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臻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2009年,一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在网络中迅速蹿红,使用该句子的人被称为“寂寞党”,“寂寞党”也成为当年的年度新词语。《当代修辞学》于2011年至2012年分别有四篇文章对“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进行了探讨。朱岱(2011)先是认为“原句看来不是拈连”[1],后又认为“面”与“寂寞”在空间上相伴相生,时间上互动互长,所以,“面”与“寂寞”融为一体,是转喻[2]。李国南(2011)认为,以认知语言学的术语“转喻”指称修辞现象不合适,而且“吃寂寞”是搭配性的,是由“吃面”顺手拈来的,应当是拈连[3]。刘有容(2012)认为,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不应该只停留在究竟是什么辞格上,而应该关注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他认为这是一种认同借体而排斥本体的排斥性转喻[4]。这是对“寂寞”现象的一次集中探讨。每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几乎都是修辞学先注意到,尤其是这些偶发的临时形式(刘大为,2010)[5]。
这之后又有一种新的“寂寞”格式开始形成,笔者查阅了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号、《人民日报》人民号、新浪微博、新华网、光明网等网络媒体发现,不仅自媒体大量使用,官媒也纷纷使用此格式。例如:
(1)巴西打疫苗“打了个寂寞”?警方介入(光明网,2021-02-21)
(2)《唐人街探案3》:推理了个寂寞(光明网,2021-02-22)
(3)3·15 晚会曝光:又见瘦肉精、翻新钢筋、手表修了个寂寞……(共青团中央公众号,2021-03-16)
(4)《秘密访客》:逻辑硬伤太多,看了个寂寞(《北京日报》2021-05-10)
(5)凭啥说美的只是造了个“寂寞”(人民资讯,2021-05-21)
我们把“打了个寂寞、推理了个寂寞、修了个寂寞、看了个寂寞、造了个寂寞”等概括为“V 了个寂寞”格式。“V 了个寂寞”是一种新型格式,由“动词V+了+(一)个寂寞”构成,表示消极的结果义。该格式目前主要流行于网络和年轻人的口语当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呈逐渐凝固趋势。徐玮琳(2021)首次对“X 了个寂寞”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该结构形成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寂寞”名词用法的流行,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三是“X 的不是A,是B”格式的简化[6]。本文并不认为“寂寞”是名词用法,而是对流行语“寂寞”一词的延续使用,并且该格式意义的形成较为复杂。因此,本文想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V 了个寂寞”结构既然呈逐渐凝固趋势,那么其格式义是什么?二是,“寂寞”在格式中的语义是如何形成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从“V了个寂寞”的结构特点、格式意义、语境意义、产生机制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展开论述。
“V 了个寂寞”是由“V+了+(一)个寂寞”组成的动宾短语。整个格式主要作谓语,可独立成句,可作复句中的分句。例如:
(6)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防了个寂寞”?(新华网,2021-02-02)
(7)“抓了个寂寞?”摊主抓阄选摊位,结果却被视作无效?(人民资讯,2021-05-19)
(8)上海入冬进程被打断,冷了个寂寞(《新民晚报》2020-12-05)
例(6)是主谓结构,“防了个寂寞”作谓语;例(7)“抓了个寂寞”独立成句;例(8)“冷了个寂寞”是复句中的分句。这是“V 了个寂寞”格式最常见的三种语法功能。
能够进入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及物动词为主,一般是动作性较强的动词,如“洗、修、喝、吃、看、玩、买、学、拍、练、打、抽、做、听、找、讲、念、写、抓”等。双音节动词使用频率不如单音节动词使用频率高,如“更新、升级、设置、参加、解释、表演、模仿”等。一些不及物动词也可以进入此格式,如“走、直播、出道”等。符合条件进入这个格式的动词数量较多,但是由动宾式构成的复合词不能直接加“了个寂寞”,如“看病、推理、走秀”等,只能提取复合词里的单音节动词构成诸如“看病看了个寂寞、推理推了个寂寞、走秀走了个寂寞”等形式。动词后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义,不能省略,必须出现。“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的是一个已然事件。
“V 了个寂寞”还常用于重复动词的格式中,如“买翡翠买了个寂寞、逛街逛了个寂寞、领奖领了个寂寞、改名改了个寂寞”等。此类动宾词组和前面提到的动宾式复合词均可构成“VP+V 了个寂寞”格式,前一个VP 传递背景信息,表明某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语义重心即焦点信息在其后的“V 了个寂寞”上,表示前面那个动作行为的结果。例如:
