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视角下的河南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

2022-11-23 15:44乔金雨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廊道黄河生态

乔金雨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潮流,体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走生态体育的道路。生态体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建设黄河生态廊道,是实施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从生态体育的视角来看,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应通过体验与景观的结合,让体育回归到生态当中,深入挖掘和展现黄河文化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新时代弘扬中华文明的健康精神,实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三重效应。

一、生态体育及其发展历程

(一)生态体育概念的提出及生态体育的发展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生态体育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是体育与生态其实一直密切联系,共生共存。体育活动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交流融合的一种渠道和方式,很多体育项目源于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发展活动,这些活动蕴含着人对自然的敬畏,也促使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践行环境保护理念。本世纪以来,人们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催生了许多新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地理学、生态文学等。相比之下,生态体育思想的提出则较晚一些。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体育在发展历程中与环境冲突不断,奥运会的举办是最典型的表现。生态体育思想主要形成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奥运会的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但是与奥运会相伴而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体育过度商业化、体育暴力、兴奋剂滥用等现象,对人文精神和环境保护构成了挑战。以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以及相关群体开始反思竞技体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生态体育理念逐渐兴起。199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了奥运宪章,新增加了一项要求,即从2000年起凡是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1993年,《奥林匹克信息》杂志第35期全部用来讨论生态环境问题。一系列修改宪章、环保宣传等措施的实施,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历届奥运会的不断改革,已经向世人展示出这样一种趋势:生态环境、体育与文化并列成为奥林匹克的三大支柱,生态体育和绿色奥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倡美国新运动的乔治·莱昂纳多(George.Leonardo)认为,生态体育是现代社会人们舒缓工作压力的有效方式[1]59。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和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N·扬诺斯基(N.Yanitsky)等人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城市,彰显出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健康大众的生态体育理念[2]284。在借鉴西方有关生态体育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和群众体育问题,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生态体育与文明发展、生态体育与奥运会的举办、生态体育与全民健身等等,做出了有益的探讨。陈雪燕等人认为,“生态体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类在健身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熏陶;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自我,寻找自我;在‘绿色体育’中,体味体育本身的最初含义。”[1]59许传宝认为,“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3]26倪斌则强调了文化活动对发展生态体育的重要性[4]168。

(二)生态体育的特点

体育运动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生态体育要求人们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生态体育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自然。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无法给予人们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强身健体的良好环境。生态体育就是让人们在对生态环境最低限度损耗的条件下,在亲近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身体运动,既展示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人格修养,又赋予环境以自然化、生态化的社会人文内涵。

生态体育就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它统筹体育、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人类在体育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尊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发展生态体育旨在实现经济建设与体育运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共处,从而达到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实现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生态体育已经成为绿色奥运理念的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明确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这场具有生态体育性质的生态奥运,为发展生态体育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生态体育同时也在警示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普及全民健身的生态意识,构建生态环境与文化共生发展的生态体育活动,最终形成开放化、科学化、良性化的体育健康体系。生态体育理念对城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倡导的绿色、低碳、环保、健康、文明、和谐的健身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有力推动城市实施绿色发展,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最高的产出效益,引导城市因地制宜,打造适合自身的品牌体育赛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对于体育健身的各种需求,使城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更加合理,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生态体育视角下河南省黄河生态廊道的内涵

生态廊道这一概念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兴起的绿道概念。绿道的设计初衷是通过提供绿地景观场地供人们进行体育休闲活动,以缓解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后来,随着城市景观破碎化,线性绿道理念逐渐产生。据研究,“1975年,WILSON等在岛屿生物地理学和复合种群的思想上提出了廊道(corridor)的概念,指出利用廊道连接相互阻隔的生境斑块,以缓解生境破碎对生物生存所带来的威胁”[5]137-144。在20世纪80—90年代,有学者提出廊道应呈现线性或带状结构,体现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由此,廊道概念具备了生态化的内涵。生态廊道的概念则由绿道和廊道概念结合衍生而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使用“网络化”新方法将孤立的保护区串联起来,提出了生态廊道的概念。有学者把生态廊道定义为:“生态廊道被视为是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土壤流失、调控洪水等生态功能的廊道类型,是支撑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部分。 ”[6]2406-24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长期以来,由于黄河流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黄河横跨豫鲁绵延千余公里,其中,黄河河南段长达711公里,流经省内7个地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河南把生态保护治理作为“先手棋”,把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作为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抓手。2020年3月,河南启动“百千万”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试点,重新构建岸绿水清的生态黄河。2021年河南省实现了黄河右岸生态廊道基本贯通,2022年要完成干流左岸和一级支流绿化任务。作为河南省“十四五”33个重点规划之一,《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明确了一系列近期目标,其中包括实现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景贯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等,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不难看出,生态理念、文化内涵等贯穿于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始终,不仅成为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也为发展生态体育提供了良机。

