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发生逻辑与矫正策略

2022-11-23 15:44覃优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异化素养大学生

覃优军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互联网建构起人类社会实践的全新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深刻重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模式、价值伦理范式。亿万网民无不对其啧啧称奇、爱不释手。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为数众多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频频被网络“割伤”,相继发生网络异化。所谓网络异化就是指人们在创造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被网络所支配、控制和奴役,丧失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思维力,网络于人而言变成一种异己性力量,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瘾、网络暴力、网络消费异化、网络人格异化、网络休闲异化、网络交往异化等。有学者选取华东五省市15所高校近3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论:“80.25%的大学生已经或接近网络成瘾,他们在网络活动中丧失主体地位,逐渐沦为网络的‘奴隶’。”[1]89网络异化是进行网络化生存不可避免的“阵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网生代”大学生则是网络异化的易感群体。剖析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发生逻辑并探寻其消解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发生逻辑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5。网络异化作为“人机互动、人际互动、人我互动”过程中的一种“病态”现象,实际上是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是诸多变量相互叠加的过程与结果,有其独特的发生根源、发生过程、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发生根源

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发生不仅根源于客观技术性因素,而且源自于主观认识性因素。

第一,技术性根源。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体现了主导性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3]41一方面,网络自身特性致使部分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为大学生逃避现实世界、拥有多重虚假身份创造了条件,他们全天候在网络空间进行交往、购物、游戏等虚拟实践活动。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会在无形中淡化现实感、自由性,会模糊责任感、隐匿性,会消解道德感,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时空感错位、身份感颠倒、道德感缺失、多重性人格等不良后果;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新闻资讯提供可能,但是技术逻辑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也为色情、舆论、谣言等糟粕信息的传播打开通道,碎片化、“三俗化”的网络信息严重消解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玷污思想的纯洁性。另一方面,智能算法引发和加剧部分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算法正以其强大的“智能技术范式”构成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对人的本质和主体地位造成强烈冲击[4]122。智能算法不仅可以基于海量数据对大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全面知晓和掌握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将大学生变成毫无隐私的“水晶人”,而且能够投其所好向大学生精准定时推送资讯、广告甚至谣言,大学生看到和选择的内容事实上已经过智能算法的筛选过滤。如此一来,大学生就受困于“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之中动弹不得,犹如“奴隶”被智能算法“座架”所支配和蹂躏。

第二,认识性根源。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急先锋”,是网络产品如抖音、微博、微信、B站、短视频的忠实粉丝。但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轨迹来看,大学生正处于最为关键的“拔节孕穗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好奇心和求知欲异常强烈,自律性和自控力明显不足。同时,他们由于在中小学期间忙于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较少接触和使用网络,很少系统接受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所以进入大学后对网络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相应地也就谈不上对网络异化形成理性认知。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虚拟世界,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幼稚盲目”必将导致行为实践上的“粉身碎骨”,最终在网络世界失去人的主体性地位,不由自主地被“自主性”网络牵着鼻子走,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网络异化。

(二)发生过程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298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先后经历了“萌芽”“孕育”“成形”和“结实”四个依次递进的演化过程。

首先,网络异化之“萌芽”。生命始于萌芽。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同样起源于人网交互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萌芽”,即正是最初的人机相见、人机互动、办网造户、登记注册等网络实践为后来发生网络异化埋下“种子”、留下“隐患”。与此同时,这种“萌芽”也突出反映在思想观念层面,网络空间的色情信息、虚假广告、暴力谣言、游戏资讯等一旦被大脑所捕获,极有可能停留在意识世界挥之不去、隐隐作祟,由此网络异化便像影视剧《巨人捕手杰克》中的“豆子”一样在大学生对网络的错误认知中生根发芽,最终给人类带来灾难。

其次,网络异化之“孕育”。网络信息技术充满魔力,网络空间丰富多彩。许多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后往往会对网络产生好感和青睐,甚至情到深处时对网络“朝思暮想”,不惜花费金钱和时间逃课去网吧玩网络游戏或进行交友聊天等。现实显示,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的“孕育期”有长有短、因人而异,处于网络异化“孕育期”的大学生,其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半推半就、欲舍还留,即对网络世界既迷恋又排斥、既开心又懊恼、既憧憬又自责。

