方法,归根结底,最后的重点还是要落到“治”上面。“无为而治”本身便包含着两极观念,一个“无为”,一个“治”,无为却还能达到治,可见老子的两极观念是互通的。《道德经》中还有很多的两极观念,在第三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论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82在这里,老子列出了歙与张、弱与强等两极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性总是在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是他想要表达的观点,而最终的落脚点则在于国家,老子列出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是老子为国家服务的观念。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老子的两极观念是服务于治人者的。

黑塞写的哈里是一个在自己是人还是狼的认知中徘徊的“荒原狼”,“荒原狼”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这个无家可归的“荒原狼”、小市民阶层的孤独的憎恨者,却始终住在名副其实的小市民的房子里。”[4]22“我虽然憎恨小市民,但他们那种气质却有使我感动的成分,我喜欢它们,喜欢它们跨过我房间的门槛,进入我的住房。”[4]23“荒原狼”表达了他的观点,他憎恨小市民,但是他离不开小市民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他憎恨小市民,但却又喜欢小市民身上的气质。在这一段自述里不难看到,此时的黑塞已经将自己代入了“荒原狼”,而且黑塞在提到《荒原狼》这部作品时说:“面对着充满暴力与谎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灵魂发出我作为诗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为例,描写我的存在与痛苦,从而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从而被其他人蔑视。”[4]5可见,当时的黑塞写“荒原狼”也是在写他自己,这也是黑塞想要自我救赎的呼声。在当时思想混乱、人们都迷失了自我的欧洲,黑塞的《荒原狼》无疑是一声惊雷,使得人们开始看到时代的迷茫,看到思想的缺失,而黑塞所作的《荒原狼》无疑是在自我救赎,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该如何解决人性与兽性共存的问题,但是“哈里企图通过把自己分裂为狼与人、欲望与精神的办法来更好地历劫他的命运”[4]50。可见黑塞是在用两极对立的观念试图进行自我救赎。综上,老子使用辩证的两极观念的目的是为治人者服务,而黑塞用两极观念是在尝试着自我救赎。

三、从道家文化到老子的两极观念

在认识道家文化之前,黑塞先了解的是印度文化。黑塞的外祖父长期在印度传教,对印度和东亚的文化十分了解,这使得黑塞在他幼年时便开始接触印度文化。黑塞曾在他的《朝圣者之歌》中写道:“与很少有回旋余地的基督徒生活相比……印度宗教和诗歌的吸引力自然是大多了……我内心能够毫无阻力地接受从印度世界传来的音讯,它们对我毕生产生影响。”[2]54可见,印度文化对黑塞的影响之深。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欧洲兴起了中国道家热,使得黑塞开始了解并认识道家的学说。黑塞曾说:“中国的老子哲学,两千年来一直不为欧洲人所知,但在最近十五年里却被译成了各种欧洲语言,《道德经》也成为一本时尚书。”[1]73此时的黑塞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德经》,也开始理解《道德经》所表达的内容,如他在一篇名为《神学摭谈》的文章中论及人成长为人的三阶段的观点和人的两种基本类型的观点时说,第三阶段是圣者们的“觉醒”,而这一阶段“再用另一种象征语言来说,它就是等同于老子所说的‘道’的阶段;‘道’的道路就是从对仁义的有以为到对知与德的无以为而至‘道’”[2]58。可见,黑塞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之深。

在黑塞阅读道家作品了解道家文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那便是卫礼贤。卫礼贤曾作为传教士在中国待了二十多年,期间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其后,他与康有为在青岛组织孔文社,并将《论语》《道德经》等作品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发行,为黑塞接触老子的思想架起了桥梁。在对老子的思想有进一步的理解之后,黑塞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严格的双极、两极,因而不止一个维度”[1]79。他开始认识到老子思想中的两极观念,这启发他用两极对立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并且在两极对立的过程中寻找自我,这使得“荒原狼”在认识自己到底是人还是狼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两极对立起来,用极具辩证性的思想试图去明确自己的身份。这种方法使得《荒原狼》因哈里自身的两极对立的观念成为他的作品表达两极观念达到顶峰的一部作品。

