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冯氏族谱》的家风内容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2022-11-22 08:38王雨朵张迎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冯氏族人家训

王雨朵,张迎春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代州冯氏家族(以下简称“冯氏”)被称为清朝第一名门望族,也是著名的文化世家。从明朝中期慢慢兴盛以来,到如今已有长达500多年的历史,冯氏家族家风清明,人才济济。冯曦作《代州冯氏族谱》之后,冯氏子孙后代数百年代代牢记家风家训,冯氏后代子孙都齐心协力传承家风家训,并且践行家风家训。通过《代州冯氏族谱》传授给冯氏子孙后代做人处事的方法,实在是难能可贵。优良的家风,教给子女的是优良的品格,传给后代的是内心的力量;优良的家风,对整个家族的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冯氏家风通过子孙后代坚持不懈地传承和践行,使其逐渐转化成“君子之德风”的家风,为冯氏家族的发展和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冯氏家族的渊源及世系

冯氏家族坐落于代州州治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山西代县。有关冯氏家族历史发展的整体情况,目前已有大量重要的书籍记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文献资料就是冯曦所写的《代州冯氏族谱》。本文以《代州冯氏族谱》为根基,整理出了冯氏家族的进展情况,可大概划分成3个时期(见图1):第一个时期是初祖冯盛的迁居。据《代州冯氏族谱》中说,冯氏之先为山东寿光市纪台社人,明初讳有才者,以三户垛振武籍。有才生能,能生强,强生通,通生增,增生盛,是为隆蓭君。值一户张道儿军丁绝,成化间以清勾补役始迁代,是为代州冯氏[1]。由此可知,代州冯氏家族是由始迁祖冯盛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为明朝实行的军制政策以官府指定出军的人户身份从山东寿光迁到山西代州,自此以后,以冯盛为第一世的冯氏家族在代州开始了家族的新历程。第二个时期是冯氏家族第三代族人冯天禄子孙后代的发展。冯天禄生有四子“皆贤而有才干”[2]。长子冯忠承其父业,使冯家成为当时的盐业巨贾。冯忠去世之后,他的子孙后代继承家业为冯氏族人读书做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个时期是入清之后代州冯氏家族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波及山西境内,所幸的是冯家并未一蹶不振,因重视教育,冯氏为其族人提供读书求仕的机会,使冯氏家族又再次崛起。

图1 冯盛迁居之后的冯氏家族前七代族谱

从冯氏家族的发展历史来看,每当风云变幻、风雨飘摇之时,冯氏一脉都能够携手作战,并肩前进,给冯氏家族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正是因为这样,一起促成了冯氏的繁荣昌盛,冯氏一族也因此而跻身于当世名门之列。

2 冯氏家族家风的内容

2.1 重视教育,进德修身

冯恩是冯家第一位科举及第者,他回到家乡之后将教育家族当中的子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一行为为冯氏族人接受教育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后世几位家族成员因受到冯恩的影响,他们在建立学校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物力和财力。比如,冯如京入仕后,修缮园子,收留并体恤族人,建设义学,培育人才,“致政归闾宅,偏构小园,筑亭楼,聚书数千卷,焚香宴坐其中,训子孙以矜重名节,廉让谨厚为德。于乡党存问故旧,收恤宗族、义馆以待来学,赈粟以赡饥窭,又十年而考终”。冯氏家族的族人都坚持读书要满足讲德、修身和治国的理念。他们提出“为学休标榜,为官耻素尸”[3],读书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讲德和修身;做官不是为了空有职位不做事,而是要为百姓将事情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治国的目的。同时痛斥当时“经术束高阁,忠孝饰虚辞”的状况,提出“圣贤言未有一句不是可行的”,必须本人亲自确认,从而给我们的利益或好处永远享受不完。说明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道德、陶冶身心、齐家治国,方法在于“切实体认”。否则,读书没有“根器”,再多也是无用,只是“书肆”“书架”而已。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在当今也是如此。冯氏家族能够世代延续、经久不衰,其根源就在于重视教育和注重传承家族文化以保持家族的声望,并在家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极具冯氏家族特色的家风家学。

