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角下英歌舞传承创新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2-11-22 08:38肖可欣林楠陈正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潮汕歌舞文化

肖可欣,林楠,陈正铭

(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韶关 512000)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考察时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1]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几千年的记忆,是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而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深受民间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英歌舞文化创新化传承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英歌舞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散发着光彩,同时也产生了英歌舞文化精髓传达不力、英歌舞文化传播整合度低、影视行业消费潮汕民族情怀等不良现象。因此,官方需要引导规范英歌舞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内容形式,与新媒体合作打造英歌舞品牌,并加强潮汕民族的文化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推动英歌舞文化创新化传承、规范化发展。

1 英歌舞文化概述

“非遗”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的是文化的精神性,又因“非遗”具有民族性特点,它的精神性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故此“非遗”传承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2]。潮汕英歌舞以《水浒传》梁山好汉为主题背景,其舞蹈内容源于梁山伯好汉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潮汕英歌舞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优秀文化,它着力渲染和歌颂的是一种正义凛然、意气昂扬、勇于斗争、众虎同心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面貌。这也体现了潮汕民族所特有的、历经世代潮汕人的演绎依旧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

显然,英歌舞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潮汕民族所赞美颂扬的,更是当今时代所倡导弘扬的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可贵的精神力量。

2 英歌舞传承创新中的问题

2.1 英歌舞文化传承丢了“根”,创新化发展失了“魂”

英歌舞以《水浒传》梁山伯好汉攻打大名府为舞蹈内容,将梁山伯好汉骁勇善战、敢闯敢拼、英勇向前的精神贯穿于英歌舞的表演之中。在服化道上,英歌舞根据梁山好汉不同的人物形象画上各具特色的人物脸谱、穿上具有人物性格特征的服装,头饰道具上更是费尽心思体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诸如,关胜、秦明画红脸表忠勇,鲁智深身穿僧袍显职业,时迁手舞蛇寓探路者。以上皆体现出《水浒传》梁山好汉的角色是英歌舞的重要支点。

潮汕英歌舞讲究舞得八面威风,舞得荡气回肠,舞得大气磅礴。英歌魂的精髓在于英歌舞的气势,体现在锣鼓节奏之强烈、舞步动作之威武、队形变化之灵活等方面。最为壮观的英歌舞势必是在游街的时候,加之潮州大锣鼓为其增势,使得英歌舞中的梁山好汉再度“活”在民间街道之中,围观的群众无不拍案叫绝。如此场景,日夜苦练英歌舞的队员也倍感欣慰。因此,世世代代的英歌舞不仅是《水浒传》梁山好汉精神的一大标志,更是潮汕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生活面貌的一大展现。这就是英歌舞文化的“根”,扎根于潮汕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串联起潮汕民族的文脉。因此,丢了“根”的文化创新并不能称作潮汕人的英歌舞,这种丢了“根”的文化创新是缺乏民族灵魂的。就如,于2019年9月上映的《英歌魂》电影,影片中反复强调英歌舞与国际流行元素的融合,而忽视了英歌舞中梁山好汉的形象塑造。在音乐节奏上、服化道、舞蹈动作上都以街舞中的霹雳舞元素、嘻哈元素为主,将原本英歌舞中极具特色的锣鼓手动作架势改得面目全非。这种舞蹈形式的创新已脱离了英歌舞中的主题背景,换句话说是将英歌舞的元素融入街舞中,有点主次颠倒了,脱离了电影的主题“英歌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该电影像是套上英歌舞的壳,将街舞填充于其中,非但没有将潮汕英歌舞的魂展现出来,更是将“西洋化”的英歌舞展现给观众。其以“英歌魂”为电影的名字,实在是有消费当地民族情怀之嫌。在豆瓣电影评价中,大部分网友也表示“英歌魂”电影内容、主题与片名不相符合。

笔者曾就该问题询问普宁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伯琪(见图1),张伯琪先生是普宁英歌世代家族传承人,数十年来他积极投身于英歌舞创新化传承活动中,让普宁英歌在世界各地发扬着独具特色的风采。同时,他倡导英歌舞的灵活性,认为英歌舞应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断做出创造性传承的改造。他曾打破英歌舞“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束缚,建立起了“女子英歌队”。另外,他曾辅导并主演老年人舞蹈《英歌情》,让更多潮汕人民加入英歌的队伍中来。如此勇于创新的英歌舞传承人却对《英歌魂》电影大失所望,他指出:“真正的英歌魂是指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他们没有提及,就把街舞称作英歌魂。”也就是说,英歌舞再怎么创新化传承发展,也不能忘了英歌舞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立足于英歌舞文化的核心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播英歌舞文化。

图1 省级传承人张伯琪

2.2 英歌舞文化网络传播形式分散,整合英歌舞文化成为发展问题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互联网+”全面席卷现代生活,“足不出户式社交,上网了解世界”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日常。网络文化传播方式无疑是英歌舞非遗文化走出潮汕地区、迈向“Z世代”人群的一大突破口。

目前,英歌舞文化的网络传播力虽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有一定显现,但由于缺乏英歌舞官方品牌的入驻及用户自媒体变现困难等问题,个人用户的传播在网络媒体中难以掀起网民关注的热潮。与此同时,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及英歌舞传承过程中逐渐显现的断层问题,英歌舞的网络传播显得奄奄一息。

