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的这些伎俩,必须摒弃

2022-11-23 03:28何慧敏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标题党客观性公信力

何慧敏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上涨,读者注意力稀缺。好的标题能够从冗杂的信息流中脱颖而出,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带来阅读量和关注度,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部分媒体在媒介融合转型过程中,为了争夺流量,过度追求标题吸睛效应,甚至沦为“标题党”,误导受众,不仅影响新闻传播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还可能带来舆情风险,损害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

“流量经济”催生“标题党”

媒介融合时代,碎片化和快速阅读习惯产生,使得读者注意力成为媒体争夺的焦点,标题作为读者与新闻接触的第一触点,争夺尤为激烈。尤其在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中,“流量至上”的数据思维正在影响媒体的价值判断,其中不乏部分正在转型探索过程中的传统媒体。

某些媒体标题制作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没有做到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标题制作片面凸显猎奇性元素,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极容易导致读者误读。

“标题党”乱象不仅降低了标题制作的精准度,有损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甚至诱发网络暴力行为,损害媒体公信力。破坏行业生态的同时,影响网络舆论环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回溯标题制作层面的媒介伦理失范原因,一方面,部分编辑记者缺乏专业媒介素养,片面追求流量,罔顾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媒体导向意识、阵地意识不坚定,把关责任履行不到位,相应的审校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因此,媒体在标题制作上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恪守职业伦理,避免在“流量战争”中落入“标题党”窠臼。

为博眼球不惜“怪招”频出

在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即时资讯类平台上,部分媒体制作标题时,常常为博人眼球而不惜夸大其词、故弄玄虚,刻意迎合低级趣味,制造耸人听闻的效果。

首先表现为在标题中动辄使用“震惊全网”“首次曝光”“重磅”“惊呆”等词汇,试图以此制造标题的特殊性、震撼力、悬疑感,诱导读者浏览。其次,有媒体用“这篇必须转”“这个事你还没有关注吗”等套路化、模板化的命令式、驱使式表达制作标题,人为夸大信息的重要性。再次,抛离新闻事实,用愤怒、焦虑、惊恐、戏谑等强烈的情绪化表达制作标题,刻意煽情,挑动情绪。此外,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制作标题时片面放大新闻事件中的暴力、血腥、恐怖、色情等元素,甚至夸大、扭曲事实,用影视、小说情节进行比喻,将标题向充满戏剧性的极端恶性案件、桃色新闻等方向引导,容易引发不当联想和误读。

类似操作,短时间内的确可以快速吸睛,但是罔顾新闻的事实要素,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势必大幅削弱标题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严肃性,陷入低俗化的漩涡,严重污染网络环境。同时,一旦读者发现文不对题,就难免产生被戏弄、欺骗的感觉,不仅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对媒体的信任度也会逐渐丧失。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炒作无关信息,制造社会撕裂

部分媒体在制作标题时为了增加所谓的“关键字段”,提高搜索量和曝光度,常常选取新闻中某些具有网络讨论度的细节加以放大,比如故意突出新闻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域等信息,有意无意地诱导读者“站队”“互撕”。刻意炒作这些原本无关紧要的信息,极容易引发群体性撕裂,导致“地域黑”以及性别、职业、民族歧视等乱象,煽动群体对立,激化社会矛盾,诱发网络舆情,甚至诱发网络暴力,给当事人、事发地乃至整个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标题制作还应注意重心把握问题。案件报道常常涉及受害人、犯罪嫌疑人、原告、被告、司法机关等多重角色,因此在描述案件事实时尽量避免从受害者单方制作标题。因为此类标题重心偏离,极易引发“受害者原罪论”,让网友对受害者产生误解、质疑、声讨,甚至引发网络暴力,不仅难以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扰乱了舆论环境,容易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另外,在报道悲剧性事件、灾难性新闻时,部分媒体为了博眼球故意夸大灾情、伤情,以悲剧、灾难为噱头,渲染悲情、消费灾难。如此操作,对当事人和家属而言,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同时过度放大负面信息,容易引发舆论对政府工作的质疑,甚至损害政府公信力。

守正创新,摆脱“标题党”冲动

标题制作关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好的标题有助于内容传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标题吸引注意力的确重要,但是好的标题更应该在内容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表达上乱做文章。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必须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决不能为了数据流量而丢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对职业伦理的坚守。只有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秉承“客观、真实、全面”的原则,才能做出好标题。

一方面,好的标题必须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标题制作应该让读者尽可能第一时间从中获取事件的基本信息,而非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更非夸大其词、故弄玄虚。“标题党”必然受到读者的厌弃。

另一方面,新闻采编人员也要强化职业道德修炼和职业素养提升,坚决杜绝“标题党”的同时,注意标题制作的准确有力,防范舆情风险。严格坚守“三审三校”的把关人制度,对于标题严格把关,提高标题制作质量,决不能为博眼球刻意炒作,人为制造社会对立和群体撕裂。

总之,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摆脱“标题党”冲动,提升媒体公信力,降低舆情风险,是值得媒体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标题党客观性公信力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互联网新媒体中“标题党”现象探析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杜绝网络“标题党”向传统媒体渗透
“标题党”恶意制造坑人噱头有点损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