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贤 万利花 瞿溢谦 曹灵勇 林树元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芍药是经方中的核心用药, 从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到太阴病的小建中汤证、少阴病的真武汤证等,都需要用到芍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除血痹,破坚积”[1],梁·陶弘景[2]117《名医别录》言芍药“散恶血,逐贼血”,后世则认为其有养血滋阴、生津柔肝、敛阴缓急等作用,可见对于芍药的功效,历代医家意见不一,差别甚大,且芍药“除血痹”的功效亦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因此有必要重新疏理经方理论对芍药的认识。《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除血痹”[1],《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亦使用芍药治疗血痹病。基于此,本文拟从血痹的病机探讨开始,分析芍药除血痹的独特功效及其在经方中的配伍规律。
血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局部麻木不仁、关节肿痛,属于痹证之一,有其隶属的病机。 概括汉唐医籍关于血痹的论述,病机主要涉及津血亏虚、水饮充盛和风邪犯表三个方面。
1.1 津血亏虚 血痹包含津血亏虚的病机。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提及的“尊荣人,骨弱……”,是指衣食丰足的富贵之人不常运动形体,好逸恶劳,以致津血涣散亏虚,筋骨失于濡养,呈现出一种虚弱状态。 相同条文后提及“脉自微涩”,也说明了津血亏虚的病机。 隋·巢元方[3]《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 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体虚是指津血亏虚的情况,邪入于血,是指有伤血的情况,说明血痹包含津血亏虚的病机。
1.2 水饮充盛 血痹包含水饮充盛的病机。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尊荣人”是指衣食丰足的富贵之人,“肌肤盛” 是指外型饱满、肥胖, 该段论述正是指出了饮食过饱以致素有水饮痰湿、泛滥肌表的情况。 相同条文后提及“寸口、关上小紧”,即寸关脉偏紧,也说明中焦和肌表有水饮充斥。从另一角度分析,在血痹的状态下,津血亏虚,经脉失于温煦、濡养,血行不利,“血不利则为水”,引致水道不通,津液输布失常,因而出现水饮内停[4]。
1.3 风邪犯表 血痹包含风邪犯表的病机。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写“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提及感受外邪的病因,夜卧肢烦、 不时动摇的症状符合风邪善动不居的特性,说明了风邪犯表的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血痹候》曰:“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 ”[3]该段论述呼应了《金匮要略》的说法,提及感受外邪的病因和痒麻不仁的症状,亦说明了风邪犯表的病机。 唐·王焘[5]《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九·风湿痹方四首》中提及:“又疗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 ”《外台秘要方》指出血痹可以表现为身体上游走性的痛痒不仁,正是风善行数变,侵犯肌表的表现,也证明血痹包含风邪犯表的病机。 丹波康赖[6]《医心方·卷第廿七养生·养形第三》 记载:“人汗勿跋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指出汗后卧床时不应把脚抬高,否则水饮会聚在腰胯,腠理开之时又易受风邪,如此久会形成血痹,表现为双下肢重坠感和腰背酸痛,此亦提示了血痹包含水饮充盛和风邪犯表的两重病机。
血痹风邪犯表的临床表现不只肢烦、 痒麻不仁,风邪犯表、表气不和亦可表现为手足麻木、拘挛甚至疼痛等肢体症状[7],以及恶风寒、自汗出等寒热症状。
《神农本草经》首载芍药有除血痹的功效,以下将从性味和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治与功用,分析芍药除血痹的机制。
2.1 芍药的性味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味苦,平。 ”[1]《名医别录》载:“芍药味酸,微寒,有小毒。 ”[2]117总体而言,芍药味苦、酸,性微寒,“酸苦涌泄”,苦有泄之功,微寒有清热之效,正可以泄热益阴、通调血脉[8],符合行血除痹的功效。
2.2 芍药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1]通过梳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证类本草》等本草书籍对芍药的记载,总结出芍药是通过和营除痹、化瘀除痹、利水除痹,从而实现“除血痹”的功效,正对应着血痹中风邪犯表、津血亏虚、水饮充盛三方面的病机。
2.2.1 和营除痹 芍药和营, 使营气敷布得以通利,表气得畅而除痹。 《神农本草经》述芍药可“止痛”[1],宋·唐慎微[9]223《证类本草》引药性论写“时疾骨热”,亦引日华子写“退热除烦”[9]223,是由于芍药和营敛阴、通和表气,从而能够起到消除疼痛和退热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亦述治“寒热”[1],《名医别录》写“时行寒热”[2]117,《证类本草》引日华子的论述“治风补劳”、治“天行热疾”[9]223,说明芍药和营达表,有助于解表祛风。
