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洪 徐福来
(1.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需求,亟需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转变与创新。体验式教学因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契合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通过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作总体分析,结合当下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体验式教学维度下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分析,阐明了体验式教学维度下当前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意义,以期能够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给予一些启发与思考。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可溯源于二战时期的“战场生存”课,该课程以仿真的教学情景对作战士兵实施强化训练,其目的是让士兵能够适应极端恶劣的战场条件,将所学到的战场生存技能快速地运用到实战当中。体验式教学由于其契合了西方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曾风靡于美国,90年代经过学者的研究和运用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
“体验”顾名思义是指主体直接参与或投入到对象当中而获得的一种内心感受,通常我们所说的体验某物,就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对象事物的外在特征并认识其内在本质,因而体验具有一种“以身体之”的情境代入感。在我国的《辞源》里,“体验”既包含“领悟”“体察”,同时也包含着“实行”“实践”这两层意思,前者主要是指主体内部的心理感受,后者则是指主体外部的亲身经历。在西方的生命哲学里,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海德格尔把体验作为“思”之存在的前提,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来自体验,艺术体验论成为伽氏诠释学的重要思想。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以实践的方式感知相关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通过实践效果来检验知识的可靠性。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将课堂主权充分“让渡”给学生,而只起引导与辅助的作用,这“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实践性问题解决的‘学程式’教学设计”[2]。
传统的授课方式体现为“一对多”的信息传递过程,表现为讲授者与接受者的一种“主体—对象”的关系,在讲授过程中,即便中间有讨论互动的环节,但仍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传播-受众”间关系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效果上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知识传播力十分有限,课堂的活跃度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这是知识传播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短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信息科技的更迭,学生的认知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学生只需要轻点指尖便可轻松获悉海量信息,现代知识越来越呈现为诸多杂乱的信息符号,而其中当然也覆盖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这种信息源渠道的改变和知识权威模式的转换,迫使现代学生急于逃离这种被动灌输式的传统学习游戏法则。
区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沉浸到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色就是依托内容丰富的各项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回顾复盘、返回实践,到知识的再运用等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符号整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随着广大教育者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探索,体验式教学越来越被运用到更加多样的情景教学当中,这种更为灵活并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师生的青睐。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有别于一般的通识教育,推动党史的学习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体验式教学鉴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很好地契合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运用体验式教学有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体验式教学致力于“知-情-意”相统一的学习效果,强调经验与感知对于知识建构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一教学模式并非源于西方教育理论的“舶来品”,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士大夫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躬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认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教育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受此影响,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倡导“实践是理论之基石”的教育理念,认为任何的理论都不应该禁锢在学术的象牙塔内,而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并且他终究也要回到生活实践中去。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实贯穿了实践知识论的传统,形成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经过近9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形式、手段、艺术和方法”[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系列思想,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形成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不难发现,在党员干部内部以及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一直奉行教育的底层逻辑和知识的实践逻辑,这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自觉息息相关。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谓的“真理”总是相对于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的。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一种社会制度而言,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总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制度,一项基本制度总是根据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建立起来的,同样,任何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总是随着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观念的变化而改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并且它所形成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反过来,人们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理想信念的缺失不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而言都是致命的。通识教育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固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精神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在思想意识上和情感上不断塑造与再塑造的过程,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相比于通识教育而言,党史学习教育旨在从思想上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力量来不断浸润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蜕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史学习教育的缺失,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了解党的奋斗历程,不理解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实质,以至于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产生理想信念的危机。
新时代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讲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与抗争史,宣传党的成长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党史学习能够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能将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党史故事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立德树人都有极大的裨益。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4]。
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但与此同时,在各种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和渗透下,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形形色色的文化输出,对我国青年学生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的缺失、政治立场不坚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现象。近几年,互联网上出现质疑或抹黑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否定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对革命英雄人物和时代先进人物进行诋毁等现象,一些青年学生也参与其中。造成这些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觉悟低下的原因,一是国外敌对势力及其意识形态的渗透,二是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
