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视域下博物馆数字展览的创新做法
——以宁波博物院“丝绸之路”文化数字体验展览为例

2022-11-22 03:28陈超何毓峰王思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丝路藏品

陈超 何毓峰 王思怡

(1.宁波博物院,浙江 宁波 315042;2.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数字博物馆是传统实体博物馆在数字化科技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来的博物馆新形式。它通过博物馆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传播效率和观众的认知效果。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依靠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成为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宁波博物院以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展览为基础,以展品和展览空间为基础,以文物价值挖掘为核心,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数字文化体验产品进行了顶层理念设计。对数字展览展现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展示、竞技、游戏、互动过程的设计,形成独特的丝路主题体验产品。

1 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数字博物馆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但可溯源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藏品登记与管理自动化和20世纪80年代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随着二战后考古发掘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博物馆藏品规模迎来了爆炸式增长。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社会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等思潮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对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把博物馆看作是存放文物的库房,而是希望在博物馆了解文物的年代、来历、用途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然而,当时博物馆藏品登记依旧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工作人员依靠传统的纸质卡片登记藏品信息,常常疲于应付陡增的登记工作。同时,传统卡片方式在信息检索和利用方面效率低下。面对这一困局,博物馆借鉴了图书馆在信息数字化方面的做法(如机器可读目录)。1969年,史密森尼学会开发了数据检索系统(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Retrieval,SIIR),此后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发了自动生成数据管理系统(Self-Generating Master,SELGEM);同期,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首的一批纽约博物馆建立了博物馆计算机网络系统(Museum Computer Network)①。藏品信息的数字化录入和管理,提高了信息检索的销量,为藏品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可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媒体信息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多媒体技术扩充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丰富了博物馆展览的表达手段,增强了展览的交互性。展览中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对观众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也为信息高效传播提供了帮助。

20世纪90年代,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高速时代。博物馆藏品信息不仅在互联网上供观众浏览下载,促进了遗产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还实现了博物馆界的信息共享,实现了文化遗产的集中研究与展示。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将承载了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记忆的手稿、文献和口述史材料等遗产,通过信息技术保存和展示。1995年,欧盟组织召开“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为构建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勾画了总体构想,会议提出了11个示范项目,其中就包括“电子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同年,美国正式建成了博物馆互联网系统,海量的博物馆藏品信息被纳入其中,这标志着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向成熟发展的阶段。②欧洲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1994年大英博物馆建立了可通过互联网访问的藏品数据库,1995年法国卢浮宫官网上线并提供馆藏品的在线欣赏。1995年,日本民族学博物馆与IBM东京研究所合作实施了“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主要提供在线的藏品信息检索和浏览。③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和深入应用、数字博物馆标准的确立与完善,以及参与区域、国家和博物馆数量的增加,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04年,卢浮宫推出新版官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欣赏卢浮宫3.5万件在展藏品和13万件在库藏品的数字资源。2008年,由欧盟27国共同参与建设的“欧洲虚拟博物馆”(Europeana)向公众开放④,这一展示欧洲2000多年历史人文的数字博物馆因其内容丰富和互动性强而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青睐。2011年,谷歌联合9个国家的17家博物馆共同推出了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在线展示了1000余件通过超高清相机拍摄的知名绘画作品。

数字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严格来说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藏品数字化、展览数字化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于1999年推出虚拟博物馆群“中国科普博览”,包含了植物、天文、水生生物、湖泊等四个虚拟博物馆。同年4月,敦煌研究院启动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工作。以此为起点,敦煌研究院对石窟文物、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等海量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并整合,逐步建立起“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此外,国内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还呈现出政府主导、区域整合的发展特点。如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承担的“中国数字科技馆”,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北京数字博物馆”等。

根据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精神,博物馆要加强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探索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和中华文化传播弘扬的新方法、新模式。在此背景下,2014年以来,宁波博物院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自主策划或联合引进了国内各大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展览,至目前已举办了“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八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草原丝路—内蒙古出土文物精华展”“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展”“丝路走廊—甘肃省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等重大展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品贸易、人员往来、文化互鉴的重要纽带。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下,“一带一路”时代命题的提出将为丝绸之路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上述五大特别展览精选近千件文物,通过系列策划与不断深入解读,向世人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过往与灿烂文化成就,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并以史为鉴,提倡人类和平、包容、交流与共享的发展理念。

2 智慧管理系统——知识的创造与管理

智慧的管理系统旨在依托藏品数字化的基础,提升数字藏品内容上的知识价值、完整性及可再利用性。数字藏品的内容生产、建构及管理应由数据、信息管理层次转变延伸至知识管理层次,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层面,智慧管理系统需要整合有形的数字知识内容、隐含于知识生产者(包括研究学者、博物馆策展人等)脑中的智慧与创意以及现有各类具有关联性的数据资源库三方面,包括多元数字知识的撷取、存取、组织/分类、呈现、表达及探索等一系列过程。

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鉴赏水平越高,文物的价值的越来越高,人们从文物中所获取的文化信息就会越多。宁波博物院积极尝试发挥丝路文物的历史文化展示功能,以文物为线索,对丝路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的限制,集中展示制作数字文化检验产品。数字产品从点到线的延伸再到面的扩展诠释丝路主题文化内涵,给予人们以启迪、教育、鉴赏,为公众和大学生群体提供包括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知识教育等。

