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审度、内涵确证和实践路径
——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

2022-11-23 05:26刘义兵
关键词:共同富裕普通话语言文字

刘义兵,吴 桐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及指示要求,多次深刻阐释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及推动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在顶层设计上,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之一提出,六中全会再度指出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推动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国家各项事业实践的目标指向,需要各领域深刻领悟其“面向全体、关注内在、以稳促进”的关键点以指导自身发展。

对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应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关键之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尤其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脱贫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应将推普工作职能与推动共同富裕目标有机结合,以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平等为基础促进更多领域的平等,助力民族地区有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痛难点问题,持续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支持和保障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审度、确证并澄明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及路径,以此最大化地实现推普红利。

一、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审度

历史以来,推广普及普通话始终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其工作方针经历三次重大转变:1957年教育部、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在全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汇报会上提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1],旨在营造全社会学普用普的氛围,提升大众学普用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此方针调整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2],以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众普通话水平的要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将新时代推普工作的方针确定为“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意在着力改善普通话在中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推广普及仍然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增强国民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不断变化的推普方针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建设对人民群众普通话能力的要求。在《意见》中亦明确指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应达到85%、在民族地区普及程度和质量应显著提高的目标要求。在多因素交织的新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语言文字事业当下面临的紧要任务,一方面关涉民族地区自身转变“后发展欠发达”现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关涉新时期党和国家多管齐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需要。

(一)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改善“后发展欠发达”现状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解决各领域重、难点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过去一段时间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来看,民族地区受到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不足、社会治理偏弱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基本呈现“后发展欠发达”的发展现状,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地区应直面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明晰自身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区位优势,深度涉入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事业,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支撑,推普工作转向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语言红利的最大化发挥,是助力民族地区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开放发展以改善“后发展欠发达”现状的重要抓手。

1.它是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需要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转向相对贫困扶持及返贫预防,民族地区较为薄弱的发展基础及历史积累的各项客观不足导致其还未具备较强的抵御返贫风险的能力,此外,在主观上,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缺乏,更易受到断血性、失敏性、转移性等多形态返贫问题的影响[3],两方面不足叠加,对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推普工作的效能来看,在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重点人群培训、学习资源研发、对口支援帮扶等渠道,普通话作为交往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切实发挥,有效助力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增强进而改变了该地区的贫困状态。在新发展阶段,普通话不仅需要继续充分发挥其“交往工具价值”服务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促进青壮年劳动力充分就业,更需要发挥其作为国家通用语的“精神引领价值”激发各民族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促进其“生计资本增值”[4],提升目标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增强民族地区客观和主观上抵御返贫风险能力,开展高质量、高精准度、浸润式的推普工作极有必要。

2.它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且流动人口数量增加69.73%[5]80-85,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征突出,人口在区域、城乡间流动增速明显。依据《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总体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应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6],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化的环境质量、治理水平、空间布局、保障资源等都提出了相较于以往更高层次的期待。整体来看,相较于城镇化发展起步早、推进力度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位于西部的民族地区总体城镇化进程稍显落后。但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地区拥有充足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和沿边抵边特色优势,应立足于自身特色优势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的“纽结”作用令人口与资源存量转化为驱动整体协调发展的“能量”。历史上,推普促进了人、物等资源由乡至城的单向流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普工作则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更为适用的落实标准以及更广泛的辐射面,利于人、财、公共服务等诸多要素以县域为主要集聚点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达到既能引资入乡、亦能依乡助城的目的,充分关照不同经济类型区域各民族群众教育、就业、发展的需求,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它是民族地区深度涉入“双循环”落实开放发展的需要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方向性指引,构建此格局不仅需重视内驱动力的激发,亦应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涉入全球交往,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服务。民族地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占据重要一席并具有独特贡献: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60%以上,且“七普”数据显示,民族八省区常住人口在全国总量中占比为14.34%,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较“六普”增长10.26%[5]34,广博富饶的物产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应为内循环的驱动助力,具有主导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产业应成为推动内需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政策机遇中,民族地区需积极探索对外贸易、跨境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用好区位优势涉入外循环。语言相通是实现有效交往交际的前提,无论是对内或向外,均需要参与者具有较高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水平,在“想用会用”的基础上“善用精用、说准说好”普通话,以较好的个人语言能力服务于区域、国家间的互通,更深地讲,国民群体通用语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增强亦能为国家语言能力发展助力、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基于此,旨在让目标群体在原有基础上“用好”普通话的高质量推普是使得民族地区及其所辖各族群众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二)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需要

