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022-11-22 08:25何明凤张万秋
法制博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院校

何明凤 张万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力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扩大,但多数学校在教学质量的把关上只关注专业技能是否达标,对公共基础教育,尤其法治教育课的教学投入微乎其微,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粗浅,无法制意识,随意违反法律规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改革背景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明显缺失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传播淫秽物品、寻衅滋事、盗窃等行为占比较高,呈现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结构组织化等特点,给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健康发展及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带来极其不利影响。如以下案例:

案例一:2020年初,江苏苏州警方和安徽天长警方联合破获了一起特大网络电信诈骗案件,12名嫌疑人均为在校大学生。经侦查,此案犯罪组织架构底层成员均为江苏省苏州市某职业学校在校大学生。嫌疑人杨某通过同学关系或者朋友介绍,招募多名本校大学生以网络诱赌的方式实施网络诈骗犯罪。该案诈骗数额十分巨大,仅报案受骗人其中一人的被诈骗资金就达到91万元。[1]

案例二:许某系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2020年6月,为寻找暑期兼职,许某联系朋友程某帮忙介绍工作,程某介绍许某办理银行卡出售给他人使用,每张卡价格人民币100元,交付银行卡后,程某告知许某银行卡系用于为他人转移赃款。2020年10月,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公安局以许某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移送起诉。[2]

案例三:2021年9月24日,四川某职业学院学生吉某某与同学邓某某发生口角纠纷,后持刀将邓某某刺伤,次日,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依法刑事拘留。[3]

(二)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有待加强

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等课程中全面融入宪法精神。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参与式、实践式教育,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提升法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4]针对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育部做出明确回应,要求将宪法教育寓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将法治工作作为一项融入性、全面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并对思政课中涵盖的法治教育提出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堂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到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当中,增强其法治建设的主体意识。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亟待进行改革。

在自媒体、大数据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融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身处的环境及接收信息渠道发生了重要变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有必要迎合时代发展的变化进行创新性、全面性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突破传统,获得实质性提升。

二、强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5]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主体作用不可忽视。随着高职扩招,高职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其毕业生覆盖的就业领域亦不断扩大,对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离不开高职学生发挥的主体作用。而要实现高职学生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必须使高职学生在就业前接受足够的法治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做到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二)强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明显成效的必然要求

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平衡好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提升的投入,导致其培养的很多学生尽管有娴熟的技能,综合素养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包括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例频出,更有甚者运用所学技术实施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职业教育成效受直接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德技并进,法育先行,确保培养出的技能人才需具备遵纪守法的首要技能,确保传授出的技能为国家发展所用,实现职业教育真成助推社会高速发展。

(三)强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导致因法律知识的空白而侵权进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或在遭遇侵权时不知所措,严重影响高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高职学生,不应只追求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也要具备相应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踩法律红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干,立志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强化法治教育,进行全方位普法教育,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到法律常识性规定,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甚至实施犯罪行为,或在遭到他人侵权时有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法制观。

三、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困境与不足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但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依旧停留在“重技能轻素质”层次,尤其是在法治教育的投入上,众多高职院校没有跟上全面依法治国的节奏,法治教育流于形式,并更多是注重理论灌输,学生不能将法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结构趋向复杂化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高职院校学生规模扩大至100万人,并鼓励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积极报考。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学生构成不仅仅是高考录取的应届毕业生,还包含中职、技校直升群体、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甚至是农民等等,高职学生呈现受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进而导致高职学生对法治的认同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给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高职院校对法治认同的教育相对缺失

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参与,培养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学者认为法治认同重点强调公众对法律的认可和接受,遵守和服从,信任和拥护,并积极参与到法律活动之中。[6]笔者认为,法治的认同不仅限于此,还应包含对法治理念的主动选择、法治思维的价值追求和法治精神的无限崇尚等。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法治认同教育存在相对缺失现象。首先,是高职院校在法治宣传阵地上打造不足,没有发挥好法治宣传主渠道的引导作用;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较少开展与法治有关的研究,导致法治教育过程中难以将法治理论、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等讲深讲透,教学实效性差;最后,高职院校未能有效搭建平台发挥学生作为法律主体的作用,其权利意识、监督意识、规则意识未能被有效激发,更无法真正参与到具体的法律活动当中。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普遍满足于由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递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虽然该课程涵盖了相对完整的基本法治理论,但在极其有限的课时里将“法治”讲深讲透,无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课堂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粗糙讲解,导致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难以入脑入心,更难以应用于实践。加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未设置法学专业,在法治教育的推进中,开展具体工作的大部分教师亦没有法学专业背景,导致法治教育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普遍,填鸭式课堂模式大量存在,未能恰当结合案例开展教学,或无法通过实践教学推进理论的普及。

