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辉,胡艳红,张德胜
(1.哈尔滨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3.湖北广播电视台 总编室,湖北 武汉 430120)
当前,以大型互联网平台Google、Tiktok、Facebook、Instagram等为主导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数据搜集、算法驱动、智能运转等数字化方式,正在重构国际传播的整体格局,使国际传播迈向依赖数字化生存的时代[1]。“数字化生存”作为概念术语,最早出现在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学术研究中,他力图从数字技术视角研究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人类社会活动,并认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运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化生存实际上是媒体数字化生存,通过数字技术建构数字媒体生产空间,全方位、多领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领域。
冬奥会与数字媒体联姻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选择性,是相伴相生的和谐统一,表征了冬奥会国际传播数字化生存即为合理的理性行为。冬奥会借助数字媒体力量,实现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亟需争取覆盖面更广的受众媒介消费市场与较低的信息生产成本,并从中延伸自身信息链和价值链[3],生成冬奥会数字媒体生存化的发展道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机遇激活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数字化生存,新挑战突破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边界。总体而言,北京2022冬奥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史上国际传播能力的“天花板”,通过数字媒体生产空间建构、介入与控制国际传播,能够实现其连接世界、价值共享与全球认同。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作为向全世界奥运持权转播商提供奥运会广播电视公共信号的机构,其首席执行官埃克萨科斯表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是迄今为止数字化程度、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而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的数字平台上,北京冬奥会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4]。”北京冬奥会将为全球转播商提供超过6000小时的内容,使用UHD(超高清)和HDR(高动态)4K技术来进行转播和制作,所有内容能够满足数字转播需求,而且不同平台、媒体传播内容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如何通过数字化媒体连接海内外受众,做好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关切的重要议题。
为了实现连接世界、价值共享与全球认同的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愿景,数字化生存道路为系统考察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技术、话语、个体三个维度的全新视角。这一视角既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研究的主体性,也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实践路向扩展了边界。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数字化生存视角切入,透过数字赋能技术、赋意话语、赋权个体的内在机制,探究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三重进路,回应如何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连接世界、价值共享与全球认同的国际传播愿景,以此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时代命题。
任何时代媒体传播的实践进路,都是建立在技术可供性、受众需求性基础之上的。数字3.0时代,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媒体运行同样遵循这一逻辑规律。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提出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将数字技术作为强大工具,对接全球数字化平台,推动运动员与受众之间的数字化互动沟通,宣传奥林匹克价值[5]。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瞩目的重要体育赛事,旨在打造“一起向未来”的绿色、共享、开放和廉洁的冬奥会,通过赋能数字技术,打通开放、共享的全球数字空间,实现北京冬奥会连接世界的国际传播通道,即使媒体人员不能亲临北京冬奥会现场,同样能同步进行传播活动,激发北京冬奥会巨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从北京冬奥会传播生态来讲,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既要搭建平台、赋能技术、又要善用数据、开放空间,在连接世界的整体语境中,形成感官、场景与平台的多元共振,推动北京冬奥会走向世界。