共同富裕概念首次完整提出并明确呈现于1953年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推进思路几经完善。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宣告达成,“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被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过往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当前,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既有赖于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亦需通过解决收入、地区、城乡三大差距“分好蛋糕”,两方面均需要推普工作持续提供支持、作出贡献。综合而言,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共同富裕“面向全体(共)、关注内在(富)、以稳促进(稳)”三个关键点落实。

1.它是唤醒全体人民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积极性的重要助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7],对“全体人民”的强调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各族群众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通用语使用能力有助于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由语言平等促发更多领域的平等。2020年我国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的工作目标,但依然存在普及成效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均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民族、农村和边远地区[8]。以“攻坚与提质双线并行”为基本路线的高质量推普工作则是基于此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相较于以往更精准、深入且注重效能,是唤醒少数民族群众冲破“有限情景”对自我发展限制、开展“基于对话的教育”[9]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助力处境相对不利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生产中。

2.它是实现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助力

当前对共同富裕内涵达成的共识是: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指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目标[10]。从物质层面来看,正如前述,高质量的推普工作助推各族群众充分涉入社会经济生活生产中,为民族、边远、乡村地区的群众创造更加惠普公平向上流动的渠道,帮助低收入人群通过合法致富、技能致富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而从精神层面来看,高质量的推普工作一方面体现对处境不利群体或个体在发展上的精准兜底,满足其发展需要中对多形式、多样化、多方面精神文化知识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发挥其“浸润”的功能,传递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各族群众心中培育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进而构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帮助个体形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认知,满足人民对获得感、安全感、自主感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进阶需求”[11]。综合而言,相较前序推普工作,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普工作能够更为有效的回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向往,进而助力于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它是提升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助力。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中央的各项制度决策中可以看到,共同富裕的推动实践需要紧扣“扎实”二字,这一表述同时关照阶段性目标的可及性和总体安排的前瞻性,表明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需要与可能、先与后等多对关系,以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步调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任务。当前发展稳定且可持续的根源在于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前提即为广大群众对当前的发展政策、指向有明确的认知和认同,自觉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在发展中具有话语权[12]。尤其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民族地区,更需要明确创新、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意蕴,即需要藉由契合时势、高质量的推普工作广泛传播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促进民族群众对国家发展方略的深度认可,并积极主动投入国家发展建设进程中。

二、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确证及现实审思

总体而言,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既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亦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应落实到其实践的各环节和要素中,以保障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此,进一步确证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推普工作的内涵,并厘清当前民族地区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面临的困境和劣势,有助于为此项工作的实践推进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策略。

(一)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确证

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确证需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何为“高质量”的推普工作;其二,民族地区“高质量”的推普工作应当包含哪些要素。

1.对何为“高质量”的推普工作的认识需要基于对“高质量”概念的认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强调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发展阶段需更为关注质量问题而不仅仅关注数量规模,并且,更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由此,“高质量”逐步突破原仅使用于经济领域的框定,成为各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根本遵循。从其内涵来看,“高质量”是在原有“质量”基础上的拔高与附加,不仅包含了质量,更体现了其程度相较于以往水平、层次、效率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理解上需要与具体对象或社会活动联系起来[13]。

历史以来,通过推普工作使得各族群众在不同程度上“了解、学习、掌握、运用”普通话,对群众个人成长、民族区域发展以及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此体现了民族地区推普工作的质量和价值。在新发展阶段,在群众个人成长层面上,“高质量”的推普工作应当成为使得民族群众产生更真实、全面、持久的获得感的一条路径,通过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权利的平等促进其获得更多领域的平等,同时,在区域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层面上,“高质量”的推普工作亦应作出更多贡献。因此,“高质量”的推普工作是与各族群众全面发展需求度更贴合、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更适应、更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在实践上不仅是达标的且是有效、平等、科学、高品质的,重点聚焦于中西部内陆及边疆民族地区、多民族互嵌社区开展。

