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检视与重构

2022-11-23 12:27熊和平
关键词:消费主义个体消费

刘 维,熊和平

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检视与重构

刘 维1,熊和平2

(1. 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传统的节俭主义消费观到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其实质是全球化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之一。当代消费文化立足于经济学视域下的价值哲学、社会符码系统和工具理性视域下的组织原则,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消费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着手,培育他们健康的消费心态,形成理性的日常消费价值取向。

大学生;消费文化;价值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消费文化是伴随着现代性而来,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无法规避的文化现象之一。消费文化既是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的样貌,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筹划新一轮扩张。消费文化所“颂扬”的消费理念紧随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社会中弥漫着浓郁的消费主义文化气息。其凭借着与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迅速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在中国这个向来强调节俭的具有漫长农业社会传统的体系中,当代消费主义文化开始侵染人们的日常生活。黜奢崇俭、知足常乐、合理消费等传统消费文化观念正受到冲击。同时,消费主义行为也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潮流。消费主义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凭借其超前的欲望生产机制,通过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和商品意识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我国大学生群体面临资本主义消费话语、多元价值和市场经济的三重挑战。因此,对于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等消费文化因素的正确认知、评价与价值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意识和行为。

一、消费文化的意蕴之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肇始于古希腊时期,其独特的历史进化样态、城邦经济、自由哲学成为消费文化观念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以“日神”精神为代表的理性和秩序规范着个体的消费行为。中世纪,禁欲主义大行其道,理性被肆意践踏,消费文化受到压制。18世纪以来,社会性质的蜕变和产业革命让西方经济、科技和哲学等进入繁盛期,在大工业、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商品在全世界寻求全新的消费市场。消费浪潮和新的阶级——布尔乔亚的出现让各色消费形式推陈出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文化观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两次产业革命带来大机器生产时代的标准化、大众化的商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率先迈入后工业社会。其主要经济特征表现为“生产的终结”,宣告着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使命终结,生产开始朝着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方向迈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资本的驱使让消费至上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逐渐滋生了以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为核心的消费主义观。直至进入资本主义晚期,消费至上、超前消费的消费主义观被发挥到极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社会阶段,消费成为生活世界旋转的轴心和纽带。对享乐的追求和消费的崇拜成为消费社会的伦理常识。与传统农业社会重视积累、节制消费的观念不同,个体消费行为不再是单一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异变为兼具符号消费和象征性意向的类文化行为。其突出特点是感官享受取代理性反思,“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2]223诸多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由于缺少符号价值而失去其消费意义。这一时期,多元的媒介手段通过强调“时尚”“地位”等概念,用商品的符号象征教化、操作甚至规制个体的消费意识和理念,培养不断追逐消费时尚和流行文化的顺从的消费群体。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组件,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古时的节日消费,商家在各类节日场景利用“削价”“关扑”等形式刺激消费欲望从而提高收益。从文化层面看,古时节日消费通过赋予特定商品以吉祥寓意让人们获得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多具祈福之意,隶属于单纯的“节令消费”范畴。我国的消费观念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可持续消费观影响,以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为要旨,将发展生产和节约守用相统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大量西方商品涌入国内市场,商家通过报纸、电视广告等媒介手段将商品概念替换为“美好生活”的内涵表征。同时将商业法则与审美文化高度融合,有意识地引导民众按照媒体推崇的符号指引和社会时尚进行消费。审美的物化催使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与物质享受层面,成为推销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适切手段。西方消费社会的物欲症候开始在古老的东方兴起,消费文化通过隐匿且持续的方式消解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基本价值甄别功能,以碎片化的符号笼罩人的生存空间。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将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及消费者的物欲发挥到极致,崇俭黜奢的传统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被裹挟着转向崇奢黜俭的新兴消费观念的趋向。

