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贡献

2022-11-23 18:58:49卜繁波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创作创作

卜繁波

仰恩大学 文艺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014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实践者与倡导者之一,是上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多声部歌曲、音乐杂志以及引进西方作曲法的奠基人,是将西方话剧、音乐、绘画传入国内的艺术先驱。在音乐艺术领域,李叔同拥有独到的见解,他将自身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融入到音乐教育中,为我国近现代音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李叔同的人生轨迹

李叔同生于1880年,原籍浙江,幼名息霜,号疏通,李叔同的别名有多,共70多个,出家后有法号“无畏”“不着”“弘裔”“一音”“弘一”“演音”等,晚年又被人称为“晚晴老人”,虽然李叔同有很多的名号,然而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弘一法师”和“李叔同”。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考取进士,任吏部主事,后来又在天津从商,是当地知名的富豪。李叔同由于家庭条件优裕,从小便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和感染,这为其后来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李世珍去世后,李叔同二哥便担当起他的启蒙教师,从《千家诗》《唐诗》《毛诗》《孝经》,再到后来的《左传》《尔雅》,李叔同逐渐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并且在16岁那年考入天津文昌宫书院,学习八股文。17岁时结婚,当时正值梁启超、康有为发动变法运动,他发出了“非变法无以图存”的感慨,并表现出对康有为变法行为的肯定。1903年,李叔同与黄炎培、许幻园等人创办沪学会,举办演说会,开建补习科,并提出“移风易俗”的理念。为教唱乐歌,学校邀请了当时最为著名的音乐艺术家沈心工授课,当时李叔同已经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并且有了音乐创作的兴趣。沈心工的到来,让李叔同在音乐艺术上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祖国歌》《金缕曲》等歌曲。1905年末,李叔同考取“上野美术”学习美术,并在音乐学校学习作曲理论与钢琴。当年还与留日学友共同出版音乐杂志、美术杂志,以及我国第一份音乐艺术期刊《音乐小杂志》。1910年,结束日本学习生活的李叔同,回到天津担任教师,并在《太平洋报》上宣扬西方最先进的绘画技法。1912年,李叔同受“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邀请,充任音乐教员,在此期间,李叔同首次开设了人体写生课,为我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开创了先河。在7年的教育生涯中,李叔同教授作曲理论、钢琴、绘画等课程,并以和蔼严格、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譬如潘天寿、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在艺术教学中,李叔同还积极开展各类艺术活动,通过熏陶、感染学生的方式,影响社会音乐活动的发展方向。1918年,他在杭州“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并且继续从事各类经文研究和学习工作,在佛学研究中,李叔同依旧从事相应的文艺创作工作,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叔同创作了诸多的爱国歌曲,发表了大量爱国性、民族性的文章,对推动我国抗日战争工作的开展,起到激励作用。1942年,李叔同病逝,终年63岁。李叔同作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艺术创作者、音乐教育家,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李叔同先生独树一帜的音乐教育思想,能够为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有效、快速地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二、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行为进行理论概括,并升华为一种特定的理论依据,如果缺乏对实践过程的总结,那么音乐教育思想会停留在理论探索的层面上,难以在物质世界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和价值。然而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发现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并非局限在教育实践中,还包括音乐实践,只有在两种实践中得到印证,音乐教育思想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形式及音乐教育内容的系统统一。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形成于教育实践与音乐创作实践中的,能够切实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合起来,更好地发展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但要想充分地分析和探究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还需要从人格力量、学生本位以及“先器识后文艺”的角度出发。首先是人格力量,李叔同拥有鲜明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关乎学生、爱护学生的行为中,能够通过考查学生、关心学生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譬如当发现学生拥有创作天赋时,李叔同会通过言语激励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而当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又会进行及时地疏导和鼓励。当发现学生存在经济困境时,会慷慨解囊,资助学生。而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李叔同会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用良好的品格为学生做楷模。其次是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理念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通常体现在注重学生、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尊重学生上,李叔同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会聆听学生在音乐创作中所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想法,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规律。通过诱导、启发、鼓励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创新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健康人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意愿和兴趣,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其成为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而在因材施教上,李叔同能够结合学生的天资、性格特征及意愿,调整音乐教学方法、内容、方式和模式。最后是器识与文艺。李叔同先生的“先器识,后文艺”的思想,是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理念所影响而形成的,这能够从李叔同的《人谱》中得到印证。此外,这种思想还受到蔡元培的人格教育与美育思想的启迪,拥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特征。其中器识主要指见识和气魄,只有文艺工作者拥有较高的“器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文艺创作工作。但通过李叔同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结果和文献,我们可以确定“器识”还表现在“精神境界”与“内在涵养”等层面上。李叔同通过着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涵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进而以超然的眼光来审视和看待世界,进而从容地解决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