2.对民族地区“高质量”推普工作的价值导向、基本策略、工作对象、工作过程等要素分析需基于对过往推普工作的经验总结

通过对历史以来国家语言政策、教育政策尤其民族教育政策分析梳理后发现,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在新中国70年来语言文字发展经历“文字改革—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事业”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一席。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推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正式进入加速发展期。随后,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陆续联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2012年12月发布)、《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发布)、《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2018年1月发布)等方针政策中均将“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列为主要任务,工作面向辐射教师、基层干部、青壮年农牧民、少数民族学生四类主体,实践途径主要为加强宣传营造环境、加强教育培训和教材建设、开展对口支援,目标指向2020年各主体基本掌握并能够使用普通话交流。而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21年11月发布)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新时代的推普工作作出了明确政策指导,强调“坚持推广普及、提高质量”的基本原则,在工作路径上提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理念,通过全覆盖统编教材、严把教师准入、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等实践途径,对民族地区学前、中小学、高中、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等多学段多类型对象开展工作实践,目标指向更广泛、更充分、更平等的普及以及国民语言能力、语言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基于以上立足新历史起点对推普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可以做出以下理解和总结:民族地区“高质量”推普工作的各要素相较于以往,在价值导向上体现了“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在基本策略上凸显了“物质需要与精神发展并重”,在工作对象上突出了“广泛基础上的精准定位”,在实践过程上明确了“多元主体协作及资源协调配置”。总体而言,高质量的民族地区推普工作体系应是各要素有机结合、综合构建形成契合发展目标、符合对象需求、适应资源供给的工作体系。

(二)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落地的现实审思

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社会资本调动各类资源积极投入到推广普通话工作中,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较为有效经验举措得到总结及推广,在公共领域基本形成了以普通话为主的交际格局,总体而言,民族地区推普工作亦在助力脱贫攻坚、教育进步、区域全面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14]。但当工作重点由基本普及转向质量提升时,依然面临不少现实困境和障碍问题,集中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培育主体不足,易产生链式风险;其二为牵动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推拉力缺乏,难以落地实现“高质量推普”的目标。

1.高质量培育主体不足易产生链式风险

在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转向过程中,需充分重视学校在推普教育中的主阵地角色。一方面,学校教育是契合受教育者语言学习规律的教育,应将语言规范化的要求纳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中,以保障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在专职学习期内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辐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2004年教育部、国家语委颁布《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旨在推动学校为全社会形成语言规范使用氛围发挥引领作用以及充分激发教育教学在推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并于2005-2011年间开展三批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申报认定工作。在此期间,民族八省区共有176所各级各类学校入选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认定名单,其中,桂、滇、黔在总量上居于前列,而青、藏、疆在数量上排名靠后,这一数量相较于全国总量来说占比偏低,且在学校类型上集中于中小学,其他学段有所忽视(1)数据信息来源于教育部、国家语委认定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名单的通知。。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申报认定工作由各省区自行组织开展[15],在国家层面转向推进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基于自身职能积极发挥推广普通话的综合研究、传承推广和教育培训等作用,迄今共开展两批次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申报、评选和认定工作。在首批认定的60家单位中,民族八省区有2所高校获评为综合研究类基地、2所高校获评为传承推广类基地、6所高校及1所少年宫获评为教育培训类基地[16]81。在第二批认定中,民族八省区共有15所高校(单位)进入共含62家单位的拟入选名单[17],涉及蒙、桂、黔、滇、青、宁、新,其中新、桂、滇、蒙具有相对数量优势。

总体而言,当前民族省区开展高质量推普工作所需的高质量教育主体总量相对不足,在八省区内部亦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多要素之间的联系、协同及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不足极易引致其他部分和整体发展面临链式风险。具体而言,高质量培育主体的缺乏一方面难以保障受教育者在起始阶段普通话学习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后续应用中产生问题的风险增大,学前儿童通用语能力发展因起始阶段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累积效应已经得到证实[18],因此需要充分关注在语言学习关键期内高质量培育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会限制学校有效发挥引领区域内群众广泛参与普通话学习的功能,难以形成较好的全民学习普通话的氛围,多方面循环交织形成链式反应,加重民族地区推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作用于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推拉力缺乏

实现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推拉双边共同作用、协同发力的结果,推力来源于制度对推普工作的保障供给,拉力来源于推普对象自身的学习意愿。从对过去一段时间推普工作的经验总结来看,在推力方面存在着保障机制不健全、协同治理缺位的问题。

其一,人力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推广普及机构和队伍不足。从各省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人员状况来看,民族八省区中除宁、藏的省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为行政合署性质外,其余省区的省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均是行政独立性质;在各省语言文字机构的人员数量和性质的横向比较上,除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处、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处配备8名专职人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础教育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语委办)配备7名兼职人员外,其余各省区专兼职工作人员总数为2~3名,其中藏的基础教育处(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配备1名专职人员及1名兼职人员,宁的教师工作处(省语委办)仅配备3名兼职人员,无专职人员[16]82-83。民族地区是推普工作的薄弱和短板区域,现有的人力配备难以在“高精准、高质量”的要求下推进工作开展。

