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力木拉提·提力瓦丁
(伊犁州环境监测站,新疆 伊宁 835000)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监测设备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监视与测定,明确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成分与含量,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治理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人员要重视实际监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才能使环境治理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监测质量,工作人员才可以更加客观地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才能提出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质量。除此之外,生态环境监测能够更及时地发现环境变化,提高处理能力,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第一是优先监测的原则,工作人员需要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成分进行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是可靠性原则,工作人员务必要保证监测数据和结果的可靠性,不能随意更改或捏造数据,影响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第三是实用原则,工作人员在制定监测计划时,要保证对环境的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监测环节,节约操作成本[2]。
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之前,首先要到现场进行调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影响监测质量。首先是监测点的确定,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人口的分布特点来确定监测点,此时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次是样品的采集,如果工作人员只选择郊外或者工厂周围布设点位,那么得到的样品结果将会有一定的偏差,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使得监测工作没有任何意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通常会使用容器来保存所采集到的样品,那么从样品采集到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样品是否有效也会影响环境监测的结果。
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为操作将贯穿在整个监测工作当中,尤其是对水质的监测,过程更加复杂,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如果在实际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够先进,或者主观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水质的检测中,也会影响监测质量。另外我国环境监测起步比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对于很多问题也没有做到细化,给水质监测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碍,增加了环境监测的难度。
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监测设备的先进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两者都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以及后续治理工作的质量。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很多地方对环境监测不重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或者技术人才的整体水平不高,会造成监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其次是监测设备建设不达标,没有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导致设备在监测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造成监测数据存在偏差;最后是监测设备的覆盖率不足,如果只在几个监测点安装监测设备则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也会造成后期治理方案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当地的环境保护,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3]。
环境监测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和内容比较多,例如布设监测点、采集样品、开展测试工作、样品运输以及对数据的记录与传输等,工作人员要保证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符合施工要求,才能确保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设备的操作环境不符合要求、使用的监测设备不够先进或者选择的试剂不合理等问题,都会造成监测工作的质量不符合实际要求,数据信息存在偏差。
在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时,会存在体系不完整或者不健全的情况。例如在监测主体的生产性、价值的生产性等方面,没有完善的评价要求、规范以及指标等,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除此之外,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很难综合地开展评价工作,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深入分析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监测质量评价工作效果低下,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是指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在进行内部质量监督时,有的监测机构由于没有正确的理念,过于在乎业务的工作内容,导致质量控制不达标,或者过于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了管理工作,造成内部质量监督存在问题[4]。在进行外部质量监督时,主力是市场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他们主要负责监测质量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人才缺乏,且其专业性和工作经验不足,容易出现质量监督管理的效能问题,而且管理制度不健全,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工作的落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二个是指缺乏质量保障方面的制度。目前,我国在进行监测质量管理时,非常重视监测机构的公平性和诚信度,尤其是当监测机构逐渐向市场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之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增强环境和社会收益。但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市场还不是非常成熟,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导致监测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尤其受到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数据不真实的情况。不仅如此,监测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受到机制方面的限制与影响,例如行政干预等,造成环境监测的数据信息存在误差,也无法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针对监测设备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保障设备的使用质量。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环境监测的宣传力度,提升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吸取国内外监测技术的优点,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其次是加大监测设备的投资力度,利用专项资金进行设备建设,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结合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成立专项基金,用来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研发与创新,更好地完成技术整合工作,保证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保证环境的监测数据信息更加具有代表性,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设备的覆盖率,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推广,设备的覆盖率也会不断增加,此时的监测数据会更加准确,后续治理工作的落实也会更加有效。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保障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而且工作过程十分复杂,涉及的步骤较多,因此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也比较多。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过硬,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只有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5];其次是在开展环境监测之前,要对现场进行清理,保证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满足监测要求,才能继续进行操作,以免影响监测效果;最后是不断地创新监测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整理与分析,减少资源浪费,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更加有效。另外管理人员在建设质量保障时,需要不断丰富环境监测的技术元素,对监测技术进行创新,借助先进的技术提高监测质量,解决好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质量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同时,需要将重点放在监测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指标方面,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工作环节和监测程序都需要进行质量评价,尽早发现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效果。另外在具体的质量评价方面,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规范进行操作,同时管理人员要统一监测过程以及结果的质量评价指标,不断完善相关的指标体系,加强对结果精准度和不确定性的评价,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对环境监测质量和全面评价进行有效管控,提高监测质量。
针对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将内部监督工作作为重点,外部监督工作作为辅助,以增强监督工作的效果。监测机构在管理制度中应安排工作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的技术人员开展监测工作,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技术理念,加强内部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数据平台,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另外在管理制度中还应提出外部监督要求,采用创新性的工作方式进行随机检查,从传统的事后检查模式转换成事前控制的形式。
针对监督保障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需要在制度中明确篡改数据信息的惩罚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质量保障工作体系。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则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协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如果之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则需先弥补漏洞,再制定合理的失信惩罚规则等,务必要形成一定的震慑效果。然后要健全管理机制,尽量避免出现监测数据不准确或者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对有关的责任机制进行完善,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则要根据相关制度追究责任。
管理人员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并将所有的报告标准和记录格式标准进行统一,以便于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方便工作人员更加快捷地完成信息的查找工作,对信息的获取也更加准确,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尤其是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环境保护更是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对环境进行更全面的监测和分析是环境保护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但是在实际监测工作中,仍然存在缺少保障能力、评价标准不合理等问题,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准确性。在新形势下,工作人员要重点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优化,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