“现实世界”是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从本体论上来讲,是真实的物理世界,具有客观现实性。数字3.0时代,“现实世界”除了真实的物理世界外,还存在于虚拟空间建构的虚拟世界。从认识论上来讲,具有虚拟现实性和数字世界性。就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而言,数字技术突破了“现实世界”边界的可能性,表征了“现实世界”的方法论和实践论意义。在国际传播进入“现实世界”的当下,数字技术显然成为推动国际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运行方式和驱动力量,北京2022冬奥会国际传播就是最显著的例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现实世界”的数字技术,构架起一个媒介空间,连接起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及创造意义和话语的虚拟世界[6],激活了现实中人的多感官互动。因此,如何打好赋能技术的组合拳,打通连接世界的数字沉浸通路,是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一,VR全景直播与8K高分辨率组合,提升北京冬奥会观赛的沉浸感。正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北京冬奥会明确不向境外观众售票。为了实现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效能,践行“一起向未来”的体育共同体理念,让全世界观众都能体验北京冬奥会的沉浸赛事,北京冬奥会多个赛场都运用了VR全景直播技术。如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内安装了60个吊装相机和3个球形摄像头,这些设备可以围绕不同的中心点进行拍摄,呈现出360度立体感效果,且能实现全方位互动体验。观众只需打开手机app,即可多维度观看现场比赛,增强了沉浸式体验。同时,北京冬奥会的视频直播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视频编解码标准AVS,通过深度学习,在编码效率上得到了指数级的提高,8K超高清分辨率能满足观众、裁判员等放大图像、看清赛场上细微变化的需求[7]。
第二,VR孪生推演、VR视听语言创意设计与自由交互技术组合,打造北京冬奥会观赛的社会临场感。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最初是由Short、Williams和Christie三位心理学者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社会临场感是个体与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他人通过媒介连接实现的现场交往感,是技术决定了社会临场感的感官感知[8]。冬奥赛事项目多数是以速度快为特性,加上赛事场地多存在于户外,这就对赛事转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北京冬奥会是个性化与人性化的集合,是多元技术集一体生成了自由观赛的视角,通过研发VR孪生推演、VR视听语言创意设计与自由交互技术,来应对北京冬奥赛事转播的挑战。借助数字技术建构三维立体化的冬奥场馆,分析以往冬奥赛事特征,主动设计冬奥赛场精彩时刻的视频镜头轨迹,并进行实时导播,使观众在数字空间产生强烈的社会临场感。
第三,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就是对真实场馆3D模型渲染,利用智能镜头进行跟踪,体现了VR孪生推演、VR视听语言创意设计的技术特质,并借助云高并发、低延时特性,将几十路高清画面实时传输,再通过智能算法进行毫秒级别合成和建模,生成类似于CR(影像现实)“子弹时间”的超慢动作、全景观看的电影特效式画面,将比赛最精彩的镜头实时计算出来推送给观众[9],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
第四,VR虚拟技术与AR仿真技术组合,推动北京冬奥会观赛的增强现实感。北京冬奥会自筹办以来一直贯穿着科技赋能奥运的理念,通过VR虚拟技术与AR仿真技术联动,实现北京冬奥会连通世界的国际传播效能。其中,VR虚拟技术的基本实现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虚拟环境作用于现实中的人,而使其产生环境沉浸感。AR仿真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各类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现实”。北京冬奥会媒体采用VR虚拟技术可以进行360度全景直播,与AR仿真技术进行组队,形成真实世界和数字化信息的无边界融合,把虚拟的信息带入到真实世界中,激发了虚拟技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对接,释放出北京冬奥会受众观赛的增强现实感。如受众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从北京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的雪道上滑下去,全面整合、延伸了受众的感官,从而增强了受众对赛事的认知。
“真实世界”作为哲学概念,是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体验世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边界模糊的产物。“场景”一词缘起于影视术语,是特定时间、空间情境下因人或物相关联而构成的具体画面[10]。考斯伯和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著作中认为,数字时代的场景是基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技术以及彼此联动营造的一种“在场感”,这种“在场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场域,是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超越了时空概念的虚拟化和体验式传播,又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11]。数字3.0时代,5G带来的的媒体技术可供性,使用户现实连接、资讯连接和心理连接成为了可能,国际传播也迈向契合场景的情景化传播,既可以是全面化场景,也可以是个性化场景[12]。北京2022冬奥会的主要特色是科技奥运,通过科技赋能与世界共享北京冬奥会,助力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多元化场景建设,推动北京冬奥会与世界相连接,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那么,如何实现数字技术的有效连接,是北京冬奥会打造智慧冬奥、科技冬奥的关键之所在。
