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微探

2022-11-22 07:56陆丹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

摘 要 语文是兼具学科性与人文性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负责完成基本的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将立德树人渗透其中,让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道德素养得到同步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怎样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10-0038-0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业,解除疑难,更要注重“传道”。这里的“道”指得不单单是道理,而是更偏重于道德层面的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让学生可以在体验语文学科魅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洗涤与思想上的升华,不仅能够扎实地掌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提高道德素养,成长为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

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悠久的“立德”和“树人”传统。何谓“立德”?“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左传》上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说,即先树立德行,再建立功业和著书立说。此“三不朽”是中国历史上有志者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何谓“树人”?“树人”即培养人才。先秦典籍《管子》上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中国常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指“树人”之不易。“立德”与“树人”,“立德”在先,自身德立,再垂范他人,“树人”是“立德”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总目标。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读立德树人,则是指通过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三观”,使之能够逐步成长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学生只有建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才会生成学习的动力,才会为日后的成才奠定基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立德树人摆在首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理论的深刻阐述是鉴于他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现状的了解和把握,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保证。立德树人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思想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德立身。“以德立身”就是以德正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需要培养,更重在自身修养。第二,以德立学。“以德立学”是强调德与学的统一。“学”的最初本意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德”是“学”的前提,以德立学就是教师要用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第三,以德施教。语文教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注入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让教学有思想、有灵魂、有追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行性

立德树人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关键问题。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极为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融入,自编撰之初,编委会便注重整体规划,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进行细化,渗透在教材内容中。教材编者将这些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合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作文练习等模块,意在给语文教师指明方向,使其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来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将正确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新编语文教科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以往,其知识内容更加丰富,适用的教学形式更加生動,阅读范围也更加宽泛,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开辟了多种渠道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形式,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与思想道德观念的教学内容,不但能带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还会使他们的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彰显文学的魅力,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成长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赏析名篇名言,抓住重点

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及养成优秀人格的过程中,使自身整体素养得以提升,使他们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材名篇中的名言是对思想哲理的高度凝练,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抓住重点,有效结合教材中的名篇名言,渗透立德树人理念,让学生在诵读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比如,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爱莲说》一篇,主要讲述的是莲花高洁、纤尘不染的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当时在朝为官,但官场中的贪污腐败现象比比皆是,作者便作此文,以表示自己清廉、高洁的决心。教师以此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品行正直、高洁的人。

又如在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谈一谈对“愚公精神”的感悟,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使其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当代“愚公精神”,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坚持不懈、争取胜利,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坚毅的品格。

(二)采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文章,这些内容是有效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输入,是作文的根本;写作是输出,是对阅读学习的进一步思考、总结与升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课程教学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抒情言志,并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推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2]

例如,在《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赞扬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坚毅品格。(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扬的白衣英雄们)文为心生,最后的练笔渗透,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再外化成文字的过程。考验学生文笔的同时,也是在考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又如,在《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其中的“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重点,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从微写作开始,逐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语言、话题素材与自身思维进行完美的整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及输出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感悟,促进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效结合课内外阅读,陶冶学生情操

尽管初中语文课堂是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载体,但语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想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来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对语文课堂教学加以拓展,有效借助课内学习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效融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还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3]

例如,在学完《〈己亥杂诗〉其五》后,教师可布置一个课外活动,收集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使学生在课后积累相应的古诗词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不同诗人的远大政治理想及高洁品质。赏析课文《爱莲说》的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时,除了学习文中“莲”所具备的君子品质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补充拓展《论语》中对君子内涵的解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丰富“君子”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君子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外,教师也要有效运用课本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龟虽寿》时,教师要有效发挥其中的思想道德引领作用,引导他们在课外古诗词诵读中了解和感受作者融于诗中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品质。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此类题材文学作品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其责任心,使他们见贤思齐,形成同样的高贵品质。

(四)巧设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已被引入教育领域,也为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更加灵活、生动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极具故事性、画面感与感染力的文章,且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便可以此为抓手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德育熏陶。[4]

比如,在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延安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让学生通过网络“参观”红军战士在长征中使用过的一些物件,调动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让学生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内容,为主馆设计一个人物雕像或人物群雕像,阐述雕像背后的故事情节,解释人物选择、人物位置摆放的理由,描述人物雕刻时应设计怎样的动作、神态等,并为这个雕塑拟取一个名字,设计一段文字介绍。在这样的虚拟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欣然走进名著,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设计雕塑的教学活动中,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人物形象、名著主题的理解,锻炼他们的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那段难忘的红色岁月,从而心生爱国情,立下报国志。

又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相关的影视素材并进行相应的剪辑、整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影视片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孔乙己的凄凉生活。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一是阶级社会的制度弊端(封建社会科举制使得读书人崇尚功名、轻视劳力);二是当时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孔乙己被打断腿,不但无人怜悯,反而被酒馆客人和掌柜取笑);三是孔乙己本人的个性缺陷(孔乙己读书不能进学,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抱残守缺,好喝懒做)。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相应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其体会到当前时代的美好,还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立德树人教育更好地在初中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不仅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主旋律,也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灵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不但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发掘课程中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

(陆丹,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参考文献:

[1] 宋茹.让德育之花绽放课堂——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苑教育,2018(4):37.

[2] 雷富贵.让德育之花开满初中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2015(10):15.

[3] 王丽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中国高新区,2018(9):105.

[4] 张琰,赵静.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寻[J].学周刊,2018(6):44-45.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初中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