2.2.2 化瘀除痹 芍药苦而微寒,苦则泄,微寒则清,故能清泄瘀血,从而除痹。 《神农本草经》述芍药可治“疝瘕”,又可“破坚积”[1],津血亏虚,血脉不行,瘀血内生,而成疝瘕积聚;《名医别录》直指芍药可“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2]117,《证类本草》按别本注芍药“止痛散血”,可治“妇人血闭不通”,还可“消瘀血”“通月水”等[9]223,说明芍药能清泄瘀阻、活血祛瘀,使旧血得祛,新血因而复生,改善津血亏虚的情况。
2.2.3 利水除痹 芍药利水化饮而除血痹。 《神农本草经》述芍药“利小便”[1],《证类本草》按别本注“利小便下气”[9]223,即利水以除水饮;《名医别录》写“去水气,利膀胱”[2]117,是对除水饮的直接描述。《名医别录》亦写芍药“消痈肿”[2]117,水饮郁而化热,水热互搏伤血而成痈肿,芍药正可以清泄这类痈肿。 《证类本草》引日华子,指出芍药治“目赤努肉”[9]223,水饮攻冲,水热互搏,上扰目窍,故目赤;热邪伤络败肉,则目赤努肉,芍药也可以清泄这类互结的水热。
2.3 芍药之补泄 《神农本草经》言芍药有“益气”之功,又有“破坚积”[1]之效。 《证类本草》引药性论云“强五脏”“补肾气”, 同时又云“治心腹坚胀”“消瘀血”等[9]223。 由此可见,本草古籍的记载中,芍药既有补的一面,又有泻的一面,补泻互为一体,从中体现功效。
2.3.1 芍药之补 明·张璐[10]在《本经逢原》记载:“(芍药)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 ”清·徐大椿[11]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认为:“(芍药)能收拾肝气,使归根反本,不至以有余肆暴,犯肺伤脾,乃养肝之圣药也。 ”张璐和徐大椿均认为芍药有收敛而补益之功。
2.3.2 芍药之泻 清·邹澍[12]在《本经疏证》述:“(芍药)能破阴凝,布阳和……统计两书,用芍药者六十四方,其功在合桂枝以破营分之结,合甘草以破肠胃之结,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其余合利水药则利水,合通瘀药则通瘀。 ”清·周岩[13]于《本草思辨录》则云:“(芍药)能入脾破血中之气结,又能敛外散之表气以返于里。 凡仲圣方用芍药,不越此二义,以此求之方得。 ”邹澍和周岩均强调芍药有破结之功。 《伤寒论》第280条明言太阴病下利,其人胃气弱,仍要用大黄、芍药的话应该减量,所以周岩[13]续说:“以芍药与大黄并称,即可知芍药之为芍药,胃弱宜减。 更可知应用而尚不可多用,何后人直以为补剂而不加深考耶。 ”宋·寇宗奭[14]《本草衍义》亦写:“(芍药)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强调芍药药性偏于攻伐且寒凉。
在张仲景经方当中,芍药配伍不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血痹病及其病传的其他病症。
3.1 血痹本病,芍药配伍桂枝和营除痹——黄芪桂枝五物汤 芍药配伍桂枝在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发挥和营除痹的功效。 芍药配伍桂枝调和营卫、 解表通脉,是治疗血痹本证的重点。 《证类本草》 中引日华子指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9]192,黄芪、红枣甘温补益、生津补血,从而助表上营气;生姜解表散寒、除水化饮,亦起到解表温卫的作用,助桂芍调和营卫、通脉除痹。
3.2 血痹病传虚劳,芍药配伍饴糖养营除痹——小建中汤 血痹日久,风邪消耗肌表津液,水饮又阻碍津血化生,津血更亏,则病传入里,而成虚劳[15]。 芍药配伍饴糖,在小建中汤中凸显养营除痹的功效[16]。《名医别录》言饴糖“补虚乏,止渴”[2]98,说明饴糖养阴生津,和芍药配伍能养营益阴,在补益津血的同时,除偏里之血痹。 小建中汤中有桂枝汤的配伍,发挥解表散寒的功效。
芍药甘草汤是养营除痹的基础方,治疗“脚挛急”。 芍药甘草汤包含芍药和甘草两味药, 酸甘化阴[17],生津养营、通脉除痹。
3.3 血痹病传入里,芍药配伍大黄化瘀除痹——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芍药在桂枝加芍药汤中发挥化瘀除痹的作用。 本方重用芍药,药势偏里,以行血化瘀、除痹止痛;配伍桂枝汤解表祛风,除羁滞之表邪。 若腹痛剧烈,拒按,大便不通,则加大黄二两,成桂枝加大黄汤,芍药配伍大黄加强化瘀除痹的力量,亦能通泄燥结。
3.4 血痹病传累及水分,芍药配伍茯苓利水除痹——当归芍药散 芍药配伍茯苓在当归芍药散中突出利水除痹的作用。 芍药配伍茯苓、泽泻利水除饮,又配白术燥湿化饮,实现利水除痹的效果,治疗水血同病的妇人腹痛;另一方面,芍药配当归、川芎、清酒养血行脉、化瘀除痹、通络止痛。
4.1 腰酸疲劳 患者某,女,37岁,2020年6月30日初诊。主诉:腰酸伴疲劳困倦2个月余。 刻下症:腰酸,疲劳困倦,双下肢及膝关节酸烦,不恶寒热,汗可,寐欠佳,入睡困难,口不干苦,时舌中灼热感,纳可,自觉胃中冷,时下腹疼痛,大便可,小便偏黄,脉沉细弱,舌淡红略黯边齿痕,苔薄白,下睑淡白,腹按稍满,下肢略肿。末次月经日期6月6日,量色可,伴血块,经来腹痛。西医诊断: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辨为血痹虚劳病传入里,属太阴中风证+血瘀化火证,治以解表除痹、化瘀清热。 方用桂枝加芍药汤,处方:桂枝18 g,赤芍36 g,生姜18 g,大枣24 g,炒甘草12 g。 共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20年7月7日二诊。1周后复诊,患者服药后精神明显佳转,下肢酸烦明显缓解,胃冷已除。 刻下症:轻微下肢酸烦,寐欠佳,入睡难,口不干苦,时舌中灼热感,纳可胃和,二便可,脉弦细,舌淡红略黯苔薄白稍腻,下睑淡白,扪手凉,腹按稍满,下肢稍肿。 正值经期,7月4日来潮,量色可,伴少量血块,经来稍有腹痛。转投桂枝加黄芪汤、小品黃芪汤等巩固调理2个月,患者诸症佳转,疲劳及肢体酸痛未作,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素体津血亏虚,故脉沉细弱、下睑淡白、自觉胃中冷;风邪复加困束肌表,故出现疲劳、肢体酸烦、下肢按肿,此属太阴中风证[16]。 血瘀在里,故经血见血块、腹痛;血瘀化火,攻冲神明及上焦,故寐差,自觉舌中灼热。 桂枝加芍药汤在桂枝汤解表和营的基础上,重用芍药36 g,以化瘀清热、养营除痹。