当代大学生面临基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冲击,这一思潮蕴藏的强烈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正在消解中华民族传统消费文化的根基。而身处新时代浪潮中的大学生,其消费文化观念也将因糅杂着传统与现代性元素的影响而在消费社会中更加需要辨清方向。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检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当代消费文化体系正逐渐消解着传统的消费理念,背离世代恪守的消费方式,代之以超前、融合和开放的消费文化系统。消费主义话语通过一整套欲望生产机制,以诱导性的话语体系尽力获取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认同,使消费成为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存在。消费从市场经济领域侵入到社会文化领域,“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活动转向具有文化霸权意义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3]

肇始于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所谓个性化消费的策动和深层消费欲望的开发,直接导致了个体消费手段、目的及消费后果的剧变。而大学生群体正是立足于经济学视域下的价值哲学、社会符码系统以及工具理性视域下的组织原则的消费主义的潜在开发对象之一。在这一基本逻辑的运作下,消费文化逐渐介入部分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消费手段的不断迭新影响其消费目的,规约其消费行为,进而催生了消费生活的异化。

(一)经济学视域下的价值哲学

西方消费经济学以个体自主性为逻辑起点,将个体抽象为理性的经济人,强调个体基于理性原则做出价值最大化选择的经济主义消费观,从哲学本体论、社会文化领域将消费带入经济学视域。对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消费的欲求成为人存在的确指,究其本质是将个体作为“经济人”看待,其单一经济价值的理念,将人的多样性纳入单质的、同一化的“消费”中。马克思曾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4]消费按照资本的要求生产主体,将个体的欲望、价值认同纳入其开发范围,部分社会人开始沦为经济学场域下的“商品”。随着物欲的膨胀不断挤压着理性的生存空间,商品意识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逐渐泛化到价值领域。同时,与之相伴随而来的是劳动能力商品化、价值评价尺度货币化和价值市场化。

立足于经济学视域,当代消费文化究其本质是基于资本逻辑的游戏方式和行为准则。资本繁衍的本性需要消费文化紧密黏合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西方消费文化竭力夸张商品符码的意义,渲染消费者的观感享受,强调个人享乐主义的消费自主性,其本质映射着强烈的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受全球消费文化思潮和商品意识泛化的影响,西方消费文化凭借非强制性和隐匿性的教化,将经济学视域下的逻辑价值悄无声息地融入部分学生群体的个人生活世界中,究其本质是由经济、技术、政治等因素及其价值观念杂糅而成的文化整体。其通过更加日常化、微观化的运行机制承载西方意识形态使命的同时,还作为一种新型微观权力技术而存在。

(二)现代消费文化下的符码系统

随着西方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物的丰盛时代,生产力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压缩产能的同时,对潜在消费者的消费“培训”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辅之以无孔不入的自媒体和便捷的移动支付工具,颠覆性地将有的大学生引入消费的狂欢盛宴。美妆、潮服、明星直播、网红带货等纷繁复杂、门类繁多的商品营销信息狂轰滥炸,社会角落无不充斥着营销手段的“暴力”话语。同时,为了实现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张扬个性的需要,现代消费生活的多样性让消费成为个性展演的场域。诚然,追求时尚、簇拥潮流理应是属于年轻人天经地义的个性彰显方式。而究其本质,消费所凸显的个性化属性的虚幻特质“并没有给一个人贴上独特的标签,相反它们只是标明了他对某种编码的服从、他对某种变幻的价值等级的归并。”[5]2

“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经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变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6]167个性展演的消费诉求往往通过被赋予了社会意义的消费符号间的互异来实现。与使用价值不同,商品的符号价值主要是由其设计、包装和品牌形象等共同构成的商品意向。鲍德里亚通过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研究发现,物品、符号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即“要想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222符码和媒介系统通过夸张诠释的消费符号和虚幻意义,将对个体的操控带入到无以附加的地步。个体不加辨别地通过虚拟化、人工化的消费符号去消费,被不断变幻形态的符号和虚化意义所吸引。

最终能获取“自由”的并不是作为消费主体的人,而是一整套资本主义的经济符码系统。被消费的不再是纯粹的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其实质则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霸权。符号控制方式的高明之处往往呈现在物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之上,通过背后的符号机制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其凭借着强大的欲望刺激力,引诱部分大学生群体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将消费作为获得幸福满足感的精神寄托所。在消费文化盛行和消费主义话语占主导的背景下,物质形态的商品在符码体系中被凸显出来。因此,作为消费群体中关键一环的当代大学生理应厘清消费文化的本源,端正消费活动的文化向度,坚守主体性的完整,避免沦为被消费文化研究和开发的被动客体。

