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报现实境遇及应对方式的思考*

2022-11-23 07:41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报普通高校稿件

温 斌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014030)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一文,(以下简称《意见》)将学术期刊建设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联系起来,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通高校学报、特别是地方类院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报的绝大多数,如何破茧化蝶,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学报同仁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大课题。笔者不揣浅陋,从学报在普通高校办学中的定位、功能、作用等角度,谈几点认识,以就教于方正大家。

一、现实境遇与挑战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高校的四大功能,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任务;由于高校层次、特色的不同,价值彰显的程度、意义也有较大差异,而不管如何,几大功能的基础是共同的,即教学和科研,也就是说,高校的中心工作或所有价值目标的实现均需围绕、借助教学科研工作的平台或途径来完成以及体现。基于此,高校学报从诞生起就已经拥有了基本的职责定位和价值取向:属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构成,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为此,2002年教育部第10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社科学报是校属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心的不断变化,由于图书出版编辑等行业职称评审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由于核刊、C刊等名刊的巨大影响,普通高校学报已逐步陷入地位偏移、身份尴尬、人员困缺、发展艰难的生存困境。

(一)地位偏移

从理论上说,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研究、学术发展整体链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建设立德树人园地、反映教科研学术成果、推动教科研发展、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等重要任务,理应在学校办学构成要素整体布局、建设发展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学报的单位性质而言,均被学校划属到“教辅”部门范围之中,成为“教辅”的一份子,从而与国家要求、学校建设发展目标产生了明显的矛盾,体现于学报在高校建设构成要素中地位的模糊、偏移。

按照“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等国家要求,学报应与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科研中心一样,或等同于二级院系,或同列于科研院所,或教学型、或科研型、或教学科研综合型。但事实上普通高校一般没有独立设置以处级、科级为规模的专门性科研院所,也没有专门设置从事科研工作的工作岗位,所以自然把学报纳入“教辅”系列。从普通高校院系和部门职责业务内容看,属于“教辅”性质系列最显著的部门有“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单位,由此就产生了学报与图书馆等横向比较的现象,而事实上学报承担的工作与图书馆有着巨大的差异,其工作、业务的综合性极为突出,既有类似于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量性质的显性“量化”工作,收稿、组稿、审稿、发稿,也有推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教科研质量等深层次的“学术”业务,把学报置于“教辅”性质,实际上突出了“服务”的客体性作用,弱化了“研究”“窗口”“门面”等主体性职能。

同时,从学报工作的考核评价来说,“教辅”性质也不利于学报质量的提高。经过调查,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一般是学校本身,主管单位是省区级教育厅科技处、出版局,而多数情况下学报工作多接受来自于省区级部门的各种专题形式的质量抽检、评价和年度综合效益质量评价;普通高校层面由于对学报定位“教辅”的安排,很难对学报工作开展类似二级学院一样的评价考核,也不会对本身具有“量化”特征的学报工作进行教科研效益奖励,而是完全统归于学校大类系统,客观上难以调动和发挥编辑部工作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身份尴尬

学报质量高低一般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投稿者的学术水平,一是编辑的学术素养,而编辑的学术能力与其高校身份就产生了紧密关联。就普通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来说,到底属于一种什么身份?教师,却不教学,教育教学参与度极低;管理者,也不管理,没有管理的对象、内容;研究者,学报稿件涉及学科范围极其广阔,编辑缺乏学科的专攻性。从职称评聘来说,学报编辑人员一般通行编辑系列,其考核内容与人文学科或自然科学关系不大,很难从学科层面提高他们的素养、层次;而如果界定为“教师”,又属于“教辅”性质,无法开展教学活动。由此,学报编辑人员身份的“尴尬”,导致他们难以寻求学科、专业的安身立命之所,形成自身学养与学校学科、专业的“游离”状态,也造成他们工作的习惯性被动特性。

(三)人员困缺

学报有其自身的工作运行规则,一般通行的是“三审三校”制度,即没有政治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以及稿件的复制比在一定范围内的稿件,也就是准备发刊的稿件,每篇稿件至少要经过“六道”编辑程序,而按照要求,六道程序不能一人重复性进行,而一般情况下一种刊物的编辑数量就需要2~3人之间,因此客观上形成了编辑部人员紧张的现象。同时,由于学报定位的偏移、学报编辑人员身份的尴尬,特别是学报定位的不适,学报编辑部很难通过高学历人员招聘方式延揽人才,往往借助于校内机关人员的调配方式解决,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建设窘境。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从业人员的学术背景来看,具有文科、理科、工科大类专业背景的人才是最合适的,当然文字语言功夫是必备条件,而事实上拥有这些条件的高学历人才往往连二级学院也不能满足,自然也就不会输送到学报类单位。

(四)发展艰难

众所周知,学术质量是学报生存、发展的主要内在条件,也是支撑学报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核心要素,然而这一切均取决于社会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报文章质量的高低,而这些决定性力量均不来源于学报本身,而是社会学术权威评价机构的话语权和撰稿人本身,前者既有学术历史积淀的成分,也有社会经济利益驱动的力量,更有西方文化介入学术评价的影响,而后者则主要是稿件学术质量本身。以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为例,可以说山东大学的古典文学、历史学、哲学研究之所以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美誉,与《文史哲》的突出贡献有极大的关系;然而山东大学本身的历史悠久、名家荟萃、名作叠出,就已经成就了《文史哲》自身。普通高校学报则不然,既缺乏厚重的科研学术沉淀,也没有知名学者的有力支撑,而自身的名卑位低更难以吸引校外高质量的文章,又面临着几乎所有社会学术评价一边倒的追崇核刊、SCI、EI、CSSCI现象,普通高校学报发稿质量徘徊不前、难以为继,发展艰难。当然,对于核刊、C刊的学术质量话语垄断,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以规范,特别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破五唯”主张,对于科研学术评价名刊、核刊决定论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即使是“代表作制”推行,也依然不能完全摆脱早已形成的“核刊”影响。

