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霞,张学众,高振勍,刘成龙,包银山
(1.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教务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3.内蒙古财经大学 党委统战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4.内蒙古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既是当前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高等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为高校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描绘出了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民族团结思想。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传播好、培育好、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最强音,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1]。
第一,高校是党和国家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设立的专门场所,肩负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既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办学的深切期待和重要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肩负的办学使命和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必须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机制建立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落实好。
第二,高校作为多民族学生共同接受高等教育的育人基地,需要对各民族学生系统地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对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广大青年学子进行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育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精神,正是高校工作的一大亮点和突出优势。因此,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对广大青年学生及时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既恰逢其时又务实有效。
第三, 高校是社会思潮的传播前沿,广大学生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一些极端的、错误的、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侵害而走上错误的道路[2]。为此,党和政府要求高校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政治警觉,防止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年学生的侵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渗透的有效途径,需要高校真正贯彻好、落实好,从而进一步完成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3]。立足民族地区大学的本色,办好高水平大学,确立建设新时代民族地区一流大学的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提升高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以“八个一”(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建好一门课程、搞好一个活动、产出一批成果、办好一个讲堂、建设一个中心、建立一批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石榴籽工程”,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研究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
第二,深化育人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各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调整解决高校民族工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求真务实,久久为功,不断深化民族地区高校的育人职能,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三,建立体制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各环节。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推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职能处室具体负责、各单位分工合作、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贯穿的工作格局,从而切实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更大成绩。
内蒙古财经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全面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办学治校各方面和教书育人各环节,着力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和“涵育高地”。
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重点实施“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建好一门课程、搞好一个活动、产出一批成果、办好一个讲堂、建设一个中心、建立一批基地”的“八个一”工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
1.构建一个体系
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相关单位落实的工作体系。全校工作由党委统战部牵头。学生的教育教学由教务处全面负责,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门课程、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共同组成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宣传教育“三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格局。相关部门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2.打造一支队伍
打造政治强、业务精、善于做民族工作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构建四个层次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第一梯队为学校党政领导,第二梯队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第三梯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第四梯队为各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四个梯队以学校提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课程资源为基础,围绕同一主题,讲好同一课程。打造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建立“石榴籽”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建好一门课程
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重点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文化基础、价值导向、机制保障、实现途径等内容,实现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全覆盖。
4.搞好一个活动
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拓展原有工作基础,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组织开展好每年五月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五月最后一周民主法制宣传周、每年九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好教职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学生“石榴籽科技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进步月”“财骏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5.产出一批成果
推进研创一体,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编写一套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并配套相关文档,作为广大师生的共享课程资源。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组织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组成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途径。发挥高校人才库、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不断总结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新见解、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产出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自治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6.办好一个讲堂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创新设立“石榴籽大讲堂”。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培训、党课培训等均安排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7.建设一个中心
通过不懈努力,建设“内蒙古财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力争使其成为自治区级中心,探索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规律与实践路径,推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教育教学研究。
8.建立一批基地
在校内外着力建设一批合作良好、相对稳定、教育实效性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一二课堂良性互动的育人格局。
通过“八个一”工程,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老师们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的讲授空间,而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借此了解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所思所想所悟,织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文明对话交流之网。同时,不断形成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阶段性标志成果,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生动样本和成功范式。
新时代高校推进“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着力解决系统工程问题,更需要重点关注资源供给、条件保障等。因此,构建完善“支撑有力、保障充分”体制机制,为新时代高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利条件,成为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一个着力点。从当前内蒙古财经大学实际来看,这个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党委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学校在建设“石榴籽工程”进程中,不断加强学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专门成立“石榴籽工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作为领导小组组长,党委统战部负责牵头抓总、全面统筹,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各方面。
2.部门齐抓共管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增强全校上下守护民族团结进步生命线的共同责任,推动党政主导、共建共享,形成全校师生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体制机制,营造全校上下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3.专项支持保障
学校将统筹利用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支持和学校预算资金,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石榴籽工程”建设,确保“八个一”工程顺利实施。对于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学院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各部门、学院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石榴籽工程”的建设投入力度。
1.系统推进“石榴籽工程”,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落实到了学校教书育人各环节
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认真落实“石榴籽工程”方案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时发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落实到学校教书育人各环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编写《“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教育系列读本》,编写教学大纲和标准课件,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面向民族预科班学生开设“石榴籽工程”专题讲座,面向全体学生举办“石榴籽大讲堂”,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门教育教学课题,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培训,举办“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等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举办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月”和“财骏文化节”系列活动,丰富载体,搭建平台,促进全校师生交流、交往、交融,建设各民族师生共学、共事、共乐的美丽校园。
2.持续深化“石榴籽工程”,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各方面
深刻认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承担的特殊使命,深入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特别是在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建设中,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切实发挥高校人才库、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积极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2021年,学校教师在《内蒙古日报》发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文章16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部,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和自治区政府领导批示2次,被《内蒙古舆情研判报告》采纳一次。学校主动对接自治区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贸合作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建成全国百强高校智库——中俄蒙经济走廊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中蒙俄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完善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压紧压实政治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级党组织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定期研究、常态督察调度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健全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校内巡察、业绩考核中。
2.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落实“石榴籽工程”要求,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深化“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加强民族团结文化产品创作和供给力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和学生各级各类评奖评优体系中,融入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3.加强人才干部队伍建设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入职教师培训、干部教育和党员教育的必修课。贯彻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的要求,把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实绩作为考察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把维护民族团结的表现作为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加强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谊交友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做民族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5]。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培养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从教育教学各环节入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融通互嵌、全程贯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融入,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以“石榴籽大讲堂”为平台举办专题讲座,建设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中心。组织编写校内专门知识读本,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新模式。建立符合网络时代和现代化教育规律的展示交流平台、学习研修平台和实践体验平台,使思政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主阵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中重点培育,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育人效应。
3.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
落实学校"石榴籽工程"要求,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努力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加强对黄河文化、西辽河文化、长城文化、河套文化等历史研究,清晰展现内蒙古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滋养。依托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切实用科学理论启迪人、鼓舞人。
1.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调整民族预科班等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增加国家通用语言课程教学时长和第二课堂活动实践锻炼,着重提升蒙授文理科考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和开展普通话能力测试,提高全校师生普通话应用水平。
2.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选树工作制度。
3.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认真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逐步推进混班混宿,深化民族班办学模式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手足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