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显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树木园,广西 南宁 530003)
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协调好两者关系,可以保证营林工作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持久性发展,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部分造林者和管理者难以认识到营林生产和生态保护重要性,营林新技术难普及,造林方法不够机械化,严重依赖人工,较难构建林间生物群,森林抚育方式很原始,为当地生态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地区为例,给出该地区营林生产和生态保护策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可借鉴性经验。
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约束,在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呈现互补关系。其一,采用科学抚育管理和造林方式,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营林生产策略,才会更好地保护林业生态系统发展;其二,只有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态环境,才可以保证后续营林生产有序发展,提高造林生产效率,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营林生产是林业生态保护的基础,而生态保护是营林工作的保障,只有充分认识到二者关系,才可以实现集约化造林、科学化造林、生态化造林,控制开采强度,提高营林资源生产力,加强生产效果,最终实现林业生态高质量发展。
营林工作从本质上讲,是林业产业的核心,运用科学造林方法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改善生态环境。从林业生产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发现,加强林业更新管理,可以实现集约化经营发展,确保林木健康稳定成长,确保木材战略储备安全,缓解市场木材供需矛盾。以南宁市为例,南宁市为实现科学化营林生产,进一步压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全面实施林长制,以项目为主,做好重点林业产业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提高营林质量,并且在2021年度该市完成桉树改造任务0.89万亩,完成油茶新造林0.86万亩,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打造林木美化、绿化、观赏项目10个,构建林业产品示范园、产业园。如今南宁林业总产值超过930亿元,成为整个广西地区林业产业发展排头兵,开创了生态文明发展新局面。
广西地区在营林生产工作中取得多项成就,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工作困境,营林技术人员和林场管理者应该重点分析林业发展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判断经营发展重点、亮点,及时对林业生产各类行为进行处理,最终实现造林项目综合规范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林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智慧林业和生态林业这一方面,投入的资金量、技术量不足,造林苗木结构存在不合理情况,导致苗木质量水平不足,不能以合适的木材产品为根本需求,满足整体木材市场供需平衡。部分人工林建设水平较为落后,树种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优化林木结构形式,不能定期跟踪和更新树种结构,尤其在国有林场和专业化产业园中,不能加强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数林区未设置规范护理带,不能根据要求设置规范化标准,有效防止森林资源水土流失情况,砍伐设计及方案不合理,肥料利用不科学,不能对人类活动严加看管,处理遗留下的废弃物,不利于营林生产健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常态化保护机制,树立生态营林发展理念,突破林业保护困境,最终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在造林工作中,多数营林技术人员在造林之前选择最为原始的炼山的方法进行整地,通过该种方式降低造林地杂草丛生率,起到除草、除菌、除虫、除根的目的,但是从环境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角度来讲,该种方法不具有科学性。火烧炼山方式直接清除林地几乎全部的有机质,影响土壤氮元素转化和物理性质,经过火烧之后,造林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急剧升高,并且土壤总磷含量可以降低30%~45%左右,土壤PH值增加,净氮转化速度明显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在今后营林造林过程中,林下草灌腐殖质等覆盖率明显低于炼山之前。在曾经调查过的桉树林中,保留更多林下腐殖质的免炼山萌芽林五年生最高产可达到26立方米每亩的出材量,远高于炼山造林。由此可见,该种造林整地方式对后续营林管理和生态管理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人工林生物间循环。另外,造林前期勘察设计工作较为片面,粗放式营林理念难以根除,未能做到林业适地适树的基本要求,多数通过经验来植树造林,对土壤改良处理、树种选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不够重视,苗木成活率不足,难以达到前期设想,森林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不能充分开发。此外,造林技术较为落后,抚育管理不到位,在病虫害防治和监测方面缺少技术支持,不够重视后期维护。对于乱砍滥伐、征地占林、毁林开矿等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要想实现营林生产科学化,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就应该注重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策略,探索健康发展路径,致力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双赢。特别是近些年的商业化收购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恶性循环,已经严重影响广西林业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经营理念,以人类活动促进林业资源优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形成以林木为主体,以林区生态平衡为原则的近自然林业发展道路,促进林下经济与野生动植物互利共生,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体系,加快防护林计划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充分发挥林区群众主体作用,发展林业经济,做好林业生态保护教育。
在当前营林生产过程中,专业一线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在林业资源调查、设计、验收、核查、推广等工作中,不能构建完备的人才队伍,在编在岗人员占比较低,老龄化明显,技术工种和高级工种数量少,人才队伍形势不容乐观。在2021年全国林业与草原行业技能竞赛广西选拔赛中,各参赛人员年龄结构、学历水平、技术工种都说明了这些问题的严峻。专业技术人才在林业产业中属于中坚力量,出现结构性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占比低等现象,将直接降低营林监督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行业发展凝聚力。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优化人才结构配置,避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非专业人员占比过高等现象,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积极性,利用优惠政策,使其愿意扎根基层。
