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2022-11-23 08:08马健永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马健永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守人民立场作为共产党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前进方向、发展动力、根本目标及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推动党和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根本保障。坚守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鲜明价值主线,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全过程和各个具体发展阶段,成为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进程,科学分析其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深刻把握党的人民立场所彰显的价值意蕴,有利于推动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获得更丰富、更生动、更科学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拓展。

一、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历史进程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福祉出发确立和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基本路线和政治纲领,强调站在人民的价值立场上思考和回答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题。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着力点,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以贯之地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情怀,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具体实践中,使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更加坚定和巩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立场的确立和巩固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坚守人民立场、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作为开展一切革命运动的逻辑出发点和价值旨归,在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动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1933年8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召开的政治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2](119)。土地革命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出发,领导广大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工农群众参与并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真正的铜墙铁壁”[3](425),为使全党明确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准则,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地位,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从而为广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明了根本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变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5](161),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5](383)。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组织和发动工农群众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作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切入点,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36)。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地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和基本规律,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守人民价值立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和团结一切积极因素,并且形成广泛持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明确表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6](387)。1945 年10 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的讲话中以土地和种子比喻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7](116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善于立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把握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内在要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武装头脑、指导革命实践,开创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明前景和崭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主体力量的充分展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此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思路、前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凝聚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进力量。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是直接关涉广大农民群众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土地革命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土改工作主要应注意是否真正发动了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由上面派干部帮助)推翻地主阶级,分配土地”[8](138)。1956 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的讲话中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出发,全面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革命积极性和政治热情的问题。他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9](2)。

关于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9](23)。由此可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内在要求,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1957 年2 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从维护人民利益、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长远政治视野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9](211),“我们对人民是忠诚的,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同人民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我们已经得到巨大的成就,并且将继续得到更巨大的成就”[9](231)。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为我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具体有效的实践方案,通过依靠人民、践行人民立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社会实际和基本国情出发,在坚守人民立场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人民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1980 年1 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讲话,这篇讲话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性质和方向,鲜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人民价值立场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中的工作着力点和实践总抓手,对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10](249),“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10](266)。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成为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价值遵循。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福祉,为了实现强党兴国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政治保障。党的人民价值立场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任务,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发挥着充实、调整和完善的价值功能。例如,邓小平同志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价值立场出发,对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政治命题,1979 年12 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0](237)。由此可见,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深邃战略考量,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凝聚力的必由之路。人民价值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根本立足点,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在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中的制度优势,而且还是党和国家把满足国内人民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动力之源。

2001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也是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途径”[11](245)。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人民价值立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优势,通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维护和巩固党中央权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践行着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中去”[12](58),“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13](16)。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矢志不渝地贯彻群众路线,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对党和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挥着举旗定向、凝心聚力的价值引领作用。改革开放时期,坚守人民立场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以更加坚定、更加自觉的思想和行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 年7 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高度对党的人民立场进行了科学概括和系统总结。他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14](40)。因此,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有力支撑,是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各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动力,也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坚实基础。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价值立场上,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对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崭新境界,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价值立场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民生福祉,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的坚持和发展,同时也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15](90),“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5](17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着党和人民科学治国理政的正确前进方向,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把握,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6](25)。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新时代党和人民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就必须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深化发展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

坚守人民立场,是党和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决定性成就的第一原动力,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全体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人民立场体现在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切实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揭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性,为深化党和人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航标。

(一)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

制度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保障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捍卫人民利益的革命实践和集体智慧的政治结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指导革命运动、推动民族解放的基本奋斗目标,并将其融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的一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8](184)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实质和政治原则,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展现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内涵及核心要义。在政体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有效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向着形态更高级、内涵更丰富、体系更完整的阶段演化的必由之路。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17]。这表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支持和保障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牢牢把民族和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然要求。

在政党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实践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的广泛参政议政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及基本制度安排。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现了民族发展史上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自治权的伟大社会变革,为各族人民依法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共同享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基层民主制度上,我国广泛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最真实和最有效的实践探索模式,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支持和保障基层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基本体制机制。总之,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体现。

(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

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是坚守党的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根本保障,对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动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反之,如果经济社会长期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成为失去地基的“空中楼阁”,久而久之,党的人民立场和民主作风就会因为失去经济基础而异化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巨大物质鸿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捍卫者,始终把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作为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动力。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7](1273),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0](194),都渗透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利益的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正成为全党弘扬光荣革命传统、锤炼鲜明政治品格的动力源泉。

