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亚
(作者系方圆杂志社首席记者)
史兆琨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
曹烨琼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媒体传播二部二审)
周 蔚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周刊二部编辑)
田 昊
编者按8月3日,检察日报社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选拨赛,5位来自采编一线的优秀记者作了精彩演讲。他们结合自己深入现场的采访经历,生动讲述了采访过程中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理念新作为,展示了检察日报社记者自觉践行“四力”要求、深挖检察新闻的良好形象。在此编发5位记者的演讲,分享他们的好故事。
刘 亚
谷女士曾是“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的被害人。2020 年7月,谷女士在杭州某小区快递点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视频。郎某随后与朋友何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聊天内容,发至微信群。谣言通过互联网不断发酵,谷女士不仅人格受到严重损害,还因此丢了工作。最后,谷女士选择报警,并向杭州市余杭区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网络暴力”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比如几年前影响力巨大的“广东人肉搜索第一案”,我曾去案件发生地广东陆丰,做过深度报道《“小偷”少女之死》。2013年12月2日,18岁女孩安琪因为被怀疑在一家店里偷衣服,被店老板蔡某将监控视频截图发到网上。当天,她的个人信息便被人肉搜索出来,网民对于这个“小偷”的谩骂铺天盖地。仅20 多个小时后,不堪心理重负的女孩在夜里跳河自尽。后来,经陆丰市检察院提起公诉,蔡某因犯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我还记得顶着烈日在陆丰的小镇上四处寻找当年知情人的情形。夜晚,我在安琪跳河的那座桥上徘徊,想起女孩生命尽头的无助与脆弱,百感交集。办理这起案件的检察官告诉我,“人肉搜索”致人自杀,这是发生在网络时代的新案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案例,最初在定罪上也有一定争议。也就是说,这起案件能够被公诉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闹出了人命”。
从2013 年到2020 年,跨越七年的两起案件,两个女孩,同样遭受网暴,情形何其相似,但幸而不同的是,前者是“闹出人命才管”,后者是“自诉转公诉”。
谷女士提起刑事自诉期间,由于相关视频材料进一步在网络上传播、发酵,检察机关认为应当按公诉程序予以追诉。于是,根据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建议,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对郎某、何某涉嫌诽谤案立案侦查,案件由自诉转为公诉。2021 年4月30 日,余杭区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此案,两名被告人因犯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案件办理期间,我多次前往杭州,先后采访浙江省委政法委、浙江省检察院、余杭区检察院、余杭区法院,被害人谷女士及律师,两名被告人及律师,以及证人、知情人等数十人,形成《网暴凶猛》系列报道。
在外界看来,这起案件似乎推进得很顺利,检察机关介入得很及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都很好,但幕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谷女士向法院提出刑事自诉,法院已经立案受理了。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该如何发挥作用呢?最高检检委会、第一检察厅组织了多位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可以转公诉,但需要进一步补充证据。浙江省委政法委,杭州、余杭政法系统进行了多次磋商,最终形成了统一认识。
或许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诽谤罪之于现行刑法中,罪名不大、分量不重,能够造成滔天舆论,实难想象。但难以想象之事真切地发生了,政法机关应该如何处理?是因循守旧就案论案,还是积极作为能动司法?检察机关的答案是后者。
作为记者如何真正地讲好法治故事?我认为,既要直抵庭前,也要深入幕后。法治的进步与完善从来不是大而空的东西,而是体现在细节里。我很庆幸,能够作为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把法治的进步与完善写进报道里。
(作者系方圆杂志社首席记者)
史兆琨
从事检察新闻记者6年来,我采写过这样一些案件,每次想起,都心有感触。
2016年12月2日一早,我们来到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上午八点半,一位神情坚定的女性出现在庭审现场,她是聂树斌的母亲。庭审整整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在胡云腾大法官宣布“聂树斌无罪”时,聂妈妈抑制不住地大哭。那一刻,我的眼泪瞬间滴落下来。22年,因为深信自己的儿子是被冤枉的,聂妈妈从未停止奔走申诉,这背后遭遇了多少冷眼,多少心酸。
