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宝,郭向荣(.山东省菏泽市国土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菏泽 74000;.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山东菏泽 74000)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是中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战略。土地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整合与利用国家现有的土地资源,充分地发挥出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同时将土地整治工作作为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为土地整合工作提供了途径与资源,但同时也对相关的涉农政策以及资金融合提出了挑战。现阶段中国各个部门针对农村农业提出了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例如交通部门修建农村公路,水利部门建设水利农田设施与农业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等,虽然这些政策能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不同部门在项目立项时有着不同的要求,并且资金来源与用途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不同部门之间没有达成综合性的政策意见,将会导致资金投入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农村土地整治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农村土地整治的顶层设计要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以及景观生态理论作为基础。但现阶段与农村土地整治有关的基础理论较为薄弱,缺乏对城乡转型发展格局与土地配置规律的理论研究与系统化集成研究。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撑,会导致土地整治模式固化,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整治效果,没有针对地方需求与自然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导致整治模式过于趋同化,这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限制。
现阶段在农村土地整治的空间格局中,缺少对城乡统筹关系的分析,通常只注重单个项目的分散整治,缺乏对整治项目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的考虑,同时也存在着整治项目空间重叠以及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部分地区在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统筹规划中,没有对农村人口的流动变化进行分析调查,缺少对农村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没有充分地发挥出规划的指导性作用,缺乏科学论证分析与空间逻辑的规划,导致人地关系逐渐泛化。
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为依托,以新型主体为引领,在产业延伸、产业功能拓展与技术渗透中实现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跨界集约配置,并将新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融入其中,实现现代化农业[1]。因此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实施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实施模式,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打造设施配套完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土地整治能够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因此要对农村的闲散用地和空闲宅基地进行有偿退出处理,对于这一部分土地资源进行集中整理,充分地发挥出这一部分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使其能够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用地与空间,促进农村123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激发农村的内在生产活力。
土地整治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耕地面积、保护水田、传承农耕文化,同时也能够发展农业产业。农业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生态化是乡村战略中的核心目标,打造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同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要推行土地整治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实施模式,在土地整治的前期,重点规划调整利用率较低的土地资源,充分地利用低效与空闲土地,将耕地进行集中连片处理,降低耕地坡度,修复耕地的水田功能,提升耕地质量,重新构建乡村生态、生活、生产结构,优化农村用地布局,构建生态化良田。例如某蔬菜基地有着高质量的土地资源与自然环境,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统筹规划,与其他片块之间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长时间的局限在大棚蔬菜种植中,没有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品牌,限制了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及土地资源效益的发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治理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理念,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对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基地进行全面的保护与规划,将水源、耕地以及居民居住区等纳入管理范畴中,对绿色生态农业进行全方位的规划[2]。土地治理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实施模式,能够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农村其他方面的短板,推动现代化农业、生态化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融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以及美丽乡村规划等。农村土地全域整治规划要突出有效性与融合性,争取实现与生态环境改造、城市发展建设以及优秀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提升乡村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出发点,重构乡村的生活、生产与生态空间,同时也要融入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等乡村多元化业态。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展开先行试点工作,围绕田、路、村展开区域综合整治,将提升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目标布设系统性的工程,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奠定基础,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全新的发展理念,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断地提升中国现有耕地的质量,创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实现耕地保护的目的。在土地整治项目中,通常是对水源、田地、乡村进行规划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与道路工程改造农村的基础设施,实现耕地保护的目的[3]。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过于重视耕地数量,忽略了耕地质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要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的整治模式,提升地区耕地质量。例如对于一些条件较好,满足实施条件的地区,可以推行旱改水工程,提升耕地数量与耕地质量。在农田保护发展较慢的地区,要加强交流与学习,完善农田旱改水技术规范,提升农村土地整治的技术水平,遵循优先保护质量与数量共同重要的原则,始终坚持耕地保护的基础地位,激发农村的生产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土地整治能够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为土地的承包流转提供便捷,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夯实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地分散、土地高低不平以及田埂沟壑问题,平整水田旱地,集中碎片化土地,最大化地发挥出土地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也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更高的收入。例如攀枝花市米易县结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土地整治模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引入一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例如有机蔬菜与樱桃、芒果等优质水果,借助当地优厚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当地农业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真正意义上从传统农业走向立体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土地整治的根本目的是优化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为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与转型提供了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平台,两者有着统一的目标,并且内容也有着一定的衔接性,因此要通过土地整治工作,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