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岩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仅从研究生在校规模来看,受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影响,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逐年增长。1999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23 万人,到2019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286.3 万人,20年的人数增幅高达200 多万,年均增长率为13.35%[1]。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了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须进行提质增效、追求“高质量发展”[2]的全面综合改革,以进一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2014年11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时间节点,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些文件和会议精神无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研究生教育须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则是其学位论文的质量。当前,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有学术功利化、理论意识缺失[4]、思维浅表化[5]、选题创新性不足、文献综述质量较低[6]、逻辑结构混乱、行文论证不够充分和结论建议泛化等[7]现象,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成为提升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因此,探究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的相关问题,对于文科研究生顺利开展学术研究进而保障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毋庸置疑,一个好的选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正如俗语所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生个人学术兴趣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但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范式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学位论文写作没有精准的要求与“操作规程”,尽管文科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受过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论文写作经验,但面对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能性(个人是否可以胜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时,对他们来讲,这依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一般而言,文科研究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位论文写作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学位论文选题要义。
与普通学术论文相比,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全文的逻辑支撑,亦即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须用一定的理论进行有效指导和分析,可以说,一篇学位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其选取何种理论作支撑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使论文研究者预设了“所谓的研究问题”,但如果缺乏基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充分论证和科学分析,研究者也难以从这种“所谓的研究问题”(感性的认识)中提炼出符合学术逻辑要求的科学选题,更难以保证学术论文研究和写作的顺利进行。事实上,理论研究的成果往往以科学定理、名家言论和实践经验等形式存在[8],这些成果经过了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世人的公认,它们以“常识”的形式存在于学术和生活场域,被人们以理论论据直接用于论证学术见解。所以,研究者具备系统而又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选好题的根本,只有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相关专业(方向)研究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知悉当前别人就某一领域的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在选题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所学专业的相关“史”(学说史)、“著”(经典著作)和“论”(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读,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掌握专业(学科)的历史背景与来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同时也有助于夯实研究生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为个人未来的学位论文研究顺利开展积累大量的理论论据,从某种程度上讲,研究者理论知识(理论研究成果)储备越丰富,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相对越容易,也容易形成个人独特的学术见解,正可谓“故纸堆里推陈出新”。
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变迁过程,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如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伦理和社会活动逻辑等)需要破解,它们不仅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关系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正是因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才使社会运行平稳有序,社会变迁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毋庸置疑,这些产生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因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均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即它们不是研究者个体的研究兴趣使然抑或研究专长的具体体现,而是需要研究者个体和他者(其他研究者、社会大众)共同关切的研究论题,这些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其关键在于研究人员要基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现状,契合学科发展和现实情境来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例如,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均有相对贫困现象的存在,而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年。那么,在后脱贫时代,如何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贫困教育”问题,寻求教育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改革创新之路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劲支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其核心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因此,如何建设一支能够在乡村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如何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等,成为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像此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术研究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实践需要的角度进行选题,是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的理性诉求。