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整合英歌舞文化成为英歌舞网络发展的可行之路。文化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创新,这同样也是文化整合的根本意义之所在[3]。鉴于后期潮汕地区行政区划的变更,各地区的英歌舞各自演化、各焕异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由于各地区都有自成一派的英歌流系,所以各地区英歌舞传承和推广的情况各不相同。百家争鸣本是代表文化繁荣的好事,但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优先整合英歌舞文化,聚小力成大力,共同成就英歌舞,才是当今时代促进文化传播发展的一大好事。

另一方面,当各地区的英歌舞达成一致进行对外传播时,塑造好英歌舞品牌IP成为英歌舞创新化传承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川蜀文化通过打造品牌文化在互联网上呈现出一番新气象,也借此打开了非遗文化的网络市场,成为非遗文化创新化传承的优秀案例。由于官方政府扶持力度微弱及缺乏专业团队的加持,英歌舞文化品牌IP的打造进度缓慢。同时,市场屡次出现抢注英歌商标的乱象,更加剧了英歌舞困境。《南方日报》曾发表《普宁英歌深陷商标争夺战——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空白如何填补?》,文章指出:记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查询发现,截至发稿日,商标名称包含“英歌”二字的超250条(见图2),其中与“英歌”名称完全相同的商标注册申请有34条,以“英歌舞”为名的注册申请也有不少[4]。这种不良风气使得英歌舞品牌塑造的道路漫长。

图2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部分截图

3 英歌舞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策略

3.1 学校积极开展英歌舞文化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5]。潮汕地区教育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英歌舞教育落到实处。在线下教学方面,潮汕各地区学校应积极借鉴普宁南山小学的教学模式(见图3),将英歌舞作为教学课程,以“教材学习+实践教学”的方式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课程中,并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强度。在社会实践上,学校应让学生加入“营老爷”游神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线上教学方面,教育部门应联合文化部门积极打造英歌舞系列网络课程,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为大家讲述英歌舞的民间故事,让英歌舞的教学课程更具有乡间民俗气息。同时也给其他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图3 普宁南山小学展览板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在线下教学方面,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英歌舞纳入大学体育课程。在线上教育方面,将英歌舞文化教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将英歌舞系列网络课程上传至慕课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壁垒,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英歌舞基础教育活动。

3.2 打造英歌舞IP,推动英歌舞文化IP产业化

2022年冬奥会期间,冰墩墩这个IP形象圈粉无数,引发国内外网民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其文创产品更是一物难求。这种现象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英歌舞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同样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因此,文化部门可参考冬奥会打造IP形象的商业模式,与企业联手打造英歌舞文化IP,让更多人看到英歌舞的非凡魅力。进一步促进英歌舞非遗文化创新化传承,应抓住目前文化市场的风口,立足于英歌舞的核心内涵,并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英歌舞IP推向产业化发展(见图4)。

图4 潮汕英歌舞IP形象及游戏概念设计

3.3 结合新媒体融合发展,增强英歌舞文化传播力

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几年来,多种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了双方共赢。就如,河南卫视在“国风”晚会中利用现代技术营造舞台效果,将传统舞蹈搬上舞台,让人们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此举赢得了网友集体点赞。英歌舞可参考多种传统文化的创新模式,在综艺中融入英歌舞元素,亦或是利用短视频短而精的优势,采用纪录片、专题片的形式,与B站、抖音、快手等主流平台合作推出英歌舞的节目。当然,相关文化部门也应积极呼吁并帮助非遗传承人入驻新媒体平台,与平台官方达成合作,让英歌文化再“活”过来。除此之外,也可推出英歌主题动画片,并从中植入英歌的核心内涵。利用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采用创新化传承的方式,是英歌舞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一大路径。

3.4 邀请明星体验英歌舞

近些年来,许多综艺节目以潮汕地区文化为选题,在网络上掀起网友关注的浪潮,网友纷纷来到汕头、两英等地打卡追星。就如,近期当红明星现身潮汕拍摄综艺,亲身体验英歌舞非遗文化的魅力。再如,江苏卫视《百姓的味道》中明星来到汕头录制美食节目,向世界展现潮汕地区独有的美食风味。英歌舞大可借鉴综艺的思路,利用“明星效应”吸引关注,邀请潮汕祖籍的港台明星,将节目重心放在英歌舞传承人及英歌舞背后的文化内涵上,让观众沉浸在英歌舞活动中。

4 结语

如今互联网更新迭代加快,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时代浪潮滚滚向前,非遗文化迭代速度若是有所延迟,则会被时代大潮逐渐吞没。因此,英歌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不断践行英歌舞精神,适应时代发展勇往直前。本文以文化传播为视角,针对当前英歌舞创新化传承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英歌舞创新化传承发展的四大可行路径。

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英歌舞在新时代新环境再“活”过来成为英歌舞文化创新化传承发展的一大难题。英歌舞文化本质上是对民族精神的阐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而创新化传承发展英歌舞文化对“Z世代”人群文化自信的提升、民族认同的强化、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以文化传播的视角去探析英歌舞文化的发展势态与优化策略,将英歌舞的发展融入时代潮流,期待对它的创新化传承发展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潮汕歌舞文化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潮汕牛肉火锅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谁远谁近?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潮汕火锅怎么牛
当下的人性如何张扬——以《云南映象》等民族歌舞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