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育人,思政先行:高校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2-11-23 18:58:49温小佳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育人

温小佳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现代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1]。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美育,以及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德育。由此可见,美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高尚品德的培养寓于学生美育尤其是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四条指出,“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第五条提出,“要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2]。可见,“课程思政”是将德育渗透在各个专业教学中的有效手段,而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难点[3]。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学概述

(一)以艺育德,以德促学

西周乐教内容中有“乐德之教”,可见“乐”和“德”在当时就是相互融合的。《乐记》中指出“乐者,通伦理者”,可见,音乐教学具有德育功能,而只有通晓伦理道德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音乐。一方面,以艺育德。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于可以起到提升道德品质、健全人格[4]。“学艺先学德”,音乐教学具有德育功能,音乐教育中往往蕴含着与思政教育一致的价值观,其符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以德促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于可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去进行学习和生活,为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助力。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本身与思政知识的部分内容有一致性和相关性。思政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入能够促进培养学生全的面发展,对学生的知情意等诸方面产生自我约束及自我教育的功能。

(二)音乐育人,思政先行

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德育,更要注重德育层面上价值观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塑造。课程思政于2004年提出,2005年初步实施,2010年试点改革,2014年被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从上海试点推向全国,并在近年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5]。课程思政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同向教学,寓思想政治知识于其他学科中,形成协同效应,从而通过“全课程育人”的构建,促进“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首先,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旨在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理论寓于各科内容中,达到育人先育德的效果[6]。其次,课程思政的思维是科学创新。课程思政的科学思维要求教学管理者及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去教学及学习。再次,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其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最后,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通过专业课程上的融入是潜移默化的,属于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音乐育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开展音乐教学的前提。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难点分析

(一)思政内容切入困难,知识要点侧重不一

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课程,其相比于普通文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个性化、感性化。音乐作为能够抒发情感的美育类学科,其与思政课程的部分理论知识融合度不高,思政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切入困难,容易出现切入过于生硬等明显的问题[7]。此外,思政课内容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较多且涉及面较广,其在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知识要点侧重不一的现象。首先,在进行内容整合时,教师时常会将重点放在容易寻找的结合内容上。例如,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等内容,而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这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党史等内容,则融入不够。其次,音乐学科教师对思政知识储备及融入把控较弱。在教学时难以抓住思政知识的重点难点,造成“重点不重、难点不通”的问题。最后,课程思政知识涉及面较广,音乐学科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融入。

(二)思政融入过于具象,学生接受程度较低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是显隐结合,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将其融入到艺术类专业课程中较为困难,容易出现显性大于隐性、过于具象化的困境。在具象化的显性融入下,学生的接受程度较低,甚至出现逆反心理。音乐教育的过程正是这样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直接感染学生,用鲜明生动的旋律、节奏强化和感染学生,最终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动,产生共鸣,这就是典型音乐在德育中的形象性的力量。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8]。然而思政理论的具象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的形象性。一方面,学生在信息接受程度较低时,如若思政知识融入得过于生硬、枯燥,则听课效率不高,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思政知识融入过于显性和具象化时,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时,容易出现知识混淆情况,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三)音乐课程体系庞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其音乐课程体系庞杂,例如声乐与乐器教学体系不同,声乐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乐器中的钢琴教学、二胡古筝教学等模式也具有较大差异。在庞杂的音乐课程体系下,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艺术类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一点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第二点指出,要“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加强榜样引领作用”[10]。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对思政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庞杂的音乐课程体系下,更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上:横向拓展教学内容,纵向挖掘育人深度

首先,横向拓展教学内容,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道德教育。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11]。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适当添加的思政知识点,结合音乐教材进行正面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适当添加红色歌曲或具有党史精神的歌曲,例如《红红的雨花石》《江姐》等爱国主义题材歌曲,使学生感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其次,纵向挖掘育人深度,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地添加有深度的思政知识点。教师可从简单的德育教学过渡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12]。例如在歌曲《感恩的心》的教学中,讲述一个失语失聪的小女孩,在母亲去世的时候用手语不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去关心、爱护父母,激起学生感恩的欲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价值观得到塑造。又如,《绣红旗》这首歌,塑造了江姐坚定沉着、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学生通过对这首歌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上其明朗刚健、激越悲壮的旋律,最终激发了学生们对为建立新中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可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将思政知识内容融合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融德育于音乐教学中的目的和效果。

(二)教学方法上:显隐结合拓展方法,线上线下提高效率

因课程思政显隐结合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引导为主。为使思政知识更好地融入教学中,音乐教师要认真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根据歌曲特点或者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3]。首先,可结合教材进行音乐表演,促进课程思政理论走向艺术实践。音乐表演是音乐教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风格的理解,而通过舞台的表演实践,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其次,情境设置下的音乐游戏。通过情境设置,结合教材做一些音乐小游戏,不仅让同学们掌握的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也培养了同学们乐于助人,团结互助的精神。最后,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调整音乐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将思政知识融入到音乐的教学形式之中。

(三)教学管理上: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课程思政自身立体多元的结构,要求教学管理的结构化、系统化。基于现代音乐课程体系的繁杂,可在教学管理上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对于不同的音乐课程插入不同的思政知识内容,杜绝一刀切的教学融入模式。其一,系统整合音乐课程体系,提前了解各个音乐专业课教师及学生的思政知识含量,达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其二,系统整合思政课程体系,选取适合融入到艺术类专业课程中的系统内容,对于能够直接插入的显性插入,对于不适合直接融入的隐性融入。课程思政的开展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音乐教师作为音乐重要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引导者,在有形和无形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4]。基于《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下,作为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从自身做起,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增加专业思政教师,在每学期的音乐课程中,适当增设专业的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另一方面,定期进行党员培训及教师思政知识、文化知识培训,提高教师音乐专业教学水平及文化知识水平,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将两者更好地进行融合。

四、结语

我国教育界对于音乐德育功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现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音乐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教育学家对于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有不同的认识,人们对音乐德育功能的态度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思政便是提高音乐德育功能的有效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思政的实践,思政与音乐的融合会以更加创新的形式出现,为培养现代社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才助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