4.2 肩颈拘急 患者某, 女,42岁,2021年8月8日初诊。 主诉:肩颈僵硬、拘急不舒2周。 刻下症:肩颈僵硬、拘急不舒,连及头痛,不恶寒热,汗后恶风寒,面部散见色斑,寐可。 口苦不干,纳可胃和,大便1~2日1行,质黏,欠畅,小便可,脉沉细,舌淡红边齿痕,苔薄白稍腻,下睑淡红半白,腹按可,下肢略肿。 月经周期可,经前头痛,末次月经日期7月16日,量少色黯,无血块,无腹痛。 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痹病,辨为血痹病传入里累及水分,属营血不足、血瘀水停证,治以养营除痹、化瘀利水。 方用当归芍药散改汤,处方:当归12 g,川芎12 g,赤芍24 g,茯苓12 g,生白术12 g,泽泻24 g,清酒60 mL。共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21年8月15日二诊。 1周后复诊,患者服药后肩颈不舒、头痛未作,面部色斑减轻,大便不黏畅通。 刻下症:无周身酸痛,口苦,纳眠可,二便正常,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下睑淡红半白,腹按稍满,下肢略肿。末次月经8月9日,提前1周,量稍增多,色可,无血块,无腹痛,无头痛。 守方续服1周巩固治疗,患者诸症佳转,肩颈不舒未复发,面部色斑已除,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血虚血瘀,故月经量少色黯,查体脉沉细、下睑淡红半白亦反映血虚的病机;血虚以致营虚,表气不利,故肩颈不舒、经前头痛;营虚复加血瘀水停,故出现面部色斑,下肢按肿、舌苔腻亦反映体内充斥水饮;水郁化火,故出现口苦、大便质黏欠畅等表现。当归芍药散以当归、川芎、清酒养血活血,茯苓、白术、泽泻利水化饮,同时以芍药和营化瘀、利水除痹,治疗水血同病。
本文从剖析血痹病机的角度,论述芍药通过和营除痹、化瘀除痹、利水除痹三方面的作用,实现除血痹的功效。在血痹病传的各个阶段,芍药配伍不同药物,能够凸显不同的功效。 例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中芍药配伍桂枝,调和营卫,凸显和营除痹的作用,治疗血痹本病;当归芍药散中芍药配伍茯苓,渗湿化饮,突出利水除痹的功效,治疗血痹病传累及水分。 血痹为临床常见病,芍药补泻兼施,不论虚证实证,皆可应用于血痹病传当中,故成为治疗血痹的要药。 因此临床上当重视芍药的配伍原则,拓宽芍药类方的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柳长华.神农本草经:日森立之辑本[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9.LIU Changhua. Shennong's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 Edition of Mori Tachiyuki(Japan)[M].Beijing: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16:39.
[2] 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TAO Hongjing. Classified Records of Famous Doctors[M].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86.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CHAO Yuanfang. General Treatise on the Cause and Symptoms of Diseases[M].Beijing: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2011:6.
[4] 何庆勇.《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20-122.HE Qingyong.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heart fail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smooth blood circulation results in water retention” 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J].Chin J Tradit Chin Med Pharm,2015,30(1):120-122.
[5] 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63.WANG Tao. Medical Secrets from the Royal Library[M].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1993:363.
