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年间宪法制度本身也经历了一些修改变化,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以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为肇始,以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法律制度的确立,《决定》从2016年1月施行,2018年《宪法》修改将宪法宣誓制度正式入宪,宪法宣誓制度作为正式的宪法制度已经运行经年。
宪法宣誓是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据统计,世界193个国家中177个国家的宪法文本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纵观各国宪法文本,从主体而言,宪法宣誓主体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和普通公民,以国家公职人员为主。我国宪法宣誓主体同样以国家工作人员为主,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从内容而言,宪法宣誓誓词体现一国所看重和持守的价值,如宪法和法律,人民权利和利益,国家领土安全、民族团结、主权、自由、人民的幸福和发展;以及对宣誓人品德和行为进行约束的词汇,如忠诚、忠实、忠于、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公正,等等。我国宪法宣誓誓词除了承载等“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等意义价值外,誓词内容还包涵“为建设富强民主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注意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凸显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从功能而言,宣誓誓词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代表其宪法秩序对于其公民以及公民中的公职人员的信仰和行为要求。一部宪法的宣誓誓词是宪法本身所追求实现的价值精神的凝聚浓缩。宪法宣誓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在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建立之前,中央和地方已经开展了关于公务员上岗宣誓的探索。2016年1月1日宪法宣誓制度正式实行以后,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积极推动宪法宣誓制度落地实施。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形式从分散到统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之间的这段时期,据报道,各地进行宪法宣誓的尝试“形式不一、五花八门”。首先是宣誓誓词的不统一,誓词一般结合各部门自身的职责内容。其次是宣誓主体不一。有的地方是政法部门、行政部门等各系统单独组织本系统工作人员宣誓,有的地方是组织各机关各部门的人员统一宣誓,还有的地方组织人大代表宣誓。再次是宣誓场合不一,除了国家宪法日这个特殊日期,有的地方是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组织被人大任命的人员宣誓,2015年《决定》的通过,宪法宣誓主体、誓词内容、宣誓仪式的组织者、举行宣誓仪式的大致时间等都有了统一的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宪法宣誓形式从分散过渡到统一。二、制度化的逐渐完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之后,中央国家机关随之制订了各自的宪法宣誓组织办法,诸如《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宪法宣誓组织办法》《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教育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国家信访局机关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等等。地方省级人大常委会也制定了在本辖区内适用的《宪法宣誓办法》。市区两级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有的也制定了宪法宣誓《实施细则》。这些《办法》根据本单位、本地的情况具体确定《决定》所概括提到的宪法宣誓的主体和监誓人、主持人等人员,并对宪法宣誓的程序规定了操作细节。三、从中央和地方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状况来看,人大机关居于主导地位。人大机关的这种主导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决定》规定的,宪法宣誓仪式一般是由人大的机构负责组织,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仪式有全国人大主席团组织;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决定任命的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仪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织。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与同级国家机关相比,人大机关组织的宪法宣誓仪式确实次数更多。统计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国家机关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的数据显示,中央国家机关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宪法宣誓的次数最多,共36次;省级国家机关中,省级人大常委会及其常委会共组织宪法宣誓916次,在同级省级国家机关中也是最多的。
从中央和地方国家工作机关组织宪法宣誓的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的逐渐完备、人大机关主导角色的实现等方面来看,可以说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已经得到成功的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成功实施,促进宪法文本层面所构造的价值和精神,转化为全体社会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意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