(三)工具理性视域下的组织原则

消费生活是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互联网技术乃至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消费技术的普及,隶属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广告传媒叙事异军突起。“于是,技术化就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7]媒体工具作为现代人身体的延伸,其主要任务是消除多元化价值观,塑造整齐归一的单质消费属性,年轻、个性、不羁、自由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社会属性被大肆宣扬。微博、抖音、淘宝、拼多多等自媒体工具及网络购物平台的兴起,助长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突变,将正常的个性需要转化为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强烈物欲。“消费社会藉由大众传媒的特殊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力,使得人从接受的主体成为媒体的隶属品,从思想的动物退化成储存信息的动物。”[8]极具消费诱导性的广告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影响个体的消费心理和支配个体的消费行为。

连续播放的广告叙事就像咒语,不断制造虚假欢愉的消费需要。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尽快落实购物行为,产生对消费品的依附和消费主义的内在服从。移动终端的精准“定位”、大数据分析等将青年人的消费行为偏向进行全景式敞视的精准记录,为其量身定制一整套商品服务体系。通过现代消费文化机制的合谋,消费主义对消费者进行精准滴灌,在话语上颂扬购物和消费的随心所欲。个体对物的符号追求已远超物本身的功能意义,本应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由于缺席“思考”,被虚假需要统治下的异化消费文化合力围剿,规劝其臣服于主流的消费文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9]消费文化对个体的支配和异化目的就此达成。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刻意地由上而下,藉着一种意识形态将消费者收编进去;而这种意识形态就是让人以顺从代替主体意识,压根儿不允许脱离规范而存在。”[10]物的商品化和生产目的资本化使消费活动丧失了原本的主体属性,被抽离为扁平化的“快餐”消费。物品不再承载实现自我和确证自我的功能,少数个体在现代消费场域中的自我价值从逐渐缺位到彻底丧失。与此同时,折衷主义、符码混合等消费思潮无不消解日常生活与艺术想象间的界限。消费文化乔装为大众文化,“融入”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消费行为、意识及人际关系系统,将其塑造成消费社会的践行者和拥戴者,使其不自觉地产生以消费方式获取情感支持的情感异化倾向。沉迷于单向度的消费意识和价值观念中的个体被异己的客体所奴役、操控,最终成为只有满足物质欲望而缺乏精神愉悦体验的单向度个体。当代消费文化所营造出的虚幻愉悦的消费环境就像能带来片刻欢愉的“精神鸦片”,扬言要用商品美学提供的虚假符号幻象将消费者送上“幸福”的彼岸。如若个体单纯沉迷于感官享受与物质刺激,盲目追逐时尚和享乐,将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在全球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下,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部分大学生群体摆脱欲望世界的迷途,重归理性的正道,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沉心思考的基本议题。

三、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意义危机与重构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型期,消费主义的盛行将对其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西方消费思潮的入侵对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身份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消费文化正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着理性与非理性间的复杂关系。西方消费文化思潮对所谓个性和消费欲望的过分张扬,就像开启了“潘多拉盒子”,不可避免地引致从消费手段到消费目的和消费后果的异化。

(一)身份价值认同的重塑

不可否认,物化的商品已逐渐成为表达社会身份、地位的有效载体之一。个体通过消费行为确证自身身份和意义,同时改变着其生存、交往、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由技术驱动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着美食、影视、旅游、美妆、穿搭等娱乐性生活消费,辅之以互联网消费和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共同助推了部分年轻群体追求消费的快感,“今朝有酒今朝醉”“花明日钱,圆今朝梦”的消费理念在他们的内心根植。从消费意识到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从众、攀比和炫耀状态,并将物质占有作为彰显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和身体资本发展的有效途径。“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5]69将消费作为个体追寻的终极目标,带来消费群体内部焦虑的同时也势必会模糊价值标准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消费文化正是通过人造的意义不断消融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借助符号体系和意义世界的赋予,实现对身体的规范和灵魂的塑造。