[6] 丹波康赖.医心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568.TAMBANO Yasuyori. Refined Medical Prescriptions[M].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2011:568.
[7] 潘一,汪悦.汪悦教授运用风药治疗痹证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5):442-446.PAN Yi, WANG Yu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WANG Yu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with wind medicine[J].J Zhejiang Chin Med Univ,2020,44(5):442-446.
[8] 王全.仲景用芍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23(2):111-112.WANG Quan. Zhongjing applies Chinese herbaceous peony[J].J Luzhou Med Coll,2000,23(2):111-112.
[9]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TANG Shenwei. Categorization with Evidence of the Materia Medica[M].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1993.
[10] 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7.ZHANG Lu. Achieved Materia Medica[M].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57.
[11] 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9.XU Lingtai. Hundred Records of Shennong's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M].Beijing: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2011:49.
[12] 邹澍.本经疏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4-179.ZOU Shu. Explanation of Shennong's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 [M].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174-179.
[13] 周岩.本草思辨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8-50.ZHOU Yan. Speculation of the Materia Medica[M].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48-50.
[14] 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7.KOU Zongshi. Significance of the Materia Medica[M].Beijing: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2012:37.
[15] 刘佳佳,曹灵勇,许家栋,等.从太阴中风理论探讨血痹病传虚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8):4504-4507.LIU Jiajia, CAO Lingyong, XU Jiadong,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blood arthralgia developing into consumptive disease from Taiyin disease with wind affection theory[J].Chin J Tradit Chin Med Pharm,2021,36(8):4504-4507.
[16] 董阜挺,瞿溢谦,刘雨佳,等.从血痹病传论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2619-2623.DONG Futing, QU Yiqian, LIU Yujia, et al. Discussion on treating diabetes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from progress of blood arthralgia[J].Chin J Tradit Chin Med Pharm,2021,36(5):2619-2623.
[17] 尹基龙,杨涛,徐征.徐福松酸甘化阴经验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39-2541.YIN Jilong, YANG Tao, XU Zheng. Experience discussion on XU Fusong's treating method of sour-sweet herbs nourishing Yin[J].Chin J Tradit Chin Med Pharm,2017,32(6):2539-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