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云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2022-11-23 03:33梁嘉睿江凤琼
茶业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茶园云南茶叶

梁嘉睿,江凤琼

试论云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梁嘉睿1,江凤琼2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曼稿管护所,云南勐海 666200;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勐海 666200)

以云南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对云茶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具有优越的茶叶发展条件和基础,云茶在云南农业和中国茶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云茶存在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茶企综合实力不强、市场深耕能力不足、文化兴茶不足等主要问题;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转型升级的七点建议,供参考。

云南茶叶;茶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众所周知,云南是茶树原产地,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宜茶种植区域广阔,茶产业已是云南传统优势产业,是少边穷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骨干支柱产业。云茶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长期与时俱进发展的结果。诚然,在当前全国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云茶也应当且必须行动起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 云南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1.1 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

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719.3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1]。 “十三五” 期间全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3.6%,与2015年相比茶园面积增加117.3万亩[2]。

1.2 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

2020年全省干毛茶产量为46.6万吨[1],占全国的15.6%;比2015年增加10.6万吨,2015-2020年年均增长5.3%,稳步增长。

全省成品茶35.7万吨,年均增速6.2%。精制率达到7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较2015年增长了3.3个百分点。

1.3 有机茶生产居全国之首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近3年全省的有机茶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1.75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数量1014个,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1]。

1.4 茶叶产值持续增长

2020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了1001.4亿元[2],同比增长7%,“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0%。

2015-2020年,茶叶农业产值从114.7亿元增长到185.4亿元,加工产值从230.4亿元增长到371.8亿元,三产产值从277.9亿元增长到444.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1%、10%、9.8%。茶产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2:2:4。全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

1.5 茶农收入快速增长

全省涉茶县市区超过100个,茶农450余万人。“十三五”期间,茶农收人快速增长,茶衣来自茶产业人均收人年均增长率9.3%,2020年达到4050元[2],比2015年增加了1450元。茶产业在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云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表现为基地建设基础弱,配套设施、技术落后,特别是茶园管理的机械化程度低及灌溉条件差。

另外加工厂房陈旧、不规范,设备落后,与低碳、清洁化加工的要求差距较大。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表现为高水平研究成果少,先进技术应用少,高端装备少,一流品种、技术、人才、平台缺少。

2.3 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一流企业少。全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现状尚未有根本性改变,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目前尚无一家百亿产值的茶企。

2.4 市场深耕能力不足

规划布局不足,政策支持不够,宣传口径不统一,云茶故事宣讲不充分,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特色产品研发不够,整体开发市场缺少合力和实力,深耕能力不足。

2.5 文化兴茶不足

民族茶文化挖掘不足,茶源文化梳理不够,茶文化创意产品少,文化要素赋能产业较弱。

3 云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建议

3.1 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

要把茶产业转型升级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技支撑建设、茶叶初制规范化建设、产业利益连接机制建设、民族茶文化打造等茶产业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制定茶叶加工厂、茶庄园建设等用地保障和用电优惠政策,鼓励重点茶区设立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实施“六化”,推动茶叶生产加工高水平发展

一为绿色有机化。以建设世界一流茶叶基地为目标,持续推进实施绿色有机生产为重点的综合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绿色有机引领高端发展。

二为茶园生产的机械化。围绕全程机械化,集成研究茶园耕作、植保、施肥和采摘的机械及配套农艺措施。

三至五为茶叶加工生产的低碳化、清洁化、数控化。持续推进茶叶初制所达标创建,加快茶叶加工装备的更新换代,淘汰柴煤式加热机械设备,支持茶叶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的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线,鼓励茶企开展深加工,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

六为高效化。经过机械化等的实施,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增加经济效益。

实现六化的基本措施:开展达标创建和购机补贴等。

3.3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支撑茶产业转型升级

3.3.1整合资源,构建科技支撑新平台

云南在业或存续的茶企91525家。以民营企业为主,央企、国企各一家;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居多,省级及以上龙头茶企75家(国家级8家);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科技创新与新成果应用往往成为最大的“短板”。

因此,在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聚合省内涉茶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和龙头茶企资源力量,建设新的平台载体很有必要,并给予固定长期经费支持;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示范,大力培训;减少内耗,减少重复研究,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2科技赋能,增强茶企转型升级的能动性

一是支持规上企业单独建设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茶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二是支持茶企实施“六化”,鼓励有条件的茶企购置使用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条件。

