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君,李朝献
(1.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学院,河南 新乡453000;2.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濮阳457000)
产教融合是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打破界限开展跨界合作。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院校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如何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标志着国家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措施在不断细化,处于转型发展期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本文从产教融合对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意义、如何破解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难题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今后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传统职业教育更多注重在课堂传授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随着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革,产教融合的提出使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更为多元化,通过有效整合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形成二者紧密配合、互相支撑、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下开展学习,能够更好地体验实际工作氛围,在企业专家教师手把手地指导下,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掌握实操技能。通过这种模式培育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一线生产、管理技能,毕业之后相比传统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实用,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因此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质量提升,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实践锻炼等方面的局限,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能,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产教融合下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符合其技术需求或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即可就业,并且具有符合目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企业面临的用工难,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稀缺的问题。作为产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984年,爱德华·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和个人”皆是利益相关者[1]110。资源整合是将资源、人力、空间、技术等较为分散状态的资源重新进行调整、组合、分配,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个效率较高的系统或整体,让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西方制造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车间、工厂才是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最好场所。因此,在政府出台政策促进整合多方利益和资源整合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将其本身的场地、设备、技术、人员优势与职业院校的师资优势进行整合,进而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职业院校通过对口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到校授课,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利于进一步补齐学校在学生实训方面的一些短板,为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此外,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实践、考核评估体系,能够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产教融合模式可以使学校与企业能够以更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程度保障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加快产教融合发展有利于将企业生产与学校人才培养深度贯通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训等教育方式优化人才供给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导向作用。经过与企业合作培育的学生在技能掌握方面也更加符合企业用人需求,能够使创新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第一时间创造经济效益,这也就契合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19年公布了全国100个短缺职业排行,包括营销员、收银员、车工、焊工等,招聘人数规模需求均大于实际人才供给。通过产教融合建立相关专业的定向培养,可以建立靶向人才培养的模式,把市场一线用人需求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有效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行业发展用工需求不对应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实现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除了要解决“产”和“教”两个融合主体的内部现实问题,还要协调应对双方在经济、社会及其他外部环境面临的挑战[2]21。如,一些产教融合领域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虽然各地方在产教融合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但缺少与之相协调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激励政策;一些地方校企合作虽已开展多年,但受限于企业育人成本较高、财政支持度不够以及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等方面问题,导致产业系统的营利性诉求和教育系统的公益性诉求冲突未得到妥善解决[3]22;一些合作办学专业运行整体还不够规范,有些甚至是靠学校与企业的人脉关系维持的短期合作状态,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政府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起到了连接平台或桥梁的作用,高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制度设计、常态监管。目前政府在学校与企业的平台合作、制度约束、评价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监管缺位,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往往缺乏专门部门负责,有些地方政府受政策、人员的限制,面对一些合作上的实际困难,也存在一定服务滞后或推诿现象,这也致使校企双方在实际合作中面临现实难题时无法得到有效支持,极大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多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办学质量,树立品牌效应,而企业更多地是提供教学场地资源、技术资源、信息服务等,从而补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期提升未来企业用工质量,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这也就决定了学校在产教融合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总是趋于主导地位,而企业受利益驱动更多情况下处于从属地位。从近年来产教融合发展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地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学校与企业在教学目标、培养理念、实施方案等方面还未形成高效协作模式。大多数职业院校虽然能够主动与企业联络开展教学合作,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出台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一些企业除了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可能还会影响正常生产或承担管理风险,在没有充分享受产教融合附带的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时,就会造成企业的预期收益与成本投入不符,造成许多企业缺乏协作的内生动力,存在办学热情度不高、教学走过场等现实问题,企业在教学方面责任意识还未完全建立,“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双方沟通协作效率较低的状态下,无疑阻碍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育效能。
产教融合培育人才最终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一方面,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需求量居高不下,企业经常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职业技术人才面临“就业难”的困境。问题根源更多是在于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反映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无法适应最新市场发展需求的问题。如一些专业在前期设置上缺乏有效调研就匆匆上马,导致了所谓的一些“包打天下”专业最终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被淘汰;还有的专业多年来未能按照最新市场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无法及时跟上国家改革发展的步伐去适应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在专业教学后期也缺乏相对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估,使学生因为技能素质不高、创新动力不足而面临就业选择空间狭小的现实问题。因此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战略实施需要进一步科学优化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可创造价值的技术人才,积极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断转型的需要。
要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培养大量创新型技术人才予以基础支撑。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适应,能够形成和谐的经济社会,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应与区域产业构成、生源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能聚集新生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4]8。政府对于产教融合发展的结构性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者,对于目前产教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有效的国家权力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便调用更多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有效化解矛盾。如果政府仅仅以“发挥市场自身调节作用”为借口而放弃了对校企合作双方的监管、调节、推动等职能,则对于产教融合发展非常不利。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供需对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产教融合发展予以统筹,以期培养更多创新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需求。一方面要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充分重视立法的重要作用,逐步制定并出台校企合作全流程、全要素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实施、绩效等作出规定,明确合作过程中技术孵化、成果分配、成本分担等方面的内容条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强制力保证,以保障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各环节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企双方的财政支持。无论是何种教育模式,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总是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达成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经济发展目标外,由于社会和公众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总体来说国家和社会是根本受益者,因此国家对于产教融合发展应当承担一定经济责任,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经费支持占比,设置创新人才奖励金等激励措施,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动力,同时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要予以一定的税收、项目等扶持,以有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培养更多优质创新型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因此在具有协同意愿和统一目标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人才战略发展理念,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合作双方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进一步融合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建立共同遵循的育人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大词典》定义学校文化为“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5]426;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学校与企业虽然文化理念有所不同,但都是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管理特点,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校企合作共建的过程中要树立多元化教育培训理念,既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培养严谨治学、勤于钻研的朴实学风,又能在企业中学习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工作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在共赢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建立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合作的体制机制。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资源与企业探索采用不同的办学模式,例如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宝马学院则采用校企“共管”模式,从实训基地的管理使用,到师资调配和能力提升,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都由校企双方“共创共享”,只有更符合双方利益需求的合作体制,才有利于理顺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各个环节。最后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结合职业院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供给需求,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适应的评价标准、验收细则,全面反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不足。
为发挥教师力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根据教师能力提升需求,每年安排一部分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和锻炼,使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延伸掌握更多生产一线实际技能,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企业专家到职业院校开展一定时间的兼职任教,在讲解实用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这两种交流方式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师资力量充分流动,互为补充,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了教师队伍基础。
科学设置校企合作的专业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及时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和地区企业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学校在设置教学课程之前要尽可能多地做好调研,充分收集企业特别是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学生期望学习的专业门类,要充分征求当地政府意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明方向,使专业课程设置既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又让学生掌握实用性较高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较好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而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