托斯丹·凡勃伦通过对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剖析,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将消费视为市场经济行为同时还是一种社会竞争行为,即炫耀性消费是专属于高收入阶层的社会地位标识,以彰显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的建构为目的。“对诸如新中产阶级、新工人阶级和新富或新上层阶级而言……他们通过自己的消费活动,来转换原有的身份,获得既得体又合法的标志。”[6]27随着消费文化的阶层下放,其大众化进程呈现出制造潮流、消解神秘和构筑幻觉的特征。“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消费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渐侵入个体的心灵和自我世界,异化生产劳动和消费的关系。虚无主义和商品意识泛化冲击着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导致少数群体自愿将自身以商品的形式让渡。其带来的“小我”视域将扁平化对国家和集体的认知,解构个体的生存意义。在以隐喻和重复叙事为话语策略,以娱乐性和大众性为话语特点的消费叙事的笼罩下,消费主义话语霸权正逐渐形成。其在弱化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失真考量的同时,以诱导性的话语陈述解构个体的内在稳定性,从而导致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瓦解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映现。

当构建自我身份意义的过程被消费文化所裹挟,部分大学生更需要从解决身份认同问题着手,将自身从消费符码和消费文化系统中抽离,回归其主体地位,避免陷入被消费技术绑架和被商品世界干扰的境地。

(二)消费价值的理性回归

21世纪以来,网络购物和信用卡消费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作为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深谙消费技术场域的游戏规则。信用支付的开放普及、数字交易的便利以及消费工具的易得,助推了部分消费行为的随意和冲动,加之在从众心理以及明星“榜样”示范等因素的影响下,更易引发个体非理性甚至是不健康的消费行为。消费决策和消费即时性加强,理性被冲动打压。在消费欲作为市场和资本深度开采的后现代消费体系中,消费心理还未成熟定型的学生群体更易成为消费技术开发的对象。“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消费信贷产品随处可见,其使用近乎诱导性的品牌字眼叙述消费的“便利”。“趣分期”“分期乐”等贷款服务平台则更为疯狂,“零利息”“免担保”“放款快”等广告标语后却暗藏玄机。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在弥补资金短缺时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等,但仍有8.77%的被调研大学生会使用小额信用贷款和网络贷款获得资金。值得关注的是,9.52%的学生会选择再次借款来偿还欠款,而可能导致债务状况的恶化。这也是因校园贷、消费贷等引发大学生轻生自杀的悲剧性事件屡见不鲜的原因之一,其严重扰乱了校园安全稳定甚至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1]与此同时,商品消费价值的衡量标准也逐渐偏离,即从使用价值演化为一种时尚性指标。鲍德里亚认为,“所有的物品都有两个功能:或是为人所实际运用,或是为人所拥有。前者所隶属的场域,是主体对外在世界所进行的实践性整体化,后者则隶属于主体在世界之外,对主体自身所进行的一项抽象性的整体化。”[2]100在工具理性日渐流行的当下,商品的时尚指数逐渐成为部分年轻消费群体付诸其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众传媒作为消费文化的高效传递机制,将消费价值的异化和符号性价值人为放大,消解了个体理性自我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弗洛姆基于自由人理论对消费的透视中指出,消费对自由产生着约束,个体并非真正的自由人。消费者在不断追求消费品的过程中虽然得到短暂满足,挥之不去的将是物欲膨胀。“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2]商品社会的迷惑性遮蔽了表象与真实间的区隔,个体消费行为表面上看似自愿,实则身不由己。个体主体性迷失在物欲的世界,顺从地依照特定的消费文化形态规约和塑造自我。在后现代社会进程中,消费文化已然消解了地域、空间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文化激发了全人类的共同欲望。在当代消费文化的诱惑和驱使下,个体更易被虚假的商品美学所役使,而究其根本则是理性消费观念的缺失。因此,唯有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的武装才能正确认识和照料自身灵魂,才能辨别生活中的浮华和约束内心的欲望。

