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论治特发性震颤

2022-11-23 18:40金晨露沈悦倩周天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川芎黄芩麦冬

金晨露 沈悦倩 周天梅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95%以上患者累及上肢,此外头部、舌咽部也可受累,躯干与下肢则较少累及。本病患者易合并多种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功能、心理、睡眠障碍等[1-3]。研究发现,本病老年人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4]。目前认为ET的发病机制与小脑、脑干病变相关[5],但尚需进一步探讨。目前西医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为一线治疗药物,此外还有脑深部电刺激、聚焦超声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式[6],上述治疗可缓解症状,但疗效有限,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7]。周天梅主任中医师系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脑病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在中医治疗ET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笔者跟师临证,总结发现中医药治疗ET,在减轻症状、延缓进展、减轻西药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现特整理周师从太阴中风传血痹治疗ET的经验,以飨同侪。

1 ET的中医认识

ET属中医“颤病”范畴,主症为头部或肢体颤抖,不能自制,系动静平衡失调,而致震摇不止。目前中医多将ET分为风阳内动、痰热风动、阳气虚衰、气血亏虚等证型[8],学者大多从“肝风”入手,以平肝熄风为治则,配伍清热化痰、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等针药施治[9-11]。马云枝认为,颤病的病机与脾关系密切,脾虚失运,水谷失于运化,则聚生痰饮,脾胃久虚,则气血不能化生,正不自持,邪风不止,顽病乃生[12]。

2 ET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的关系

太阴中风证系胃津亏虚,不能化生、输布营卫,难于抗邪,而受外邪侵袭所致[13],其病传由浅到深可分为邪风虚热、水饮血痹、风水黄汗三个层面,其中病传血痹系在正气不足,津亏血少,营卫不和,虚热内扰,产生邪风虚热的基础上,胃津渐亏,营血渐弱,水饮渐生而致[14]。血痹病名最早见于《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则为血痹”,阐述了血痹系因风寒之邪侵入机体,留滞血分,耗伤气血,故见肌肤麻木。仲景则详细阐释了血痹病的发病特点与主症:“……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但以脉自微涩,涩在寸口,关上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即气血不足,腠理不密之尊荣之人,胃虚津亏,水饮充斥肌表而致“肌肤盛”[15],复感邪风,发为血痹。此外,观血痹病之脉象,“涩”即凝滞不通、血虚饮停,“寸口、关上小紧”,紧脉主寒,寒邪侵袭,正邪相搏,致脉道紧张拘急;寸主表,关主里,表邪入里,津血亏耗,则血水停滞,亦符合其病机。结合ET的病因病机可推论,凡因先后天因素致津亏液耗,失于濡养,胃虚血少,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而出现的ET,可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论治。

3 治法方药

太阴中风证的基础方干为桂枝汤,而病传水饮血痹之基础方,则是由桂枝汤化裁而成的黄芪桂枝五物汤[16-17]。基于前文论述的太阴中风病传血痹病机,周师临证治疗ET,主方以桂枝汤加减,并针对不同兼证,辅以养血、清热、利湿、化痰等治疗。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发散、驱散表邪,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散收相合,共奏调和营卫之效;生姜、甘草、大枣补胃气而养津血,再加以热粥充养胃气、滋生汗源,全方化阳气、敛阴液,扶阳养阴,调节整体阴阳平衡;加上表里三焦之要药黄芪[18],解表祛湿、顾护中州、补益元气;重用生姜以助养血散寒除痹,其益胃补虚、温养除饮之效更著。

营血亏虚者,加麦冬、白蔹、当归、川芎、五味子、清酒濡之润之,其中川芎为“血中气药”,可行气活血[19]27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0],气血调畅则营卫自和;当归系补血圣药,活血补血之功独具[19]401;清酒为水谷之气,入血分,专于养血温通[21];麦冬味甘柔润,善于益胃生津、清心除烦[19]411;《神农本草经》云白蔹“味苦平,主痈肿疽创,散结气,止痛,除热”,具有消肿止痛、敛疮生肌、固护津血的作用[19]127;五味子补敛并俱、益气补虚[19]425。