2.2 正心节欲,约己守道

冯氏家训注重端正个人内心态度,提升个人修养。在《嘉言》中,冯氏多位族人值得传承的言行举止被摘录其中,其内涵包括治理国家与思想修养,并着重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如《责己》云:“我以厚待人,人以薄待我,匪薄也,我厚之未至也;我以礼接人,人以虐加我,匪虐也,我之礼未至也;厚也、礼也,自我行之,薄也、虐也,由我召之,彼何罪也?然则厚矣、礼矣,彼复薄虐者,乃吾命也,彼何罪?是故不怨天不尤人,庶几君子矣。”[4]这段话主要的意思是当我们以宽厚有礼的态度对待别人时,如果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冷淡,那就是我们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优秀,而不是去埋怨别人,这就是一种自省和自律。《慎言》条云:“大言不惭,此学者之大病,夫人虽至愚,是非之心则皆有之,或乘愤以愠人,或因喜而夸众,殊不知人无言而默笑于胸中矣。”此段话仍然讲自制力的重要性,出言不逊,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缺点,虽然每个人都有聪慧和愚蠢的特性,但是正误、好坏与利弊之分是每个人心中应该有的一杆秤,并且警示后人: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之中,每个人都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过分张扬,也不可自满炫耀,让人反感,应要做到“慎言”。

从这些所记载的冯氏族谱中族人的行为举止来看,冯氏家族的族人都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所言、所行及所想,甚至宁愿舍弃官位,离开官场,他们也绝对不会做有损家族和国家声望之事。他们也将正心和正义真正付诸实践,并且具有浓厚的家族意识和豪迈精神,是冯氏后人不可多得的品格,也是他们所奉行的有益于修身的教诲。

2.3 为官清廉,博施济民

冯家廉臣迭出,可谓“贤哲君子多矣”[5]。冯氏家训《饬身》条就入仕为官指出:“清者,职分所当为;德者,天性所当率。岂可以此而夸人哉?”[6]廉洁奉公是官员应尽的义务,天经地义,义之所在。冯氏族人虽大多都是地方小官,但是他们都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只要求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绝不做有损于家族声望的事情。比如,十三世冯志沂,清朝道光年间曾担任刑部主事等。他虽然一生做官,但穿着质朴,廉洁清高,不拿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冯志沂在署庐凤兵备道之时,安徽巡抚“凡捐输、营务、报销诸事皆付之。先生稽核严明,吏不敢欺,盈余悉以归库”,最后“病卒于任,身后唯俸金数百,书数十笥。曾文正为经理其丧,始得葬”。他以冯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一把标尺,成为冯氏家族的族人树值得效仿的楷模。冯氏家训《嘉言》条云:“官无大小,诚谋国事如身家事,无不可为者。”“才无论大小,有一分竭尽一分;任无论久暂,在一日勉做一日。”这些皆强调做官之人要为国家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不能为眼前的微小利益所动,无论官职担任多久都要不忘初心,坚持原则,清正廉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赤胆忠心。

2.4 德育为先,忠孝为本

“德育为先,忠孝为本”是整个冯氏家族的家风所要强调的核心。《代州冯氏族谱》卷前凡例云:“代州冯氏自明迄今,显官达臣无谕矣。忠孝节义,世有焉存,祖德遗后训,此代州冯氏族谱之所以作也。”由此可见,冯氏一脉大都为孝道之人,大都秉承先祖遗训,恪守“忠孝为本”,冯氏一脉都受到儒家宗派的熏陶,讲究辈分,尊老敬老,孝悌友善。如《遗训》中《念亲》条云:“父母只恐儿子有病,做不好人,时时不放;人亦肯时时不放,保此身以安父母心,做好人以荣父母后,便是至孝。”这段话极为浅显易懂,意思是说如果想对父母及亲戚做到孝顺,那前提就是要让自己身体健康,在这种前提下,才能让自己的父母安心;好人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德行,不做对自己德行和名声诋毁之事,有德行的话才能做到让父母感到光荣。《至亲》条云:“父党母党,虽极贫贱,不可疏远。”是说不管父母是如何贫穷,都不能与他们疏远,因为血脉之亲不可断。《睦族》条云:“思族中叔侄弟兄,与我原是一人耳,同体相看,决不可伤残骨肉;伤残骨肉,即如伤我祖宗一般,此念触境当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叔叔侄子与兄弟姐妹本就是一家人,万万不可也不能伤害自己的亲人。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的道理却很清楚:不管对父母,还是对族人,都要恪守“忠孝”之德,所恪守的德才是冯氏族人及子孙后代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根本。