四、动荡不安与信仰缺失的时代特征

老子与黑塞两极观念服务的对象不同,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面对社会动荡的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观点,到诸侯国游说,希望诸侯国的统治者能够听从自己的言论,用自己的理念去治理国家。所以,此时诸子百家的观点,几乎都是为了治人者而服务的。其中儒家提出以德治国,以“仁义礼智信”来治国;墨家则提出“兼爱”“非攻”;而老子则提出“无为而治”,并且通过撰写许多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详解自己的治国理念。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为者败之,执者失之。”[5]67这段话的大意是讲:要想治理好天下,却要用强硬的手段,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可以把天下看作是一件神圣的“物”,如果企图强硬地去改变它就必然会失败,如果企图强行控制它,则必然会失去。老子用这样充满两极观念的观点去说服治人者不要用强硬的手段去治理国家,而是要用“无为”的方法去治理国家。这是老子处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下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黑塞出身于一个宗教家庭,他所接受的是以思辨见长的典型日耳曼文学传统。相比老子“无为”的辩证观,黑塞的辩证观则更具“功利”性。他在回忆与弟弟一起经历的童年时称:“我身上也具有宗教情愫,我们的宗教情愫根源相同,不过我在少年时代先成为自由思想者,后来又成为泛神论者,读过一些外来的神学和神话,即使后来我和基督教逐渐和解,也没有放弃内省,总是孤独一人。”[2]136可见,即便黑塞打破了宗教的界限,也无时不在自省,而过于清醒又追求完美的他对整个社会有着清醒的认知。中年时期的黑塞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黑塞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而战争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受到多种文化冲击的德国青年们开始处于思想迷失的状态,他们陷入了思想贫瘠的窘境。因为理想的完美和罪恶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映照,使得黑塞开始试图从根源上去剖析问题,于是黑塞将“荒原狼”身上的人性和兽性作为两极,作为鲜明的对立面,试图用辩证的两极观念在信仰的迷失中找寻自我。他要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去完成自我救赎,面对着信仰缺失的现实社会,黑塞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五、对现代道德的呼唤与对生命的关注

老子是个大思想家,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超人的思想。有论者指出:“当代中国哲学对老子《道德经》的疏解,‘客观实有’与‘主观境界’的诠释之争,是中国哲学的产物,但也正是中国哲学迈入世界哲学乃至全球文明的过程中无可省略的一步。因为中国哲学在取得现代意义与表达形式的努力中,已经无法不使用西方哲学的语言。”[6]66-67老子的哲学中充满了辩证的思想,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大力弘扬人的本性、真性。尤其是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界里,人们需要抵挡住外界物质的诱惑,寻求心灵的净土,提升人格与内涵,从而不违背内心的本真。而当面对需要进行道德的选择的时候,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5]85意思是,推崇仁德的人不去特意修养德行,却能拥有高尚的品德;贬低仁德的人即使看起来没有丢掉德行,但实际已经丧失了品德。这是老子的道德观,他用这种两极辩证的思想去呼唤社会道德,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道德观才是正确的,才是有利于社会的。可以说,“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趣味。直到今天,老子还在参与塑造这个民族的思想”[7]13。而老子的道德观也在呼唤当代人性与道德的回归。

在写作《荒原狼》期间,黑塞正在经历自己人生的重大变故。1924年黑塞和歌唱家露特·温格尔结婚,他的婚姻也命运般地破裂。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强烈冲突,黑塞曾一度想到自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荒原狼也曾一度想要自杀,去彻底解决自己到底是人还是狼这一矛盾。荒原狼来自自由自在的荒原,它本不受拘束,但是当他离开荒原,以人的形象走到现代社会中后,他的行为,他的认知,都开始受到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束缚。作为“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4]13,他开始在痛苦地挣扎中完成自我救赎,就像在《在轮下》这部作品中汉斯最后受不了周围人的嘲讽,最后在绝望中跳入河中自杀。这都是黑塞对生命的关注,他希望用自我剖析的方法,将自己的痛苦揭露于人前,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思考生命问题。《道德经》过分关注于人的行为的得失,而较少关注人的内心与人的意识,而《荒原狼》将人物的两极过于对立,并试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寻找答案,却忽略了对社会道德的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后,黑塞开始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寻求自我救赎和时代救赎的方法。在老子两极观念的影响下,他试图用两极对立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对老子思想的认识过程中,他试图在两极对立的观念中用辩证的智慧去寻找个人在社会中的平衡,寻找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之道。通过对荒原狼进行两极对立的辩证思考和表达,从而实现自我的救赎,进而完成对时代道德与生命价值的呼唤。

猜你喜欢
两极黑塞道德经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动物“萌主”在两极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国产剧两极:青春励志剧口碑最好,老戏骨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