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兆星 王斌 陈丽莹 林咸明,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失眠,临床上常表现为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或早醒,甚至彻夜不眠[1],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目前已证实,针灸或中药治疗失眠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2-4],但是部分研究则认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失眠,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临床有效率,比单一的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5-6],值得临床推广。 林咸明教授为浙江省知名针灸专家和经方专家,从事经方和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学术风格, 临床上主张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经验丰富,疗效突出。 笔者有幸师从林师,收获良多、感触颇深,今总结林师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经验,以飨同道。
林师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失眠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数分钟就会出现神安欲寐的表现,且治疗当天晚上的睡眠质量会有明显地改善,但是远期疗效不太理想,无法根除失眠症状;部分患者接受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失眠症状已完全消除,但停止针灸治疗后不久又出现失眠症状;部分患者服用中药治疗失眠起效缓慢, 但服用中药1个月以上后不仅失眠症状完全消失,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表现,体型、体重、面色、气色等体质特征及心悸、胸闷、气促、口苦、自汗、盗汗、怕冷、易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随访2~3个月未出现失眠症状;多数失眠患者同时接受针灸和中药治疗,既能够短时间内迅速改善失眠症状, 还能够长时间改善不良体质状况,两者结合使用,临床疗效尤为突出。 因此,林师针对失眠提出“针刺调神为先,遣方调体为本”的治疗思路,针药结合调神调体,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2.1 强调“神安则寐” 神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气血津液、 五脏六腑等外在活动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医学认为神与人的睡眠关系密切。 《难经》云:“人之安卧,神归心,魄归肺,魂归肝,意归脾,志归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7]说明五脏之神安和,人才能够正常地睡眠。 林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邪气扰神,神乱不寐,外感六淫侵扰机体,使营卫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神不安则不得卧;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起居无常、久病失治,可生痰、火、湿、瘀,闭阻清窍、上扰神明,以致神乱不寐。 其二,五脏虚损,神失所养,五脏藏精气而不泄,精化气,气化神,因此五脏之神有赖于五脏精气的化生,若五脏虚损,气血不畅、精气不充,神失濡养,则昼不精夜不瞑。 临床上失眠患者的病情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但林师认为根本病机是神乱,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神,使神安则夜寐。
2.2 倡导“调神针法”,调脑神为主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说明针刺是治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林师治疗失眠首推“针刺调神为先”, 并且认为针刺治疗失眠应以调治脑神为主,脑为元神之府,统领五脏之神,脑神安,则五脏之神安,则人得安寐。 在临床施治中,林师大力倡导其独创的“调神针法”,首先多选头部穴位调脑神、安五脏之神,如风府、天柱、风池、安眠、百会、印堂等,针刺后施以行针手法,强调“针之要,气至而效”;再取四关穴(双侧合谷和太冲)调阴阳以安神,合谷穴和太冲穴分别是大肠经和肝经的原穴,两穴相配,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调阴阳、和营卫,以达“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之效[8];次取安神六穴(耳穴:双侧心、肺、神门,体穴:双侧迎香、神门、足三里)和腹四针(双侧天枢、中脘、关元),引气归元、通畅气血、补养心脾、镇静安神。 最后随证配穴,如胃火上扰,取内庭等;痰湿中阻,取丰隆、阴陵泉等。现代研究也证明,上述穴位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如耳穴(心、肺、神门)分布于耳甲区,刺激耳甲区域的迷走神经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9];百会、印堂、神门、安眠等穴位治疗失眠疗效良好[10]。
3.1 重视“方-病-人” 诊疗思维 黄煌教授提出的“方-病-人”诊疗思维[11]是“方证辨证”[12]的具体体现。“方”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记载的处方及后世医家所创的经典处方;“病”的范畴较广,包括经典条文中所描述的症状、体征、病名及中医学中证的概念,也包括现代医学所命名的疾病;“人”是指具有由特定的体型体貌、精神状态、生活背景、行为心理等要素构成的具有辨识性体质特征的个体。 强调开方要从生病的“人”下手,首先辨识患者的体质类型,再结合方证辨证、眼诊、手诊、腹诊、腿诊、舌诊、脉诊等诊断方式,准确判断出患者体质类型所对应的经方,最后结合患者不同症状所反映的药证进行药物配伍加减,从而快速精确地开出最适合患者的处方。 临床中,林师重视“方-病-人”的诊疗思维,认为临床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病证时,运用“方-病-人”的诊疗思维,抓住客观的选方及用药指征,就能够以简驭繁,高效诊病,直达病所。