(9)也难怪网友评论,内娱选秀“选了个寂寞”(《天津日报》2021-03-09)
(10)星期天还要上班是什么感觉?网友:放假放了个寂寞(九派新闻,2021-04-25)
例(9)的“选秀”和例(10)的“放假”都是动宾式复合词,在句中都起到传递背景信息的作用,选秀的结果和放假的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V 了个寂寞”是焦点信息,是句子语义重点传递的信息。
数量短语“一个”修饰形容词“寂寞”,口语中常常可以省略“一”。“(一)个寂寞”是体词性的结构,整体作前面动词的宾语。石毓智、雷玉梅(2004)认为,“个”使得动词或者形容词名词化,使得一般的、无界的动作行为离散化,表示单一、具体的动作行为[7]。本文认为,形容词“寂寞”原本是一个抽象、无界的概念,而格式里的“寂寞”表示某个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一个整体的确定的量,可以受数量短语“(一)个”的修饰。换句话说,“寂寞”由无界变为有界,量词“个”称量的是整个“寂寞”的过程,是一个具体、完整的量,与前面的动词联系松散,而与其后的“寂寞”联系紧密。“(一)个寂寞”作为整体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动作行为之后的这个具体事件的结果。
形容词“寂寞”单说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比如“很寂寞”“非常寂寞”“特别寂寞”,但“V 了个寂寞”里的“寂寞”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例(10)只能说“放假放了个寂寞”,而不能说“放假放了个很/非常/特别寂寞”,这是因为“V 了个寂寞”里的“寂寞”不表示连续的量,只表示一个具体、完整的量。
“V 了个寂寞”格式,看上去动词V 和“寂寞”可以搭配,实则动词和“寂寞”的语义相关度很弱,并不符合动词和“寂寞”的常规搭配,如不能直接说“吃寂寞、看寂寞、听寂寞”等,只能说“甘于寂寞、忍受寂寞、耐得住寂寞”等。“寂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的注释是“孤单冷清;清净、寂静”[8],不管是从个体的角度还是从情境的角度来看,实则强调人的主观情感,是一个表示心理感受的形容词。而格式里的“寂寞”是一个抽象的意义,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的空虚义,语义上表示动作完成之后的结果是“寂寞”的,可以理解为“没用的”或者“收效甚微的”。“寂寞”语义上的差异表现为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搭配组合,“吃、看、听、买、锁”等先加“了”表示完成义,然后都可与“(一)个寂寞”搭配。“寂寞”与动词的组合打破了固有搭配,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式,表达全新的意义。
“V 了个寂寞”格式基本可还原为“VP+V 了个寂寞”格式,如“防沉迷防了个寂寞、烫筷子烫了个寂寞、考试考了个寂寞”等,在背景信息充足的情况下,直接说“V 了个寂寞”也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本文认为,“V 了个寂寞”的“个+寂寞”是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在语义上,“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某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只是这个结果是消极否定的,即“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消极否定的结果义。例如:
(11)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别让买书“买了个寂寞”(新华网,2020-10-14)
(12)秒没!五一火车票开售,抢了个寂寞(光明网,2021-04-18)
(13)花16000 考注册消防工程师,结果考了个“寂寞”?(光明网,2021-01-07)
例(11)是说“买书”的行为之后,“买”的结果是“寂寞”的,即收效甚微,结合语境来看,可能是只买书不读书,读书的时间很少,读书的热情没有买书的热情高。例(12)是说虽然也去抢了火车票,但是“抢”的结果是“寂寞”的,即没有抢到火车票。例(13)“考”的结果是“寂寞”的,培训机构承诺花钱包过的考试并没有通过。这几句表明,“V 了个寂寞”的结果是消极的、否定的,所以“V 了个寂寞”可以出现在否定祈使句中,如例(11)。正因为“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结果,所以常常可以搭配“结果、最终”等词语,如例(13)。
在汉语中,存在“V 了个A”格式,比如“吃了个饱、喝了个痛快、唱了个尽兴”等,这里“个+饱、个+痛快、个+尽兴”是前面动词“吃、喝、唱”的宾语,朱德熙(1982)把这类宾语称之为程度宾语,并认为此类宾语表示程度高[9]。这类形容词还有“畅快、舒服、清楚、明白”等,其共同点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周清艳(2011)认为,表示动作和结果关系的“V 个A”结构与量的意义关系密切,表达动作行为的高程度的结果义,表现出大量的特征[10]。李宇明(2000)认为,人们在对语言中的量进行表述时,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是“主观量”,对量的评价结果可分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11]。表结果义的“V 个A”格式里其实隐含着主观大量的特征。
