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黎
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想全面提升设计的质感、意义、底蕴、价值,就必须将多个领域联合起来用于提升景观设计质量,同时,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作品的呈现,也是现代绘画艺术理念传递、绘画艺术表达、绘画艺术宣传的重要渠道和措施。对于城市景观建筑而言,绘画艺术所携带的丰富的理论基础、形象化的思维模式,为城市景观设计作品的顺利呈现,提供了更为独特的设计手法支持。此外,城市景观建筑艺术审美,也为社会文明、城市色彩的多元化表达创造了空间条件。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城市景观与绘画之间的关联性”这一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座城市的景观构成包括建筑、绿地、道路、水景乃至城市照明等诸多元素,不同的元素所构造的视觉空间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使得城市从某种角度上成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动态画卷,而画卷之上的每一领域、每一区域,都可单独罗列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小品[1]。我国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充分利用长卷的形式,记录了当时城市居民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面貌,高度彰显了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总览该幅艺术作品能够发现,显于图上的人物、车辆、船只比例协调,观之如身临其境,尤其是画面中的各类建筑、桥梁等,特色十足,使得历史上的宋代建筑精髓跃然纸上,为当代研究宋朝的历史文明、艺术文化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依据。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经济及贸易的繁荣地区,是最先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地区,所以当地很多商人热衷于将此城市的发展融合文艺复兴的潮流,实现城市建设方面的“文艺复兴”,以此向外界展示自身的权力和财富。由于其他产业对于这部分商人权力与地位的呈现效果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将“赞助艺术事业”发展为个人面向社会展示“慷概”实力的重要渠道。在此时代背景下,一幅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整个佛罗伦萨描绘出来的全景绘画作品展现在人们眼前,所有人不得不为这幅绘画作品严谨的结构、独特的风格以及华美的建筑所倾倒,尤其是画面中河流中心划桨的少年和捕鱼的中年男子,充分地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恬淡、悠闲意境传递了出来,也向观者传递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佛罗伦萨人民的浪漫情趣。
通过上述国内外对于城市景观与绘画的融合能够发现,城市景观以记录者的身份所呈现出的绘画作品,往往带着各个时代对于艺术的追求,且在画面的呈现上,也通常会以富有、奢华为基调展开[2]。现代历史、现代时间线中的我们,无从得知每一幅画所呈现的艺术性和真实性比例各占几何,但画面中凸显出来的繁华、欣欣向荣氛围,与人们传统认知上的清冷孤寂的山水画相比,更能够给人以人性化的画面情景表达,且不同人对于同一幅绘画成品,解读出来的内容也随之存在差异。那么,站在人类生活习惯的角度来看,人类属于群居生物,会在疲乏倦怠时萌生进入深山参禅悟道的想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离群索居,隐世避世[3]。由此可以发现,无论是我国古代的《清明上河图》,抑或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全景图”,其所记录的城市景观画面场景,都可以带给绘画作品观赏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感,同时也能够通过画面中所携带的“人情味”“生活气息”等城市景观标签,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另外,在历史的构成中,绘画本身就占领一席之地,其在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下,形成稳固地位,经过千年传承,展现于现代人眼前。仍旧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例,这座城市中,包括教堂等公共空间在内,处处都彰显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建造结构及精美意象,此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景观,就是城市景观与绘画之间关联的最佳呈现方式。因而可以发现,城市景观设计与绘画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与西方相比,我国的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也充分融合了绘画意识,例如武汉市地铁站中,展示了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其在设计理念上,主要是为了面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城市发展对于下一代的期望。
在绘画学习中,点、线、面属于绘画起步阶段的基础要素,点的无限集合,构成了线条,而线条的无限集合又构成了面,可见绘画作品的意蕴高度体现于点、线、面三者之中[5]。著名美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过:“依赖于对艺术单个的精神考察,这种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内在律动的桥梁。”纵览我国的美术发展历史也能够发现,江南私家园林景观设计高度参考了我国古典审美意趣及艺术精神,从而实现了引于自然、再造自然、归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式城市景观设计,可见此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景观设计手法,参考了绘画手法中的点、线、面配合方案,同时也高度融合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认知的辩证世界观,充分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开辟了渠道和空间,是城市景观改造时应用价值极高的艺术财富。
