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

2022-11-23 03:33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秘书处
茶业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安徽省茶叶

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秘书处

安徽省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

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秘书处

2021年12月24日,由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组织编写、评审的《安徽省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正式发布。《规划建议》总结了安徽省“十三五”茶产业发展成就,分析了当前安徽省茶产业发展优势和所面临的困难,紧密围绕“十四五”期间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提出建议,为安徽省茶产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徽茶产业提供参考。

“十四五”规划;安徽茶产业;发展建议;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安徽省与沪、苏、浙联手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安徽省茶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安徽省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皖政办秘〔2021〕28号)等文件要求,特编写《安徽省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为做大做强做优安徽省茶产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十三五”发展成就

1.1 品类齐全

安徽省茶叶种植、生产历史悠久,生态资源优越,是兼有南北气候特征、横跨江南江北茶区的产茶省。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产品特色可大致划分为黄山茶区、皖东南茶区、江淮茶区、皖西茶区,盛产绿茶、红茶、黄茶等茶类。名茶品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其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被列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

1.2 产销稳进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全省有黄山、六安、宣城、池州、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铜陵、芜湖等十几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茶生产经营者达300多万。全省茶园面积由2015年的255万亩,增长至2020年的316.32万亩,增长24.05%;全省干毛茶产量由11.32万吨,增长至13.89万吨,增长22.70%;干毛茶产值由82亿元,增长至146.17亿元,增长78.26%。“十三五”末,综合产值达到477.32亿元,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分别稳居在7万吨、2.92亿美元,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

1.3 产品优质

截至2020年 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良种茶园、生态茶园110万亩,实施绿色防控茶园160万亩。全省共有“三品一标”茶叶有机产品285个、绿色食品259个、无公害农产品55个,“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255.36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达到23个,新“三品一标”正在稳步推进。

1.4 基础夯实

通过整合资源、出台政策,安徽省培育了一批大企业、大茶商、大平台,打造出一批标杆性茶叶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省拥有茶叶经营主体8000多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1000多家,茶叶交易市场(含季节性交易点)700多个。全省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1家,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31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90家注2。“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新增王光熙松萝茶业、抱儿钟秀2家茶企挂牌上市新三板,连同谢裕大共3家茶企成功进入新三板。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茶叶企业21家,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11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7家。

1.5 品牌提升

目前安徽省县级以上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2017年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位列其中,安徽省成为入选品牌最多的省份之一。“祁门红茶”“岳西翠兰”“霍山黄芽”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攀升。“霍山黄芽”“六安瓜片”已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协定第一批产品,“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岳西翠兰”将于第二批纳入互认名单。本土新式茶饮品牌卡旺卡在全国已形成一定影响力。

1.6 科技领先

安徽省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以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茶业创新团队为依托构建了完备的茶科技支撑体系。在茶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性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明显,具备了茶叶种植、采摘、加工,茶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文化内涵及健康功能发掘等全产业链技术研发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茶业创新团队研发的冬茶及其衍生品,在全国茶领域已产生一定影响力,其中,冬茶啤酒、冬茶冰酒、冬茶黄酒等制作工艺已走在全国前列。此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黄山学院等高等学府在涉茶领域也积极寻求科技创新,合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色选机和小包装机生产基地。

1.7 产业融合

全省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发挥一、二、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通过深入挖掘茶产业多功能性,使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生物、研学、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安徽省主产茶市已兴建了谢裕大、松萝、天之红、祥源、猴坑、徽六等一批茶叶博物馆,谢裕大茶博园、六安茶谷等茶主题公园将茶叶和生态、绿色、休闲、体验、养生相结合,带动了当地茶叶消费和经济增长。(详见表1)

表1 安徽省茶产业“十三五”发展基本情况汇总表

年份茶园面积(万亩)采摘面积(万亩)干毛茶总产量(吨)干毛茶总产值(亿元)茶叶出口量(吨)茶叶出口额(亿美元) 2016266.00241.00121826.0084.0551000.002.43 2017270.00253.00132202.40111.1559702.012.35 2018254.55225.74134922.00118.0259172.002.47 2019280.25254.19137094.25145.5060022.382.48 2020316.32282.85138900.00146.1766417.002.80 年份绿茶产量(吨)红茶产量(吨)乌龙茶产量(吨)黑茶产量(吨)白茶产量(吨)黄茶产量(吨) 2016109953.007994.00157.00255.0005400.00 2017120040.009570.00330.00210.0004150.00 2018121442.006496.000179.00583.006222.00 2019122600.007031.0037.00296.00430.256700.00 2020118900.0010700.000400.00200.008700.00