(一)岸绿水清的生态黄河——为生态体育提供良好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提出全面要求。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人们越来越渴望到户外健身、在景区健身、融入自然健身,这体现了生态体育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全面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突出了群众体育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地位,也昭示出生态体育的发展趋势。

打造岸绿水清的生态黄河,是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2020年3月,河南省“百千万”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试点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3月,在黄河河南段两岸大堤以及河道工程上,共种植树木近1200万株,在黄河下游形成了宽200多米、长达600多千米的生态防护林带,成为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屏障。郑州通过“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让黄河生态之美渐次展现;洛阳深入推进“四河三渠”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开封以黄河大堤为轴,以文化展示、生态展示为主线,建设遗址文化生态带、治水历史文化带、休闲文化研学带,15个景观节点步步成景;新乡以花园、菜园、果园、游园“四园”建设为重点,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经过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河南黄河千里堤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为重点的黄河生态廊道,人们或骑行,或慢跑,或散步于廊道之上,既欣赏风景又强身健体,既是民生工程、环保工程,也是全民健身工程、生态体育工程,也为生态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博大深厚的黄河文化——为生态体育注入黄河之魂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7]11

黄河不仅是自然之河,也是文化之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先民最早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漫长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不断与洪水、水土流失、旱灾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孕育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广纳百川、和合共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革故鼎新、追求卓越、厚德载物、兼爱天下的黄河文化。而这一文化又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引领华夏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推动生态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博大深厚的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黄河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生活要求顺应自然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体育理念中追求人类与体育、环境共生共融的关系高度契合。在打造黄河生态廊道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高质量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讲述“黄河故事”,再造黄河文化意境,做好传承、发展和复兴黄河文化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当前人与自然、人地矛盾突出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生态体育理念和建设黄河生态廊道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使得黄河文化为新时代生态体育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助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实现体育强国注入黄河之魂。

(三)同根同源的家国黄河——为生态体育融入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国家、民族和对人民的仁爱之情,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所展现出的殷殷期盼,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的共同体意识,重视个人修养,重视亲情维系,是一种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8]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之中,是华夏儿女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的旷达胸怀,是中华民族在多灾多难中能够实干兴邦的精神动力。

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大国胸怀与兼济天下的道德精神的源泉与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愈挫愈奋、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和渊源。黄河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象征符号,其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理念和“修齐治平”思想。“修齐治平”既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中国古代个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它滋养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志士仁人,尤其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具有跨越时空的崇高价值。黄河文化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来源和团结奋进的精神文化支柱,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爱国主义则是体育精神最本质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之根、之魂。2008年8月8日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北京奥运会在这天隆重开幕。2021年10月1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把每年8月8日拟定为国家体育节。此举正是要传承“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让全民体育真正且有仪式感地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如今,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擘画推动,在建设黄河生态廊道的过程中要实现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树立正确的体育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生态体育有机结合,让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全民健身的积极动力,培养人们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生态体育精神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生态体育视角下河南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路径

建设有利于生态体育发展的河南黄河生态廊道,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沿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科学统筹、协作建构,建设一条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黄河生态廊道,推动河南省生态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适合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黄河生态廊道

着眼于生态体育发展的视角,建设河南黄河生态廊道需要相关各方打破部门界限,合理规划、精心建设,以生态黄河为目标和切入点,探索生态廊道与湿地、草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路径,在河南黄河沿线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不仅使黄河两岸成为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主要生态屏障,而且要成为有利于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黄河生态廊道。完善黄河生态廊道景观线,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涵养带,加大廊道生态修复,健全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健身休闲活动运动体系,促进路跑、骑行等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鼓励推动电竞、击剑、马术等时尚运动项目与传承推广武术、龙舟等民族传统健身休闲项目相结合,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二)加强文体旅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研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的创意,推进休闲文旅产业建设,打造黄河滩地游赏、黄河水利科普、湿地自然教育等生态、自然、便捷、舒适的全方位黄河文旅项目。充分利用黄河历史文化底蕴与黄河生态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带、根魂文化带、黄金旅游带等,推进文物保护、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黄河沿岸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可观览、可体验和可学习的文化旅游景观长廊。精心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开创乡村旅游新局面,做好全域旅游发展大文章,以文旅融合促进生态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体育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支持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举办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争取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沿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赛事。

生态体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满足城市发展诉求和人民体育需求的重要手段。要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机,综合施策,协同治理,建设集生态感知、文化体验、复合产业于一体的多功能黄河生态廊道,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最终实现草木苍翠、虫鸣鸟啼、水木清华、鸢飞鱼跃、人水至和、欢声笑语的生态体育环境。

猜你喜欢
廊道黄河生态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长抓政治生态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黄河』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