此外,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李叔同注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注重以音乐鉴赏带动音乐学习,通过引领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来明确音乐学习的目标,从而通过“扩宽眼界”“提高境界”的方式,使其更好地投入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简而言之,李叔同的音乐思想可以总结为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人格的要求”,“对学生培养方法的要求”以及“对学生修养涵养”的要求等。这与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思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借鉴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方式,更好地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更加科学、合理、自然。

三、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李叔同的音乐贡献主要体现在音乐杂志,音乐创作、音乐启蒙、音乐评论等层面。首先是音乐杂志。李叔同在留日学习的过程中,便与好友共同创办并出版了《美术杂志》和《音乐杂志》。然而由于日本政府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等法规的出台,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反抗运动,很多留学生归国罢课,致使《美术杂志》被迫夭折。李叔同虽然滞留日本,然而他却依旧为国人不断传授西方音乐理论和音乐知识,为我国音乐启蒙教育运动发展,奉献力量。譬如在李叔同的不断努力下,《音乐小杂志》终于在日本印刷,并在国内得到发行。《音乐小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与音乐创作有关的文章7篇,词章5篇,歌曲3首,包含“社说”“乐理”“图画”“插图”以及“日本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内容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李叔同还在其中的篇章中,提出自身对清朝音乐发展的看法和想法,为我国近代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导引。其次是歌曲创作。李叔同在赴日留学前便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并被收录在《国学唱歌集》中,在1905年得到发行,其中包括弘扬国学的歌曲15首,宣扬思想和引人奋斗的歌曲。这些歌曲后来成为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教科书。从李叔同的人生轨迹来看,李叔同从正式开展音乐创作生涯开始,共作乐、填词1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中有些是为他人填词,有些是选曲填词,有些则是既填词又作曲。他早期的歌曲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感,譬如《祖国歌》,而后期的歌曲则伤感,消极,如《长逝》《落花》《月》等,这些歌曲代表着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也体现出李叔同在音乐艺术创作出的成就。譬如在乐曲创作的过程中,他将西方音乐创作理念融入到歌曲创作中,并注重合唱和混唱部分创作,让中国歌曲创作拥有别具一格的特色。而在李叔同“出家”后,他还创作出诸多的佛教歌曲,如《观心》《世梦》《山色》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是音乐启蒙。李叔同是我国音乐教育重要的先行者之一,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艺术美、音乐美充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西方优秀的音乐理念、技法及理论,更好地传入国内,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启蒙作出巨大的贡献。1910年李叔同回国后,先后在南京、杭州、上海、天津等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因为我国学校在音乐教育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音乐教师相对匮乏,所以,李叔同留学归国后边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工作中,竭力推动我国启蒙音乐事业的发展。如1912年在两级师范学校,担任图画与音乐教师,1915年,兼任南京师范学校图画与音乐教师。最后是音乐批评。李叔同的音乐贡献,还体现在音乐批判上。(1)在学堂乐歌创作层面的批判。李叔同在《呜呼,词章》中指出日本歌曲创作名家,都是善于汉词的,在意境和意蕴上能够借鉴我国古代诗词。然而国人却轻视或忽视“词章之学”。此外,他还指出,日本学者通晓《汉书》《史记》,我国部分留学生却不知《汉书》《史记》为何物。针对这种怪现象,李叔同发出了“呜呼”的感叹。(2)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层面。李叔同在《昨非录》中批判现在社会音乐教育与学习的问题,并剖析了音乐运动与音乐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如指出音乐教育存在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指出歌唱审美批评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3)在教师素质层面。李叔同认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还必须通晓乐典,有音乐创作和演奏的经验,这样便不至于“纸上谈兵”“信口开河”。结合我国近代音乐师资的匮乏以及教师所存在的素质问题,李叔同着重强调音乐教育者必须要有音乐素养,培养音乐教师,也需从音乐实践入手。(4)在音乐学习层面。李叔同对乐器学习提出了批评,认为唱歌者必须先练音程和音阶。强调人格修养应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如果学习者缺乏“器识”,即便再精通音乐创作、演唱技巧,也难以取得卓越的成就。由此可看出,李叔同在音乐批评和评论上所作出的贡献,较为鲜明。

四、结语

李叔同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当代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在音乐教育上,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帮助现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转变错误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让音乐教育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李叔同在近代音乐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通常体现在音乐评论、歌曲创作以及音乐启蒙教育等领域。特别在音乐艺术作品创作与社会音乐评论中,李叔同所发挥的作用,最为鲜明、突出,既切合了我国当代音乐发展的要求,又推动了当代音乐创作、教育、批评及活动等工作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李叔同音乐创作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8:40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美育学刊(2022年1期)2022-02-12 10:10:40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2:08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美育学刊(2017年5期)2017-10-12 10:26:49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 09:09:55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5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0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