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玉
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经济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下对社会关系做出法律规范的科学,学好经济法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监督和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但经济法这门学科本身有一定的难度,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对于缺乏一定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进来,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情境,从而将知识点应用到案例当中,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同很多法律类学科一样,经济法在学科形式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这一学科特点,导致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重法律原理和概念的讲解,忽视了法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一门心思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更容易忘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更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课本中,很容易形成枯燥呆板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处在校园象牙塔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关注较少,所以当遇到课本上大量抽象的法律条款时,脑海中并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原委,在这样的背景下,案例分析法逐渐进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法,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在生动具体的案例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提高了。
但如何恰当地使用案例分析法,让这一方法的优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选择的案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远近、与学生学习内容的关联程度以及课堂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等因素,都将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经济法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方便记忆,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方法不具备的。所以教师在案例的收集方面也要贴合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合适的案例能让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对教师在选择案例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收集案例,例如,从法制栏目、近期报纸期刊、法制类书籍、影视剧情等方面精选案例,将案例中的特有名称隐去,节选出与课程知识相贴合的事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事例更具有实战性,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站在案例主人公或法官的角度分析案件,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日后大概率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提前带领学生分析实战性强的案例,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氛围,积累相关的经验,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法是用来约束实际经济行为的法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经济法也随着发展进程进行了多次修改。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反应判断能力,及时剔除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案例,尽量选取近年发生的案例,避免陈旧的、有争议的案例,从而方便学生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展开分析和学习,帮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是大海捞针,而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案例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知识范围,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应该让案例教学法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无论从案例的模式、分析的逻辑、结论的呈现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需求,呈现不同的案例形式,甚至有些案例不需要得出最后结论,只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即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设置一定的情境,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讲述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学生步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复杂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避免灌输式教学,积极引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升学习效率[1]。
例如,在劳动法律制度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效力、合同的履行和担保、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合同的终止等方面进行教学,这部分的内容较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相关的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劳动合同问题:如某公司不给员工上社保是否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员工上班时间生病造成后遗症的,是否应认定为工伤;如果公司出现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无故降薪、解约时员工应该怎么办等问题,在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向学生灌输了正确的法律意识,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再例如,学习经济法的很多学生以后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用会计工作中常遇到的业务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相关法律条例。在学习票据法律制度时,以会计工作为例:如果发现票据被涂改该怎么、伪造票据应承担什么责任、因工作人员失误导致票据丢失怎么办等问题,激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票据的签发和补救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求自己编制案例,在原有案例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改编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案例,当然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对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编制出更加贴近课程的案例。
学生在经济法的学习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济法的理论学习为案例实践奠定良好基础,案例实践又是对基础知识的再次巩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迁移,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的案例应尽量贴近生活。
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律制度时,教师可以对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小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商家宣传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网购时商家拒绝实行七天无理由退货怎么办?购买的电子产品频频出现故障,商家只修不换,严重影响产品体验该如何处理?通过对与生活贴近的问题、甚至是同学们切身经历过的纠纷进行分析,不断巩固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回看每年的“央视3· 15晚会”,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包括消费内幕、商家促销圈套和新型消费模式等,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专业素养。
再例如,在进行《公司法》和《劳动法》的学习中,学生自身就是教学案例。假设某同学毕业后要自主创业,哪些类型的公司容易面临哪些问题,在与竞争对手之间出现法律纠纷时应该如何处理等,这些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另外在选取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取的案例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类取舍,坚持选用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法理;第二,应选用与理论符合的案例,避免强词夺理误导学生;第三,要选用简洁明了的案例,避免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案例时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第四,应选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案例,避免社会阴暗面影响学生。
我们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分析的同时,还要提醒教师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引入大量的案例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如果基础知识占比过大,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影响教学效果。
良好的时间分配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所以教师在使用案例分析法时,应该重点把控课堂结构。以每节课2小时为例,从对案例的铺垫,到案例的理解和解读,再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带领学生共同解决案例,得出结论,整个过程要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否则就会使课堂节奏较为紧张,较多的案例会冲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课后仅回味着案例的故事情节,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偏离了经济法教学的主旋律。
选择合适的案例后,合理的应用也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规划好使用案例的细节,避免生搬硬套,扰乱学生思路。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合理归类,突出要点,特别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要重点标出,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引入课前准备好的案例,对字数较多的案例要用简短的语言概述,避免耽误课堂时间,浪费学生精力。
其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分析,引导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逐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公司的概念,并挑选几个当地出名的企业,对这些公司的构成进行分析,假设他们在遇到相同的纠纷事件时,因为公司结构的不同,会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刚刚所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中方和外方的投资人,讲解这类公司在投资、合资、合作方面的不同法律制度,营造出社会化的氛围,让学生从第一主人公的角度理解法律原理。学生在案件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最后,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整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刚刚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评价,把学生对案例的关注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上,避免本末倒置。
案例分析法不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描述中,还可以从模拟走向实践,带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走到实践中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积累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逐步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首先,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法院合作,将法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例如在学习《民法典》时,教师可以联合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真实的法庭上旁听,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对《民法典》的理解,对合同的效力、履行和担保等方面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法官对于案情的分析过程,还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严谨和威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其次,在校园内部组织模拟法庭,学生们根据教师布置的案例设置角色,不同的当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案件进行阐述和分析,用法律条款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对案件进行裁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案件分析的思维逻辑,从而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组建法律兴趣小组,目的是通过兴趣小组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举办经济法相关宣传活动,展示和解析最新经济法的动态,帮助学生一直站在经济法的前沿,从而营造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存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对经济法教学有着极大的优化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课程某章节的内容自行搜集案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整合素材,最后在课堂上为同学们积极展示案例、细致分析其中经纬、合理解决问题,最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工作中要围绕案例教学法不断创新,找到一种适宜教师本身,也适宜学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优化经济法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