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寰洋 陈亚颦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景区门票价格是游客出游行程规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几年,景区门票价格逐年走高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审认定的5A级旅游景区,在旅游景点质量、服务设施、业态拓展等方面均代表着国内旅游的最高水平。但国内部分5A级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幅度大且价格维持高位,安徽省旅游名片黄山风景区旺季票价由之前的130元涨至现在的190元;以峰林称奇、以溪谷显幽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由158元上涨至228元;地处川西北,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九寨沟风景区票价由过去的145元调整到291元。正当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成为公众热议焦点之时,杭州西湖景区却一反常态,“免门票制”已经执行了近二十年,打破了旅游景区门票收益决定综合收效的局面。为何“免门票制”会使杭州西湖景区收效不降反增,在赢得公众一致好评的同时,反哺杭州城市发展,实现景区与城市的良性融合。“杭州西湖模式”有无面向全国景区推广的可能,实现更多景区与城市“双赢”融合,这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杭州地处华东,东临杭州湾,西倚天目山,钱塘江蜿蜒而过,为杭州的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良渚文化以玉器礼耀越地、吴越文化精致而典雅、西湖文化彰显天人合一、茶文化超然淡泊,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元素深深滋养着这片土地,使得这座城市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三面环山一面城,中间有个西子湖”,城中有湖,湖中现景,湖城相依,凸显杭州的地理优势。在西湖,春花俊俏、夏荷澄碧、秋月爽朗、冬雪素裹,四时风光不一,享有“城中美玉”的称号。西湖作为杭州城内的“城市绿肺”,湿地生态系统和合共生,充足的水分加上茂密的植被不仅为杭州的城市发展提供优质的空气并且为市民休闲提供一方洁净的憩息地。
20世纪末,杭州启动西湖申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而当工程相继完工后,焕然一新的西湖出现在大家眼前,那些曾阻隔西湖的高墙围挡被统一拆除,部分被围起来的收费公园也已悄然不见。之后,杭州西湖景区于2002年10月正式实施对外免票。西湖宣布免费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将杭州作为旅游目的地,西湖景区的免费开放和周边景点的增加,不仅延长了游客来杭旅游的停留时间,更带动了杭州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升[1]。以2010年西湖景区运营为例,当年西湖的免费开放使其门票收入损失了近4000万元,但纵观2010全年,西湖景区财政总收入却盆满钵盈,达到了4.0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4%,西湖景区免门票带来的损失远低于其总收益,以景区免门票为代价盘活区域总体经济,西湖景区成为景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2020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正式出炉,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在2020年的综合得分为79.32分,而杭州一骑绝尘,以86.67分位列全国第一。免票之路使得西湖景区和杭州形成良性互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景城融合发展的内涵
对于“景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学术界对其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关于景城融合发展的实践近年来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景城融合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景”“城”以及“融合发展”,景是指景区,城为城区,而融合发展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交融影响,最终合为一体、统一协调的动态发展过程[2]。因而可以将景城融合发展理解为景区与城区在地理区位上相互依存,在建设发展上有机结合,在功能结构上互为补充,在道路交通上相互连接、在整体风貌上协调统一以及在文化底蕴上相互影响,通过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将旅游开发融入于城市建设,实现景区和城区的协调融合、共同发展[3]。
2、景城融合发展的要素构成
景城融合在要素构成方面有着诸多要求,除了在空间位置和功能结构的结合之外,还需要景区和城区在资源禀赋、城建水平、产业基础以及文化氛围上的互动协调,只有满足景城融合发展的要素构成,才能使景区和城区实现有机融合、共同发展的建设目的[4]。
(1)资源禀赋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景城实现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城市里旅游景区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地域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肯定会极大减弱,那么在推行景城融合的过程中也容易失去灵魂和本色,难以可持续发展。
(2)城建水平
景城融合是景区和城区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融合过程,城区的发展规模和建设水平是实现景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城市建设水平较高,那么在景城融合过程中阻力会减小,融合建设也容易推进。如果城市基础条件落后且发展水平较低,那么在景城融合建设过程中难以持续吸引资金支持,会使得景城融合的水平大受限制。
(3)空间位置
景城融合对城市和景区的空间位置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景区和城区具有较远的地理空间,两者之间不能产生联系实现有效对接,那么景城融合发展就难以落地。只有景区和城区在地理空间上具备连接和互动的可能性,景区和城区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实现无缝对接、充分融合。
(4)产业基础
旅游产业在景城融合发展过程中作用突出,同时也是景区和城市实现有效互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融合带动作用明显,也推动着城市其他类型的产业完善发展,诸如数据信息、高新技术、餐饮交通等。整合好不同产业的优质资源,可以有效延长旅游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发展内容多样、品类齐全的城市旅游经济。