在当下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中,长期存在“隐而不彰”的境遇,党史学习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外显性和常态化不足,由此制约了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5]。总体上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原本许多激荡人心和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由于教学方法的失效而无法吸引更多学生的兴趣。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而学生却没有更多的耐心和兴趣听”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总体上缺少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上课就像走过场,教学越来越流于程式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内因,一方面是来自大学生对于党史学习的懈怠态度,另一方面则来自授课形式单一、组织形式不灵活、各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存在同质化等因素。在一份关于大学生党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中,有46.26%的学生认为,在党史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调枯燥”,而认为“被动式学习”的占48.3%;有37.4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网站、博客、微博、公众号上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版块中存在“内容乏味枯燥”的问题,有32.65%的学生认为“形式单调不吸引人”,有34.69%的学生认为“采用的传播媒体种类单一”。这些数据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学生们更加活跃的思维方式,也无法应对新形势下的育人目标。新时代高校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发展,就亟须对这一教学模式加以创新。
体验式教学坚持“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的教育理念[6],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活动为辅助。它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体验式教学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于它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在于它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创新。
体验式教学提倡通过仿真的情景预设,让学生以活动主体的角色参与其中,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有主动权,以完成教师所规定的项目计划为目标,在与课本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将体验式教学有效运用到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展开,而体验式教学则要求教师将课堂主权最大限度“让渡”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的只是规划、引导和总结的作用;其次,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体验式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地展示自我与交流互动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完成教师所设置的项目任务,各组长需要积极协调小组成员间的任务分配。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总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起指挥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教学活动,使原本的“任务驱动”就逐渐地演变为“兴趣驱动”,被动式的学习也就能很快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体验式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在于能够增加或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兴趣驱动”下学生们会以课本知识为起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启发青年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功能,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其实起着主导作用,只是其表现形式比较隐蔽而已。
在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创新的实践中,课堂其实仍然是重要的“主阵地”,在一份“关于党史知识获得渠道”的问卷调查中,有82.3%的学生认为党史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在“党史主题活动中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的问题上,有89.13%的学生选择了“影视作品播放”,55.1%的学生选择“红色纪念仪式”,48.98%的学生选择了“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在“党史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有何不足”的问题上,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主要是“活动内容枯燥和活动形式单一”;表示经常在微信、QQ、手机网页等阅读党史知识的占29.25%,偶尔阅读的占56.46%。通过综合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充分证明,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青年学生知识源渠道在不断拓宽,此时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不可再因循守旧,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长期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课堂教学乏味、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而疏于党史的学习教育则会引发青年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政治觉悟不高、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系列问题。与此相反,体验式教学主张将原本大块的学习内容分割成各个小的项目,根据各组成员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自由搭配组合和组内分工,然后让学生自行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通过辩论或讨论的方式交流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这样就能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法。
在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中,教师需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一套项目任务,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及相关活动规则,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答案。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在党史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通过规定学习项目、划分学习小组、调研考察、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方式展开,让学生在体验当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在收集资料、整理文献、组织展示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其实,“教”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们自由阐发其观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们将抽象的理论表述为生动具体的语言。在做好“知识输入”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知识输出”,把抽象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也可以采用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式,对红色地区的先进人物及其精神文化展开深入探寻,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和壮怀激烈的党史故事。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7]。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深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实践,它强调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强化知识内容,更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培育。在内容教学方面。讲好党的故事,需要注重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线条梳理,在项目制定、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要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等相关知识的阅读、理解和记忆,在各个小组进行项目完成情况汇报时,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关的知识,并在学生总结过程中提出要求,以随堂小测或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一批批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情感催化剂和价值观培育的良方。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分享这些激励人心的党史故事,讲好党的故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和情景创设工作。可以采取“课堂小剧场”的形式,以一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党史故事为蓝本,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行确定主题、自主选择角色,用自己的理解再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这样,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实践体验当中完成自主式的学习,使自己能够沉浸到爱国主义的场域与情境当中,从而自觉塑造起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验式教学的强劲优势正是在于它能够让大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他们对党史的认知与理解,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地将书本上抽象的历史情境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图谱,从而能够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以及增强他们的“五个认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所形成的“建党精神”,构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8]向青年学生讲好党的故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体验式教学是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点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与当下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社会高速发展下所引领的教育教学创新的产物。体验式教学并非存在于人们头脑当中的一种思维风暴,而是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根据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而创生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它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科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时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