三是支持茶企承担各级各类涉茶项目,引导、鼓励茶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增强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和应用科技成果能力。

四是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3.4 实施协同兼顾战略,促进云茶全面发展

既要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做强“普洱茶”;也要奏响“红茶进行曲”,做大做优“滇红茶”。既要提升传统产品,也要研发以深加工为主的新式产品。既要开展线下交易,也要开展线上销售;既要拓展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外市场。

3.4.1稳中求进做“普洱”

普洱茶是中国的历史名茶,是云南特色产品,也是当前云南省茶叶的主角,其产量基本占到了全省茶叶的半壁江山。2021年的品牌价值达73.52亿元,综合排位仅次龙井居第二位[3],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其影响力和价值日益高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普洱茶不断增加的库存量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需想办法去化解。一方面引导稳定或控制生产量,一方面要提高消费量,消除“崩盘”的风险。

3.4.2大力发展滇红茶

红茶是国际茶叶消费的主流产品,其生产量、消费量约占70%左右。云南大叶种是中国生产加工红茶最好的品种,我们具有生产红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应该搞好规划,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滇红大发展。

3.4.3循序渐进推进深加工

茶叶深加工是转型升级的最主要路径。

日本、美国和西欧的茶叶深加工消耗量占比达40%到90%,热衷于将茶叶深加工制品应用于牙膏、洗洁精、护肤品等日化用品和功能产品。日本茶衍生产品几乎随处可见:茶食品、茶饮料、含茶药品、含茶化妆品、含茶日用品。每年日本茶多酚的产值约200亿美元,美国茶多酚的产值约100亿美元[4]。

中国的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约占茶叶总产量6%~8%的中低档茶原料,创造了中国茶业1/3的产业规模与效益(1200多亿元)。开发出: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含茶食品、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动物健康产品、植物保护剂、建材添加剂等终端产品[4]。

云南省的深加工消耗占比不到全省茶叶产量的2%,可挖潜力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消化茶资源(茶花、茶果、低档茶),延伸产业链,开发多形态茶产品,满足便捷、健康的消费需求,服务更多人群,增加附加值。

3.4.4挖掘出口潜力,扩大茶产业转型升级空间

2020年云南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仅占全国的1.91%和4.95%,与茶叶生产大省极不相配。

可推动组建云茶出口联盟,支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设窗口、注册公共出口商标、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市场,逐步提高滇红、普洱茶国际市场占有率,培育国际品牌,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

3.4.5擦亮云茶品牌,构造新型市场网络体系

找准主题,扩大宣传,注重品牌的打造,强化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公共品牌叠加效应;强化电商领域渗透能力,盘活“茶+互联网”,推动实体店体验店、网店并举,线上线下互动推进营销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通末端。

3.5 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茶园主要集中在茶农手中,他们的意识和认知很难达到绿色有机化管理的要求,因此,培育病虫害、施肥和机修机采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很有必要,是推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统一机修机采的前提。

3.6 构建标准体系,推进云茶标准化发展

积极构建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云南各大茶类标准体系,加快普洱茶标准的修订,努力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强化源头检测,建立省、主产州、主产县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全覆盖体系,完善茶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3.7 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拓展茶叶的效益空间

依托茶树原产地、原住民、原生态的初元茶文化优势,做足“茶+文化”文章,构建茶山多元文化显征系统,美化茶园景观,大力发展观光茶业、体验茶业、创意茶业等,把茶区建设成为最具特色魅力的康养休闲之地。

茶文旅融合发展可促进产品质量提升、销售、品牌打造和知名度提升等,进一步激发茶叶的综合效益,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仍发挥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1] 何青元.新时代新云茶:打造富民强省大产业[J].中国食品工业,2021(6):96-99.

[2] 云南网.2020年度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EB/OL].[2021-05-10] http://txpe.yunnan.cn/system/2021/05/10/031440635.shtml

[3]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EB/OL]. [2021-06-01]. http://www.brand.zju.edu.cn/2021/0601/c57343a2381483/page.htm

[4] 茶在端.茶叶深加工:中国茶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EB/OL]. [2021-04-09]. https://mp.weixin.qq.com/s/z16eWo00EASWIjAMFEif_A

S571.1

A

1006-5768(2022)01-010-004

2022-01-28

梁嘉睿(1996-),女,河南省内乡县人,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与管护工作。Email:649421377@qq.com。

(责任编辑:蒋文倩)

猜你喜欢
茶园云南茶叶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茶园飘香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周宁生态茶园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茶园观色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