3 冯氏家族家风传承的意义

3.1 冯氏家族的家风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建设

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家风的存在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孩子的所作所为,同时,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力量不容小觑。家庭教育是对人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氏家族非常注重家族和子孙后代的教育,冯氏家族的教育内容也是我们国家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氏家族的家风以儒家为根本,兼收道家、佛家等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冯氏家族的家风能够依存于不同的时期并且经久不衰、世泽延绵来看,冯氏家族的家风存在恰当性和强劲的活力。冯氏家训所传达的并不是句句空话,他们的家风家训凝聚和照映了冯家世代圣人的信仰追求和赤血丹心,不仅是家族的“根”和“魂”,更是族人及其子孙后代飞翔的翅膀。冯氏家训的绝大部分内容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历久弥新的、对家庭和家族友好的良言美训。从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借鉴和重新审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发掘他们所处时代宝贵的家风民约,对于今天家风的传承发展与弘扬起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3.2 冯氏家族的家风有利于国民精神文明的建设

冯氏家族文化中的家风,包含的道德观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冯氏家风饱含着岁月的沧桑、家庭历史的沉淀和感人的故事,冯氏家族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优良传统文化的传递与传承,是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作为一个良好的支撑与载体,为保持一个社会的团结与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的信仰。冯氏家族的家风可以说是中华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冯氏优秀的家族文化也将由一个家族向整个社会扩展开来,进而促进整个民族国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4 冯氏家族家风传承的当代启示

4.1 善用言传身教

教育的目标和目的是单一的,手段却是多种多样的。冯氏家族在其对子女和子孙的培养与对家人的影响中,奉行言传身教。冯氏子孙大都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冯氏家风的传承和践行对子孙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冯氏家族的后代也因此在成年之后为家族、民族的发展而奋发图强。冯氏家风传承给我们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言传身教”。这种方式为当今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以真诚和令人信服的话语来引导孩子,并及时地赞扬孩子的言行举止;对其过失要适时地加以纠正,并有针对性地向其解释,逐步规范其言行,提高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然而,仅仅靠言语上的教导还远远不够,要让孩子相信,家长还要运用“身教”的方式。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很多的言行举止都受家长的直接影响。“潜移默化,浑然天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诲。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要注重语言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4.2 坚持立德为上

约翰生曾说过:“美德是智力的最高证明。”在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必须把家庭美德当作家庭生活的道德标准。不论是婚姻关系、世代关系,还是邻里关系,都要将家庭的美德作为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一个社会是由成千上万的家庭构成的,正确地对待家庭问题,不但关系到小家的欢欣与快乐,也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安定。冯曦在《代州冯氏族谱》中所提“德育为先”的观点,其观点极富远见,特别对当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这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表象。然而,若仅注重知识,注重智力投入,而忽略了品德,长期下去,其危害将不可估量。冯氏家族所提倡的家庭道德,就是要大家做到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做到以德育为中心。作为父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提升智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德与才兼备,方可称为“才”,现代教育要避免“重智轻德”,做到德育为先,这样才能做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结语

代州冯氏原为明代中期从山东寿光迁居代州的一个军户人家,因经营盐业生意发展家业,为族人和子孙后代读书、科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由商转文、一代又一代的族人通过科举做官,也成就了冯氏家族在地方上的文化地位。冯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流传久远,人才辈出,是因为家族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而这又体现在对冯氏族人家风和家教的教育上,形成了重视教育、正心节欲、为官清廉等家风。唯“难能”才“可贵”。冯氏家族文化,正是在坚持不懈地传承和践行,在与时代的磨合中长期保持青春与活力,才使其家族避免“家道中落”,发展至如今而久盛不衰。纵观冯氏家族的史志和冯氏族谱,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这个家族把传承家教、家训和家风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此外,每逢朝代更替变革时期、冯氏家族都能够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才使得冯氏家族绵延500余年仍然保持望族的地位。

综上所述,由《代州冯氏族谱》反映出的冯氏家风具有宝贵的意义与价值,发挥了扬长避短、催人奋发的教化功能。正是在家风的影响下,冯氏家族培育了一大批不卑不亢、一谦四益、虚怀若谷的俊才名士,为冯氏子孙在家国舞台上大放异彩提供了必要条件。冯氏家族积淀和传颂下来的文化和家风,并非一时风尚,它可以穿越时空500年的岁月,绵延九万里,流传至今,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历久弥坚,值得我们学习。这才是冯氏家族真正万古长存的“堂前燕”,飞入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无所不至的轻盈踪迹,延伸至绵延不断的未来。

猜你喜欢
冯氏族人家训
(21)新航线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破案赚酒
家训伴我成长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