其二,财力保障有限。高质量推普相比与一般推普工作范围更广、精度更高、内容更深,对财力保障的诉求更高。2021年,民族八省区中蒙、桂、黔、滇、青、宁增加了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其中青增加955万元、黔增加530万元、滇增加500万元、蒙、桂分别增加200万元、宁增加100万元[19]。但当前各级教育学生数量及需求大幅增长的现实不可忽视,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和补贴难以实现稳中有升、可持续的发展,“倾斜式”的政策有其局限性并且对配齐配足各级相关政策的要求较高,否则易产生资源错配、作为不积极等消极问题,从这一方面来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仍需积极争取不同渠道的资金投入到高质量推普工作中。

在拉力方面,集中体现于少数民族群众对学普用普的意愿和需求停留在“工具层”未进入“情感层”,更注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能不能用”,不能形成内在要“认同并且用好”的强大动力支持其主动学习,由此产生的获得感不足,造成被动学习、消极学习、放弃学习等不良后果。此外,在其生产生活中亦缺乏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环境氛围,更减弱了其参与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在推力有限且拉力不足的双重作用下,以高质量推普促进人、地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难以落地。

三、共同富裕指向下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党在百年实践中逐步探索了一条既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历史证明正确有效的民族工作之道。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作为党民族工作重要一环的推普工作,其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族群众、民族地区进步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获得实质性进展的必然之选,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群众因学习使用普通话而产生的“获得感”,将“攻坚与提质双线并行”的工作思路贯穿其中。基于以上对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确证及实践落地所面临障碍的现实审思,结合共同富裕“面向全体、关注内在、以稳促进”的关键指向,此项工作可以从如下方面推进实践。

(一)面向全体,高精准识别工作对象推进“攻坚与提质双线并行”

共同富裕诉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令更多人乃至所有人“有所获”。基于此,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对工作对象及其基本水平、薄弱环节、资源配给诉求的精准识别,以“攻坚”应对不足,以“提质”应对高需求,两线并行以实现通过推普使得工作对象皆有成长的目标,增强群众对推普这一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共享的体验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做法入手。

1.准确识别推普工作的对象群体和基本水平

在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中,着力对民族地区教师、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学前儿童等重点群体开展普通话培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需承认的事实是,不同年龄、职业、发展需求、基本水平的群众对普通话的学习诉求存在差异,并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诸如新型职业农民、互联网营销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职业”产生,推普工作亦应为各族群众在新发展阶段的个人职业选择作出贡献。同时,亦应看到诸如留守儿童、孤残儿童、随迁儿童、高龄劳动力及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少数民族妇女等处境不利人群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基于年龄、职业、发展需求开展摸底核查更为准确的掌握推普工作的对象群体并摸清基本水平,对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的障碍底数有准确把握,建立工作对象分类清单,为精准开展普通话推广教育奠定基础。

2.重视教育和学校的作用,构建全覆盖终身推普教育体系

普通话能力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连贯性的学习不断获取新知并巩固强化,以应对潜在的链式风险和教育成效不可持续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需构建从学前至老年的全覆盖终身推普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结合、集中分散教育交叉等多种形式,构建前期领学为主、中期互助为主、后期检验完善三阶段紧密衔接的教育模式,确保教育对象持续处于学习状态中并得以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校在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及教育的基础地位,从语言环境、师资建设、教材讲用等方面贯彻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

3.以数字技术助力推普资源的精准供给和优质均衡

“十四五”规划对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作出明确指示,加快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是提升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在高质量的推普工作中亦应以“发展”为目的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语言教育教学的“资源支持—实践过程—能力输出—收益评估”环节中,在现有“语言扶贫”app广泛使用的基础上,探索建构集成服务对象横向发展轨迹和纵向生命历程的“动态大数据推普”工作平台以及面向学校教育的统编教材数字化资源支持体系,紧密联结使用者的实际情况推送学习资源,并且着力提升优质资源平台在区域间的广泛共建共享,提升群众获取语言学习资源的便利性。

(二)关注内在,激发学习者内动力转变学习的“单一工具取向”

共同富裕诉求物质丰富与精神富足,并且更为关注内在精神生活真实、持续、全面的获得感,基于此,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有赖于激发民族地区群众内在动力和潜能参与普通话学习,高度认可语言学习对丰富其内心精神世界的积极意义,将群众对普通话学习的认识从“工具层”转向“情感层”。

1.将推普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

新时期党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民族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都应围绕此主线展开。推普作为民族工作中的一项具体内容,一方面能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另一方面能培育各民族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相应的文化能力,具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牢基础的重要意义[20-21],因此需将推普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紧密结合。在实践上尤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学生对统编教材教育内容的有效学习和深刻理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深化对自我身份、对民族和国家的心理认同。