要想进一步加大林业资源生态保护成效,相关部门必须强化立法,完善保护制度建设,做好造林修复和资源执法查处工作,进一步推进林业生产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比如广西地区在2018年9月颁布《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并且先后颁布湿地保护条例和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让森林资源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广西地区红树林总面积约占全国的33%左右,占地高达9330公顷,位居我国第二位,并且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广西地区林业生态发展目标,致力于到2025年,力争全区红树林保有量突破10000公顷,新造红树林面积1000公顷,实现红树林造林修复3500公顷,并且截至2030年,使得红树林保有量始终维持在10000公顷以上。其次,进一步强化红树林执法监督监察工作,对破坏红树林资源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监督专项检查,截至2020年底,通过专项检查、联合执法、遥感监测等方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363个,整改完成284个,整改完成率达到78%以上,此外,做好森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造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红树林生态恢复。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森林资源的采育结合、永续利用,控制不必要的商业性采伐,始终遵循布局合理、资源保护原则,做好木材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并且依法依规对不合法加工和经营的现象与人员进行惩处,最终提高营林生态保护政治站位。
利用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做好区域整地工作,科学选择树种类型,提高造林成活率,对林草重点任务工作进行安排,继续落实油茶双千计划,做好森林抚育补贴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有计划开展低产林改造工作,大力宣传低产林造林效益,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指导,提高造林质量。必须遵照低产林改造规程(LY/T1690-2017)、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2016)、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15)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001)等国家标准,最终释放林地高产潜力。具体营林生产措施和低产林改造措施如下(以油茶低产林改造为例):
4.2.1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构建经营林地全覆盖航拍方案,并将生产的正射影像提交单位领导备用,以此随时随地查看任意地块的半年内高清影像;在经营林地的航拍全覆盖基础上,效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对每块工地设置固定监测样点,要求护林员林地定期巡查必须到达样点位置,并采集样点中一定量树木胸径并拍照上传,既兼顾生长监测,又方便经营决策,还能更好管理和监督;适当引入多光谱无人机,在发现早期病虫害,同时观测林木水分、含氮量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对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
4.2.2地产林改造技术
(1)保留长势优、品种好的油茶树,同时全林内实施卫生伐和疏伐,通过该种砍伐梳理方式,为后续生产经营打下基础。
(2)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对于坡度15度以下的造林地,实施深耕深松覆盖法,15度~20度的地区采用片状复垦方式,隔年复垦一次,对于20度以上的造林地使用带状复垦法,每年复垦一次,复垦深度维持在15cm~20cm左右。
(3)对于长势不佳的弱苗,及时进行砍伐,对空地及时补植,通过良种补植法尽量选择三年生以上轻基质无性系大苗,将种植密度维持在60/亩~75株/亩即可。
(4)做好修枝和截干,当郁闭度达到0.7时,可以对老化衰退的油茶树进行截干复壮,施加有机肥,补充磷肥和微量元素肥。
(5)探索地头水柜等方式在山中挖坑蓄水,在严重干旱的季节适当给植物补充水分,确保作物更好生长。
(6)参考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在桉树林中播种一年生豆科植物,既能减少其他恶性杂草对林木养分的竞争,又能利用豆科植物根系固氮,当年枯萎腐化的枯枝可以对林地进行养分补充。
通过以上措施,改善造林地林间结构,结合复垦、复壮、截干等针对性技术,突破低产林造林瓶颈,提高营林生产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部门应该实施桉树沃土工程,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载体,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鼓励开展测土配方技术,通过控释技术、肥料缓释技术,减少化肥施加量,以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推广在林地采取机械化割灌除草措施,机械化搅碎的草灌既能达到除草目的,又能通过搅碎草灌来增加林地有机质含量抑制恶性杂草生长,在覆盖地膜时,尽量利用可降解淀粉及木材纤维等合成防草布,避免使用传统塑料薄膜覆盖法。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议少用化肥多用绿肥、有机肥,保证饮水安全。积极探索桉树择伐及全周期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桉树采伐机械化水平,加强桉树木材加工工艺创新,比如,广西地区大力推进木竹加工提档,引进一批林产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百亿元级加工产业园区,推进胶合板、纤维板技改升级,优化木竹结构材产能比例,在夯实原料基础的前提下,发展高性能重组竹具工艺加工,扩大高端木材产品出口,实现林业生产与发展的协同升级。因此各科研单位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用加工业反哺种植业,着力在林地肥力维持和提升、培育优良新品种、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方面,推广桉树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宣传力度,为桉树科学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以此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实现桉树更科学种植与更绿色发展。此外,还应该加强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山顶、山脊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如果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该预留次生林或灌丛,预留面积在2%—3%(造林总面积中的占比),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比如溪流、湿地、冲积沟等),应该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以此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从而最大化保护植物及其栖息地。
综上所述,运用科学造林方法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机构应该响应政府号召,着力解决营林生产技术指导难题,强化立法,完善保护制度建设,做好造林修复和资源执法查处工作,利用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做好区域整地,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监督专项检查,通过专项检查、联合执法、遥感监测等方法,促进营林生态恢复,依据卫星遥感、生态模型等监测手段,做好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预警,以此提高营林资源生产力,增强生产效果,最终实现林业生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