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昌勤
(唐山市农业信息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结合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调查情况来看,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9.04亿,其中农村网民高达2.55亿,占比达到28.2%左右,相对于2018年,增长人数约3308万。另外,当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网络购物消费空间,加快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融合速度,使得各种跨领域农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越来越多以农村公众需求为主的农业APP相继涌现。可以看出,数字农业已经呈现出广阔发展空间,这一形势下,我国正式颁布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加快农业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生产、数字化服务速度,为强化我国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奠定基础。
1.1.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基本实现了“同网同速”发展目标。众所周知,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地区4G通信和行政村通光纤占比已经高达98%,使用网络的农村用户超过1.35亿,相对于2018年,增长率大概在14.8%左右,与城市网络用户相比高出6.3个百分点。正是因为农村地区各种互联网工程的全面落实,促进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以及村村通等工程广泛深入贯彻到农村基层。尤其进入2020年,5G技术广泛普及,使得5G基站建设规模随之扩大。这也意味着建立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1.1.2农村供应链全流程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供应链全流程也得到一定优化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农业数字化建设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为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以及业务数字化。在这一形式下构建农业、政府和消费者等多方治理体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新形势下,各种先进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供销等体系中,促进我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生产资料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各方协调配合水平。尤其引入区块链、去中心化等技术,使得农业数字经济活力进一步提升,为农户和消费者享有更多红利奠定良好基础。
1.1.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据相关数据统计来看,2018-2019年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增长数量高达475个。扶持示范县总数量超过1180个,使得电子商务覆盖率逐渐上升。另外,累计的县级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数量也将近2000个,服务站点超过13万,初步形成了“两中心一站点”运营模式。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的关键条件,加快农业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
1.1.4乡村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工作中占据重要比重。引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是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美丽乡村、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现阶段,在农业数字化建设中,合理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能够对乡村事务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应用,有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同时提高农村居民信息化水平,使其更加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另外,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爆发,为农业复工复产带来诸多不便。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平台,实施云计算模式迫在眉睫,可以形成功能集中、城乡联动的扁平化处理体系,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技术保障,使我国农业能够在新冠疫情反复爆发背景下,依然有条不紊做好“三农”工作。
1.2.1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但推广效果不尽理想。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加快新一轮机构调整速度,整合和完善信息中心功能和职能。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区大数据中心建设步伐也逐渐加快,并从概念阶段发展到资源整合阶段。但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各自为营状况,没有充分满足统一化、一体化需求。尤其对于一些互联网起步较晚的农村地区,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涉农审批等方面依然停留在公开信息层面,无法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相对接,没有充分发挥多级联动作用和功能。
1.2.2技术创新水平不足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国家建设的源泉。但结合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现状,尤其针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依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入。具体体现在智能化农机设备种类较少、功能单一、适用性较差等方面。另外,我国在动植物本体传感器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能力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
1.2.3现代化技术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深入不够
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认识到了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性,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解决农业产业实际问题方面,依然停留在使用技术本身。并且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相融合背景下构建的智慧农业体系,释放出的数字红利也十分有限,这也使得我国农业数字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进一步加深技术与农业间的融合速度。
现阶段,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从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另外,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强调发展至202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必须得到明显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国务院提出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其指导思想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十九大全会精神和全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就需要各地区在“十四五”期间顺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同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对此,需要各地区将农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治理能力。
在农业产业未来发展中,定制化数据供应系统成为大势所趋。只有满足这一需求,才能建立工业生产记录台账,实现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监控目标。所以,构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已经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现代化技术支撑下,传统农业组织构架也会得到一定创新和完善,有利于将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终端销售等环节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另外,在各地区智慧农场、智慧果园中引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数字技术,还能够为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农业商业合作也逐渐从以往一对一转变为集群加模式,即构建农民、运营商和消费者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圈。如此可以使农业供给更加高效和精准,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相继涌现,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体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益,为扩大农业市场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当前,虽然我国正在全面贯彻落实《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并且部分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措施,但结合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从长远发展角度对数字农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全局角度做好数字农业未来发展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工作,充分认识到数字农业在增强国家竞争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并将数字农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措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为了充分满足以上目标,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农业深度结合,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还应遵循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方向,提前做好5-15年农业数字化建设布局规划工作,形成数字农业发展蓝图。另外,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引导作用,尤其针对农业大省,应建立品牌优势,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典型性、示范性农业先进县市,为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建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现如今,5G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将5G技术引入农业数字化建设中,是扩大移动信号覆盖范围、提高通讯速度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各地区农业在建立重要生产基地、推广重点农业园区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积极引入5G技术,以此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在积极应用农业遥感技术基础上,还应加大投入力度,引入GPS系统、GIS系统等。在保证信息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的同时,还应做好维修保护工作,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始终处于稳定运行状况。第二,加强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农业产业需要积极构建数据信息一体化采集系统和农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促进农田管理、环境监测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实现农业可视化治理需求。第三,促进城乡数字化协调发展。为了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从数字化建设入手,通过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引入各种先进技术,逐渐填平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第一,做好农业相关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原始数据采集体系。想要有效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率,前提条件是保证数据信息收集准确及时。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数据信息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始数据收集难度。对此,需要农业部门不断扩大数据信息监测统计渠道,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农业相关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传感器、地面观测等先进技术,以此来提高数据信息采集质量和效率。第二,加强数据信息资源整合,突破“数字孤岛”瓶颈。国家及省级农业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大数据中心,如:年农业生产管理数据中心、农产品流通数据中心等,有效提高农村数据资源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确保各平台之间互通互融,实现数据资源实时共享、高效传递目标。同时,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实现与省政府数字化服务完美对接,如此,既可以简化农村政务服务流程,又能够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第三,加深农业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新时期背景下,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产业中,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优化各经营环节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建设农业示范区,并积极推广四情监测、智能灌溉等技术,充分发挥了试点项目的示范性作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但结合发展现状来看,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人才信息化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数字农业对农村科技人才的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将提高人才信息化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范畴,并围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人才服务数字农业的水平和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尤其针对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员、带领村民实现致富的主体以及返乡创业青年等,需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第二,大力引入专业化数字人才。各地区农业部门需要全面提高人才招聘标准,拓展人才招聘渠道,优先选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数字人才,以此来补充一线,为人才队伍注入活力。另外,相关部门还要以返乡就业等工程为抓手,引导大中专业毕业生以及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农业数字化发展领域。在此基础上,各大院校需要增设数字技术专业课程,并与政府、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数字化人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综上所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生产过程、管理对象进行优化完善,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产品智能化、精准化生产目标。这就需要各地区农业部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整合农业数据信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