2.将推普工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

在开展推普工作的过程中,不乏受到工作对象诸如“国家通用语与民族语言使用非此即彼”错误理念影响而产生工作阻力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工作对象缺乏对通用语本身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学习通用语言更有助于弘扬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因此在新时期的推普工作中需结合民族文化传承、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坚持运用创新思维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解析其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资源并进行符合当前社会语境和推普需求的形式重构。利用多样态的文化场馆、文化基地与学校教育联动,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形成健康积极的生产生活习惯、树立通用语学习教育与民族传统传承并行不悖的理念,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共同性。此外,亦可以使用通用语言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将自己所擅长的文化传统技能和知识通过普通话向外传递交流,拓宽发展渠道、获取经济收益以促生长效的内在学习动力。

3.将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

基于上述民族地区推普工作应转向高质量的背景分析可知,因历史、地理等因素限制,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更为突出,乡村社会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在相对贫困阶段依然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并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需将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五个主要领域的工作相结合,在产业调整、生态改善、乡风建设等工作空间中鼓励多用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有条件的地区,亦可以将普通话推广工作与产业品牌、文旅特色打造相结合,用好推普周重点活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的契机,使各群体普遍受益。充实推普工作对象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获得感,逐步形成自觉自愿自发参与普通话学习的状态。

(三)以稳促进,提高治理及制度供给效能保障实践有序有效

共同富裕诉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原则循序渐进推动落实,稳定发展为可持续的获得感提供坚实的外在保障。基于此,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将高效能治理科学、创新、协调的理念贯穿目标到评价全过程,做好前瞻性谋划和有效的制度供给,有序组织各相关利益方的涉入和互动。在以上对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障碍现状的分析中可见,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推拉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各级主体的活力未能得到充分合理释放、对共同目标的投入程度有限,因此需着力于在系统实践中检验目标的科学性、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使该项工作成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1.基于对总目标和规律的认识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并指导制度的设计完善

在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中设计了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段的推普工作目标,民族地区应依据自身经济、民生等现实情况研制本地区语言发展和教育规划,明确并遵循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阶段目标和群众语言学习规律,在第一阶段下重点聚焦消除不平衡的现实,确保各族群众都能因推普受益成长,在第二阶段下则是强化高品质推普资源供给并巩固推普成果,确保全体群众都能享受有品质的综合语言服务,在有目的实践中实现由规模向质量再向高质量的转化升级。

2.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充分吸纳基层经验促进“制度成长”

在“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要求下,基于中央对新时期民族地区推普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底线要求,当前制度环境鼓励并为基层在实践中先探路子提出了要求,支持各地通过多样态的实践体现“地方性”特色,以实现顶层与基层之间“统一指导—多样实践—经验总结—效能评估—政策完善”的良性互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在国家语言教育、民族教育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基于自身实际制定《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实用技能培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多样化的培训,穿插“百名群众话今朝”“百首山歌颂党恩”等各类活动巩固推普工作效果、营造普通话学习氛围,广西在2021年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中指出通过“山歌推普”“圩日推普”及传统节日加强普通话学习宣传,充分体现了需求对制度创新完善的贡献[22-23],均是值得民族地区进行通用语教育制度创新完善的有益参考。

3.重视广泛凝聚群众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力量减缓推拉阻力

当前对通用语普及工作形成的共识是,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切实负起责任,组织推普工作中关涉的教育、语言、民族工作单位机构,构建完整且高效的工作体系。在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应为此工作体系建构形成既能够指导主体开展实践,且适应于其工作开展环境的完整、合法、有效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基于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中推拉力不足的现实,改革应聚焦于各主体协同参与、良序沟通体制机制上,厘清地方政府、行政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在此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权责,将责任分解落实到人、户、街道、村、乡、县每层主体,建立多中心的服务供给格局,并且将制度改革与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进,提高制度对具备政治参与能力的社会主体的包容性,使得各主体在“尽其能”的同时“有所获”,以解决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历史以来的经验证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对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国内和谐语言生活环境和对外形象、话语权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推进这一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助力民族地区改善“后发展欠发达”状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共同富裕“面向全体、关注内在、以稳促进”关键点的指导下,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考虑“过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普工作有效做法和成效加以总结提炼,同时也需要立足“当下”——直面推广成效在民族间、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现阶段的突出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创新思维的指导服务“未来”——信息沟通无障碍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建立。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普通话语言文字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