其一,4K、“时间切片”系统等技术赋能智慧冬奥,打造个性化的智能观赛体验场景。北京冬奥会是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最丰富的一届冬奥会,实现了奥林匹克史上首次赛事全程4K直播。运用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业界称其为“猎豹”)助力北京冬奥会速滑项目的视频拍摄,不仅能实时跟踪运动员的位置,对有争议的判罚也能清晰的提供证据链。还可以根据转播需求,实现加速、减速、超越等动作,灵活捕捉比赛画面。在滑雪大跳台的8K节目制作中,借助“时间切片”系统可以逐帧抓取运动员从起跳到落地之间的空中姿态,运动员起跳后18秒内,就可用数据和图形将他的运动表现分析呈现给观众[13]。同时,在朱易花样滑冰比赛中,同样借助“时间切片”系统与AI智能剪辑,实现对朱易技术动作的分解,提升了观众对观赛个性化体验场景的需求。如果在深度连接VR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激发数字扩大化的效能,使观众观赛沉浸体验最大化,最终形成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全球共振效应。
其二,5G、8K等技术赋能科技冬奥,构建全面化的智慧观赛体验场景。5G技术的低延时特征,使得缺席现场的受众也能无限接近现场观众观赛的体验感。在空间维度上,8K技术制作公共信号,生成的多链路信号直播应用可向全球用户提供多视角、多场景观看北京冬奥赛事,为全球用户营造全方位的“在场感”场景[14]。5G技术下国际传播的最大特性在于全面沉浸,它的实现应着眼于用户需求以及匹配全面化的观赛场景[15]。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联动城市公共空间8K超高清大屏和示范社区8K电视机,首次实现不同场景下的跨屏融合传播,形成了多层次大屏、中屏、小屏8K看冬奥的格局,开启全球首次规模化使用8K技术直播体育赛事活动,满足观众观赛体验感。全球首台套5G+8K全业务转播车首次开进冬奥赛场,提供全方位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服务,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北京冬奥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赛事进行全程8K转播[16]。此外,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建设转播系统,联合完成冬奥速度滑冰赛事8K公共信号制作,通过技术赋能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搭建北京冬奥会全面观赛体验的应用场景。
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在《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著作中指出,技术在本质上是与现实世界连在一起的,而且每次技术形态的更迭,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与重塑现实世界的结构、秩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17]。进入数字化社会,云技术改造了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和对世界的正确把握[18,19],建构了现实世界中的“云端世界”,生成了数字化崇拜,“云端世界”得到了更好的印证。正如加拿大学者莫斯可(Vincent Mosco)在《云端:动荡中的大数据》中所阐释的一样,他提出了当前方兴未艾的云技术和大数据是激活“云端世界”的最核心因子,并使之成为驱动信息资本主义的引擎[20],“云端世界”将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北京冬奥会将从云端向全球传播,成为百年奥运史上首个全面“上云”的奥运会。纵观奥林匹克运动数字技术变迁历程,发现2016年国际奥委会就将“奥运技术架构向云上迁移”视为了重点研究方向、2018年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与阿里云合作开发OBSCloud(奥运转播云)、东京2020奥运会推行了云服务、北京2022奥运会实现了核心系统全面上云,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云端世界”的里程碑,用云计算支持全球转播,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与标准,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典范。
开发AI拍摄与云转播系统,搭建北京冬奥会云转播平台。北京冬奥会研发了AI拍摄与云转播系统,构建了高速目标跟踪拍摄、5G信号回传、云上导播制作以及沉浸式观赛的“采编播”全流程系统。与此同时,还建成了云转播平台,使导演可以在家中进行赛事的直播、转播、导播,并直接通过云向用户进行分发[21]。AI拍摄与云转播系统还具备云端导播制作、云上图文包装、云上会面(阿里云聚)等更多功能,阿里云聚(Cloud ME)作为一种“云上音视频通信与全息技术”的融合,能让远隔千万里之遥的两地用户获得真人犹在眼前的同屏互动体验。如身处上海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与北京冬奥闭环内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进行遥距会面。基于其音视频通信解决方案,云上会面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出行限制和地域阻隔,在北京冬奥期间为用户带来逼真的会面体验,以实物尺寸的全息投影,支持实时对话和互动。
5G背包与远程无人混合采访系统形成合力,助推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云端化”。对于云转播,尤其是要呈现4K超高清的赛事转播,只有云端的技术架构是远远不够的,高速率的视频传输同样是保障视频体验的关键。“5G云转播背包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视频信号采集、编码、视频实时回传,对输入音视频信号进行高效编码生成IP流,并通过多链路(5G/4G)进行聚合传输,真正实现云转播轻量化采集,满足媒体融合场景互动直播的业务需求。此外,还可通过“远程无人混采系统”让记者和运动员即便不在同一空间,也能最大程度体验 “面对面”对话采访。