(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潜移默化地影响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抓好这一关键,在法治教育问题上仅开展有限的课堂教育,尤其是只进行部分理论的传导,未能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和空间进行渗透式教育。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里只有少部分教师接受过法治教育的相关培训,未能做到全员全覆盖。而校园里,任何一个教职工的法治思维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未开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只是开设有限课堂教学进行部分理论灌输,没有充分联合家庭社会团体,没有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导致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无法得到全面铺开。

四、融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创新模式

面对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的困境,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解决法治教育上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出路。所谓融媒体是指运用媒介载体发掘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异同之处,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资源,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享等方面的一种新型运作模式。[7]融媒体在整合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达到了内容、宣传、利益上的互通共融,可以为高职院校在法治教育上实现知识传播的可视化、个性化、全面化等提供服务。

(一)采用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模式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接受程度,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既转变教师接受新媒体的理念又增强教师利用新型媒介、信息化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技能。其次,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信息化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课堂情景模拟、观点辩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最后,创新课后延展教学。课后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展,课后练习中自媒体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如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简短案例开展微电影、微视频录制,开设和维护班级法治公众号等,都可将抽象的法治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结合融媒体理念,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宣传集群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8]可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法治文化的宣传阵营对法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对法治的认同教育不仅需要法治课堂的有效引导,更需要法治文化氛围的全面熏陶。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宣传集群,多维度、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形成法治渲染无死角局势。首先,搭建法治宣传平台。通过融媒体手段,强化校内各类媒体资源的协同作用,整合各类用户终端,搭建传统课堂传播媒介、网络新媒体、校园广播站等融为一体的平台[9]。其次,持续拓宽线下宣传渠道。校园法治文化线下氛围的营造较线上法治宣传对学生积极影响更加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应就本校特色进行全面布局和规划,可应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开展法治教育,如利用校园广播、学校刊物、报纸、文化长廊、宣传公告栏、灯箱海报、校史场馆等宣传法律知识,让法治文化无处不在。

(三)通过融媒体手段,开通法治教育实践渠道

作为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带入实践当中,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将法律的基本知识更多融入未来职业发展之中,提高其风险防控意识,保障其合法权益,才是法治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注重实践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故在法治教育方面,也应为学生开通各种实践渠道,树立学生对法治的信仰,增加其对法治的认同。首先,妙用融媒体手段创建法治教育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定期邀请法学领域的专家开展直播访谈活动,专门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法律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法律对自身的保护作用;也可以制作VR展厅,让学生可以远程直观感受各个阶段的办案程序,体验司法权威,理解法治精神,拓宽法治视野。其次,与司法机关进行联合教育。例如,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开展线上合作,由司法实践部门不定期推送庭审直播消息,或者经典案例普法链接,实现普法实践全覆盖;推行“聘任法治辅导员”模式,与司法机关进行线下合作,聘请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的资深干警担任高职院校的法治辅导员,为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做好规划,增强法治教育的质效。该模式已在新疆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顺利推行,且取得良好效果。对此,2021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联合印发《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工作规定》明确规定,检察官在高等学校担任法治辅导员的,参照本规定执行。[10]可见,教育部亦极力推进司法机关多渠道送法进校园的模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法治教育的实践合作。

(四)利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家校普法”新格局

为实现法治教育的全面性,高职院校应联合家庭共同开展法治教育,不断创新普法新格局。媒体的深度融合是构建家校联合普法的纽带,是推动法治教育由单向型向多元型、阶段化向长期化转变的动力,是促进法治理念对大学生全方位渗透的新手段。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家长开展“共享一个APP”“共关一个公众号”“共签一份承诺书”“共学一部法”等活动,如家长与学生共同安装反诈APP、共同关注反邪教公众号、共同签订禁毒承诺书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家长同学生共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应重视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醒和监督。此外,学校还应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线下资源,通过与家长建立线上沟通的桥梁,定期向家长推送经典法治案例、微视频及法治宣传片等,并给家长提出普法建议,实现家校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的全面、有效推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缺陷,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时代下融媒体的优势,逐一破解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出现的难题,突破传统刻板的传导模式,结合融媒体的特点,以更便捷、全面、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推进法治教育,促进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与时代发展良性结合,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院校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