数据来源:以上表格综合中国海关、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商务厅相关数据。

2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2.1 存在的问题

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与其他产茶大省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2.1.1生产能力有待提升

主粮对茶叶用地的挤出效应突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茶树老化、退化现象严重,部分山区茶园出现抛荒问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不高,良种覆盖面积小,茶园亩均产量低;茶园管理粗放,夏秋茶机械化采摘率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够;传统茶企普遍反映生产能力严重不足;2020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市)中,安徽省茶叶种植面积、干毛茶产量、干毛茶产值分别仅能排到第7、8、10位。

2.1.2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安徽省部分茶园仍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茶叶质量安全隐患犹存,农残控制有待加强;部分茶厂生产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茶叶品质。

2.1.3龙头企业不多且带动力有限

目前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1家。全省茶叶经营主体呈小、散、弱的特征,茶企多而不精、不大,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有限,直接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缺少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茶叶集团。

2.1.4销售渠道单一

目前省内销售大多为传统模式,没能形成和运用茶叶物联网体系;缺少影响力大和覆盖力强的电商平台,尚未形成营销拉动生产、生产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产品包装缺乏创新,与现代消费趋势有所脱节。

2.1.5品牌价值有待提升

安徽省现有茶叶区域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品牌总体价值不高。依据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的《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安徽传统名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品牌价值在全国分别排第11、15、17位,品牌价值远低于浙江“西湖龙井”(第1位)、云南“普洱茶”(第2位)、河南“信阳毛尖”(第3位)等品牌。

2.1.6科技转化力度不够

省内茶产业龙头企业主动寻求科技支持的很少,外省的反而是络绎不绝;茶叶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省内大型龙头企业和精深研发企业少,茶叶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不足,精深产品开发推广有限,研发成果转化新产品滞后。

2.1.7产业融合不深

以茶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挖掘不深,茶消费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茶叶与新业态的融合发展不足,与互联网、休闲、旅游、文化、科普、康养等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融合有限。

2.1.8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未能充分挖掘徽茶历史渊源中的精华,在打造徽茶名片、讲好徽茶故事、彰显徽茶特色、传播徽茶文化等方面力度不够。

2.1.9标准制定相对滞后

区域品牌产品缺乏规范化标准和实物标准,茶叶采摘标准执行不统一。

2.2 面临的形势

2.2.1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茶产业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皖南、皖西山区等地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发展茶产业对于巩固脱贫攻坚,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不断优化茶产业发展环境。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安徽省4月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切实推动解决制约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2.2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体系不断优化,“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经济格局,也为茶叶国内消费和国际贸易带来发展新机遇。

2.2.3科技改革不断加快

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而来,科技创新将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对茶产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数字经济进一步推动茶叶经济发展,生物技术必将促进茶叶精深加工、茶叶综合利用新变革。

2.2.4面临挑战复杂严峻

全国竞争格局不断加剧,浙江、福建等产茶大省已成为全国茶产业发展标杆;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国际国内关注;茶叶消费群体趋向年轻化对茶产品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新冠疫情影响反反复复,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十四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为依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着力做好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2 基本原则

3.2.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满足市场需求、顺应消费趋势,同时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规范市场行为。

3.2.2生态绿色、优质高效

坚定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各地加快茶园改造,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提高茶园亩均效益,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3.2.3品牌引领、产业聚集

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坚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规模,打造优势茶产业集群,走集聚化发展之路。

3.2.4科技兴茶、文化自信

坚持科技兴茶战略,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发展综合利用;坚持徽茶文化自信,弘扬徽茶文化,推动徽茶文化繁荣,为徽茶发展赋能。

3.2.5产业融合、业态创新

坚持打造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

3.3 主要目标

3.3.1“2035”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安徽省将初步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迈上新台阶,茶叶质量安全有效保障,主产茶区全域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国内区域带动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型头部企业;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徽茶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茶叶标准体系逐步健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齐头并进,融合发展显著;茶农增收显著,生活更加美好。

3.3.2“十四五”发展目标

(1)茶园面积稳中提升。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左右,生态茶园面积达17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提升至40%以上。

(2)茶叶产量提质增效。茶叶产量稳定在15万吨左右,年均增长5%以内,茶园亩均产能提升10%以上,农药减量、使用量负增长。

(3)茶叶消费转型升级。内销市场规模达8万吨,茶叶电商交易额占比达40%以上,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50亿元,花草茶市场规模达100亿元,茶叶消费群体突破5000万人。

(4)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推动安徽省在科创板上市茶叶企业3-4家,主板1-2家。