庭审结束后,聂妈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聂妈妈说:“不容易啊,但非常值得。”说完,她终于露出了微笑。聂树斌案开启了疑案异地复查的先例,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标杆意义。这无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采访结束后,我轻声问聂妈妈:“阿姨,我可以抱抱你吗?”她点点头,伸出手臂,我克制着情绪对她说:“阿姨,你很棒,要好好生活。”
2019 年3 月3 日,河北省涞源县检察院的两名检察官赶到涞源县看守所。王新元此前只是听说“有人来给办手续”,听完宣读不起诉决定书后,他愣在原地,过了一会儿,手微微颤抖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8 个月的羁押终于解除了,王新元迎来了久违的自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如释重负的王新元瘫坐在椅子上,他看起来百感交集,却又努力克制。等情绪慢慢舒缓下来,他转过头看着我说:“这个处理结果,我做梦都没想到。当时实在没有办法了。”在涞源反杀案中,王某多次带着刀具上门,这令王新元全家提心吊胆,甚至向亲戚借了狗来护院,还在院中安装监控……
2018年以来,昆山反杀案、福建赵宇案、涞源反杀案、河北董民刚案……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个案,仿佛一声声“春雷”,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起到了“融冰解封”的作用。在正义面前,司法机关将利益保护的天平倾向于“防卫者”,合国法、顺人心,彰显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鲜明取向。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采访了“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的当事人谷女士。最高检指导浙江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最终公安机关对两名造谣男子以涉嫌诽谤罪立案侦查,该案由自诉转为公诉。谷女士说:“我的生活再也不用被这起案件充满……在这条困难重重的维权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检察机关在背后支撑着我。”
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散发出生机与活力。作为检察新闻记者,我相信所有的耳濡目染,最后都会沉淀于自身,化作精神与气骨,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广度。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
曹烨琼
2020 年12 月24 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为“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专案”画下了句号。
万峰湖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结合处,长期以来,万峰湖内网箱养鱼无序发展,水体富营养化一天比一天严重,“一湖碧水”成了黑臭水体。由于万峰湖处于跨三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水域分割管理,治理主体分散,于是最高检决定直接启动公益诉讼检察立案程序,对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立案调查,这也是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件。
专案组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我们在采访一位参与办理该案的检察官时,他苦笑着说:“刚来的时候,当地老乡都说‘万峰湖的水都能挂杯’了。”虽然他不是当地人,但现在跟老乡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看着他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飞无人机的,不是专职飞手;拿测量仪的,不是检测专家;背照相机的,不是摄影大师……他们可能在实地核查被破坏的土地,可能在检测水质情况,可能在提前介入调查时,拍照取证……检察人不是全能,但他们永远有一颗挑战自我的心。
今年两会前夕,最高检新媒体推出了一组《“重返”案发现场》的纪实类普法动画。其中,就有新时代检察英模王勇带头办理的一起组织卖淫案,该案共涉及卖淫5万多次。该案涉及的头两号股东都已认罪,第三人却说自己只是投资分红,从没管过经营,公安机关查了很久也没有进一步的证据。王勇的徒弟说:“这‘零口供’的案子也太难查了……”王勇说:“难也得查!”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案件中,涉案人员提到的一条可疑短信,让他翻找了十多天的通讯记录。庭审当天,17个犯罪嫌疑人请了23个律师,王勇做好了跟他们“恶战一场”的心理准备……这个案子非常难,办理了近半年,讯问了50多次,庭审整整持续了7天……最终,所有涉案人员均被作出有罪判决。
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里,写下始终奔走疾呼的检察故事,留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注脚。今年两会期间,歌手周深倾情献唱了一首人民检察概念曲《我的答案》,面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检察人的答案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媒体传播二部二审)