试比较:
a.吃了个痛快。
b.吃了个饱/好。
c.吃了个寂寞。
这三句都可以概括为“吃了个A”格式,其中,A 表示形容词,从这三句表示的意义来看,正处于语义量级的不同阶段:“个+痛快”表示程度很高,在量级中处于最高阶段;“个+饱/个+好”处于量级的较高阶段,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意义,即“V 了个A”格式表示超出一般常规量的程度。受“V 了个A”格式的影响,我们认为,“V 了个寂寞”格式也可以表示量级,是低于一般常规量的程度,处于量级中的较低阶段或最低阶段,表示程度较低或最低,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动作行为结果的满意度、认可度低于常态。比如“吃了个寂寞”表示量的程度最低或者较低,情况可能有很多种,是“没吃成”还是“没吃好”呢?这就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这个格式,进行多种分析。由此看出,“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的消极结果不论是彻底没有做成某事,还是收效甚微,都呈现出一种“主观大量”义。
总之,我们认为,“V 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动作和结果关系的“V 了个A”格式的主观大量义,只是“V 了个痛快/好”格式是高于常规量的程度义,是积极肯定的,是说话人乐于看到的,而“V 了个寂寞”格式是低于常规量的程度义,是消极否定的,不能令说话人满意。
吴为善(2016)认为,超过心理预期的事件或现象会激发说话人的发话动因,表达自己的主观评述,表现在话语上就会产生反预期表达式[12]。吴福祥(2004)认为,反预期信息是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表达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13]。反预期是一种与预期相反的心理状态,说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都有基于社会规约和日常经验的心理预期,一旦超出交际一方的心理预期,就会激发说话人的发话意图,就会因此产生相应的反预期表达式。从语义上来看,“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违背了动作行为主体的意愿,与主体的意图相背离,获得的是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在整个事件框架中,事件参与者的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说话者的心理预期不符,由此表达出一种反预期的主观评述。这种表达的预设是:“V 了”的动作行为不应该产生“寂寞”这样的结果。如例(6)中的“防了个寂寞”,表示防沉迷系统已经开始运作,但是并未有效防止沉迷,设置防沉迷系统的初衷肯定是要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所以“防”的结果与设置系统的初衷是相背离的,“防了个寂寞”的结果表示语义上违背了常规的语义预期。再如:
(14)网红背单词App 错误百出,网友:背了个寂寞?(北晚新视觉网,2021-03-18)
(15)如此背景下,上述地方的饮水工程建而无用,花费百万元修了个“寂寞”,实在令人遗憾和疑惑。(《工人日报》2021-02-25)
例(14)“背了个寂寞”是说没想到自己会背一些错误百出的单词,与背会单词的意图相违背。例(15)“修了个寂寞”是说花费百万元修建的饮水工程根本不起作用,老百姓仍然喝不上水,这绝对是违背预期的结果。可以说“V 了个寂寞”格式表示的结果与动作行为主体的预期不相符,是有违常规、出乎意料的,是一种反预期表达式。
“寂寞”句指由“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衍生而来的“哥V 的不是X,是Y”这类句子,比如“哥看的不是电视,是寂寞/哥听的不是音乐,是寂寞/哥睡的不是觉,是寂寞”等等。从这里开始,与“寂寞”搭配的动词逐渐扩大,修辞上把这种超常搭配称之为“拈连”。在实际表达中,借助“不是……,是……”的语用否定格式,“寂寞”句同样表达语用否定,“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句,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吃面,而是为了提升语义量级和程度(韩蕾,2009)[14],所以这种“寂寞”句是为了凸显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态度。
之后出现的“吃了一口寂寞”“吃了个寂寞”,严格说来未必是由“寂寞”句类推而出,但多少也是有些联系的。我们将三者相比较,看看其中是否有某些联系。例如:
(16)A: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B:这个小朋友吃了一口寂寞,似乎也有很多问号(《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2020-02-27)
C:这么吃“健康餐”,就是吃了个寂寞(光明网,2020-11-29)