(5)国际市场不断突破。到2025年,安徽省茶叶进出口数量突破8万吨,进出口额实现5亿美元。

(6)茶旅融合深入推进。支持打造30条茶旅游精品线路、30个美丽茶乡(镇)、60个美丽茶村,支持创建3-5个茶文旅生态产业园。

(7)综合产值再创新高。加强茶产业与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安徽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

(8)乡村振兴成果显著。有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到2025年,主产茶区茶农人均增收2000元。

(9)品牌名茶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在重点支持“四大”传统名茶基础上,协同发展各地区域公用品牌名茶。

绿茶产区:以黄山茶区、皖东南茶区、皖西茶区为主,发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茶、屯溪绿茶、歙县大方、六安瓜片、舒城小兰花、岳西翠兰、天柱剑毫、桐城小花、泾县兰香、敬亭绿雪、白云春毫、滁州西涧春雪;白化茶与黄化茶特色产区:歙县、广德县、郎溪县;富硒茶特色产区:石台县;

红茶产区:以黄山市、池州市有关茶区为主,重点发展祁门红茶;

黄茶产区:霍山县、金寨县;

黑茶产区:祁门县、黟县、金寨县,重点发展安茶;

花茶产区:歙县;

花草茶产区:亳州市。

4 发展建议

4.1 强战略谋划,确保徽茶优势地位

在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扩大茶叶消费的同时,适度控制新茶园发展的速度,并加强产业规划。要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茶产业品牌,引领茶叶消费方向,按照各个区域茶叶的适制性,发展优势茶类品种,充分发挥出安徽省茶叶多样化的优势。

4.2 紧跟市场导向,做大做强徽茶产业链

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茶界一、二、三产业打造成多样化利益共同体。二要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通过头部企业向两头加长延伸,形成市场牵动头部企业,头部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良性产业链,实现茶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现代化。三要加快组建茶农合作组织。加快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步伐,联结头部企业,带动农户建立优质安全的茶叶基地。

4.3 秉持质量至上,实现徽茶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生态立园,推广黄山茶叶全域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茶农对茶叶质量重要性和农残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三是加强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和病虫草害防治。四是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和储存食品卫生安全,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狠抓源头管理,推行清洁化生产与绿色环保包装。五是积极利用“原产地保护”和“地域标志”等体系,提升徽茶品质形象。六是建立和完善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扫码入市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推行区块链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运用,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茶杯的智慧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4.4 制定培优策略,提升徽茶品牌影响力

一是进一步发扬安徽省传统“四大”传统名茶品牌优势,重点扶持“四大”传统名茶品牌建设,兼顾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二是依托省会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品牌基础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茶科技、开展茶教育、传播茶文化,打响省会“茶业创新名城”品牌。三是统一协调做好品牌评选工作,避免各自为阵,以增强品牌评选公信力。各茶叶企业要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名牌。四是政府应鼓励企业对名牌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并严格把好质量关。五是健全销售渠道和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品牌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份额。六是着力打造品牌茶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茶企品牌。七是加大品牌传承力度,培育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大师、传承人,为徽茶品牌增光添彩。

4.5 构建畅通渠道,扩大徽茶国内外市场

一是组织主产茶区到省外推介展示,扩大徽茶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二是加大徽茶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苏宁、抖音、快手等知名品牌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平台合作力度,建立徽茶省级茶叶电商直播平台,鼓励知名电商直播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三是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茶产业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到茶叶进口消费国举办茶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扩大名优茶跨境电商业务,支持开展“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不断拓展徽茶出口通道,提升徽茶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四是支持合肥华夏国际茶博城、芜湖瑞丰国际茶博城等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安徽茶产业对外窗口和名片,形成徽茶“买全国、卖全球”的产销大平台。支持南翔集团打造“华夏茶谷”申报计划,促进建成全国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高地。

4.6 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徽茶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加快老茶园、低产低效茶园改造,选育和推广有特色、有价值的优良品种,重点加快安徽省名茶适制品种的选育,从独山种、柿大茶、槠叶种、黄山大叶种等群体中选育适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毛峰的当家无性系良种,稳定与提高茶叶品质。二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改进工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管理升级。三是要充分发挥安徽省茶叶资源优势,在保证传统大宗茶品质和出口规模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凸显徽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四是要加大夏秋冬茶资源利用,扩大茶原料消费量,积极开拓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对健康导向功能性茶品的推广力度,满足现代年轻消费群体对新式茶饮的需求。五是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支持,对茶叶生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进产学研,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徽茶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六是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服务组织,提高科技转化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4.7 建立标准先行,强化徽茶产业标准规范度

