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2022-11-23 15:44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 静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新一轮科技浪潮正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来袭,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库相继建立,海量数字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品格的生动体现,也是守好我国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之举。因此,探讨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机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重要方式,也是确保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环节。随着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彰显出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大数据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2]15由此基于大数据技术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大数据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虽然在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步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面临着传播内容相对滞后、传播方式呈现单向化、传播效果难以评估等现实困境。反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媒介相应地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进行更新换代,由此呈现出一幅信息多样化、资源共享化、主体多元化的面貌。网络视频作为一种由大数据技术衍生的传播媒介,日益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9.75亿[3]。近年来,《马克思是对的》《领风者》等视频作品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兴媒介,其通过文本、图片、音频等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把抽象复杂的知识生动形象化,由此打破了人们原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此外,大多视频作品时长为5—20分钟,这样可供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与学习。网络视频对理论进行的学理性阐述与互动式交流为大众走近马克思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技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向精准化

精准定向是传播活动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外在动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逐渐打破封闭单一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并催生了对信息内容的多元化需求。然而,传统的传播手段由于其单向化特点,即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无法实施精准推送。为了解决这一现实困境,作为海量信息与个性用户之间的桥梁——算法推荐在信息智能时代应运而生。算法推荐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结合受众认知层次、兴趣爱好、理论需求等多方面要素实施精准推送,由此满足了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一方面,算法推荐实现了人与信息的精准匹配,有效提高了传播效率。通过分析受众群体的浏览时间、搜索词语、点赞偏好等数据,进而为其精准推送“筛选”后的信息,这样就避免了由海量信息所导致的数据泛滥现象。而算法推荐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及时掌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并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问题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外在动力。算法推荐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收发方式,经历了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过程,使民众成为接收信息的主导力量。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才可以得到民众的青睐,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与覆盖率。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青少年占比大,10-39岁网民占比为63.8%[3]。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主体便把传播客体重点定位于青少年群体,并通过邀请青年学者使用幽默诙谐、紧跟潮流的话语来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为青少年群体所理解。

(三)大数据技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评估便利化、精准化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传播主体与受众群体产生的结果。若想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必须具有相关数据材料作支撑。在原先工作中,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以抽样调查为主,这种定量研究手段不仅工作任务量大,而且难以确保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今天,大数据技术为精准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大数据是一种通过使用高级统计模型来管理海量数据的分析技术,区块链是一种公开透明地记录数据的存储技术,通过“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生成并加以验证的数据将会更加具有完整性。借助于这一技术,不仅文本、图片、音频等有形存在的信息可以转化为数据,甚至连兴趣、思想、情感等无形存在也可以转化为数据,这种可视化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含义并预测数据的走向。此外,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储存和加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情况的相关信息,对受众的浏览历史、转发内容、停留时间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在线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构建反馈机制,并在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而为定性研究提供数据保障,由此使传播效果的评估更加便利化与精准化。因此,用大数据技术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可以全面掌握以直观精准方式呈现的传播效果,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人员分析和研判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与思想动态,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针对性提供了科学手段。

二、大数据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大数据技术作为数字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诸多技术共同推动的。可穿戴传感器和移动电话的日益普及使收集数据成为可能,数字流程化服务使快速分析和加工数据成为可能,云计算使研究人员得以访问和处理来自不同地点和远程位置的大型数据库成为可能。现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潜力在许多社会领域被视为开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也由于借助大数据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超载数据干扰下的传播安全隐患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信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海量数据作内容支撑,反过来,大数据杂糅又在一定程度上销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工作。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以非结构化、碎片化形式取代了原先的结构化数据,过载数据层层包裹着本不充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这无疑增加了公众筛选目的信息的困难。面对喷涌式的海量信息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并加以合理利用是关键。然而由于数据处理、甄别与接受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公众在面对超载数据干扰环境下束手无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其他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透与冲击。当前,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反冲击是极其复杂的隐形斗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蓬勃兴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一些西方国家便依托自身在大数据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利用新兴媒体作为宣传错误思潮的重要工具,试图在互联网场域推行“民主化进程”,并通过社交软件、影视歌曲等手段描绘一幅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画卷,不断加深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渗透与思想侵蚀,为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累积舆论基础。此外,一些西方国家还蓄意操纵传播内容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诸如丑化东方国家、诋毁东方国家制度、企图进行颜色革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冲击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性,甚至还会使某些意志不坚定、信仰不笃定的民众迷失自我而坠入西方国家用谎言编织的“糖衣陷阱”中,进而侵蚀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二)技术赋权下的传播质量异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大数据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渠道,信息查找速度快、理论传播范围广、数字资源储存大成为自身的创新优势,顺势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手段。然而,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重的,大数据技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传播质量异化现象。一方面,由“流量经济”造成信息虚假。在“流量经济”时代,点击量和浏览量成为传播平台获利的主要渠道。一些技术赋权下的传播平台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量与浏览量,便在海量数据“生活”的虚拟世界中根据公众喜好自发地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以至于出现为了迎合大众眼光而过度包装、为了博群众眼球而虚假宣传的信息,把本该严谨认真对待的理论知识渲染得过于商业化和庸俗化。另外,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对信息收发的时效性要求极高,就会出现某条信息还未接受实践检验,在新媒体平台负责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或放大细节,或断章取义,或扭曲事实,就当作已确定了的事实传播至民众,由此造成民众出现认知偏差、判断失误的现象。另一方面,由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效应。“信息茧房”效应是指民众获取信息过程中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4]8。换言之,民众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一旦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数据技术便通过算法推荐来无形地固化个人兴趣,久而久之,人们仅仅习惯于接收算法推荐的信息,对于不感兴趣的信息置若罔闻,这样将导致信息流的封闭,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会陷入到一个以个人兴趣为核心的回声室中。囿于回声室中的人们便不断强化由个性化算法过滤后的信息内容,将异质化信息排斥在外并不断减少对内容新颖阈值的需求,进而造成认知固化,甚至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致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出现片面化甚至是背离化,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无法实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价值旨归。