实际上,这三种形式的流行时段就是按照从例(16)A 到例(16)C 的时间的先后顺序。例(16)A 从“吃面”到“寂寞”是由客观叙述到抒发主观情感的过程,“寂寞”是语用否定之后凸显的心理感受。例(16)B“吃了一口寂寞”客观表述事实,是一个忘摘口罩的小女孩吃饼干的事件,形容词“寂寞”被数量短语“一口”定量,“寂寞”由抽象概念具象化、实体化。例(16)C“吃了个寂寞”表示吃了所谓“健康餐”的最终结果,超出为了健康而吃的语义预期,因为所谓的“健康餐”是伪健康餐,吃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通过这三句的比较,我们发现“寂寞”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例(16)A 的“寂寞”表示一种抽象意义,突出“寂寞”的主观情绪;例(16)B的“寂寞”被量化、具象化,抽象色彩减弱,主观感受没有特别凸显;例(16)C 中“寂寞”的主观感受消失,整个格式更加凝固,表示一个具体事件的消极结果。可以说,例(16)B 是由例(16)A“寂寞”句到例(16)C“V 了个寂寞”格式的一个过渡阶段,在例(16)A 到例(16)C 的生成过程中,“寂寞”的语义由抽象到具象,主观感受义逐渐弱化,甚至消失。“V了个寂寞”格式里的“寂寞”与整个格式凝固在一起,很多时候并未凸显“寂寞”的主观情绪。所以本文认为,“V 了个寂寞”格式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流行格式有其偶发性,但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NV 的不是X,是Y”这种“寂寞”句的简化和替代。
1.语境意义
“V 了个寂寞”格式是消极结果义,即便是消极的结果,在语境中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具体来说,一是想做某事而未成,结果与预期完全不符,做的事情没有成功,动作未实现;二是动作已完成,但做某事的结果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因为做事情总是希望能获益的,但“V 了个寂寞”表示消极否定义,那么在获益程度上就会显现出差异:一种是完全无获益,一种是获益太小不能令人满意。下面以“吃了个寂寞”为例,体会一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是如何显现出差异的。例如:
(17)盒马店大欺客!随意取消订单,让我的年夜饭吃了个寂寞!(网易,2021-02-22)
(18)感冒了,来颗感冒药:也许你只是吃了个寂寞(腾讯网,2020-12-01)
(19)知名景区15 元一碗宽面只有四根,网友:吃了个寂寞(北青网,2021-03-03)
例(17)“吃了个寂寞”表示由于“盒马”取消订单,顾客没有吃成年夜饭,与原本要吃年夜饭的意图相违背,动作并未实现。例(18)“吃了个寂寞”是说虽然吃药的动作已实现,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吃感冒药完全没有效果。例(19)“吃了个寂寞”是说虽然吃到了面,但是一碗面的量少到不合常理,与预期差距较大,说话人对此结果的满意度较低。例(18)和例(19)都表示动作已完成,但是就动作行为主体的获益情况来看,例(18)中完全没有获益,例(19)中则收益甚微。这种差距只有放在语境中才能细细品味出来。再如:
(20)兰州的朋友!是不是看了个寂寞?(《兰州晨报》2020-06-22)
(21)面试变成培训?男子交了一万多块:两个月学了个寂寞(《海峡消费报》2020-12-09)
(22)700 万元“云养牛”,养了个寂寞(环球网,2020-10-23)
(23)喝了个寂寞!网红奶茶大杯三分之一是空的,中杯反而更划算(上游新闻,2020-10-25)
(24)百度香港上市:首日就涨了个寂寞(网易,2021-03-23)
例(20)的新闻背景是日环食出现的当天兰州是阴天,根本看不到太阳,所以也就无从观赏日环食了,“看了个寂寞”是说根本没有看成日环食,结果与预期相违背,动作并没有实现。例(21)和例(22)这两例都是动作已完成,而结果完全没有获益。其中,例(21)中“学了个寂寞”表示耗费了时间和金钱之后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完全没有成效。例(22)中“养了个寂寞”表示耗费了巨额金钱以为可以云养牛,实则被骗了,根本就没有云养牛这回事。例(23)和例(24)这两例都是动作已完成,结果也有些成效,但是收益甚微。其中,例(23)中“喝了个寂寞”的结果是喝到了奶茶,只是花了大杯的钱却没有喝到大杯的量。例(24)中“涨了个寂寞”的结果是虽然股价有所上涨,但涨幅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比起之前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差距很大。
总体来说,“V 了个寂寞”的格式义是明确的,表示消极的结果义,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展示出的语境意义会有所差别,但不管如何理解,都是消极否定的结果。
2.表述特征
“V 了个寂寞”格式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出现在句子中,经常性地作新闻标题。总体来说,“V 了个寂寞”格式在表达上有如下特征。
第一,说话人有意凸显“V 了个寂寞”格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先提出话题或交代背景信息,然后再用“V 了个寂寞”格式传递焦点信息。例如:
(25)花2880 元砍价,竟砍了个寂寞?(腾讯网,2021-04-06)