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全球数字平台建设,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提供了智能化的话语生成及叙事空间,形成了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以全球多级对话为理念的话语价值共识体系,在全球交流、交往与交融的对话中实现其话语价值共享,推动个体之间在情绪上的投射,经由情绪刺激引发并影响个体的主观感受进而产生情绪共振[22]。对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而言,个体的情绪共振主要表现在冬奥魅力唤醒的受众情感、运动员的真情流露和真实生活场景的呈现引发受众情感延展、认知边界上的冬奥项目能够产生审美共情的愉悦感等,这一切都发生在全球数字平台之上,使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式的具身建构共同话语,触发共情机制,形成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话语实践道路。
2021年9月17日,北京2022冬奥会向世界人民发出了最诚挚的邀约,正式公布了“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2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一起向未来”所倡导的追求团结、和平发展与互相包容的共同话语理念,是达成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价值共识的中国表达,传递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这一口号的提出与确定,既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一脉相承,又是相关倡议在体育领域的话语延伸,向世界发出人类社会大团结的时代最强音,表征了我国对国际社会“一起”创造美好未来的现实期盼[24]。
北京冬奥会以行动彰显理念,构建人类社会共同的话语理念,为全世界人民缔造了达成话语共识的的数字话语空间和实现价值共享的数字话语平台,承载了全人类的集体记忆。北京冬奥组委着眼于奥林匹克价值观同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内在联系,从办好冬奥会和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视角出发,明确了本届冬奥会的愿景,并将其凝练成“一起向未来”的话语符码[25]。从人类社会更团结维度来看,“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积极弘扬奥林匹克价值观与践行奥林匹克格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来看,北京冬奥会向人类社会呈现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价值观念,并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一起向未来”体现了中国文化智慧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完美结合,既是对奥林匹克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又是对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践行与坚持,是对本届冬奥会愿景的最好诠释[25]。因其价值观念与话语理念的全球一致性,可能会在后北京冬奥时代的世界秩序中,形成更多领域“一起向未来”的价值共识,开创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当今世界需要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向世人发出明确信息,即任何国家、民族、宗教的人民都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多领域团结合作[26],并携手并进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争取第一时间把北京冬奥盛会传播出去,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27]。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国际传播秩序下,北京冬奥会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形成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从传播规律看,讲好中国故事最为核心的经验就是坚持立场的本土化与视角的全球化,以最真实的话语、最具吸引力的叙事方法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真实客观、生动形象的向世界传播出去[28],推动中国故事话语叙事的国际认同,达成中国故事在国内、国际两个场域的价值共情。但是,在北京冬奥会数字连接世界的现实情况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始终伴随多层级话语叙事者的话语博弈过程,那些具有更多意义触点的故事将受到更多关注[29]。那么,如何在故事的流动中捕捉话语叙事的共情意义?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关键在于“构建共同的场景、寻求情感共鸣、分享共同的意义”。
其一,借由数字媒介生产多样化在场的故事,构筑与云端他者和睦相处的场景。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云端生产空间,能够营造冬奥故事现场,打破冬奥故事生产的空间边界障碍,实现冬奥故事的跨场景流动与融通,使冬奥故事场景得到极大扩容,提升冬奥故事与具体场景中用户的适配程度,形成了云上冬奥、天天冬奥的传播场景[30]。此外,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拟像化的全息场景建构云端的“共在空间”,中国故事“不再被视为视觉化的象征物体和表征系统,而是习惯下展演和实践的体现”[31]。如在北京冬奥村核心展区的数字沉浸式空仓,就打造了一个用户共同参与的叙事的虚拟场景,将智能装备与数字内容相结合,用数字复原技术展现冬奥源点、科技冬奥、中国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标识等主题内容,向世界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32]。