周 蔚
去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检察日报社组织“传承红色基因”大型采访活动,我去的地方是西藏。去年也正好是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的过程中,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孕育出了伟大的老西藏精神。追寻着“老西藏精神”的印记,我来到阿里。阿里平均海拔4500 米,素有“生命禁区”之称。在阿里的一周,我采访了近二十位检察干警,听他们讲述与检察结缘、与阿里结缘的故事。
每采访一位干警,我都会习惯性地问对方:“是什么民族?”很多干警回答:“团结族。”当年,很多进藏干部把家安在雪域高原,有些“老西藏”与当地少数民族成婚,他们的后代有了一个特殊的民族——团结族。这些后代们继承父辈的理想信念,完成学业后,放弃内地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西藏。高佳伟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父母是援藏军人,他两岁随父母入藏,如今已经有47 年。1995 年,他大学毕业,正值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的高潮。怀着一腔热血回到西藏的高佳伟被分配到阿里,这也是孔繁森奉献和战斗过的地方。
现在,阿里检察机关有150多名干警,来自全国18个省市,除了子承父志,有的人则是怀着对阿里的向往、对检察事业的坚定追求来到这里。费超,黑龙江人,在中国政法大学度过七年时光,毕业时,毅然选择到阿里工作。当我问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他半开玩笑地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嘛,哪里比阿里还高。”
人民检察制度在雪域高原正式创建66 年来,一批批共产党员和优秀人才乘着时代的高速列车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赴阿里。
梦想总会为远方加上一层美好的滤镜。到了阿里,这些怀揣着法律梦想的年轻人却有些失落。阿里一年有10 个月是冬天,2 个月是春秋,年均气温零下2 度。很多干警来到阿里,最先学会的就是生炉子。交通不便、商业不发达,在艰苦的环境下,很多干警以院为家,他们是同事,也是家人。2014 年入职札达县检察院的党宏承一进院,就跟同事在值班室住了三个月,“因为住的地方晚上没有电”。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阿里地区与尼泊尔、印度等国家接壤。党宏承在边境线走访的时候,曾遇到一位牧民。那里条件很艰苦,牧民说的一句话,他至今记得。牧民说,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放羊,我也要守在这里。老牧民的话很朴实,却饱含浓厚的家国情怀。
坚守就是一种奉献。在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地方,我没有看到一丝的落寞和不甘,我深深地被他们的乐观精神所打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周刊二部编辑)
田 昊
讲好法治故事,最鲜活、最感人的新闻来源于现场,少不了“脚力”。一次,我到四川采访检察官扶贫的事迹。由于之前的行程耽搁,时间紧张,文字记者们决定不再去村里对这位被帮扶村民进行现场采访了。我要完成的是视频采访任务,必须要有现场的新闻人物视频素材,于是就一个人扛着机器去了那个村子,一路上山路十八弯,到采访对象家里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当天晚上拍摄到这位村民朴实的笑容以及新盖的楼房,还有温馨的炉火等一系列非常契合报道主题的画面,心里觉得虽然劳累但也值了。
作为一名法治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现场采访工作,我深知,“眼力”尤为重要。对新闻现场的整体感知和见机行事的能力决定了新闻报道自身的价值。刚来到检察日报正义网工作时,我接到了一次现场拍摄的采访任务——王宝强离婚案。记得案件开庭当天,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门口,早已是人山人海,没有人知道王宝强会以什么方式、走哪条路线出现。只听见身边一会儿一声“王宝强来了”,真真假假难以分清。等听说庭审已经开始了,才知道王宝强早已进入法院。于是,打算抓住庭审结束他离开法院的时机进行拍摄,但是在法院门口等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有拍到。这次失败的经验让我明白,今后的每一场现场采访,都应该仔细准备,提前在脑海中预演整个采访中所有可能会出现的环节,把所有细节推演一遍,充分观察、充分思考,才有机会捕捉到有价值的现场内容。
除了捕捉现场细节,还要发动“脑力”和“笔力”,提炼有深度的内容,提升新闻报道的高度和厚度。采访劳荣枝案一审开庭前一天的晚上,我们到达了南昌市检察院,当晚就和本案的两名承办检察官进行了紧张简短的视频采访。而这天晚上我拍到的素材成为了全网独家,是这次为期三天的采访最核心的部分。
我喜欢采访,因为这样可以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身临其境地阅读、感受、理解更多鲜活的人生,记录和定格更加生动、鲜活的检察故事,传播检察好声音。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出更多有价值的采访,不断淬炼“四力”,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