以安徽省“四大”传统名茶为重点,兼顾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打造“一个公用品牌、一套标准体系、一套管理制度、多个经营主体”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体系;以新标准化法为指导,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做好质检、包装、仓储、运输、检测及经营环节等全过程的标准研究制定工作;推进与文字标准配套的实物标准样研制工作,依靠相应社团协会组织,制定各类团体标准,规范产业内的生产经营;鼓励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规范保障度。

4.8 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徽茶人才梯队建设

一是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或引进一批科技研发、管理经营、生产销售等领域顶尖人才,提升茶产业科技实力,发挥企业家精神,引领安徽省茶产业更高、更快发展。二是强化人才储备,扩大茶学高等教育培养规模,增设茶专业,继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扩建高校师资队伍,鼓励主产茶市职业学院开设茶叶专业。三是建设安徽省茶叶产销培训中心,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头部企业技术骨干、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农的培训,提升全省茶叶从业人员综合技能。四是做好相应的技术学习软硬件设施配套,建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增强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全省制茶职业技能大赛、制茶研学班,为徽茶发展营造匠心氛围、发掘优秀人才。

4.9 推进协调管理,维护徽茶行业整体利益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茶叶机构的平台职能,打通政府和茶叶机构、茶农沟通渠道,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二是支持茶产业头部企业通过联合、股份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中小茶叶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安徽名茶品牌推广联盟。三是重点扶持省茶业集团和“四大”名茶头部茶企,强化国家和省级龙头茶企带动作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四是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督管理。五是落实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5+8”)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安徽省茶叶互联网建设。六是积极与中科大知识产权学院等机构合作,加入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率先启用知识产权服务,增强安徽省茶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4.10 推进“三茶”融合,打造徽茶文化特色

一是从历史典籍中搜寻线索,深入挖掘茶科技史、茶文化史,搜集整理历代制茶工艺方法、茶诗词、茶楹联、茶散文、茶谚语、茶掌故等茶著作及采茶舞、请茶歌等民间茶文化。加快实施茶文化纳入中小学实践研学计划,让徽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提升安徽国际茶旅大会影响力,全面推动全省茶旅经济融合发展,树立产业融合发展新标杆。三是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茶主题休闲观光项目,培育独具安徽特色的茶文化养生休闲品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茶消费活动,掀起徽茶文化宣传新高潮。

5 保障措施

5.1 探索建立“茶长制”,切实在推深做实上下功夫

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成立高规格的省级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专班,理顺茶产业发展机制。在借鉴林长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四级茶长制和企业茶长制,市级茶长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县级茶长由区县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镇和行政村相应建立组织体系。茶叶主产区要把做好“茶”文章作为“一把手”工程,由“一把手”担任“总茶长”,向头部企业派遣政府顾问。建议把茶产业发展纳入茶叶主产区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考核范围。

5.2 确保徽茶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立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打造崛起战略支点,建设茶产业强省,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实现安徽茶产业快速超越,借鉴湖北等省茶产业立法的做法,安徽省要尽快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通过立法促进和保障徽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提升徽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实现徽茶产业千亿目标。

5.3 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统筹促进茶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茶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并纳入县级及以上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茶产业项目,市、县政府应当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积极寻求科技创新、主动联农带农的头部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完善金融、保险服务,通过与银行、保险部门合作,加大对茶叶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提升保障水平。四是加强重大项目布局倾斜,在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金融+科技”、果菜茶有机肥替代、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重大支农项目布局时,加大对茶产业和茶叶主产县的倾斜力度,支持主产茶市、县(区)政府按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规定,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实施,补齐发展短板。

5.4 大力推进“双招双引”,挖掘徽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是凸显顶格推进实效,各级政府及茶叶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意识,在成立茶产业发展专班基础上,切实做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加大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投资徽茶产业及茶叶头部企业。二是要增强平台“招引”能级,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基金团队等平台抓手作用,开展博览会、高峰论坛、创新创业大赛、推介会等各类活动,促进项目签约,形成浓厚招引氛围。三是营造“双招双引”良好生态环境。挖掘徽茶文化内涵,创新舆论宣传形式,讲好徽茶故事、传播徽茶文化,感召和聚集更多的企业家、投资者投资徽茶产业。

5.5 优化服务配套体系,高效有序规范产业链服务

一是强化服务工作推进机制,各级政府和茶叶主管单位要重视和大力建立服务推进机制,使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可行并落实到位,及时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完善以协会为主体的茶业社会服务体系,搭建茶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试点,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信息发布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各市、县(区)茶协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茶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建立徽茶产业服务与监督制度,整合茶叶信息服务资源,推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规范、有序、高效。

S571.1

A

1006-5768(2022)01-003-007

2022-01-27

(责任编辑:蒋文倩)

猜你喜欢
十四五安徽省茶叶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