其二,超越感官媒介的边界,打造全息化的体验故事。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体现出沉浸传播的新范式,由新技术驱动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边界,正在成为大众参与北京冬奥会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更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33]。数字3.0时代,5G技术、无人机技术传回的实时冬奥音视频能够突破感知边界, VR、AR等虚拟技术能够延伸北京冬奥的多维时空,并通过系统仿真生成类真实的冬奥虚拟空间,超越了人类感知能力的边界和多维感官的界限。媒介技术逻辑颠覆了传统的故事生产思维,推动了云端平台中国故事叙事要素的重新建构,转变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话语叙事为全球中国故事的话语叙事营造更多场景与更加细致的感官互动体验,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情与分享共同的意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媒介、文化与体育的复合体[34],它弘扬的是体育精神,传承的是体育文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逻辑,是通过媒介主导建构而成的传播发展路向。北京2022冬奥会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导向,并贯穿于国际传播数字化的全过程之中,在传播内容上突出人的主体性,在传播理念上贴近人的需求性,在传播平台上注重人的互动性,寻求一种道路上与外部世界联通、情感上与外部世界融通,建构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并以人类共有价值观念为国际传播的根本遵循,推动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共情路径。
在传播内容维度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其中,设置了“致敬人民”议题,突出人的主体性,借助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等技术,呈现开幕式现场实时捕捉的一种互动感,突破演员与雪花的边界,实现人与雪花融为一体、小雪花与大雪花相融合,象征着人类社会和平与团结、一起拥抱未来的共有价值观念;在传播理念维度上,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避免过度中国特色化、政治化,要传播不同国家运动员在赛事中的人类共有价值,用个体叙事补充宏大叙事,实现价值共享,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共情,传递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观念[35];在传播平台维度上,打造便民化、亲民化、为民化的国际公众互动空间,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互动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发了奥运史上首个“云展厅”,在北京冬奥组委官网、“北京2022”APP、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线并对外开放,将打造集展示与互动为一体的全民冰雪狂欢体验,利用三维立体动画方式,实现人人可参与、人人可互动的冬奥盛会。此外,数字平台可以为他国媒体与受众搭建传播桥梁,增进对北京冬奥会的观看兴趣与互动体验。总而言之,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导向,通过数字技术增强对话交流,通过数字平台推动冬奥价值共享,传播人类的共有价值观念,生成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共情之路。
赋权一般指个体通过对话、传播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或彼此的认同感[36]。数字3.0时代,作为数字技术进步的产物,数字平台打破了国际传播的时空区隔,为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生态形成提供了可能,这意味着由数字赋权的媒介传播景观能够为人人参与交流、传播与对话搭建新的生产平台。由是观之,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迈向了“普遍交往”的社会化语境,构造出基于“全球认同”的身份与文化共鸣的媒介进路。
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其传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从多元主体传播转向人人参与传播的传播格局,全面激活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话语生产能力。这是以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平台建设为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的,行塑了全球数字化交往这一基本现实,在情感与现实语境中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显现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为此,在媒介技术可供性与受众需求现实性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任何符合底线逻辑的个体皆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者,个体在全球数字化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交往,普通的个体角色在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链条中得以凸显。
