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主义思潮”传播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2-11-22 02:37陆梦朕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思潮主义理想信念

陆梦朕 钟 鸣

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新业态的出现,并逐渐成为热潮。其中,泛娱乐主义的影响因子应运而生,这种因子以无形的方式引导、影响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继而蔚然成风,形成“泛娱乐主义思潮”。自2016年起,泛娱乐主义思潮连续四年进入国内十大社会思潮排行榜,更在2018和2020两年中高居第四,可见该思潮的影响力之大[1]。作为人们追求快乐的某种精神寄托,它突破了娱乐本身的界限,向严肃领域扩张,是娱乐形式泛化的一种思潮。

一、“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机理

(一)科技进步赋权大众娱乐边界泛化的技术行为

“泛娱乐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1985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美国电视传媒的风行致使“娱乐”的形式侵蚀社会公共话语,令后者从理性、建构、逻辑走向肤浅、解构、碎片。从波兹曼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与传媒新技术的产生有关,并且与主流语境相矛盾,带有碎片化、娱乐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网络时代被推向新的高度,伴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移动网络促成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流动性,表现出多向性、多样性、发散式的传播特征[2]。技术进步赋权个人自由发声,这些特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尤其显著,很多人不再热衷于从传统官媒处获取信息,他们更愿意听从“大V”“UP主”等意见领袖的观点。另一方面,缺少娱乐性的传媒方式无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互联网经济对流量的天然依赖让自媒体创作者们将娱乐的触角延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政治、国际形势等严肃领域,娱乐的泛化呈现难以避免的态势。

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数字化算法的成熟,大学生热衷的短视频娱乐形式其背后有一套精准而犀利的计算逻辑。这套逻辑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相关主题的内容,从而提升用户黏度。然而,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茧房,将用户的思维模式在无意识中禁锢在大数据创造的娱乐信息茧房之中,从而走向具有强烈娱乐性的“精神茧房”,最终走向泛娱乐主义。见图1。

图1 “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

(二)资本逐利驱动文化产业娱乐化的商业行为

当今社会,生产娱乐产品是商业活动的重要行为,在资本力量渐趋强大的背景下,娱乐行为的商业化为资本的扩张带来了巨大利益。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的论述,资本生存的本能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因此,基于资本增殖的底层逻辑,一切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内容都可娱乐化,尤其是文化市场在资本强势注入的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一旦被贴上了娱乐的标签,往往会吸引互联网消费群体的目光,而大学生网民正是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便掀起了一场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消费热潮。同时,这股热潮在互联网流量经济的推动下反哺商业行为,为资本的增殖本能提供现实依据,就此形成以资本增殖驱动生产娱乐产品、以娱乐产品为传播介质引动消费、以消费热潮反哺资本逐利的逻辑闭环,商业行为成为了“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传播依托。

(三)多元价值观消弭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行为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当今部分互联网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泛娱乐主义思潮”以娱乐包装的外在形式、多元价值观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核心,正在不断解构、消弭大学生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判断;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却凭借“娱乐”的外衣被重新包装,弥散于网络空间,不断稀释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令一些大学生网民迷失在观念的冲突里,逐步丧失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四)释放“本我”驱动娱乐本能的心理行为

如果说以上三个方面是“泛娱乐主义思潮”之所以盛行的外在因素,那么大学生对娱乐属性的本能追求就是其内在因素。根据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维度,“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在“本我”的维度,人往往会在内心欲望和冲动的驱使下追求本性的快乐,甚至呈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而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现实依据和道德约束对人的行为的规劝才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转的逻辑依据。因此,当社会对人的“自我”和“超我”长期有所要求时,“本我”必然遭到抑制;当人们接触到碎片化、娱乐性强的信息时,被压抑的“本我”得以释放,主动追求对现实与道德的超越,从而为娱乐行为的泛化提供内部动力。

综上来看,“泛娱乐主义思潮”之所以盛行当下,是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财富积累、社会生活、国际交流、道德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技术行为、商业行为、解构行为、心理行为的复杂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受其影响的部分大学生网民,精神世界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被侵蚀,对崇高理想的价值判断正在走向虚无化。凡此种种,对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泛娱乐主义思潮”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负面作用

(一)审美旨趣低俗化

理想信念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在形式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外在形式如果是“美”的,则更易达到教育的目的。然而,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网民的审美旨趣正在不断走向低俗、庸俗、媚俗的审美洼地,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就告诉我们,表现形式可以是通俗的、容易让人接受的,内在核心则要给予人希望和光明,主要目的是在精神层面让人体会到崇高的快乐。因此,“泛娱乐主义思潮”表现出来的低俗形式、欲望驱动、感官享受恰好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诉求背道而驰,它超越了娱乐形式的工具属性,模糊了美与丑、雅与俗的边界,弱化了人的审美能力,使“娱乐”泛化成为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让审美不可避免地低俗化。而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崇高精神的教育,其外在形式也多为严肃的宏大话语,因此,“泛娱乐主义思潮”天然自带的审美低俗属性使得沉浸其中的大学生网民难以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崇高内核,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严肃的宏大话语的无视和无感。