阳明里热者,加知母、黄芩、竹茹、寒水石、生地黄、石膏清之润之,其中石膏辛甘大寒,辛寒解肌、甘寒清火、解肌除邪[19]83;黄芩可治疗外科疮毒,具有补虚排脓、固护血分之效[19]93;寒水石为矿石类药,辛咸寒以清热散结[19]84;知母性寒质润,兼除水热[19]84;竹茹甘寒入血,既清热利水,又凉血除烦[19]311;生地黄甘寒质润,润燥生津[19]130。

水饮内停者,加黄芪、茯苓、麻黄、杏仁、赤小豆、瞿麦淡之渗之,其中黄芪散寒除湿、温通补益[18]186;茯苓淡渗除饮,甘补淡渗并俱,“利水而不伤正”[19]188;麻黄[19]45、杏仁[19]321辛散苦泄,可泄越水气;赤小豆[19]129、瞿麦[19]199均有利水除饮之效。

综上所述,周师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太阴中风病传血痹之ET,用药精简,力专效功,鼓邪外出,效如桴鼓。

4 病案举隅

4.1 病案一 方某,男性,71岁,2020年8月10日初诊。自述头部抖动2年余,平素畏寒,自汗,自觉口干苦,饮水多,胃纳可,大便调,一日二三次,尿中有泡沫,夜间起夜4次,寐早醒,耳鸣,肩部酸痛。患者目下有卧蚕,下眼睑色鲜红,摸之手心潮,舌红苔黄腻,脉软,下肢可见血络甲错。西医诊断:ET;中医诊断:颤病,辨证:太阴中风血痹。治法:解表散寒、清热生津、养血和营。处方一:桂枝6 g,知母18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处方二:桂枝6 g,竹茹24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当归6 g,川芎6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

2020年8月25日二诊。患者诉头部抖动减轻,肩背酸痛缓解,畏寒改善,耳鸣偶发,夜间喜饮凉水,舌红苔黄腻,脉软。处方一:黄芪12 g,芍药12 g,桂枝12 g,瞿麦6 g,赤小豆24 g,麦冬12 g,白蔹12 g,当归12 g,川芎12 g,清酒60 mL;处方二:桂枝12 g,炙甘草12 g,寒水石12 g,黄芩12 g,芍药12 g,生地黄12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

2020年9月16日三诊,患者诉头部抖动基本缓解,偶有发作,口干苦明显,夜间贪凉,大便次数减少,一日一次,尿泡沫较前减少,手心潮凉,舌红苔黄厚腻,脉软。处方一:桂枝6 g,知母18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处方二:桂枝12 g,炙甘草12 g,寒水石12 g,黄芩12 g,芍药12 g,生地黄12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

2020年9月30日四诊。患者诉头部抖动明显缓解,夜寐较前改善,舌红苔黄厚腻,脉软。处方一:桂枝6 g,知母18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麻黄6 g;处方二:桂枝6 g,竹茹24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当归6 g,川芎6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交替服用。后继续服用中药1个月巩固疗效,头部抖动未再发作后停药。

按:患者高龄,主诉头部抖动,乃年老体虚,气血津液化生不足,四肢九窍失养,故见头不时动摇,肌肤血络甲错;重感外邪与水气相搏,留滞在表,见肩部酸痛;大便次数多,尿中泡沫,夜尿频,苔腻,目下卧蚕,耳鸣,为里虚有寒、水饮内停、饮犯上下,故辨为太阴病。津液外泄,自汗,手心潮为中风;营卫失和,阳不入阴,见夜寐欠安;患者年老久病,津液煎灼,故兼见阳明里热,见口干苦、饮水多。四诊合参,当属太阴中风传血痹,治则解表散寒、养血和营、兼清里热。选桂枝汤加减,以桂枝配伍芍药、甘草调和阴阳、解表散寒,配知母、黄芩清热生津,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竹茹清热利水。二诊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出现夜间喜饮凉水的情况,为病邪有向外透散之势,在桂枝法的基础上,加解表祛湿之黄芪,祛除水饮之瞿麦、赤小豆,养血解表之清酒,再投麦冬、白蔹、当归、川芎等药濡养津血,使津血得养,水饮得除。三诊时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口干苦明显,贪凉,病邪继续向表发散,阳明里热偏盛,易灼伤津血,故续用桂枝法合知母、黄芩、生地黄、寒水石等清解里热,防止灼伤津液。四诊患者诸症缓解,里邪出表,故在前方基础上,用麻黄配桂枝,使表上废水得以泄越,进一步巩固疗效,体现了周师注重“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思想。

