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璐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对于更好地激发大众创业、推动万众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师资、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最早,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创业公司。我国起步较晚,1998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创新教育,同年首届全国创业大赛在清华大学举办,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至此展开。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试点,随后逐渐推广到全国。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在讨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为如何优化和完善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1]。1999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扩招。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提高到了54.4%[2],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数量的扩张,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也将发生变化。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3]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面对这一新趋势,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顺应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4]在毕业生人数增加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聚焦在创新意识和能力上。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5]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
我国目前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三方面问题: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高校方面,多所高校已经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方面,各地政府都提供针对大学生的免费培训,大学生培训合格后还能够获得贷款补助。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其他配套政策缺乏连贯性,导向作用未显现。当前政策侧重于鼓励创业,但是针对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风险、技术挑战、法律风险和破产风险,都缺乏针对性措施。以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资金政策为例。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面临融资困难,目前我国政府主要提供创业贷款,暂时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巨大资金需求[6]。
当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理论性较强,实践课程比重偏低,不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同于传统知识性教学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涵盖多学科、形式侧重理论结合实践。由于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课程,部分学校集中针对创业中的大学生开展教学,无法针对全校学生。美国的创新创业课程涵盖实战模拟、创业实训等各类实践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我国多数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划入就业指导或者职业规划,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机会,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基础的金融、法律、管理等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机遇,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总体上,我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多数高校没有专职教师,大多数来自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行政部门,有的教师参加过几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7]。这些已有的创新创业师资大都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第二,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高,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融资、法律、管理等多方面挑战。许多教师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性较弱,大都没有创业经验。教学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不具备结合创业实践中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学的能力。
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传统的就业观都是趋向低风险、较稳定的工作,例如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时间和收入水平固定。不同于传统的就业观,创业的天然属性是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纵观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的美国,开拓冒险的精神根植于美国人心中,而且社会和家庭都普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较而言,国内社会观念和舆论导向相对支持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普遍把创新创业课程当成创业者的必修课,认为这些课程与就业无关,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和途径。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提升自身能力。[8]因此,在稳定的就业观、传统的舆论导向等因素相互作用下,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无法全面理解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破解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瓶颈,调动创新积极性、激发创业热情。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系统性政策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四方面提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政策针对性不强、导向作用未显现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升创新创业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针对大学生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政策应围绕创业者所需,从创业资金、技术培训、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政策。为此,政府可以利用人才和资源优势,组织包含企业家、金融投资、高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创业专家咨询团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向引导、经营管理、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精准施策,强化政策的针对性。政府应当简化审批手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融资新渠道,给予创业的大学生更多自主权,赋予创业者更大创业路线决定权和资金使用权,让创业者摆脱繁琐的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根据创业对象的梯度差异,开设层次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各高校应当开设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例如针对普通大学生提供通识性课程,普及创新理论和方法,提高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一步开展专业性课程,从创业角度开设创业机会识别等技术性专业课程,以及例如创业财务管理这种学科交叉类课程,对正在创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平台,提供更为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通过利用自有条件和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各类活动。具体来说,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搭建合适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设创业实验室选拔有潜力的创业项目,设立创业园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指导、资金申请、创业场地等,为学生提供从创业准备到公司设立、管理、运营的实践机会。
面对当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体系。从美国成功的教学经验来看,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应通过扩充师资队伍和开展各类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第一、要扩充师资队伍,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邀请熟悉创新创业政策的官员和成功企业家兼任创新创业导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设全校性讲座、分享会,分享相关政策和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第二、要持续开展各类培训,推动教师创新授课形式和内容。开展围绕不同行业的培训、实践、交流,鼓励教师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经验,共享成功的创业案例等资源,促进教师交流和自我提升。
第一,要深入宣传贯彻创新创业政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政策,指导学生熟悉并运用政策。关注全体学生,贯穿培养全局,以创新思维为切入点,明确大学生无论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要加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挖掘本校毕业生的创业典型,通过分享会、公开课等形式分享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推出短视频、情景剧等个性化宣传产品补充课堂教学,提高师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第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需要把创新创业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以提升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