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小青(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乌兰察布市是公认的马铃薯黄金产业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产量360万吨左右,是中国主要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乌兰察布市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马铃薯之都”。马铃薯晚疫病是制约马铃薯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防控晚疫病已成为规模种植户最为关心,同时也是投入精力、财力最多的一项工作。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自动化,对于建设数字化病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现代化植保,扭转被动防治的局面,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010年始乌兰察布市植保站引进了第一台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之后逐年陆续购置。目前,全市共安装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34台,根据不同的气候区域特点,在阴山北麓5个旗县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各安装4台,阴山南麓6个旗县市区各安装2-3台,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结合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晚疫病监控预警系统监测结果分析:当马铃薯感病品种第3代首次侵染达到4-6分(每代侵染最高分值为7分)的时候,使用保护剂进行喷雾保护;第4代以后,田间未调查到中心病株时,每代的首次侵染达到4-6分时,采用保护剂与治疗剂相结合喷雾。如果错过了保护剂使用时期,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建议采用治疗剂开展有效防治,能够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展、蔓延,大大降低了晚疫病造成的损失[2]。
当田间环境条件适宜时,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结果分析显示田间即将出现中心病株时,开展田间调查能够及时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结合气候条件,科学、准确发布马铃薯晚疫病预报、预警及马铃薯晚疫病预防与防控措施。由于预报及时、准确,信息发布覆盖面广,防控技术指导及时、到位,为适时防治赢得宝贵时间,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加之各地高度重视、组织得力,积极采取预防与防控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晚疫病的流行、蔓延,防治效果达90%以上,将损失降到最低。2012年、2013年分别挽回马铃薯损失347700吨、359225吨,为防病减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市34台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分别安装在了不同气候特点的不同区域,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植保部门及时、准确监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动态,同时,在做好系统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田间调查的范围和力度,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气象条件、马铃薯生长状况、晚疫病监测仪监测情况等分析,科学、及时、准确发布预报与预警。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在田间使用方便、侵染曲线分析结果与实际发生相吻合,准确反映了田间的发病情况,在晚疫病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预报准确率较以往提高了15%左右,达到95%以上。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体系的推广应用,解决了传统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预报准确率不高、防治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规范化和自动化水平,发布预报提前,及早开展了预防与防治,尽可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对乌兰察布市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多年来,全市马铃薯企业、种植大户等即使在不适合晚疫病发生的气候条件下使用化学农药预防与防治晚疫病的次数一般都在3-5次,加大了防治成本。市、旗县两级农业部门植保技术人员结合晚疫病监测仪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加大田间调查力度,在气候条件不适合晚疫病的发生时,科学预测晚疫病将偏轻或轻度发生,马铃薯企业、种植户施药次数一般较常规减少2-4次,亩用药成本减少40-80元。
市、旗县植保部门统筹安排、合理布控、优化配置,建立了马铃薯企业、种植大户与技术部门相结合的示范、推广、应用一体化技术体系,每年选择不同的生态区域,采用定点实测、系统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10万亩次,新增纯收益为210元/亩。同时,对安装有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的马铃薯种植区晚疫病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诊断,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及时为种植户提供预警和防治技术信息。防控中针对不同区域晚疫病发生轻重程度,对重发生区域种薯田采取强制杀秧或转商措施,商品薯田建议杀秧;中等发生区域进行2次以上药剂防控,轻发生或未发生区域进行1次以上药剂保护治疗,有效控制减少了储藏期烂窖,对种薯、鲜薯生产、销售产生了积极影响,确保马铃薯产业安全,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市、旗县相关领导高度重视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明确监测任务,落实责任人,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制定了信息报告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监测预警到位,信息传递到位、防治技术指导到位。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年份,按照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乌兰察布市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处置应急预案》的要求,成立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指挥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进一步强调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测预警,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同时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取得实效。
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的关键时期,按照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加大监测调查的力度和频度,强化大田普查,扩大调查范围,防止漏查漏报,准确、全面掌握晚疫病发生、发展动态,定期开展会商分析,准确分析发生趋势,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为指导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案,进行技术指导,适时开展预防与防控行动,没有因监测不到位而贻误防治适期。同时,加强了信息传递,严格执行晚疫病实时报告制度,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市、旗县两级植保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及网络等多种途径发布马铃薯晚疫病预报、警报及防治技术信息,通过制作马铃薯晚疫病可视化预报及防治技术指导专题片、举办培训班、田间学校、召开现场会、实地技术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2013年8月7-8日全国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会在乌兰察布市召开。会议展示了该市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防控工作及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陈友权副巡视员和全国农技中心钟天润副主任高度肯定了该市数字化监测预警工作,均认为马铃薯晚疫病应用系统做得好,信息化条件及手段好,晚疫病监测预警手段得到很大提升,预报及时、准确,在防控工作中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专业化统防统治效果显著,防治技术示范有效。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自治区政府支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充分整合资源,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加大扶持力度,整合病虫害防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培训等项目资金,重点对防治药剂、机具购置、技术培训等给予资金补助。
目前,全市共有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360多家,其中登记注册的防治组织48家,大、中型植保药械社会拥有量1600台(套)以上,植保无人机192架,拥有专(兼)职防治队员1800人,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