4.2 病案二 童某,男性,59岁,2021年3月2日初诊。自述右手抖动10年余,紧张时明显,畏寒怕冷,动则汗出,口干,饮水多,喜饮热水,胃纳可,肠鸣辘辘,大便三五天一行,质可,尿有泡沫,寐晚,早醒,梦少,现感颈胀不适,身痒,疲乏,面部可见色斑,下眼睑色淡边红,舌红苔黄腻,中有裂纹,脉软,下肢见血络袜痕。西医诊断:ET;中医诊断:颤病,辨证:太阴中风血痹。治法:解表除饮、养血合营、清热生津。处方一:桂枝18 g,生姜18 g,炒甘草12 g,白芍18 g,大枣24 g,杏仁18 g,厚朴12 g;处方二:桂枝12 g,炙甘草12 g,寒水石12 g,黄芩12 g,芍药12 g,生地黄12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

2021年3月17日二诊。病史同前,患者诉右手抖动明显缓解,轻度口干,胃纳欠佳,肠鸣减轻,身痒减轻,舌红苔黄厚腻,中有裂纹,脉软,下肢血络伴轻度袜痕。 处方一:黄芪12 g,芍药12 g,桂枝12 g,瞿麦6 g,赤小豆24 g,麦冬12 g,白蔹12 g,当归12 g,川芎12 g,清酒60 mL;处方二:桂枝18 g,生姜18 g,炙甘草12 g,芍药18 g,大枣24 g,天花粉12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后续服中药2个月巩固疗效,症状基本缓解后停药。

按:患者中老年男性,主诉右手抖动,动则汗出,畏寒怕冷,系气虚血弱,虚邪贼风内袭,筋骨肌肉失于濡养,津液外泄,聚集在表,辨为中风;肠鸣辘辘,尿泡沫,下肢袜痕,苔腻系脾胃虚弱,水谷不化,饮停中焦,辨为太阴病。颈胀不适为太阳表束,枢机不利;久病里虚,伤及营血,故寐晚早醒、疲乏、面见色斑。大便质可,数日一行,兼见舌红苔黄腻,《伤寒论》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是以虽有阳明里结,而热象不重者不可下,仍以解表为法。治则解表除饮、养血合营、清热生津,选桂枝汤加减,加杏仁配厚朴下气除满、驱散水饮;加黄芩、生地黄、寒水石清解里热、兼生津血、补虚涩泄。复诊患者右手抖动的症状减之大半,其他诸症缓解,轻度口干,加天花粉以清热散结、通利二便、生津止渴;胃纳欠佳,肠鸣改善,加祛除水饮之瞿麦、赤小豆;考虑患者年老久病,津血亏少日久,当继续濡养津血,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黄芪以养血除痹,当归、川芎、清酒以濡养津血,使津液得补,气血调和,病邪自除。