(26)“盲盒飞行”,有人说走就走,有人抽了个寂寞(《潇湘晨报》2021-04-25)
或者,“V 了个寂寞”格式单独成句放置在句首,引起听话人注意之后,再交代背景信息。例如:
(27)套了个寂寞!两辆车“共享”一副牌照 自欺欺人损失惨重(荔枝新闻,2021-04-25)
(28)放了个寂寞……史上最短假期,长达0.5秒(环球网,2021-02-25)
这两种形式都是最常见的,“V 了个寂寞”格式本身是谓词结构,不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可以传递焦点信息,说话人以此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言简意赅,更能突出表述重心。
第二,说话人借他人之口表达观点。经常使用“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形式,先传递背景信息,后借机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29)游泳网课场面太壮观,网友:感觉游了个寂寞(环球网,2020-05-31)
(30)春季皮肤过敏?喷雾越喷越干?专家:护肤,你可能护了个寂寞!(上观新闻,2021-03-17)
(31)沧州女车主超市停车被盗2400 元现金 提醒:这样锁车有可能锁了个寂寞(《河北日报》2020-10-14)
例(29)是借网友之口,例(30)是借专家之口,例(31)是发出善意的提醒,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好处是:站在他人角度阐述问题,让受话人更乐于接受此观点,更具说服力。
江蓝生(2016)曾指出,为了利用有限的句型表达无限丰富的语义要求,需要突破常规句式规范的束缚,在隐喻和转喻的作用下,用一些超常的组合来提高结构式的表达功用和效率,即从典型组合扩大到非典型组合[15]。像“V 了个寂寞”这样的超常组合也反映出人类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语句表面虽不合乎常规,但实际上通过引发联想和想象,由一个认知域联想到另一个认知域,在联想与想象的心理活动中获得了正确的识解,这样的语句与常规语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寂寞”本是一种心理感知到的情绪,这种情绪由某一事件引起,瞬间产生,与事件相伴相生,比如“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吃面”活动进行的同时伴随着寂寞的情绪。“寂寞”也可以是做完某件事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因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比事件的结果更直接、更容易感知,当这种情绪被凸显、被无限扩大,其显著度明显高于事件的结果时,就可以用情绪来转喻事件的结果。转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的相关性,具体来说,“V 了个寂寞”里的“寂寞”常常伴随着意图做某事或者做了某事的结果,“寂寞”的属性被凸显,而这种突出的属性最容易被我们感知到,为了更好地表达言说,就用“寂寞”去转喻事件的结果,这就是转喻的过程,既能凸显事件的结果,也能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寂寞”也经历了隐喻的过程,只是作为心理感知形容词,“寂寞”的类比方式更为特殊,是一种基于心理相似性上的认知手段,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两个域之间的类比是在感官之外的心理感知上进行(王文斌,2007)[16]。隐喻是把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寂寞”由“孤单冷清”义隐喻“空、无、没有”义,这是因为人们觉得孤单、寂寞的感觉与空空如也的感觉在心理上是相似的,尽管只是一种抽象的相似,也让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我们说“V 了个寂寞”格式的形成是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联想机制是创造新奇隐喻的基础,只有通过推导联想才能把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联系起来。“寂寞”与“空、无、没有”的联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是通过认知经验的不断累积,最终由心理感知获得,言语交际者把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必然依靠联想的推导作用。“V 了个寂寞”格式等同于“没有V 好”或“没有V成”,用另外一种新形式去传递旧有内容,并被逐渐认可、逐步定型,联想机制是基本原因之一。
类推机制源自人类的心理认知,言语活动主体利用已有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去表情达意,也会创新和改良固有模式,推陈出新。语言的发展演化离不开类推机制所起的作用,正是类推机制推动了语言中新形式的产生,使得偏离规范的模式逐渐成型,并广泛使用。类推是先有类,后推而广之。“V 了个寂寞”格式里的动词是一个变量,最初只有“吃、喝、看、买”等动作性强的及物动词进入格式,随着受众面越来越广,人们开始仿拟此格式,从非动作性的及物动词“当、睡、赢”,到不及物动词“直播、解禁”等也纷纷进入此格式。在使用中我们还发现,很多“V 了个寂寞”格式的寂寞情绪很弱,有时不容易被观察到,仅仅表示一种消极的结果,这也是类推机制的作用,使得格式越来越凝固。