首先,数字平台为个体赋权。以往,机构媒体作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传播的主要力量,以信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生产与传播。数字3.0时代,以泛在网络(5G、6G)为物理基础,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沉浸社交媒介、增强现实等媒介形态,打造以人为中心、数据驱动的泛众传播图景,形成人与媒介合二为一的现实场景,最终实现以人人皆媒的沉浸传播为特征的泛众传播时代[37]。媒介技术的可供性改变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模式,推动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技术向着身体与技术同构性、沉浸传播模式发展的趋势,活跃在数字平台上的多元传播者成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主角。在数字平台的赋权作用下,那些在大众传播时代被边缘化的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普通个体,主动参与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并在数字场域自由交互,成为拥有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权利的主体。
其次,人人参与的节点式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分发与传播在云端平台进行,传播主体在云端平台发布信息之后,经由平台连接、聚合、互动与分化的信息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推送给兴趣一致的数字用户,数字用户作为重要的个体“节点”参与平台的二次传播,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全球数字交往过程。然而,平台间的智能算法的差异性,可能会导致推荐给数字用户的整体性信息与数字用户内在需求性信息有所离散,但不会影响数字用户的参与性。总体而言,平台赋权于数字个体,包括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者的显性参与和隐形参与两个维度,从而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多元传播主体拓展深化为人人参与的现实,传受双方形成一种“主体间性人际关系”,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节点式传播[38],在互为价值共享与身份认同中塑造全球数字交往的理路。
圈层是一个动态场域,它包含圈层内部关系建构,圈层内部关系向外突破及外部力量向内渗透三个维度[39]。从传统关系角度考量,圈层是指基于血缘、地缘、文化、兴趣等多种缘由的社会公众通过不同媒介平台交流与互动,所建立与维系的社会关系网络[40]。北京冬奥会向全球提供一个开放的数字化场域,在新的赛博空间形成了不同缘由包括文化认同的圈层互动行为,激活了北京冬奥会圈层传播现象,圈层网络成为国际公众获取北京冬奥会资源与汇聚价值的中介场域,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圈层传播的行动逻辑。
一方面,数字平台通过同类聚集的方式智能分发信息,构筑国际公众情感共通的文化圈层。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逻辑主线之一就是在国际社会形成价值认同的全球文化圈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促进全球文化圈层得以形成,使具有共同爱好的国际公众在数字平台产生对自我身份以及对圈层内部群体的认同,这种文化属性是圈层传播的基础,中华文明也在北京冬奥会圈层传播过程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与认同。因此,基于国际公众的文化属性,精准把握不同国家、地区公众的北京冬奥信息依赖路径,打造“圈子化”与“层级化”同构的全球文化共鸣,突破圈层边界的文化壁垒,建构全球文化共同体。
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通过塑造个体品牌、建立社交化信息集群,形成更深层次的“社交圈层”。社交圈层具有“传播内容接入过程简单,价值和观念涵化,情绪感染加快和行动模仿”[41]等特点,利用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破除固有的文化区隔,实现“个体认同联接”转化为“共识认同交往”。与此同时,培育具有个性特征和影响力的文化领袖,建立和维系以“关键领袖”为核心的互动文化圈层传播,并借助优质文化内容和交往分享机制增强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节点之间的关系粘度,形成基于文化圈层的情感共识和文化共识[42],在数字平台公共领域参与北京冬奥国际对话与交流。
德国学者齐美尔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43]。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数字平台为普遍交往性的圈层关系形成提供了理想场域,实现了人在世界范围内的连接,将人的行为与生活引入国际交往与关系构建之中。据此,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被视为一种融入生活的交往实践,其“创构的传播图景显然已成个体跨文化融入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因素”[44],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球认同的情感共通、价值共享与文化共鸣。
考究体育与媒介的传播实践,发现体育媒介化呈现出初度体育媒介化、深度体育媒介化等发展阶段,生成了从体育媒介到媒介体育,再到体育重大事件的传播形态。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体育媒介化自始至终都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媒介化进入深度发展阶段之后,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体育重大事件。北京2022冬奥会作为全球化的体育重大事件,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数字化的新时代,智能算法、大数据、云计算、全息化甚至人机合一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加速了原有体育媒介化进程[45],在后北京冬奥会时代可能会重构世界媒介体育格局,形成后深度体育媒介化。后北京冬奥会时代,6G等技术的发展,高级人工智能会主动与人交互,人的主体性会大大提高,后深度体育媒介化才会更具人性化、更具个性化、更方便、更高效和更全面,正是特殊背景下的“未来已来”,符合体育媒介化发展的既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