显然,普通高校学报已陷入到一种举步艰难、进退维谷的境地,尽管学校不断增加投入,从各方面予以保障,但客观上自身科研力量以及科研水平普遍一般和办学传统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学报学术影响力、学术界地位很难短时间予以提高,促使学报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巨大挑战。

二、应对挑战的思考

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学报已有几十载的建设历程,在繁荣和促进高校学术交流、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科研、教研、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自身也呈现出高低起伏、错落变化的波浪状态,但学报服务学校科研教学的方向和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在此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困境之外,学报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内容存在“大而全”“同质化”现象,栏目设计僵化保守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报的发展。因此,在笔者看来,创新学报建设理念、提高审稿质量、改善服务质量、注重版面设计等,恐怕是现阶段普通高校学报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学报建设理念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学报坚持为本校师生科研、教学服务的办刊原则,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形成的“一校一刊”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传统“作坊”模式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桎梏学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按照《意见》提出的“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各类学术期刊功能定位”的要求,普通高校学报必须本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学术精神,创新学报建设理念,“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谋发展”。

学报特色本质就是栏目特色、稿件方向特色,而特色从哪里来?难道只有依靠外来高质量稿件一种渠道?更何况在这方面学报本身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各种奖励性措施,但实际效果不著,因为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为此,学报不能等、停、靠,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固步自封,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深入研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计划,深度研判区域学科研究态势,深刻总结本校固有学科研究优势,发现和培养潜在学科优势,在此基础上,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学报特色学科、特色栏目建设目标指向,形成以特色主打科研方向为主,以一般科研方向为辅,主次结合、协同发展的建设格局。就包头师范学院主办的《阴山学刊》而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直接作用的“阴山文化研究”“元代文学研究”“边疆教育教学研究”的倾力打造就是学报建设的“特色”所在,而这些方向的选择既考量了包头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积淀,又突出了区域文化的相对集中,还强调了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需求;在此基础上,注重基础学科研究和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成果,特别是适应内蒙古自治区战略发展需要的成果更需要高度关注。

质量是学报发展的生命线,文章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报的社会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而客观上学校科研水平的程度又决定了学报文章质量的层次,为此,既要注重吸引高质量外稿,也要突出以此带动、促进本校稿件质量提升工作,发挥好“龙头”效应、组稿效应。

(二)多种方式提高审稿质量

普通高校学报不同于其他学术期刊,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服务本校学科建设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而落脚点主要体现在审稿质量的改善、提高。普通高校学报的稿源极不充足,主要来自以下三部分,一部分是本校初、中级职称教师、少量高级职称教师的稿件约占总稿件数的三分之一,另为一部分是外校硕士生、博士生的稿件约占总稿件数的三分之二,还有一部分是较少的校外高级职称教师以及社会稿件;而事实上要维持一份学术期刊在一定意义上的高质量有序运转,必须对占据稿件总量绝大多数的低职称教师稿件、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稿件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审稿、改稿,这一工程并非核刊、名刊审稿工作的中心,而对于普通高校学报则是编辑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审稿质量,最大程度地稳定稿源就成为学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举措。

《意见》指出要“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这就意味着高校学报审稿质量提高工作不能完全依托学报编辑人员,而应该建立“多师制”审稿制度,形成充裕、活跃、灵活的审稿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学校科研、教学人员的参与、建设学报的工作力度,会在提高审稿工作的学术鉴别力、学术服务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学报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则放在稿件的初审环节和栏目设计水平提升、编校质量的改善方面。同时,有计划的选派学报编辑人员进入学校其它教学科研单位工作,既进一步深化编辑人员原有的学科研究领域,拓进学养,又体验学校科研教学态势,了解现实所需,从而提高学报服务学校工作的能力。

(三)提升学报服务学校科研教学能力

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本校的科研教学水平提高并促进学术研究良性发展,因此切实高效提高学报服务学校工作能力就成为学报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为此,一是找准位置,积极融入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发展整体布局,成为学校全面建设的有力助推器。学报是学校主办,面对的是全校师生,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师生,因而学校所需、师生所盼就是学报的使命所在。当然,学报的具体工作以出版发行文章为主,由此选题策划、宣传、排版等工作质量就是学报工作的核心。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进党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实施研究、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研究等方向,就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报要由过去的被动接收稿件、选择稿件改变为主动的发布选题、选定队伍、考定时间、推出成果。二是激活办刊机制、动力,全面发挥刊物学术成果载体的特殊功能。学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媒介性载体,创新性、传播性、交流性是其作为工具的主要特点,因此选题创新、内容创新、资料创新、观点创新等就是媒介物质的首要特性,为此学报及时发布有关学科研究前沿成果的新动态,就是学报功能发挥的一大特色。同时,学报发文汇集了校内外有关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必然会产生观点、文献、方式等方面的碰撞、反应,必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学术研究的反馈、影响,必然会在学校师生中引发关注,所以适时举办有关选题、方向研究的学术研讨,及时深化、跟进、发布研究成果,也是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改善服务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三是学报主动“下移”“前移”办刊阵地,突出学报学术资源集中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研引导性工作。“下移”意味着深入院系科研教学,“前移”说明要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诸如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最需要注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学术不端问题,对于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起到有力促进作用的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学学科建设等,均对学报大有可为之处,均需要学报有意识地参与、推进。

无论如何,学报始终是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随着《意见》的出台和实施,学报一定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学报普通高校稿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