再次,网络异化之“成形”。深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异化之“成形”生动体现为“机不离手,事不脱网”,对网络、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的情感由前期的有限迷恋跃升为无限沉迷,整天宅在宿舍不分昼夜玩网络游戏、追影视作品、逛淘宝京东、刷抖音火山。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微信控”“剁手党”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无比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最后,网络异化之“结实”。网络异化之“结实”主要是针对网络异化的最终呈现图景而言的。大学生已经彻底被网络所控制、支配和奴役,义无反顾地轮番上演着“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人际交往仅限于“人机交往”和“网络交往”,现实人格在多重虚拟人格中变得异常分裂,思维在频繁接触碎片化内容后变得非常浅薄和残缺,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道德力等统统被无所不能的网络所扼杀,个别大学生甚至因为发生特别严重的网络异化而被开除学籍、关进监狱或葬送生命(网络猝死)。

总之,大学生网络异化发生过程本质上就是从“真善美”走向“假恶丑”的沦落过程,充满渐进性、多样性和悲剧性。

(三)发生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集中表达。深刻揭示大学生网络异化发生规律,是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异化本质的关键,是克服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基本前提。

其一,渐进循环律。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偏到全、由轻转重的变化过程,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情绪经过网络的作用极可能出现恶性循环。比如,一些大学生遇到学业挂科、恋爱失败、就业受挫等情况,总是倾向于远离现实社会,前往网络空间、游戏世界寻找情感或心灵的慰藉,或者在网络上发表愤世嫉俗的不当言论。但是,当他们关闭电脑、放下手机、走下网络之时,原有的焦虑和烦恼可能并未得到消减,面对现实的重负,此时不得不再次跳入“网洋大海”以寻求彻底的解脱。大学生尝到网络“复制”“粘贴”功能的甜头,在后续学习中总是习惯于依靠“度娘”解决问题,从而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弱智“啃网族”。周而复始,大学生网络异化程度必然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救赎。

其二,熵增从众律。熵增定律表明孤立系统中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是不可逆的,事物总是从有序向无序方向发展;从众心理则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转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思想或行为,这多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网络异化的熵增从众律就是指大学生在混乱无序、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网络言行极易受到同学朋友、陌生网友、网络谣言、网络意见领袖的左右,在网络戾气感染下逐渐从正能量满满的大学生变成负能量爆棚的“键盘侠”。不言而喻,消解网络异化必须坚持“反熵增、防从众”的重要原则。

其三,二律背反律。二律背反原是康德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主要是指“目的论判断力的二律背反”。网络异化的二律背反律则强调的是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颠倒上网时间和空间,把上网目的当作上网手段,将上网手段视为生活目的;网络异化程度并不一定随着大学生的年级、年龄、学识和阅历的增加而有所减弱;当大学生计划专注做好一件事情时又难免受到网络的影响,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信息提示音所干扰,远离网络和手机努力使自己投入学习却很难做到全神贯注。

(四)发展趋势

一是多元与主导“交相‘灰’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蓬勃发展,万物皆可互联。大学生与网络愈益密不可分,对网络的依赖度日渐加重。同时,各式各样的网络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也在无形之中拓展了网络异化的领域和形式。换句话说,只要是“人机结合”“人网共存”之处均可能上演网络异化。结合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和习惯,不难推测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网络消费异化、网络人格异化和网络信息异化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是最为突出的网络异化形态。

二是沉睡与觉醒“此消彼长”。网络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继续引来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拜倒在网络的石榴裙下,心甘情愿掉进网络异化的无底深渊。但是,随着我国网络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强化,这将“唤醒”更多的大学生从网络异化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得他们的网络化生存回归正轨。

三是扩张与围剿“激烈较量”。由于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网民人数持续增长、社会思潮错误引导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网络异化的人数、规模和程度必将有所扩张。然而,为了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确保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和政府必定会竭尽全力遏制网络异化不良势头,集中力量加大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霸凌等网络乱象的治理力度、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异化发展趋势就集中呈现为一条波浪式曲线并最终归于消亡。

