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法治化路径构建研究

2022-11-23 13:35
法制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化法治

张 可

沈阳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看到了很多乡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法治乡村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振兴,法治乡村的建设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乡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农村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多元化的,在实践中有必要深刻认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其中,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1]促进乡村法治事业的发展是提高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关键,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念的基本方略,近几年来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重视与投入越来越多,特别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早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贯彻落实也是确保战略得到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

一、法治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基层组织法治队伍有待加强

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机构缺少专职人员,且很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法律培训,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乡规民约来处理复杂的纠纷,无法保证提供的法律服务的质量,这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要求不符,导致乡村治理水平难以提升。

农村的基层组织的配备在不断完善,国家也认识到了农村基层组织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政府也不断加大人才的开发与投入,特别是给农民提供最科学有效的指导,精准扶贫的全面落实让很多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特别是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进驻农村,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地缓解了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基层法治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严峻。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法治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法治化发展的进程。由于法治教育的缺乏和传统的农村文化环境都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因素,这也决定了农民法治的思维的形成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今依然有偏远地区的农民固守传统的思想理念,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受到很多地方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有可能导致他们在传统观念与法治价值观念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例如依然还有很多农民在解决纠纷时都主动采取回避法律的态度,他们在处理纠纷的时候依然乐于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而且农民遇到问题时一方面缺乏权利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司法程序的认知,他们往往认为私了或者暴力解决纠纷是高效、快捷、节约成本的处理问题的渠道。很多农民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思想上过于保守,也有很多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与热情,内在和外在因素会导致广大农民在形成对法律的敬畏感方面存在困难,无法树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法律信仰,在较短时间内现有的法治观念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依法维权意识淡薄是现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当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的思想倾向更依赖传统的乡土规范确立起的行为准则来解决纠纷。另外很多农民缺乏对法治足够的信任,他们往往认为判决结果与自己的诉求相一致才尊重法律,否则就认为法律并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进而部分农民便丧失了对法治的信仰。广大农民还没有将法律意识上升为法律信仰,没有对法治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敬畏。另外很多农民由于不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只重视结果而忽视程序正义,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司法的认可程度以及司法公信力都受到了威胁。

(三)乡村立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乡村立法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乡村经济而言呈现出滞后性,虽然从总体角度而言,我国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各个地区的乡村也能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乡村治理工作,但是目前有的领域的立法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地方立法上,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新型法律关系是解决乡村法治化问题的关键。

二、加强基层乡村振兴法治化对策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国家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法治是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保障,通过法律规范将具体的基层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法治,可以说没有乡村振兴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2]

(一)加强基层组织法治化建设

乡村要振兴,法治要深入人心。打造多渠道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基层组织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探寻法治化的乡村基层治理的理念和工作思路,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可以节约乡村治理的行政成本,而且使乡村治理的体系更加规范,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的实效性。

基层政府一方面要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让农民产生信任政府的自觉意识,政府部门应该肩负起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提高乡村干部对法律的学习运用,促进农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学习和宣传工作,提高基层管理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特别是在法律学习上与时俱进,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这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宣传和运用法治思维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对于农民的法律意识的形成是重要的保障。例如可以召开地方各级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专题会,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治理协调推进,共同致力于提升农村法治环境,助力乡村法治振兴。

农民的法律意识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民的法治信仰的形成也是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在长此以往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基层组织法治化建设常态化运行,普法活动真正的落实并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大力提升他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形成遇事找法的思维观念。

(二)搭建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目前,乡村法治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实践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法律服务和完善的法治保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法律保障,完善基层治理法治化模式,多元化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使得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政府要从政策和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法治建设,多角度、多渠道营造良好的农村法治环境。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应该给农民利益表达提供多种平台,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法律的渠道进行利益表达诉求,特别是要保障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畅通而多元。只有乡村群众获得更多的免费的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才能让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地区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基层政府应该搭建多元化的基层法治建设平台,例如可以组建律师顾问团和法律服务组织等团队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也可以由法律权威人士开展农民学习乡村振兴的法律大讲堂等活动,这种服务应该是政府扶持,农民学法、用法的成本由政府买单,让农民有用法维权的机会和途径。让农民感知到法律服务的优越性,农民能够通过免费的法律服务来更好地了解纠纷的最佳解决方案,理性的法律分析可以帮助农民正确地分析问题的利弊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具有专业优势的法律团队的指导可以弥补不够专业的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素质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能在帮助农民解决利益关系的同时,提升农民的法律知识和认识。法律服务队可以向农民宣讲与农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国家法律规范以及地方性相关法规,特别是与农民权利相关的《宪法》及《民法典》等核心法律规范,可以制作成普法手册免费供大家学习。普法教育机构也可以设立普法宣传栏和宣传板报,通过定期更新宣传相关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农民了解法律。政府侧重于让农民参与法律实践,例如参加庭审的旁听,积极营造农民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弥补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不足,引导和扶持支持法律服务机构通过各种各样的巡回服务以及远程服务等方式提供法律援助也是一种新的思路。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创建地方基层组织法律服务热线与公众号,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宣传农村法治建设的知识,可以组织农村法治宣传讲座以及组织农民参演法治宣传话剧,使得农民抵触法律的思想和情绪渐渐消失,多元化地搭建让法律下乡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将法治的思维深入到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及时才能让他们对法律服务工作产生认可,只有这样才使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

(三)逐渐完善农村立法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法律依据。只有有了完善的立法基础才能给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依据和前提。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和教育作用,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为农民营造和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对于提升精神文明程度尤为重要,特别是将农村法律文化融入到乡村战略发展中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对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是充分总结农村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在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将法律贯穿始终,它的立法初衷在具体的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的出台真正将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并落到实处,充分地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农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让农民真正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与认同感。使法律能够更有利于促进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依然要积极探索,总结乡村振兴的困境与问题,各地政府也总结和学习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地方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法治建设方案,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法律支撑。

新型农民的法律素质逐渐提高,只有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能让农民懂得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循序渐进地推进法治化建设必然会加快我国农村法治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对推进乡村振兴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建设法治乡村,不但能够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引导农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法治乡村建设肩负国家复兴和民族发展的使命,乡村振兴法治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化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