首先,从人民立场出发,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早在1942 年12 月,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8](467)。其次,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最直接反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因此,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必然结果。再次,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出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旨归。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模式、价值体系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实现程度,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关键尺度,只有坚持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发展牢牢立足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才能在各种挑战和风险面前更加坚定和自信地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的时代答卷。

(三)发展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关键

先进文化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基因,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守人民立场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文化自觉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人民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把增进民生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坚守人民价值立场的本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的基础上,不断用社会主义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前行中汇聚起的广泛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5](324)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创新依靠人民,是新时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路径和有效方法。“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19](139),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任务和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主动进行文化创新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才能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成功走出一条契合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和崇高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20]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只有深入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理念,我们才能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四)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核心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是广大人民的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践行人民立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着力点。一个政党靠谁执政、为谁执政,是决定政党前途命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反映政党的基本政治属性和价值取向的鲜明标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置于最高位置,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为党和国家成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大量原创性贡献。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深化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一定要继续,生产力要以适当的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一步步改善。”[21](3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地以抓民生促发展,运用系统思维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系列民生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指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22]。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为我们系统把握人民群众更加丰富多样和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新时代的民生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转化为有效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强大动能,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达到民生福祉发展的新水平,才能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的发展活力。

(五)建设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保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充分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科学领航。只有一以贯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持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水平,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持续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回顾党的百年建设历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出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建设问题看作是决定中国革命运动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6](602)的奋斗目标,要求通过思想建设培养全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尚政治追求,通过组织建设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确立党的建设重点任务,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谋划党的建设新布局。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3](957)的基本任务。此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提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及“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24](275~276)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钉钉子精神不断把从严管党治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向纵深推进,明确提出把建设“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5](62)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站稳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战略定位,抓住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性问题,为确保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提供了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历史进程,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丰富的价值蕴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人民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价值意蕴,是强党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必须深刻把握其蕴含的丰富价值内涵及核心理念,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科学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构建一条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彰显时代性、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价值

理论是否能够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区别并优越于其他各种学说的显著标志。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从“现实的人”出发,自觉站在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上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理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密联系“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创造者和动力源泉,为人们全面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正确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找到了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根本路径,那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所达成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6](422)。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系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且科学分析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的过程中得出的实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人民立场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价值旨归,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全部发展过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鲜明政治品格。

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制定政策、谋划战略、推进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时空方位,科学研判时代变革和形势演化所产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践行人民立场,倡导一切为了人民,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实践中,彰显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发展。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会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以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展现了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价值。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思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无不深刻彰显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指引和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力量,决定并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兴衰成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而且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一定能够实现。然而,任何新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奋起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经历了由胜利到失败、再由失败到新的胜利的曲折发展历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然而,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由于苏联共产党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脱离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酿成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此时,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和吸取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1](383)。这些重要论述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危机时刻,大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坚定捍卫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正义性,而且还为其向着内涵更丰富、形态更高级、理念更先进的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

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的憧憬等精神风范和崇高境界,同时也是党和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坚守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始终伴随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运动,在紧密团结各阶层进步人士组成的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受剥削受奴役的悲惨命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牢牢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不动摇,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避免了一批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扬的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而且还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彻底粉碎了“历史终结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的荒谬思想言论,丰富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政治理念、精神追求和实践价值,还向全世界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15](137),把党的人民立场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三)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代化价值

实现国家现代化,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广大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关于“争取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先决条件的思想,对于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征程中,坚持立足本国实际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27](428)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现代化,是站在资本立场上、以实现资本增殖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这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直接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异化状态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持续爆发。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把我国革命任务与现代化建设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本立场向人民立场的转化,为党和人民以革命斗争为手段,以争取民族自立自强和国家繁荣富强为目标,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逻辑推动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辩证批判,号召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冲突和利益分化而导致的社会矛盾状态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逻辑理路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一条超越西方资本逻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28](159)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强调站在唯物史观的哲学立场上,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利用资本,保证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对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正确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具有举旗定向的指导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打破了资本统治和主导下的利润逻辑、剩余价值逻辑,实现了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的复归,从而有效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9](59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着力点,相继提出了经济、农业农村、国防和军队、教育及医疗等多项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使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集中彰显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代化价值。

猜你喜欢
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扬 善
扬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