(5)文化氛围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具本土内涵的外显性表述。文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形式、内涵赋予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皆不相同。正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更能受旅游者的关注与青睐。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历史底蕴、城市形象以及居民友善等方面来进行展示。悠久的历史沿革、富于活力的城市形象以及较强的居民包容度都会增加游客对到访城市的好感,为景城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景城融合是实现城市和景区提质升级、综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景城融合的驱动力来自两方面: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由两部分构成,即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的内在需求和融合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职能和诉求的协调处理;此外,外部驱动力对景城融合发展也至关重要,主要包括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牵引力、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以及产业融合的外围驱动力等。
1、内部驱动力分析
(1)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对景区和城市概念逐渐模糊和淡化,转而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有着较为突出的认知和感受。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不仅囊括了景区发展的全部要素,也融合了城市建设的大部分内容。对景城融合的整体形象进行改进和完善,可以有效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提升景城形象和知名度,使城市和景区在空间和功能上进一步呼应协调。因而,旅游目的地体系的有效管理建设便是推动景城融合的内部动力之一。
(2)利益相关者的职能与诉求
在景城融合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行政上包括目的地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业务执行上主要是旅游企业,受益方则是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等。大家都是期待着通过景城融合发展来使得各自利益实现最大化,但由于各主体所处立场不同,在景城融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目的地政府在景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策主导的作用,政府把地区发展的整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为景城融合发展谋划大方略、大格局。相关监管部门以监督和管理作为职责所向,在景城融合过程中,通过理顺景区和城市管理关系,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促进景城融合有序发展。旅游企业在景城融合过程中主要发挥任务承担与执行的作用,以旅游景区、周边餐饮、住宿、旅游客运以及旅行社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在地区布局、主营业务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将会产生较大的改变和提升。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是景城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景城融合既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诉求,也需把外来游客到访与评价作为景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宜业、宜居、宜游”的理念来推进景城融合的协调发展。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发挥和诉求协调也是景城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外部驱动力分析
(1)旅游市场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日渐旺盛,旅游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文旅融合新时代下,旅游业已经由传统观光旅游逐步进入体验旅游时代,为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衍生和拓展的新型业态和相关产业丰富了旅游市场产品的规模和种类,也对景城融合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是推动景城融合建设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2)新型城镇化建设
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所存在的弊病与问题,新型城镇化在关注重点、发展侧重、城乡关系等方面都更为合理,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5]。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到城市就业安家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旅游业作为景城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对当地城市就业岗位增加、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也成为旅游目的地景城融合的重要推动力。
(3)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景城融合过程中可以借助数据处理技术和现代信息科技,对居民信息和游客活动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景城综合管理系统,更好服务于景城融合建设。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在景城融合建设过程中发挥旅游业的主体作用,激活现代农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基因,以此来推动景城融合的发展。