3.2 善用经方调体 林师通过临床发现, 多数失眠患者主诉繁多、症状复杂,但多具有以下几类体质特征:(1)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青黄,缺乏光泽;神情易抑郁或紧张;肌肉坚紧,皮肤略干燥;两胁部或胁肋下、上腹部按之有抵抗感或压痛;舌体一般不胖大,舌质较为坚老;脉象多弦或弦紧;平时自觉症状较多,胸胁部常常有气塞满闷感,情绪波动较大,易烦躁,对外界变化比较敏感。 (2)体型偏胖或肥胖,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头面部出油较甚;眼睛大而神,目光灵动;脉象多滑利;舌体多胖大,舌苔偏厚或苔滑黏腻;主诉较多而怪异,多为自觉症状;易紧张、易惊恐、易眩晕、易疑心多虑、易恶心呕吐、咽喉常有异物感。 (3)体型偏瘦,肤白细腻,皮肤易微微出汗;腹部多扁平,薄而无力,腹肌较紧张;舌体柔软,淡红舌,薄白苔;脉多浮缓或迟;易出汗,汗出疲乏无力;心腹部易有悸动感或上冲感;易失眠多梦、易胸闷气促、易身体疼痛,对寒冷、疼痛敏感。 林师临床用“方-病-人”诊疗思维,辨别第一种体质为柴胡类方体质[13-14],临床多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加减施治;辨第二种体质为半夏类方体质[13-14],临床多选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加减施治;辨第三种体质为桂枝类方体质[13-14],常选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 温经汤、 炙甘草汤等加减施治。患者服用药物后,不仅失眠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体质特征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据随访,患者远期疗效稳定。因此林师提出治疗失眠应以“谴方调体为本”。
患者,女,49岁,2021年4月24日初诊。 主诉:夜寐不佳2年余。 病史:患者2年前甲状腺手术后出现难以入睡、睡而易醒,睡眠时间约5 h,日间倦怠乏力,有耳鸣、头痛,无恶心呕吐,当时未予重视。 2020年3月自行口服“艾司唑仑”,每晚1片,睡眠明显好转,能安然入睡6~7 h,其后逐渐反复出现上述失眠症状。2021年3月自行停用“艾司唑仑”,改服“安神补脑液、乌灵胶囊”后效果不明显。 刻下:入睡尚可,寐浅易醒(约4次),醒后难以入睡,睡眠时间约4 h,日间倦怠乏力,易焦虑,平素脾气急躁,两胁部偶有拘急感,口苦,纳可,饭后胃脘部有胀满感,大便干结,小便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有力。 平素月经周期不规律。 体貌特征:精神可,面色暗红,面部油脂分泌旺盛,体型较胖,肌肉壮实,面宽方圆,颈部粗短,身材丰满,如苹果状。林师认为该患者属于大柴胡汤体质,因此采用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姜半夏9 g,赤芍20 g,枳实12 g,制大黄6 g,大枣12 g,干姜5 g,白蒺藜20 g,牡丹皮12 g,金钱草20 g,茯苓50 g。 共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中午、晚上服用。 开方后,林师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采用上述调神针法的选穴和手法,并配用双侧行间泻肝火,支沟、照海滋阴通便,每周治疗3次。 施针后10 min余,患者竟安然入睡。 针刺结束后,患者自觉睡眠舒适。
2021年4月29日二诊。 患者自觉服上方后心情好转,睡眠时间延长至6 h,睡后每夜醒来约2次,口苦、胃脘部胀满感减轻,胁肋部拘急感同前,舌苔较前变薄,色微黄,大便质软。上方去枳实,加枳壳20 g,改黄芩为12 g。 继续服用14剂,服法同前。
2021年5月15日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自觉全身轻松,心情大好,入睡后可一直睡到天亮,前述症状基本消失。 此次前来,咨询是否继续服用中药治疗。 林师认为,患者失眠症状虽然已经消失,但体质仍属于大柴胡汤体质,因此需要继续服用大柴胡汤加减调理体质,以防止失眠复发。 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姜半夏9 g,赤芍15 g,枳壳12 g,制大黄6 g,大枣12 g,干姜5 g,白蒺藜20 g,牡丹皮12 g,金钱草12 g。 共14剂,水煎服,两日1剂,晚上服用。 后随访3个月,失眠症状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易焦虑,平素脾气急躁,两胁部偶有拘急感,口苦,饭后胃脘部有胀满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有力。 林师认为上述表现提示肝火扰神,神乱不寐,故采用调神针法配用行间、支沟、照海疏肝解郁、泻火安神,使神安则寐。 患者精神良好,体型较胖,肌肉壮实,面色发暗,面部油脂分泌旺盛,面宽方圆,颈部粗短,身材丰满,如苹果状,属于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故以大柴胡汤加减,方中配伍白蒺藜、牡丹皮、金钱草清热平肝活血,重用茯苓50 g养心安神,诸药共用,祛邪安神、调体固本。
林师认为,失眠为病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或新久相交,但神乱是其根本病机,临床治疗倡导“针刺调神为先,谴方调体为本”。 临证时,采用调神针法迅速调脑神、安五脏之神,随证配穴以平神乱之因,诸穴共用起效迅速、安全便捷。 临证谴方,林师重视“方-病-人”诊疗思维,强调应首先辨识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联合眼诊、手诊、腹诊、腿诊、舌诊、脉诊等诊断方式,结合客观指征进行选方,再结合患者不同症状所反映的药证进行加减,选方明确、用药精准。 针刺调神、中药调体,针药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可短期显效,又可巩固远期疗效。 如此,即使临床面对病情错综复杂的失眠患者,也能够以简驭繁,高效诊病,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