二、大学生网络异化的矫正策略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异化发生逻辑的分析可知,唯有切断源头、关注过程、洞察规律、把握趋势,才能化网络“异形”为“正形”,实现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切断源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能产生最好和最坏的结果。真正的危险在于人自己,在于愈来愈危险的权利和智慧之间的不平衡。”[6]10消除权利和智慧之间的不平衡,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将反映人类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网络异化,真正享受数字化生存的乐趣。一是要读懂弄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领悟,主动以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助力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觉以后者引领前者,努力追求三个层面的高度统一。不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线下实践活动,更要主动用它指引虚拟实践,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批判错误社会思潮。二是要理性对待网络,提高自律能力。网络看似无所不能,其实它只是一种生产工具,是用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要求人类为它服务的。人们固然能“一网解千愁”,但是“现实的人”终归要从虚拟空间回归现实世界。面对网络这个“伊甸园”和“万花筒”,大学生诚应努力追求“六根清净”之境界,增强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循序渐进地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理性认识和坚决抵制网络世界的不良诱惑。三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合理规划校园生活。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专注于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练好专业本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网络只是现实生活的“调味品”而不是“必需品”,仅是生活的一种手段而非生活的全部目的;主动放下手机、走出网络,广泛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和老师、同学、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绝不能在符号化的网络交往中丧失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发展。“科学和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7]3网络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但是它一旦从单纯的生产力要素渗透到人类生活世界之时,便由价值无涉的生产工具烙印上价值判断的意义,执行着塑造个体的功能[8]63。因而,防止敌对势力借助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避免大学生发生网络异化,我们必须奉行“以道御术”的价值理念,将主流价值内嵌至网络技术、智能算法之中,自始至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信息技术的升级迭代之路。

(二)多线联动,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网络异化的发生发展与其缺少科技伦理修养和网络媒介素养密切相关。建立健全要素齐备、布局合理、结构妥当、评价有效的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体系[9]84,有利于克服网络异化、更好地进行网络化生存。首先,注重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党和政府应该在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好统筹整合、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关键作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提升政策保障水平,推动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但是,顶层设计必须问计于民,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和成长规律,根据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其次,高校要开设讲好科技伦理和网络媒介素养公共必修课。目前少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讲好这两门课程,即使已开设该门课程,大多也是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收效甚微。以大数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全面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诚应根据校情开设办好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公共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方式向学生全面介绍和科学灌输科技伦理和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认知力、辨识力、理解力、批判力、参与力和创造力。再次,创新方式搭建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宣教平台。推动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微信微博、抖音官方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媒介资源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努力营造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网络文化环境。最后,打造跨部门协同配合的分门别类的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教育格局,并将科技伦理和媒介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因时而进,持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克服网络异化行为既需要德润人心,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律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也需要法安天下,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进度,强化网络监管实施力度。一是应迎难而上,及时建立法律法规。尼葛洛庞帝曾把原子世界的法律比作甲板上吧嗒吧嗒垂死挣扎的鱼,指出大多数法律都是为了原子世界而不是比特世界而制定的。现实的确如此。面对甚嚣尘上的以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异化行为,相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根据网络或现实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趋势,“从网络公法、网络私法、网络技术性法律法规等角度出发”[10]45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适度超前的网络法律规章。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网络世界日新月异,网络异化变幻多端。相关部门应及时修订和完善《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网络法律法规,增强其实操性,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钻法律空子搅浑网络世界。三是要雷厉风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依法严厉惩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危害的网络异化行为,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恐怖活动等。大学生应主动学习和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发表网络言论、开展网络活动。四是要精兵强将,优化网络监管技术。组建一支既懂法律又懂网络的精干队伍,通过健全人员、提升核心技术等举措力争从源头上管控网络不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从途径上防止网络舆论的四面扩散。五是要“物勒工名”,落实网络实名制度。网络实名制度既能让始作俑者或煽风点火者心存顾忌,也可以在事后快速找出网络异化之“真凶”“元凶”或“帮凶”。网吧、网络运营商、APP应用开发者、商业网站、游戏平台等网络主体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贯彻落实出台已久的网络实名制度,防止大学生“超长待网”和利用虚假身份“胡作非为”。总之,消解大学生网络异化必须“虚实结合”“法理融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确保网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猜你喜欢
异化素养大学生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