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百年探索:理论创新与经验启示

2022-11-23 08:08李资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资源,向 驰,2

(1.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湖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百年历史进程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团结是关系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历来高度重视通过教育的方式加强民族团结。纵观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百年历史进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政策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党的二大设想以“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来解决民族问题,党的三大提出了“民族自决权”,党的六大首次明确了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革命的重大意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提出并宣传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民族平等、民族解放等。长征时期,党中央立足党的民族理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大部署、大动员、大普及[4]。红军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主张,诞生了“彝海结盟”等民族团结教育的经典故事。延安时期,专门设置民族问题研究室,颁布了当时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大力推进了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1935 年8 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全国发出了民族团结的号召。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团结各民族为一体”的主张。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结构,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以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同年,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成为抗战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经典教材。然而,国民党只承认“中华民族”,否认各民族的客观存在,以“宗族”论国内各民族。1943 年,周恩来对国民党的这一民族理论予以谴责,认为以“宗族”视国内各民族的行为是一种民族歧视,不利于民族团结。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成功实践,推动了解放区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1949 年1 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明确指出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为全国解放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做了思想铺垫。1949 年9 月,全国政协会议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逐渐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后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民族团结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51 年2 月,中央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民族事务的几项决定》,明确要求推动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5](16)。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边疆民族工作方针与步骤的意见》中首次明确规定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内容,开启了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门化和系统化之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最先开始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每年9月为该州的民族团结宣教月,总结凝练出“早广多深新”的五字经验,开创了地方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先河。

1954年9月,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5](77)以根本大法形式明确定位中国各族人民的基本关系,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大政方针,成为新中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遵循。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共产党于1952 年和1956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政策大检查。通过检查,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民族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了地方民族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在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1957 年7 月,在青岛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与会者对民族政策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了批评和讨论。周恩来就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几个原则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特别强调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新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进一步团结[6](248)。196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冲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整体上呈稳步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工作重心,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入创新发展阶段。邓小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新型民族关系概括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同时,邓小平对中央书记处提出的“两个离不开”表示肯定,这一提法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长期探索的重大成果,它以法律形式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民族团结教育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形势相适应。1990年9月,在“两个离不开”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三个离不开”,强调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这一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扎根。同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规定要切实发挥好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从学校层面进一步规范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内容。2003 年3 月,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21 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2010年2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以“创建活动”的方式统筹全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现了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同年12月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我国首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原则、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并将每年5月定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等战略,民族团结教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活动。

(四)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化。

自2014年统计开始,利用宁夏图书馆参考部地方文献检索室的用户以学生、教师、教授为主体,其他还有设计师、工程师、编辑、记者等,其学科背景大多为本科以上的高学历知识人才。

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大家要行动起来,要共同沟通、培育、融洽感情,努力为实现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7]。国家民委于同年发布了《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强调将民族团结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中,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为引领,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环境背景下,引导民族团结教育走向立体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展[8](274),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模式。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明确要求在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题课,在普高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9](574)。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更具针对性,成效更显著,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民族团结教育”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体现出工作的主动性和成效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于2016 年将“民族团结教育月”调整为“民族团结进步年”,“进步”是对“教育”这一提法的深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深入开展”到“深化”的表述变化体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接续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思路,既要团结,也要进步;强调不仅要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也要对汉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重视思想教育,也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实现团结。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经过百年探索,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经验做法,也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和民族问题特点,结合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形成了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

(一)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建构的解决方案,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党团结各民族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加深了对民族团结教育价值意蕴的客观认识,更加重视民族团结教育。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关系。1957年2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保证[10](204)。这里将民族团结工作与中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凸显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11](301),形象地阐释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江泽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12](122)。胡锦涛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等。这些论述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党对民族团结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民族团结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13](88)。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造性发展。2017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从党的根本大法的高度确认其重要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二)对民族团结教育全民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民属性,强调这是一项全体国民共同需要和参与的综合性事业,而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3]。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历程中,党对民族团结教育全民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育对象从党员干部拓展到全体国民。党在早期的民族团结教育中,把各级党员干部作为重点,党员干部是党与各族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毛泽东提出,只有经过党内的团结,才能实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10](278),强调各民族党员都要认识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做民族团结的榜样。邓小平提出“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14](148)。为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建立了延安民族学院,为民族团结事业和社会治理奠定了队伍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要广泛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15](242),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党员干部,而且要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教育,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进入21世纪,青少年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对象。胡锦涛强调,要在我国各民族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活动,提出民族团结教育要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内容。通过发布一系列文件,对我国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新时期我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政策指导。2019年,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从民族团结教育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对象由此拓展到全体中华民族成员。

(三)对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取向的不断聚焦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6](14),强调教育的目的性、目标性。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本质上是有目的的共识教育或认同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此有过经典论述,毛泽东提出“团结各民族于一体”[17](593),江泽民指出“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8](63),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取向不断聚焦。进入21 世纪,胡锦涛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19],进一步阐明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和目标。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32),首次将民族团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在一起。2019 年10 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从民族团结教育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一步明确民族团结教育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目标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聚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启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纵观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曲折教训,必须深刻总结,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民族团结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极大维护了国家稳定,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22]。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的民族工作之所以是最有效、最成功的,其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八个坚持”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摆在首位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要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维护民族团结已成为新时代的共识和各民族的自觉,但也要积极妥善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新时代继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继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进行深刻总结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事实证明,只有坚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才能真正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受党内教条主义和苏联模式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对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等问题的科学认识。党的历任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特点,在实践探索中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事物的内外联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必须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开拓创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民族工作实际和时代要求,继承并发展了几代领导人的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系统科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着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因此,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对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是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也持续创新,实现了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变,推动了民族团结教育在不同阶段取得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制定和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通过教育载体的创新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的思想觉悟。党中央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全面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党员干部群众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教育。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民族地区访问团和慰问团,到各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民族政策宣传,同时,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团到北京和内地参观,在实践体验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访问团创立并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沟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1988 年4 月,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标志着民族团结表彰活动逐渐形成制度,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模范集体,创新了活动载体。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式载体[23]。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要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式,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加强互联网+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各族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三交”,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六进”,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网络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带动全国各族网民支持并参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族团结教育致力于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附着于多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根植于各阶层群众内心的立体、多样、历时的意识关系[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新理论是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当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有力推进了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理论价值[25]。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在中华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各民族关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常态机制和长效机制,促进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推动形成更加坚实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结语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实践探索出的一种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中华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好形式。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站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高度,将民族平等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方针,探索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举措,为后期广泛、持久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思想。进入21世纪,“两个共同”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26],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在广泛的社会宣传和创建过程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巩固[27]。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一样,只有各族人民团结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走向复兴大业[28]。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关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光辉历史和宝贵经验,有助于各族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携手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