4.3 病案三 郑某,女性,39岁,2021年3月2日初诊。患者自诉不自主摇头8年余,病起于产后睡眠欠佳,紧张、劳累时明显,偶有手抖,出汗不多,自觉有口气,饮水一般,喜饮温水,胃纳可,大便调,尿频,夜寐欠佳,夜间多梦,感疲乏,腰酸,月经延后,经前乳房刺痛,面色黄,下睑半白半红,手心潮微凉,舌红苔少,脉软,下肢见袜痕血络。西医诊断:ET;中医诊断:颤病,辨证:太阴中风血痹。治法:解表散寒、养血除饮。处方:黄芪12 g,芍药12 g,桂枝12 g,瞿麦6 g,赤小豆24 g,麦冬12 g,白蔹12 g,当归12 g,川芎12 g,清酒60 mL。共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21年3月16日二诊。病史如前,患者诉头部摇动未发,尿频改善,仍觉多梦,眠浅易醒,心烦,舌淡苔薄黄腻,脉软。 处方:黄芪18 g,桂枝12 g,茯苓12 g,麦冬24 g,五味子24 g,川芎12 g,生姜24 g,大枣40 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21年3月30日三诊。病史如前,患者诉头部摇动未发,近期情绪欠佳,口干,有口气,胃纳一般,二便尚调,夜寐改善,多梦改善,疲乏改善,面部痤疮,手潮温,舌淡苔薄黄腻,脉浮软。处方一:桂枝6 g,竹茹24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当归6 g,川芎6 g;处方二:黄芪18 g,桂枝12 g,茯苓12 g,麦冬24 g,五味子24 g,川芎12 g,生姜24 g,大枣40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

2021年4月16日四诊。病史如前,头摇未发,情绪改善,口角生疮,轻度口干口苦,口气减轻,胃纳一般,二便尚调,夜寐安,经前乳房刺痛减轻,舌淡齿痕苔薄,脉浮数。 处方一:黄芪12 g,桂枝12 g,芍药12 g,炙甘草12 g,生姜12 g,大枣60 g,黄芩6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麦冬12 g;处方二:桂枝6 g,竹茹24 g,黄芩12 g,芍药12 g,甘草6 g,当归6 g,川芎6 g。 各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交替服用。

按:患者女性,因产后虚损,气血失养,不能濡养经脉而致头部、肢体抖动;营血亏虚而致疲乏,夜寐欠安,面色黄;邪风内袭,津液外泄,故手心潮微凉;尿泡沫,下肢袜痕,属饮犯下焦,综上辨为太阴中风血痹病传。病机为营血亏虚、水饮内停,首选桂枝汤以解表散邪,再加麦冬、白蔹、当归、川芎濡养津血,黄芪解表祛湿,瞿麦、赤小豆祛除水饮。二诊患者头部摇动消失,但见心烦、多梦、眠浅易醒,为营血耗伤,灼伤津液,郁而化热之象;苔薄黄腻,可见里有水热,故选黄芪桂枝五物汤温卫解表、养血除痹,配淡渗除饮之茯苓,濡养津血之五味子、川芎,清心除烦、濡养津液之麦冬,治疗里虚血少兼有水热。三诊时患者头部摇动未见,夜寐改善,自觉口气,面部痤疮,病邪有化阳出表之势,故在前方基础上,加竹茹、黄芩以清热润燥。四诊时患者头部摇动未发,夜寐改善,但口干苦、口角生疮等热象明显,此为里邪出表,阴病转阳化热,故在桂枝汤解表散邪、顾护津血基础上,加黄芩、生地黄、麦冬、竹茹等品,清热与养阴兼顾,驱邪不伤正,泻火不伐胃。

5 结语

ET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容易反复,难于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ET属中医“颤病”范畴,其病机不外“风”与“虚”,临床上患者多因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或先天乏源,而致津亏血弱,虚邪内中,水饮内停。周师临证治疗ET时,发现太阴中风病传血痹之病因病机与ET高度重合,因此以解表散寒、养血合营为治则,方选桂枝汤加减,以调和阴阳、表里同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针对不同兼证,辅以养血、清热、利湿、化痰等辨证治疗,对营血亏虚者,加麦冬、白蔹、当归等濡养津血;对阳明有热者,加知母、黄芩、竹茹等清热除烦;对水饮内停者,加黄芪散寒除湿,赤小豆、瞿麦祛除水饮,麻黄、杏仁泄越水气。周师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治疗ET,为ET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由于临床病例较少,而且未对桂枝汤治疗ET的药理机制等进行研究,亦需要今后深入研究加以明确。

猜你喜欢
川芎黄芩麦冬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愿 望(下)
愿 望(中)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听见麦冬在生长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黄芩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想起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