(三)消费文化向度的理性回归

消费活动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吸收,通过感知、认识和评价将客体价值内化为主体价值取向和追求。同时,客体反作用于主体,通过不断施加影响实现其价值归宿。因而,消费文化呈现出主体与客体价值交融碰撞的特异性表征,通过主体和客体价值的互选和同化,映射了两者间趋同的特点,也即消费文化与个体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同一性。文化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素材,其本质属性理应是实现生命的体悟和灵魂的安顿。而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式呈现出商业化、技术化、符号化特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杂糅了传统与现代性的特征,也正是不同消费理念间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才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观念。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认为消费是个体社会关系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必备要素。在消费场域中,个体能力和消费互为表征。“消费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13]合理和均衡消费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比物质消费更重要的精神文明和精神产品消费更为重要。只有对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才能为个性发展和对个体本质的全面占有,避免成为单向度的片面的人。大学生消费最终的落脚点和价值旨归依从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通过适切、合理的物质生活,充盈的精神生活,实现消费文化向度的理性回归。

消费文化是受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其意识形态制约的多学科范畴,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消费方式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走向至关重要。“在物体的这种功能身上,折射的是社会文化的意义结构,功能的变化呈现的正是社会关系与文化体系的变化。”[14]通过消费文化的剖析和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部分大学生群体超越物的钳制,摆脱消费主义牢笼和消费异化的困境提供了帮助。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从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角度,对资本逻辑支配价值领域和观念世界的剖析,为当代大学生增进对时代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获得全面发展提供了范本。

政府和社会对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尤为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引导、以树立正确消费价值观为重点、以家校合力教育为必要途径的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消费观教育理应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遗忘的角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直面后现代主义思潮裹挟的负面消费观,引导部分大学生厘清消费主义的本质,体悟内在的自我意义,找寻精神的“欢乐场”。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健康消费文化建设的路径

西方消费文化在强大的经济利益导向下,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文化以其强大的解构力和浸染力不断对“象牙塔”内的精神家园发起挑战。“消费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关系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倾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根据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诉求,正确认识西方消费文化思潮,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及消费行为等方面进行文化重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培养大学生群体健康的消费心态和正确的消费价值取向,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理性消费价值导向的回归

当代消费文化以对大学生价值重构和主体愿望的激发为表征,随之裹挟而来的多元价值理念及其各类标准和差异,给部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过程带来混乱、迷茫甚至是偏差。其在受到外部文化和阶层消费示范的影响和诱导,唯另类时尚和追求享乐为荣,轻视勤劳和奋进的价值。符号商品意识的泛化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层面引导甚至是怂恿个体追寻不健康甚至极端的消费生活方式。非理性的消费文化特征已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旨,西方消费文化中的世俗化和庸俗化成分以及其广泛传播带来的道德失范与信仰危机,正试图瓦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因此,只有坚定价值文化导向的正确信念,才能规避因利益主体及价值取向多元化裹挟的混乱价值观念,才能维护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作为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精神坐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发挥其强有力的价值统领和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践行以价值导向为立足点,引领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意识及其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投身积极的价值创造,确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坚奉集体主义价值观,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铭于心、践于行,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生价值追求为导向,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理念。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将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和开创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以经济、文化的整体视角关切大学生价值创造活动,以自觉能动性为前提,以价值创造为主旨,回归合理的消费文化追求。在开放多元的世界交融中重塑主体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消费文化观,最终实现消费实践与本土文化辩证关系的统一。

(二)物质与精神消费关系的重塑

消费文化背后有一套完备的运作机制,即市场经济及其背后的“生产—消费—再生产”逻辑。“消费”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依靠市场必然无法扭转消费文化带来的消极后果,唯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和澄清才能从根本上限制其“恶”的部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向消费社会过渡时期,需求和欲望在消费行为中得到满足,压抑和反抗试图通过消费行为寻求宣泄,更容易将消费粗暴会意为单纯的物质消费。消费文化顺势通过大众传媒、身体规范和身份认同等渗透进个体生命体验的角落,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消费观念层出。部分学生迷失在自我实现的精神消费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比重严重失衡。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新要求和高校要弘扬核心价值主旋律、把握当代消费文化的主基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消费文化功能做出了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适合民族特性,我们应当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1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主流归旨,从现世的物质精神需要乃至人的自我实现这一最高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大环境下,认清消费本质,鉴别符号意义,明确更高的价值目标。