从现实的维度来讲,文科研究生不只是局限于基本理论的理性探究,而应该根植于实践的沃土,着眼于实践情境,关注事实本身,聚焦问题,提炼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选题,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理论和适切的研究方法努力寻求问题解决之路。这些来源于实践情境中的问题,一般是人们基于实际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或需要突破的挑战,它们的来源可能是论文研究者自己经历的实践活动,也可能是他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例如,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例,研究者完全可以将个人的实践(亲身经历的活动或体验)作为选题的重要来源,众所周知,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外语始终是我们重要的学习科目,然而我们的外语学习效果如何? 外语教学或学习是否存在问题? 未来的外语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存在(抑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每一位研究者(研究生)均有个人的认识和思考。就他人的实践而言,研究者可以与他人进行深入的学术或工作经验交流,亦可通过阅读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等方式来寻找可能研究的论题,通过言语交流或文本对话,研究者可以从他人言说和书写的内容中去理解和把握相关学科以及实践的热点问题方向[9]。像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课程改革、新高考政策执行等问题,作为国家层面的“行动”,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每一轮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该如何改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应如何积极应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寻等问题,这都是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议题。因此,基于上述问题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既是对社会“实践呼声”的回应,也是寻求有效改进和解决当下实际生产和实践问题途径的理性选择。
文科研究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选题和方向后,其重要工作则是围绕自己的选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文献阅读、社会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等方式开展学术探索,这不仅是文科研究生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10],更是文科研究生学术观点动态生成的关键环节。
文科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是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而专门的探究,其研究范式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承认客观,其研究主要以科学实验为主,关键在于“求真”,解决“是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关怀客观,专注于“求善”,其研究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抑或调查体验来进行,探讨“应该是什么”和“为谁做”的问题。尽管如此,二者还有相通之处,即继承与创新。没有根基(继承)的学术研究如同“浮萍”,借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这种状态称为“归零”,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态势。人类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创新(创造),主要指在生活的世界里,事物从无到有,即从物理学意义上讲,出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第二种是类创新(创造),是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的方法或视角对成果(观点)进行改造或优化,其实质是对前人研究的进一步延伸或拓展。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主要倾向于第二类,研究者基于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展个人的“学术之旅”,即个人学术研究开始时,必须要较为全面地了解前人对自己的选题领域研究的进展,由此理性地判断出该学术选题未来研究的空间。反之,缺失了对前人研究的梳理,研究者仅依据个人感性的经验判定选题的价值,即便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但最终的研究结论可能与前人的研究高度相似,成了重复而低效的研究。因此,在文科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中,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结合个人的研究选题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梳理,较为全面地了解该选题的学术动态,以便在个人的学术研究中做到知己知彼。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研究生能通读本专业上百本学术著作,那他做学术研究就有了根基,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才能有所保证[11]。
文科研究生学术论文研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献的系统研读,论文研究者研读文献,实际上是与学术研究成果(文献)的作者间接地对话,这是人与人基于平等关系上的自由交流[12]。通过这种平等的、坦诚的学术交流,作为独立的个体,研究者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学者,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自我,发展个人认识和理解学术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话交流,可以形成新的视角,进而重新认识和理解学术问题。当研究者面对学术研究成果(文本)时,它们的关系是主体间的交往与理解关系,即文本并非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研究者的认识与理解的客体,而是成为一个可以与研究者一起积极对话的主体——“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话中的研究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个体,而是一个像作品一样的“文本”[13]。实质上,文本是语言文字符号以某种形式的呈现,就语言文字符号本身而言,它们是“死”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文本阅读者的存在与“对话”才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与意义”。所以,人与文本的对话其实是文本与文本间的融合过程,更是意义分享、重构和理解的过程[14]。通过文本对话的方式,研究者在分享文本作者学术主张基础上重构其意义体系,必然会激发出富有个人倾向性的意义和理解之“火花”,生成研究者个人新的学术意义,这实际上是由文本对话到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思维迁移[15]。受文本对话的影响,研究者必然会围绕自己的学术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思考,如研究范式、理论架构、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这是文科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