首先,围绕丝绸之路系列主题展览,四大系列展览(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陆上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为内容焦点,按照海洋—草原—古道—世界的逻辑顺序进行架构,按照不同的丝路传播空间,构建起丝路主题展览的叙述框架。整合丝绸之路主题系列展览资源。宁波博物院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近年来已自主策划和引进6个丝绸之路主题展览,题材涵盖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此次“‘丝绸之路’文化数字体验产品”是在广义的“丝绸之路”概念下,以东西方文明交流为视角,整合研究成果、实物资料等展览资源,构建起完整的丝绸之路文化知识体系。

其次,以数字化为导向,进行“二次策展”。“‘丝绸之路’文化数字体验产品”不是对已有展览素材的重复展示,而是根据数字展示的特点与优势,对展览资源进行解构与重塑,实现对实体展览的再策划。项目设立丝路漫游、数字展厅、丝路寻宝、丝路竞技、丝路拾珍、大家讲坛、知识宝库、专题视频和丝路艺术等栏目(图1),实现多内容、多形式、多感官的信息传播。

图1 宁波博物院丝绸之路系列展览框架

再次,对文物与展览资源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和制作。在不同空间内,贯穿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选取最能代表丝路人文、历史、商贸、工艺、信仰、文化价值的文物,通过同类文物在丝路沿线的序列表现丝路所传递的能量。同时,通过全景、三维建模、高清摄影、360度环拍等多种技术融合的信息化手段,数字化采集展览场景及文物;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数据匹配、数据校验;依据丝路文化价值的研究内容进行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媒体制作。

3 智慧传播系统——知识的运用与传播

在智慧管理系统对于知识的强大整合、统一的知识架构下,智慧传播体系从知识的运用和传播的视角出发,以主动、个性化及无所不在的方式利用及传播大量知识内容,为各类使用群体提供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及娱乐各类需求。其中,数字博物馆创新性知识的传达更成为促使社会大众增进生活认知进而尝试新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加以实践的关键环节。

几千年来,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不可胜数的遗迹与遗物,有着亟待深入发掘的丰厚文化资源;同时,这些历史遗存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发展历程又迥然不同,勾勒出各条丝绸之路独特的演进过程与文化特色。这为丝绸之路文化阐释与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运用现实增强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3D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丝路文物的数字汇聚和主题文化数字化展示。宁波博物院依托“丝绸之路”文化数字体验产品,一方面大力推广丝路文化高校巡展,选择3所大学进行丝路文化主题巡展,传播丝路文化,验证“互联网+展览+体验产品”传播模式,为规模化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公共开放区域专辟“丝绸之路”文化数字体验馆,扩大产品社会效益,实现博物馆线上线下协同传播。

4 智慧服务系统——知识的分享与探索

智慧服务系统是面向公众的,不仅对于个人,也涵盖机构、社群甚至不同领域。该系统提供跨领域、跨社群及跨机构分享知识内容的方法,以及利用可分享和标准化知识本体技术挖掘隐藏在跨领域间彼此关联的知识,以拓展知识领域涵盖的范围,并可因此探索并发现彼此关联的潜在知识。

宁波博物院通过丝路文化数字产品,运用多元的数字艺术手段,对展览及展品图形、文字、视频、图像等各种数字资源信息创意元素进行加工,不断发掘文物的深层次内涵,并通过“展示、竞技、游戏、互动”等环节呈现丝路主题文化。另一方面其文化元素通过分类整理、加工,形成一系列数字资源服务工具可面向社会公众、中小学校、文创企业提供在线检索文献、文物赏析、专题讲座等服务,推动社会公众对主题文化的关注,并拓展博物馆展览服务的途径。

5 结语:构建知识驱动的智慧化管理运行体系

基于拓宽可及性、保护藏品、支持教育、丰富诠释与体验的目的,研究以知识驱动的智慧化管理运行体系的构成以及其实现路径和评价方法势在必行(图2)。从创造-管理-优化藏品数字化到塑造-整合-更新数字化项目再到保证-提升机构智慧化运行的能力,成为数字博物馆管理运行的基础三部曲,在藏品数字化上,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保护与增进数字藏品价值的方法;其次,易于更新的藏品数字化智能信息系统也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最后,如何在机构内外提高数字藏品的利用率与扩大其利用范围是最终的目的所在。在数字化项目上,一方面,我们应该就深化泛机构间数字化项目交流合作政策进行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就培养博物馆内藏品、研究与展教项目中的数字化分享氛围与机构智慧数字文化需要更为前瞻性的视野。在机构智慧化能力上,一是研究建立实行智慧化策略规划的效力;另外在机构设置层面,设立智慧化组织部门来高效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图2 构建知识驱动的智慧化管理运行体系框架图

注释

①③王萌.由国外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引发的思考[J].首都博物馆丛刊,2010(00):233-237.

②张浩达,张欣,杨建宁,等.对国外部分数字博物馆现状的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105-113.

④王耀婍.国内外数字博物馆比对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295.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丝路藏品
丝路•山海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丝路新政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丝路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