持续引领大学生以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互补为导向,站在精神层面的宏观视角,实现经济价值与自我价值、道德价值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生命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精神内在于生命之中,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调节作用。”[17]同时,审美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进步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主要功用应聚焦于如何正确认识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间的关系,消除消费文化中的纵欲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消费文化精神审美层次的跃升,提高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通过消费知识教育、消费文化教育以及消费伦理教育,认清和抵制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畸形消费观念,建构符合道德规范和审美旨趣的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消费文化。同时,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过程中,要厘清西方消费文化中的危害性成分,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弘扬传统,彰显民族性;批判吸收,融入世界性。以文化“育”人,用文化“化”人,提升大学生消费文化水平与层次。

(三)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的消费理性

在消费文化场域中,少数个体通过消费行为满足自身物欲需求的同时与他人消融区隔,以获取自身的价值认同来确证其社会身份和地位。西方消费文化观念以对个体的价值灌输、思想控制和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观念模式,消解了个体理性自我的同一性,实现意识形态的钳制,催生病态的消费人格。其奉行的不健康消费原则,混淆了消费与劳动间的关系,背离了劳动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本质。

因此,有针对性地引领大学生认清消费文化本质,警惕消费主义带来的生活价值异化和虚无十分重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基石。”[18]劳动教育思想作为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之一,从理性和道德的角度引导个体对消费文化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是人的生命体悟的实现。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蕴含着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引领大学生群体健康、自由、理性的消费文化,鼓励大学生秉持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辩证地对待消费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通过劳动教育认识到劳动的本义,认清不健康消费快感的短暂和虚妄,避免过多地追求感官愉悦和身体享受。让消费文化从蒙昧和非理性中解脱,推进健康消费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继承和弘扬传统消费价值观的精髓,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且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的现代消费观,让当代大学生沐浴在新时代富有社会正能量的消费文化氛围中。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费文化思潮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助推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现代生活迅速融合,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新兴消费群体逐渐壮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消费观教育与消费技术手段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引发的不健康校园消费行为也日益增多。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时代和新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76.

[2] 鲍德里亚. 物体系[M]. 林志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100-223.

[3] 张雄, 曹东勃. 拜物逻辑的批判: 马克思与波德里亚[J]. 学术月刊, 2007(12): 28-36.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

[5]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 全志钢,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69.

[6] 迈克· 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27-167.

[7] 石开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消费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求实, 2012(3): 70-73.

[8] 王葎. 消费社会的身份幻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 85-87.

[9]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49.

[10]霍克海默, 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 阚月峰,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146.

[11]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 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R]. 2015-11.

[12]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 蒲隆, 任晓晋,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68.

[1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03.

[14]仰海峰. 走向后马克思: 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1.

[15]苏志宏.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遭遇文化帝国主义[J]. 北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1): 20-23.

[16]陈先达, 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77.

[17]祁东方. 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探析[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42(6): 26-33.

[18]刘友女, 王晓芳, 李佳慧.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2, 44(2): 82-89.

Reflec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nsumer Culture

LIU Wei1, XIONG He-ping2

(1.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2.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The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and consumerism have exerted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ich has evolved from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thrifty view of consumption to the popularity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cepts of consumerism, an inevitable result from the re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is consumer culture, based on the value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cod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the organization princi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has presented great challenges toward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values and consumption concepts. This study therefore propose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urgently required to respond to the evolu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concept, mode and behavior to cultivate their healthy consumption mentality and reasonable value orientation of daily consumption.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culture; philosophy of val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学校物件的教育文化研究”(BAA190229)

刘维(1989-),男,湖北荆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E-mail: liuwei2@nbu.edu.cn

G45

A

1008-0627(2022)04-0088-09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个体消费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Film review:WALL·E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