资料收集与整理是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资料收集越丰富,论文研究思路也就越清晰[16]。论文研究者需要在纷繁的文献资料中进行甄别、选择,将其整理为个人研究选题的支撑材料,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研究者理性分析和思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必经阶段,在文献阅读与整理中,研究者始终需要理性地追问系列问题:别人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别人的研究方法如何?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我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我用的方法和视角是否适切?我可以借鉴哪些理论来研究等。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基于个人认识的合理研究思路,也就是说论文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思路紧密关联。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中资料收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文献资料(主要是档案、图书、期刊、报纸和网络信息);二是实证调查资料(主要是问卷、访谈和观察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有的资料与研究者选题直接相关,有的则是间接关联。对于前者,研究者通常从整理和分析文献过程中得到思维迁移的“灵感”,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形成实证调查的理性自觉,因为它们往往让研究者在研究视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成为可能。此外,对于调查资料的收集而言,问卷与访谈的设计须做到科学(效度和信度较高)而又合理,调查对象的选取要充分考虑研究伦理、代表性和可行性等问题,力求收集到的实证资料客观真实,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科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论文写作既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学术训练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是研究生学术思维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展示。因此,文科研究生应该进一步培养个人的学术研究兴趣,练好论文写作基本功,着力提升个人的论文写作能力,以确保论文研究成果的写作质量。
一般而言,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学位论文作为议论文文体的最高形态,其基本的组成要素与普通议论文基本对应,由学术创新点(观点)、理论论据、实证调查材料抑或典型案例为全文的学术观点作有力支撑,辅之以科学、严密的论证。通常,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篇幅较长,文体在形式上主要包括导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结语等部分。其中,导论主要是作者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阐明论文研究的独创性[17],对概念与相关术语的界定,说明论文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文献综述实质是学术史的梳理,作者应该本着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夸大个人论文研究之意义而片面指责前人研究的不足,而应该最大限度地用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去研判前人的研究结论,挖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以形成个人的研究思路。作者在行文中应该详细说明个人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况。研究结果要详尽地呈现出来并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同时,需要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设性的对策或建议。结语是对研究结果作简明扼要的概括,用以说明研究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或者解决到了何种程度,研究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不足还需要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进行不断的努力。此外,学位论文还需要有注释和参考文献,作者应该严格按照培养单位学位论文书写格式要求或常用学术论文规范去写作,避免出现无引无注、引注不清、论据来源不明、引证文献错误或格式混乱等学术失范问题。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包含着个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可以说,语言不仅是以音或字为形式的媒介,它的运用更是一个人思考或思维水平的具体体现,优美的语言表达往往可以精准地传递个人独特的见解、智慧思想和真挚感情,正如纽曼所言:“思想和言语彼此不可分离。”[18]文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与自然科学论文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以科学的标准来确定或表征,那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学术观点)展示则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篇学位论文如果选题新颖、观点鲜明,加上语言表达流畅,无异于“锦上添花”。然而,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习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文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和锻炼。总体而言,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深度和智慧,不管是论文标题还是正文部分,优美的语言表达固然重要,但学术类文章与文学类作品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使用过分修饰的语句,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应该少用或不用长句和嵌套句式,避免文中频现错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作者应尽量采用朴实简洁的文体来呈现学术观点。当然,论文写作的语言应符合相关学科的专业术语和学术理性要求,这需要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和论文写作训练中逐渐习得,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学位论文仅仅是一个人学术性工作的开始,作者需要在相对漫长的“学术旅程”中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语言表达的思想之美。
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应该能给读者系统化、条理化和清晰化的“谋篇布局”,文章的逻辑性和创新性能够引人入胜,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论文的逻辑主要涵括了界定清晰的概念、内在逻辑自洽的框架、合理的篇章结构和论证有力的行文等,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学科创新、专业创新和观点创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19]。对文科研究生而言,要进行学科与专业的创新可能性相对较小,大多是在论文结构、材料和观点呈现上进行突破,对前人的学术观点进行补证,或者在研究材料整理过程中综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的学术看法。就论文本身而言,无论是内在逻辑的自洽还是学术观点的创新,都是作者个人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文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其实是不断在资料整理中搜寻事实和证据的过程,个人的思维往往经历了混乱、零散、模糊到清晰和系统的转化,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或主张,这得益于作者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逻辑思辨,进而在纷杂的资料中找到个人研究的逻辑线索,有效避免论文写作中出现论据和素材简单堆积的现象。逻辑结构较好的论文各级标题层次分明,每级标题的表达直接体现文章的核心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从而体现作者对全文的驾驭能力和学术写作基本功。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必须要在逻辑结构上凸显其学术性和创新性,才能让作品经得起同行的评议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