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基于广西木寨村的个案分析

2022-11-23 08:08张明进李玉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张明进,李玉雄

(1.河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2.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自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近年来,不少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影响因素、现实困境及对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调动广大村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民族地区乡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与其他地方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的特殊情况。民族地区乡村多地处老、少、边、穷地方,受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突出。本文基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安马乡木寨村的个案,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面临的现实境遇,查找存在的问题根源,从而探讨民族地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是相融相伴。“乡村振兴是实现各族缩小差距、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较为坚实的现实基础”[5]。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激发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同向同行、齐头并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必须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振兴中的思想引领和“护航”、助力作用。乡村广大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进一步提升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乡村振兴共识的“导航仪”

乡村振兴作战略的有效实现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无论是学术理论还是具体实践,只有全社会形成对乡村振兴有力统一的高度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行动,从而避免“上热中温下冷”,口号喊得响,实际行动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之后提出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7]。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不同群体之间多元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从而凝聚社会共识,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保障,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的“黏合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各方主体齐上阵,汇集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同心同向发力,形成同频共振。只有各级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各方主体通力合作,把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细化落实,才能打好乡村振兴这场硬仗。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187)要根据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结合民族地区群众和不同社会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明确职责和工作分工,梳理乡村不同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利益关系,了解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找准各方共同的“兴奋点”“共鸣点”,画出最大“同心圆”,做到精准切入,精准定位,精准施策。通过基层调研、宣传教育、实践展示等方式广泛深入动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不同主体群众理解、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为乡村振兴凝聚各类资源要素和各方力量,形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合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乡村振兴行动的“助推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抽象的与现实无关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因而其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实践性的。”[9](78)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识还不到位,理解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担当和作为,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推进乡村振兴,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必须促使各方行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幸福就要奋斗”[10],“实干兴邦,空谈误国”[11]。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在思想意识上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形成可持续行动的精神源泉。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厘清人们的模糊认识、理顺各方关系、协调各方行动,增强乡村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信心,增强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把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对党执政的认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中,以奋发向上的斗志、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具体的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境遇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交织叠加影响下,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良因素在增多,且复杂多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有待增强

当前,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存在着数量不足、能力弱化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乡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以木寨村为例,该村辖10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有776户共2 842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1 7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2/3①文中数据来自笔者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安马乡木寨村调研所得。。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部分村屯人走屋空,有村不见人,地荒杂草生。除春节、清明节等重大的传统节日涌现出的短暂“人多热闹”外,其余大多数时间乡村寂静冷清。留守村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存在文化程度较低、能力不强、对公共事务不够关心等特点,他们更多停留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关注自身利益,把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的子女身上,对政治参与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不足,资源不多,乡村思想宣传工作队伍欠缺,且整体水平不高。多数基层干部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存在理论水平不高、认识深度不够、答疑解惑能力不强、宣传讲解效果不佳等问题。以木寨村为例,该村设党总支1个,屯级党支部7个,党员60人,村两委干部5人,而全行政村2 842人,基层党员、干部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乡村宣传工作的需要,主体力量不足,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上显得力不从心。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有待净化

由于民族地区乡村环境复杂,影响认同的因素增多。一是国际环境的冲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剧了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间断,国际势力对我国民族团结的干扰破坏不容小觑。二是国内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受不良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乡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拜金、功利、享乐思想一定程度存在,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乡村蔓延,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三是乡村社会环境复杂。木寨村位于广西河池市西南部,山区较多,主导产业是桑蚕、甘蔗种植,这两种经济作物的时间周期较长。以桑蚕为例,每年3~10 月份为种桑养蚕时间,其余6个月为空闲时间,人们在空闲时间容易滋生赌博、偷盗、封建迷信等问题。此外,乡村社会中天价彩礼、红白喜事攀比之风、黑恶势力等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消减了村民的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载体有待丰富