(二)价值判断的情绪化

从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的来看,培养大学生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是其重要任务。然而,从“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机理就可以看到,其生产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短促性、强刺激特征,为大学生的情绪宣泄提供了精神依托。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针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提出了“奶头乐”理论,他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均会让世界人口中的20%不仅掌握大多数财富,而且主导了社会话语权,80%的人口只能不断边缘化。为了安抚边缘化的绝大多数,需要喂之以“奶头”,制造令人陶醉、情绪宣泄的方式,而娱乐就是最好的选择。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水平和理论观点,渴望着话语权的争夺,另一方面又缺少财富的依托,是典型的需要被安抚的对象,“泛娱乐主义思潮”恰恰为他们的价值判断制造了情绪化的发泄窗口。近年来,人们热衷于“微博执法”,社会热点问题也时常在网络上被推向高潮,而对于事件背后的价值判断更是体现出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缺乏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体情绪的宣泄,这一点与理想信念教育对价值判断的理性诉求是明显相悖的。

(三)崇高精神的虚无化

如果说审美旨趣是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吸引人的外在形式,理性判断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的,那么崇高精神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涵,即教育的内容本身就是崇高的,也是其教育目的,即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崇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3]。在过去,崇高理想信念的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方媒体的信息传播,二是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授课。然而,在资本利用商业行为把娱乐形式泛化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借助传统官媒的传播力度已经大大降低,大学生网民更喜欢从简短而有趣的形式里获取信息,这不仅让他们被动接收到大量的非官媒渠道的信息,也培养了他们倾向于从网络“意见领袖”处获取信息的习惯。同时,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以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塑造大学生的崇高精神,这种方式具有时间长、信息量大、理论水平高、理解难度大的特点,已经不太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价值认同的习惯。因此,崇高精神的塑造正在被“泛娱乐主义思潮”不断消解、稀释。当大学生不再习惯于接受主流媒体的信息传递和传统课堂的价值影响,其对崇高精神的认同感势必不断降低,从而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四)社会责任空心化

当理想信念教育的崇高精神内涵无法准确地传达给大学生,或者他们本身已经不太愿意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其社会责任感必然呈现缺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4]如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终极使命,那么这个使命天然具备理想信念的宏大性与崇高性,也就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需要他们为理想信念的实现付出努力,将个人奋斗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然而,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虽然“00后”大学生对奋斗的价值认同度较高,能够为奋斗付出一定的心理投入,但愿意为奋斗付出行为努力的学生仍然较少[5]。这意味着大学生虽然在价值认同和心理认知上愿意为理想信念付出努力,但这样的认同感并不一定完全落实在行动上,当他们只是“嘴上说说”的时候,奋斗行为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责任的缺位。

综上所述,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难以顺利开展,主要以审美旨趣的低俗化、价值判断的情绪化为外在表现,以崇高精神的虚无化为内在核心,以社会责任的空心化为严重后果,从表至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

三、“泛娱乐主义思潮”影响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打好传媒舆论战,构建娱乐新理念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舆论分为三个地带,分别是昂扬主旋律的红色地带,模糊摇摆的灰色地带,唱衰、攻击社会的黑色地带。作为媒体,应当明确对待这三个地带的态度,即守住红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管控压缩进而改变黑色地带,打好思想舆论的“战争”。媒体首先应当坚定不移地守卫“红色阵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击“黑色阵地”——一切公然反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负面后果的思想观念;争取“灰色阵地”——摇摆不定、可以为我所用的文化现象。“泛娱乐主义思潮”通常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往往以渗透的形式与主流意识形态展开拉锯战,因此,其显性的攻击属性并不强烈。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媒体应当在不影响理想信念的崇高内核的基础上,借助“娱乐”的外壳,以大学生习惯的表现形式,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比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既让观众爱看,又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唤醒民族自信的积极作用。媒体应当通过此类节目的制作,构建娱乐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

(二)打好教育保卫战,构建思政新模式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从宏大叙事到生活叙事的话语转换,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的延伸拓展等多重变化[6]。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打好教育保卫战,探索构建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从说教式的传统授课模式中走出来,引入直观、形象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恰当地加入视频、动画等新载体,丰富课堂案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在不影响思政理论课深刻性的前提下,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教育者要做好价值观念“把关人”的角色,因势利导、守土尽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一方面要做好传统教育教学工作,守住校园阵地,另一方面要主动探索开发新的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在抖音、B站、快手等大流量平台开创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模式,让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大学生网民的议论热点,主动成为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意见领袖”。

把握好传统课堂,是教育工作者要守的“土”;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是教育工作者要开的“疆”。在理想信念教育这项工作上,只有平衡好“守土”和“开疆”的关系,才能让理想信念教育开花结果。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职责,其中媒体也应当成为思想舆论的正面引导者,只有媒体和学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消除“泛娱乐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理想信念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思潮主义理想信念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近光灯主义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