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2022-11-22 13:45:56宋振宇程静文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合肥长三角要素

宋振宇,张 瑾,程静文,何 军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口。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虽面临疫情的冲击,但数字经济仍实现了平稳发展[1]。

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把握数字经济变革的时间窗口,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总量达10.83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的33.2%,已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自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来,不断加快“数字合肥”战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据赛迪顾问发布报告显示,合肥市获评数字经济发展新一线城市,跻身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2]。学者对于合肥数字经济方向有一定的研究。王娟娟等[3]对安徽等部分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区域比较;孙鲁云等[4]在数字金融方面对安徽省进行分析;王敏[5]就合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了总结。本文拟从合肥数字经济存在优势以及不足入手,分析总结合肥市数字经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并为合肥市数字经济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给出相关建议。

1 合肥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1.1 优势

1.1.1 数字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合肥是全国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科技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有效带动的产业生态系统。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新型产业集群。合肥跻身国内人工智能“五强”城市,“中国声谷”实现“双千”目标。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拥有近300家集成电路企业,力求打造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群和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是全国首家大数据企业获得量化认可的城市。

1.1.2 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

农业数字化蓬勃发展,通过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打造合肥“智慧农业园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万家企业登入云平台,累计培育智能工厂82家,数字化车间723家。深入开展机器人“十百千”工程,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指数位列省会城市第6位。服务数字化推进升级,大力建设“数字+物流”“数字+养老”“数字+医疗”等应用示范区,启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建设大健康大数据产业园,全国近80%的重卡集中于维天运通路歌物流平台。

1.1.3 数字化治理不断拓展

国内新一代政务云和国内首个“城市中台”领先建成。全省政府服务“一库管理”,群众办事“一号识别”,全面打造升级“皖事通办”品牌,推出“皖事通”移动端APP应用,截至2021年12月,装载量破1亿,最高日近1 000万,访问量达到100亿。安徽在全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能力第四,在线服务和在线办理指数在全国排名中位居前列(见表1)。建设“数字江淮”的数据展示中心大厅,进行政务服务、城市监管、社会治理等重点事项的大数据监测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表1 长三角省级政府在线服务和在线办理指数比较

1.1.4 数据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在数字基建方面,合肥持续贯彻落实“网络强国”和“宽带强国”战略,2018年被认定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已安装超8 600个5G基站,部署完成5 000余个物理站点,实现市区物联网全覆盖。在数据交易中介方面,建成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数据交易、大数据分析、数据定价、交易监管等服务。在数据交易监管方面,安徽颁布《大数据发展条例》,对数据收集者、所有者、管理者和用户设定监管所需的技术措施。

1.2 问题

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合肥市与浙沪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规模,都不足苏浙沪的一半。

1.2.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优化

合肥由于区位缺乏优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时间较晚,相较于长三角其他地区,底子较薄。在5G网络、物联网传输、大数据存算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①数字基础设施缺乏全局规划安排,未能统筹协同运作,信息开放共享程度不足,盲目建设,资源浪费;②现有的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数字基建快速发展的要求,社会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建设动力不足;③创新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目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发展较好,但区块链、量子信息等一些数字技术发展不足,缺乏支撑。

1.2.2 复合型高端型人才缺乏引进和培育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坚实的高精尖数字人才创新队伍,数字综合性人才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更多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就业政策,在这一方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显得更胜一筹,而合肥人才吸引力略显不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长三角浙沪苏三大城市的数字经济高端岗位集聚度均位于全国前十,而合肥排名靠后。合肥人才队伍缺乏具体表现在:综合性数字经济人才培育不足,高级数字经济技术人才缺乏引进,许多技术人才未能得到很好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缺乏协作。

1.2.3 数据要素市场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具有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双重属性。数据资源信息孤岛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滞后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6]。合肥数字经济由于发展起步晚、竞争力不足,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方面,浙江、上海、江苏发展领先,均处于全国前五,而合肥却处于中游水平,与长三角其它省会城市差距较大。具体来说,合肥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数据要素流转运用、跨行业融合深度等方面存在短板。

1.2.4 数字安全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自数字经济在合肥开始发展以来,合肥数字要素规模迅猛发展,成效明显。但伴随着数字化步伐加快,合肥市的数字安全风险也在增加。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数字经济的安全会承受极大威胁。合肥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化安全保障并未受到高度重视,数据信息要素保障力度不够,安全管理服务监测不足。

2 合肥市数字经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

2.1 推进数字产业化稳固提升,发挥新行业、新业态优势

合理规划建设合肥数字产业园区,促进优势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效能,重点布局数字技术关键领域。积极推进5G技术在工业互联、智慧生活、数字政务等方面与长三角的深度融合,构建5G万物互联产业联盟体系。紧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开发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创新技术,补足数字基建短板,促进科创产业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各新兴技术园区的特色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园区。

2.2 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快速转型

促进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转变,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促进电子商务多种形式对企业的转型发展,推动政府数字化平台全面优化建设,促进数字化变革深度融入全产业的转型发展中。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计划进行有效对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协同合作,互利共赢。

2.3 推动数据要素资源跟上步伐,充分利用新生产要素

合肥的数据要素资源需要统筹共享,高效协同。加快建成全市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积极融入长三角数据要素中心。建立健全数据资源规范目录,确保各平台各区域之间数据的融通利用。探索要素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合作交易模式,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长三角丰富的数据资源,一方面为满足长三角大量数据存算要求提供有效数据,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推动数据资源跨行业、跨区域横向贯通、纵向对接,深度融合,形成服务各行业、辐射长三角的产业转型赋能体系。

2.4 推进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发挥不同地区效能优势

推进城乡数字一体化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乡镇公共设施、传统产业、医疗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社区政府与数字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鼓励数字人才返乡就业,推动数字化逐步向低水平地区辐射。此外,高质量推动“一圈五区”建设,区域联动协作,充分发挥各特色区域发展优势,同时与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的特色发展新格局。

3 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议

3.1 夯实数字基建根基,统筹优化管理

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做好统筹协调。政府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制定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规划方案,推动全市政务云、产业云等云平台接入长三角大数据中心,统筹管理,构建全要素、跨行业、跨区域立体化开放共享的长三角数字互联体系。促进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布局数据要素资源,改造升级耗能大的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3.2 引进培育数字经济人才,持续做好人才储备

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精准培育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高精尖技术人才,鼓励大型企业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加快长三角地区人才互认共建,针对外来人才制定优惠的引进政策,落实合肥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建设人才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开设专门的技术人才招聘交流会。促进高层次人才在长三角地区的优化配置,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协同协作,人才共享。

3.3 制定合理的安全保障措施,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合肥市要严格执行《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联合构建规范的长三角一体化数据要素监管体系,加大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做好全局性、系统性战略规划的同时,明确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夯实数字新基建的基础,补足新型产业短板,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扩大弹性空间。深入与长三角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生态,合力打造一体化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

3.4 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立足长三角城市群全球发展优势,积极促进数字化国际贸易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寻找安徽自贸区发展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积极参与长三角承办的国际重大展会活动,提升合肥数字经济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外商投资,引进高质量人才,积极谋求更好的贸易合作机会,以更大开放抢抓好机遇、占领新高地。

4 结语

近两年来,合肥市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在数字基础建设、人才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化、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合肥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充分发挥数字要素资源优势,推进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多措并举,助推数字经济成为新一轮快速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猜你喜欢
合肥长三角要素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