受交通和通信条件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乡村,特别是偏远乡镇和村屯山寨,很难做到全覆盖的有效传播。在宣传工作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投入不足,宣传设备落后,有效载体不多,更多停留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一些比较边远的村屯缺乏相应的文化宣传场地、设施,只能停留在开会宣传、墙体口号、板报等传播方式上,宣传深度不够,有效性不足。木寨村下辖的10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中,仅个别自然村屯有文化场所。村文化室和文化设施更多集中在村两委所在的自治单元行政村,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屯、村民小组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设备、场地和宣传阵地,缺少健身器材、图书报刊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族群众集体交流互动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被迫暂停,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在乡村的广泛应用,人们接受和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技术手段更加现代化。但面对网络世界鱼龙混杂的信息,人们很难辨别真伪、看清主流本质,且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娱乐性强的内容,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性。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将其转化为广大村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还存在短板。一是政策解读的权威性不够。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紧迫感和自觉性,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空白、本领恐慌、底气不足等问题。二是乡村舆论的引领性不足。目前乡村的舆论特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权威意见领袖,缺少“讲话准的人”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此外,部分乡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和政府在村民中的公信力和威望。三是乡村宣传的针对性不强。乡村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和内容没有很好地结合村域特点和村民的思想现状、接受能力、接受方式,没有与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造成思想宣传与具体实际“空对空”“两张皮”现象。

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当前,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净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式、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权威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乡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有效参与,从根本上提高和提升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数量和质量。一是大力培育乡村现代产业。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根据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村民增收上来。”[12]木寨村面对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的现状,村两委带动群众进行土地流转,群众把自己的土地作为股份出租,实行集中连片经营。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成立以党员干部、村民理事会主要负责人为社长的合作社,以“公司+党群理事会+农户”为运行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将土地效益最大化,进一步降低群众经营风险,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带农户增收致富。二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干部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1]。要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能力培训,切实全面提高乡村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发掘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和力量。致富能手、离退休乡村教师、干部等是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要善于借力乡村乡贤,发挥他们在乡村的影响力,打造乡村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以此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的传播和认同。木寨村以“党领民办·群众自治”为特点的屯级党群理事会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了乡村自治层级由村一级向屯级拓展,使屯级事务的主体责任、自主权和受益权回归群众,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新平台,极大激发了乡贤和群众共同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破解了村屯管理难题,激发了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净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以更好促进乡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主动“走出去”,展示我国良好形象和文化魅力,增强“中国声音”的亮度、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要高度警惕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要加强境外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动态管理,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二是要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13](159)要抓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以责任链条倒逼工作落实,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村风、民风。三是要加大乡村投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密切关注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设施、村民增收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和发展民生,让群众享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带来的红利,增强村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四是要深入开展乡村基层专项治理,增强村民的安全感。将扫黑除恶与基层反腐败、“拍蝇”结合起来,将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结合起来,坚决取缔非法宗教、封建迷信,纠正乡村攀比、低俗等不良风气,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分子,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抓好乡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好基层安全稳定,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式很重要。要根据村情、民情实际,积极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一是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传播方式。要结合乡村、村民的语言特点,以基层群众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话语传播方式的转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众化、生活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传播正能量,提高基层群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性和接受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更接地气,更具人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要树立网络思维,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话语,“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14],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在乡村基层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拓宽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渠道。在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实现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乡村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体系,从而提高乡村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三是做好暖人心的具体工作。“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3](152)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与乡村基层工作、村民生产生活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责任担当争取民意、赢得民心。木寨村所在安马乡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开展优秀屯级党群理事会和优秀保洁员评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热情,增强了党组织在乡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和加强了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

(四)选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权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重要的内容、权威的解读和权威的发声。一是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主导性。乡村基层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需要一个教育、引导和转化的过程。在传播、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讲清内容,更要讲明白原因。既要从过去讲,也要结合现在和未来讲。让基层群众了解清楚重要的内容,明白内容的意义。二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读的权威性。通过著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和权威平台的精准解读和发布,结合专题研究、互派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和途径,加强乡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答疑解惑能力,着力解决理论武装的“最后一公里”。要善于利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村民自身发展变化的生动案例和鲜活的事实来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和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三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权威的发声。针对国内外热点事件和新闻,乡村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要注意引导乡村舆论,及时发声亮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利用教育引导、制度管理和绩效考核,主动到村民中去,敢于正视问题,敢于与错误思潮和行为作斗争。四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建设。要借助乡村文化中心、休闲场地,利用不同时机、场合和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不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5]。木寨村通过“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工作模式,以“移风易俗”“星级文明户的创建”等活动为抓手,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发挥广大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经常性的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乡村振兴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立足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发挥各族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破解当下民族地区乡村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难题,补齐短板,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全面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