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忠
(西北众工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借助环境监测来获取连续的有效数据信息,进而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有关环境治理、保护、预防方案。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定义生态旅游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共同愿景下,环境监测技术实际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生态旅游活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也在生态旅游的设计与开发、运行与维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有影响的物质进行监测,并跟踪环境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也可以说,进行环境监测,了解环境的具体情况,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这两个研究领域虽然视角不同,但是其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研究环境保护前提下所进行人类的活动,都是为了在人类进行活动中,多一些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将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旅游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从事旅游设计和开发的前提是对旅游资源的标识和认识。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后进行旅游活动。如果我们在生态旅游开发前,能够对欲开发区域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分析环境监测的数据,了解到哪些生态区域可以开发;哪些生态区域比较脆弱,暂时不能开发。有了这些了解后,然后再进行论证和开发设计,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更好地进行环境开发和利用,项目设计初期就加入环境监测板块,如韦力夫(2018)探究了环境工程在旅游码头中建设和治理[1],对旅游规划设计与运营维护有很大帮助。
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着,比如现在的全球变暖,地球的碳排放总量连年增加,雨水PH值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定区域的“和谐”。不论是已经开发旅游活动的生态环境还是尚未开发生态旅游活动的保护区,这些数据都是值得研究和跟踪的。
旅游过程毕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旅游活动难免会带来环境的改变,只是有些改变短时间内不明显,暂时可以忽略,但有些就必须引起重视。为了旅游活动的持续性,就必须做好数据检测。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环境影响因素,通过科学分析,进而科学地安排旅游活动规模,避免超过环境承载力。同时,环境监控数据还可以防患于未然,帮助做好旅游资源保护,使旅游景点(区)“使用寿命”延长。
生态旅游中引入环境监控,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安全台账,排除安全隐患,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阻止生态景点被破坏。
生态旅游中引入环境监控,通过连续有效的监控,可以为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奠定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对生态旅游景点(区)做出判断:未开发区域中哪些仍需要保护因此不能开发,哪些区域可以控制客流缓慢开发;已开发区域中哪些区域根据环境监测可以继续维持,哪些区域需要轮换开放,哪些区域需要关闭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对环境监测所得数据的分析,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规划旅游景点(区)的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按照监测对象的种类和范围,可以分为局部监测和全面检测。
环境监测只对单一对象的理、化、生指标进行监测,如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等称为局部监测。
2.1.1 水质监测技术在生态旅游景点(区)的应用
水质监测是监测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并评价水质状况的工作。在对水环境的监测中,涉及到的内容往往十分复杂和繁琐。运用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借助计算机手段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样、汇总、分类和整理,有效避免人工误差,确保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2-4]。
水质监测应用在生态旅游中,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生态旅游景点(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监测——生态旅游开发对景区附近人居用水环境的影响;对生态旅游景点(区)旅游过程用水监测——水环境管理,水环境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和资料;对生态旅游景点(区)水质状况污染物监测——生态旅游活动对周边水环境影响、事故监测,应急监测。
张俊生等于2022年通过对云南滇池流域A湿地公园水质7个理化指标连续监测(时间跨度为2016年至2020年),论证了A公园对滇池起到生态恢复和水体净化的积极作用[5]。甘肃张掖湿地是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科研监测和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类保护区,杨冰等于2021年通过对张掖黑河湿地水质监测和研究水质状况,发现了潜在水环境风险,促进政府科学地进行湿地管理和生态旅游开发,为生态旅游开发决策提供了有利参考[6]。张金流等在2013年的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黄龙风景区水质,并影响了其钙化沉积速率[7]。于正良等2016年基于PCA和在线监测技术对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监测,表明旅游活动是影响该时段泉水化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8]。这些都是水质检测对旅游景点(区)实际应用的鲜活实例。
2.1.2 空气监测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空气监测指对存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点、连续或定时的采样和计量,监测的主要内容有硫化物、氮化物、浮尘等。
空气监测应用在生态旅游中,主要体现在监控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监控空气中浮沉物、污染物的含量是否影响正常旅游活动,比如雾霾天气就不适合进行旅游活动;同时监控空气中组分含量是否会对景点(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如酸性气体可能对旅游资源进行破坏和腐蚀;监控空气中指标成分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突发性事件安全隐患,如突然出现的浓烟,突然出现碳、硫氧化物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或已经产生火灾等等。这方面的实例有:徐尚全2013年对重庆雪玉洞洞穴空气中CO2浓度突降期进行了监测,发现旅游活动对雪玉洞空气中CO2浓度变化并不起主要控制作用[9];张喜长、刘琼英2014年根据乐山大佛景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空气中3种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表明,乐山大佛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受主城区的影响较大[10]。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法,对一个区域多种对象指标进行立体监测分析,形成环境监测网,这属于全面监测。全面监测是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监测的结果多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监测技术在生态旅游中应用较广泛,生态旅游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圈,包含着很多的自然种类。同时一种因素的改变可能引起众多的变化,所以对一个生态景点(区)进行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维护都需要进行着全面检测。在全面检测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经验。如江丽君等2019年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的作用做简要探析[11];黄磊于2020年把生态监测应用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制[12];彭历2008年以胶南喜鹊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为例,提出了保护工程的设计原则及其内容和方法[13];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2009年对浙江沿海重点滨海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预报技术进行的研究工作[14]。
3.1.1 遥感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980年后运用遥感手段监测生态环境蓬勃发展起来,大量应用研究不断涌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环境污染监测。Lee和Yeh应用遥感技术,监测了中国台河口红树林群落的湿地植被迀移变化[15]。吴强于2021年关于面向SDG11.4的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及评价研究[16],这些都表明该项技术在广泛应用中在不断发展。
3.1.2 以3S技术为主流的生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09年以来,陈俊林等专家已经开始重视3S技术的应用,李玉林等又于2020在概述3S技术及旅游研究开发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3S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信息管理与应用及旅游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17-18]。
环境监测社会化指政府直接向社会提供的部分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事项转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承担[19]。有些地方已经倡导推动旅游景区自我监测。
提倡多个专业技能相互交叉,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而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和发展。
加大生态旅游监测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重视开发适合生态旅游方向监测的仪器,并制定适合的旅游类环境监测标准。
不断完善生态旅游中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网络,以便完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台账。
有些旅游景点(区)缺少对自我环境监测的认知和重视,依赖于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督,其实加大景点(区)的环境自我监测,对旅游景点的设计、运行、维护、开发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优化资金投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对景区和当地管理部门顺畅管理都是有益的。
通过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系统,生态旅游开发者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设计的旅游线路,开发优美的旅游资源单体;在旅游过程中监控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预防措施。现实中关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有许多案例和经验,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引起生态旅游管理者重视,为其合理设计并引用环境监控系统到生态旅游活动中提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