“V 了个寂寞”格式最重要的功能是表明说话人对意图做某事或已经做某事的结果的主观评述。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亦即说话人会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17]。话语的主观性也会体现在格式的表达中。“V 了个寂寞”格式本身是谓词结构,是对某事件状态的评述,表现出对事件结果的不满、无奈、自嘲等主观态度。格式的预设是意图做一件事情或事先做了一件事情,没想到花费时间和耗费精力之后,事情并没有预期的成功,没有如预期获得收益,由此,说话人会就这件事情发出一个感慨性的结论,对整个事件作出一个主观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主观评述常常是说话人借句子主语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
(32)广州多区小学期末考不公布成绩,“考了个寂寞”?(《广州日报》2021-01-23)
(33)理财直播火爆,不少人想“搞钱”,却买了个寂寞?(新华社新媒体,2021-03-15)
例(32)“考了个寂寞”表达出学生家长对无法衡量孩子成绩的不满,说话人借家长之口发表自己的看法。例(33)“买了个寂寞”表达出投资人原本想赚钱,结果却遇到亏损的无奈,说话人借投资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V 了个寂寞”格式伴随着各种主观情感和态度,情感色彩也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消极、否定色彩。
“V 了个寂寞”格式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说话人既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能使受话人自行体会其中意味,比起直白的否定更耐人寻味。试比较:
(34)A:网上贷款更方便?结果啥也没贷到
B:网上贷款更方便?结果贷了个“寂寞”(《潇湘晨报》2020-10-10)
例(34)A 直截了当指明贷款的结果,客观地陈述事实,例(34)B 在语气上有所缓和,表达意义更丰富,间接指出网贷是不可信的,把网贷骗人的无奈、后悔表现出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再如:
(35)A:《民法典》表决通过,法学生:我这两年白学了?
B:《民法典》表决通过,法学生:我这两年学了个寂寞?(观察者网,2020-05-28)
同样是疑问句,都表示没有从中获益,例(35)A 从表达上来看,有质疑语气;例(35)B 表明说话人已有自己的判断,其中,调侃、自嘲、无奈等情感交织其中,含义十分丰富。
在我们搜寻到的书面语语料中,“V 了个寂寞”格式主要用作新闻标题,向受众传递焦点消息。该格式凝练含蓄,自带评述功能,形式新颖,符合大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非常适合用作新闻标题。例如:
(36)“蜘蛛侠”们咋捡了个寂寞(《大河报》2021-05-06)
(37)“砍一刀”真的是砍了个寂寞?(《宁波晚报》2021-04-01)
(38)春节抢红包抢了个“寂寞”(《大庆晚报》2021-02-19)
上述三例是纸质传媒中的新闻标题,言简意赅、幽默风趣,让读者自行体会两个不同语义框架内的概念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吸引读者继续深入阅读。
“V 了个寂寞”在口语中,说话人可以对某个事件进行概括总结,如“看了个寂寞”“吃了个寂寞”,表达隐晦、委婉,既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评判,又避免了由于过分直白引起听话人的不悦,于委婉幽默中让对方会意,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也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没有达到的无奈和结果不尽如人意的自嘲、自讽,如“考研考了个寂寞”“减肥减了个寂寞”等。
“V 了个寂寞”格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V 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动作结果关系的“V 了个A”格式的语法形式和意义,“寂寞”直接作为常量构成一个凝固格式,表示消极否定的主观大量义,与常规的语义预期相违背。“寂寞”一词的心理感受性强,“V 了个寂寞”格式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把主观情感与客观事件相关联,为了突出格式的结果义,用“寂寞”去转喻动作行为的结果,又在联想和类推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固化,削弱了“寂寞”一词的主观情绪。另外,前有“寂寞”句的流行,后有现代人容易“寂寞”的心理特征,“V 了个寂寞”格式在某些场合更适合交际的需求。“V 了个寂寞”格式逐渐凝固定型,源于人们对“寂寞”一词的理解渐渐趋同,当格式一旦被偶发使用,就会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理上的共鸣,同时又觉得新奇、巧妙。所以,一种新型格式流行的背后,有其偶发性,也一定会有必然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