另外,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点、线、面基础要素的指导不仅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的需求,同时对于国民精神文化建设,也起到了启蒙和拓展想象空间的作用[6]。因此,可以得出城市景观与绘画中点、线、面基础要素的关系,前者是城市建设者在追寻艺术理想的具象化表达方式,后者则是对一座城市当前文化底蕴的一种直观、视觉、审美上的考量。
提到城市中给人深刻印象的地标建筑,北京这座城市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红墙绿瓦、规模恢宏的故宫紫禁城;而在提及西藏时,依山垒砌、殿宇嵯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就会呈现于脑海中,给人以“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之深刻印象;但在提及苏杭之时,江南烟雨、亭台楼榭、粉墙黛瓦等场景则会不由自主呈现于脑海中[7]。综合对上述不同的景观建筑进行分析能够明显发现,不同的色彩呈现,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感受,甚至可以直接带来冷暖感受、轻重感受、动静感受甚至距离上的远近感受。例如,在北方冬季飞雪的天气下,当视觉中出现红墙蓝瓦的建筑时,人们心理意识上感受到的暖度,很大程度上会超出灰墙黑瓦所带来的暖度,由此可以发现,与冷色调相比较,暖色调的存在,往往更加利于营造欢乐、热情的环境氛围[8]。再比如,当夏季在南方炎热的马路上行走时,远处高楼上悬挂的鲜艳、明亮的广告牌所带来的心理清凉感远不如沿路周边的绿树草坪,分析原因可以发现,炎炎烈日下呈流动跳跃的色彩很大程度上会给人造成浮躁、烦闷之感,而静态的颜色则能够在心理上给人以舒适和清冷的暗示,从而使人们感觉到颜色的环境温度下降,此与古语“心静自然凉”所表达的含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站在狭义视角分析建筑学中的城市色彩理念,那么城市色彩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建筑物色彩和构筑物色彩两方面。一座城市的色彩之所以如此繁华,是因为涉及各种多样的城市景观元素。城市色彩的呈现,要想进一步扩大表达空间,就需要加大对公共空间色彩的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公共空间的色彩表达、色彩要素构成类别最多的城市景观审美水平、艺术价值加以提升[9]。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于绘画的融合,首先需要集中在植物色彩的呈现上。在春夏秋冬的每一个季节之中,同一植物的叶子、花朵均会以不同的状态存在,因此在进行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时,就应该结合不同的季节特征,去配置不同色彩的植物进行栽种,以此将城市植物色彩全面凸显出来。
其次,在城市绿化方面,需要适当增加相应的绿化面积,目的在于强化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融洽度,使得城市不再是传统的“钢筋水泥丛林”标签式印象。著名哲学家谢林在著作《艺术哲学》 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
由此可见,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积极借鉴绘画艺术表达时整体画面协调式的画面布局规律,从而更好地在城市景观设计时描绘出更契合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画卷”,最终形成专属于本座城市的景观色彩。
绘画的过程中,构图是对于形状、空间进行安排和配置的重要处理方式,同时也是“自然形”向“艺术形”转变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绘画在画面呈现上,主要是利用独特的、艺术的构图方法,将点、线、面与色彩之间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呈现出一幅绘画作品。与绘画相比,城市景观在配置和规划上,则能够很大程度反映参与景观设计的城市设计者个人的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品位[10]。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讲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可见,城市的景观呈现高度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追求,也可类比于,观看一幅画时,画面的表达内容、下笔技巧,能够反映画家自身的性格特征和绘画能力、水平。
城市景观构图应该遵循稳定均衡的韵律节奏,且对于对立统一的表达也不可忽视。如,将对立统一的景观设计原则融于城市景观设计,加强对于景观与景观之间和谐度的设计和调整,从建筑到装饰、中心到区域、形态到风格均需要做好细节上的前后呼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景观的和谐度凸显出来。当在进行稳定均衡性的设计时,则需要凸显设计的控制力,促使城市中的居民能够通过视觉均衡感,随之获得心理层面上的均衡感[11]。例如,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广场设计时,广场中的建筑通常会集中在场地的四周,广场的中心点一般会设计一座喷泉或者摆放一座雕塑,此种设计就高度呼应了绘画中的动静结合理念。在韵律节奏性的呈现上,主要的城市景观设计集中在“重复”上,但此“重复”非彼“重复”,绘画原理支持下的“重复”,带有一定的连续性、规律性,以此实现建筑景观的趣味性表达,从而更好地吸引观赏者视线,使其在连续、贯通的视觉效果影响下,感受来自城市景观的视觉惊喜,最终在景观的观赏中,获得美的体验[12]。
通过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与绘画的关联性能够得出,绘画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人们可凭借双眼直观地欣赏作品之美,而城市景观也是如此,即人们凭借双眼也可直观感受景观所传递的艺术之美。将二者联合起来,以绘画为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导者,将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等设计理念融于景观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的艺术底蕴阐述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此同时,在绘画作品传播时,将城市景观作为绘画作品的记录者,不仅可以彰显绘画艺术的精髓和理念,对于绘画作品本身也是一种极高的认可。在未来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相信会有更多绘画作品呈现于城市文明建设中,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为城市赋予艺术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