西湖的免费开放使得杭州成为城市旅游的热门目的地,随着到访游客数量的逐年攀升,景区内零售网点的店铺租金费用也因游客数量激增而一路飙升,由此带动景区商业价值提升,还促使景区内的商业设施优化及服务水平改善,实现收入和服务的双提升。在西湖景区实施免门票政策的头几年,西湖景区内的商业经营网点以及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的年租金收效颇丰,总收入能达到五千多万元。通过这些配套设施的经营,不仅使西湖景区养护管理的支出得以填补,还挽回了近千万元的门票损失,通过收益填补门票损失以及优化景区养护管理的方式,使得西湖景区在运营方面形成稳中向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杭州西湖景区对游客实行免票开放后,一方面,旅游收入随着游客的到来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城市配套行业也得到了协调有序发展,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西湖景区的免费开放加上周边游览景点的增加,使来杭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促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增加,使游客出游体验由单一型游览向综合业态服务转变,真正做到,观后有娱、娱后有吃、吃后可住,住后能行的全方位、多层次旅游体验。从而实现地方餐饮住宿、交通客运、商业贸易、娱乐游憩、通讯会展等行业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杭州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对内提出“还湖于民、还绿于民”的目标,对外推进“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塑造。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众多的旅游景点,努力推进公共资源最优化利用;另一方面以新颖、大气、开放的精神塑造城市形象。以此极大提升了民众社会福利也增加了居民的获得感。通过对门票价格调控,使旅游活动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水平提升、丰富和提高群众日常生活品质,使居民和游客的归属感和体验感得到进一步增加。
西湖景区免门票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杭州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进一步强化城市竞争力,为杭州在国内城市软实力竞争中增添力量。“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便是对杭州旅游有序发展最好的嘉奖。此外,西湖的成功申遗使杭州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花园城市、绿化模范城市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更在多方面体现杭州人居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序提升[2]。
通过西湖综合整治工程,景区内生态环境水平得到提升,使得生活在杭州的城市居民以及到访的中外游客都能实现对和谐生态环境需求的满足。首先,水域面积增加,湖面开阔壮观。整治工程的实施使原本萎缩淤塞的湖泊极大改善,再现了西湖300年前的原貌,岸边植物茂盛、茅屋小桥的点缀给整个湖面增添些许趣味;其次,水质改善,生趣盎然。整治工程大力实施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西湖水质得到整体提升,景区内的动植物种类增加,时有鸟禽出没、鱼翔浅底,一派和谐生气;最后,湿地生态系统和合共生。充足的水分加上茂密的植被不仅能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污染,并且为市民休闲、动植物栖息提供一方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各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许多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将旅游收益简单地等同为门票收入,想一味通过提高景区票价来增加收益,这种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景区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一方面难以持续性吸引游客到访、阻碍景区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使得景区发展与其他产业难以充分融合,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杭州西湖景城融合式发展,发现在免门票制度下的西湖景区收效不降反增,不仅赢得公众一致好评,还反哺杭州城市发展,实现景区与城市的良性融合。因而对国内有条件和基础较好的景区、城市提出如下景城融合发展建议,以期助推国内旅游高质量发展。
旅游产业因其较强的综合性、经济性等特点,在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其他产业完善和发展,其中以餐饮住宿、交通客运、购物娱乐等行业的影响为主。因而,在游客旅游消费构成中,除了刚性较小的景区门票花费之外,对地区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较高,且消费弹性较大。某些景区将门票经济与旅游经济划等号,将经营重心放在门票收入上,以为一味地提高景区门票价格就能增加旅游收益。其实,由于旅游行业的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旅游经济发展绝非同景区门票价格划等号。杭州通过以免门票方式所换取的可观收效证明,发展城市旅游业除了追求直接的门票经济外,更需重视旅游经济一盘棋的大局观。以“综合收益”的观念,盘活城市旅游发展的“一盘棋”,以“轻旅游”撬动“大经济”。
在景区与城区空间距离较近且融合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景城融合式发展,实现景区和城区在空间整合、交通提升、设施完善、产业优化、文化风貌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发展。
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景区与城区相互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将景区发展有机融入城区建设,推动景区和城区在空间整合上协调发展;在交通提升方面拓展通达性、增强道路秩序;在设施完善方面把控整体、突出细节;在产业优化方面配套合理、相互协调;在文化风貌方面美美与共、整体协调。充分发挥空间、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景观等要素的最大效用,实现景区和城区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6]。
从具体实施方面而言,景区免票和景城融合之路也并非是适合所有景区的增益方式。从经济收效来看,对于景点数量偏少且风格种类单一的地区,以及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条件欠齐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采取免门票制度和景城融合式发展可能并不能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更可能适得其反,难以带动配套行业发展,因而无法创造出明显的经济联动效益。从运营方面来看,对于那些以门票收入为重要依托的旅游景区,也可能会因为景点门票收入的缺失而导致景区运营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影响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7]。因而需要“因景而动”找准适合本土景区发展的方法及道路,切不可简单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