(三)低门槛准入下的传播内容劣质化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引力

在信息公开和万众参与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只需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手机就可以担任信息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这种低成本与低门槛的准入原则,使得主体的范围被无限扩大。然而由于主体的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就可能会出现对社会舆论进行错误解读进而背离正确方向,甚至绑架公众认同的时代精神从而阻碍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现象,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引力。一方面,传播主体为了在偌大的信息流中掌握“流量密码”,往往使用夸大其词甚至扭曲真相的手段来忽视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并企图通过与事实不符的标题来实现获取更多读者与变现更多流量的目的。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能力与思想水平的限制,部分由片面思维逻辑主导的传播主体倾向使用庸俗化言语来阐述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接受主体由于受到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条信息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而在接收信息速度更快、渠道更多、内容更广的大数据环境中,一些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在网络上散布“反马”“非马”的言论,这将会使某些缺乏独立思考、自我辨别能力不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薄弱的接受主体不加甄别地转发以及评论,从而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力。由此,身处超载信息时代的接受主体,如若不能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甚至不能抵制背离本国发展价值取向的信息,那么很有可能将被错误信息所侵蚀,进而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利用大数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民众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大数据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密切结合当下的新局势、新问题、新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与考察,不断改进大数据传播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而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数据库,打造学术交流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5]347。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打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平台。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的构建可以借助VR全景展示、重力感应等现代技术,整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并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式引导、沉浸式体验来打造可随时随地学习的大型数据库,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有力支撑。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强国APP,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立足中共党员,面向全社会,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平台。二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建设,不断扩宽数字化交流渠道。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专题数据库”,其研创团队依托社科文献出版社成立以来集聚的近800家智库研究机构、4.5万名科研人员,内容全面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结合社会热点议题推出了“‘四史’学习专题”“立德树人专题”等六大板块,检索方式也实现了从传统篇目到知识点检索的转变,“个人书房”“阅读心得”等特色功能也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体验,无疑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打造了一个学术交流共同体。然而现有的数据库之间由于缺乏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导致各个数据库犹如一座座“孤岛”而仅能收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部分资源。因此,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建设,应着力于建设一个囊括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大型数据库”,以此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实效。

(二)完善大数据监管体系,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监管存在疏漏、人文环境存在信任危机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为敌对势力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便捷通道。未实名制的虚拟网民在网络上肆意发表与传播不当言论,如一些“非马”之士打着宣传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号误导群众;一些敌对势力在网络平台发表损害国家、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论,这些都严重危害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力。由此,构建大数据监管体系是优化网络生态环境的必要之举。一要加强监管力度与处罚机制。对于在网络平台发布及传播有关危害我国意识形态言论的行为,相关检查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及时加强监管并给予处罚,力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造一个良好平台。二要完善公共传播法制建设。在针对部分新媒体力求时效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基础上使用过于庸俗化和娱乐化甚至失真化的言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大打折扣等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公共传播法制建设,并根据相关法律对违法违纪人员进行相应处罚。三要建立网络传播生态管理机制。对于当今互联网中存在的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都要实行严格的实名认证账号制度,制定网络信息审核发布制度与网络犯罪处罚制度,并通过利用算法技术预测网络风险舆论走向,建立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设定敏感词语自动预警机制,对于污化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进行教育警告甚至法律制裁。

(三)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是否具有大数据应用意识,能否用好大数据技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部署,自觉树立大数据应用意识,并在理论、技术、宣传三方面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在理论方面,要时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发表未经确认和研究的言论,更不许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随波逐流;在技术方面,要积极学习与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大数据应用、开发、储存、分析等专业技能,同时要熟悉掌握各种传播技术的使用技巧,广泛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社交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宣传方面,应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媒介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各种有效合法的宣传手段和技巧,使用人们通俗易懂的话语,个性化地向受众推送相关信息,以此增强传播的指引力与针对性,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受众率与覆盖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群体,要经常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反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不断培养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言论。此外,还要注重培养网络维权的自觉性。针对有关危害国家利益与稳定的言论,仅仅靠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依法举报相关平台和用户,批评违法违规媒体账号,这不仅对于构建与优化网络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推进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空间。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人民群众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进而驱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策略。在大数据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前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对立统一,大数据技术不仅在扩宽传播路径、精准传播方向、评估传播效果等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由于存在传播安全隐患、传播质量异化、传播内容劣质化等方面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现实挑战。因此,需要加快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数据库、优化大数据监管生态环境和做好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工作,进而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感性·大众化·启蒙——20世纪80年代电影娱乐功能的合法性证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