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勤,刘 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凝聚必胜的信心和磅礴的力量;对发扬好、继承好党的宝贵经验,书写好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牢记历史,筚路蓝缕,再创伟业,继续奋斗,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发展谋复兴。把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从1921 年到2021 年,中国共产党走过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个历程是用鲜血、汗水、泪水、智慧、勇气凝聚起来的百年,是经过艰苦卓绝、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筚路蓝缕、充满险恶充满神奇的百年;是危难中不断崛起、探索中不断进取,挫折中百折不挠、失误后及时拨乱反正、转型中开创新局、不断创新赢得未来的百年。回顾百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不断开拓创新为之不懈奋斗的主题和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鲜明特征和庄严承诺。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历史使命。
从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宏大视野,谋划“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向,总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结合而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行中体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品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多方面概括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民族关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军事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13 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阐述。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但系统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因此,更好地发挥执政党的领导体系及核心作用,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回望我党百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所呈现的坚定制度自信,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集中展现的制度坚守和制度底线,健全党的领导制度旨在将体现党政治目的和政治主张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从1840 年到1919 年,西方列强发动了5 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遇到了严重的危机,西方列强迫使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750 多个。连年的战火和外敌入侵,基本摧毁了国家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秩序。从那时起,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开启了改变民族革命运动的漫漫征程。遗憾的是,洋务运动失败了,维新运动夭折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众的悲惨境遇。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进行了不懈努力,经历了反复探索,尝试了多种制度模式,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不符合中国情况,随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这为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构建和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着激烈斗争。”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三: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来源:人民日报,2014-10-13.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开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送来了一种全新的制度理念和国家治理理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者激烈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而应运产生的。28 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破解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主要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百年的艰辛实践,我们从连年战火纷飞与外敌入侵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硝烟炮火与百废待兴到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享誉全球,从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到内外联动、开放融入,中国的发展创造的奇迹令世人瞩目,“中国制造”遍及全球,成为我国一张新的“名片”。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下,实现了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由富到强的伟大历史性转变,并坚定不移地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党所面对的治理任务和治理状况也是异常严峻十分艰巨。在饱经战火洗礼而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既要建设完全不同于旧中国的制度体系,又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大国”[2]。西方一些别有用心者甚至嘲笑中国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等着看“共产党搞经济得零分”的笑话。在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承认新中国,对新政权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这对刚刚成立并在艰难中探索新政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1950 年6 月25 日,美国入侵朝鲜,朝鲜战争爆发,与此同时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的安全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充分讨论和权衡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和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稳了脚跟。
同样,面对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一片废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当初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然而,这种“模仿”的模式,最终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以及苏联模式显现出新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于是在党的八大提出,“以苏为鉴”,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中国治理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0 多年改革经验就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形成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一个政权从建立到稳定、从探索到有序,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制度建设和发展过程,到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从被孤立、被封锁到主动融入并推动全球化浪潮,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规划、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艰难起步到形成一整套基本制度并不断推进改革完善,从一度封闭僵化到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已经基本确立“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背后有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到决胜阶段,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大刀阔斧将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在“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行提供源源不竭的澎湃动力。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由根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些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相互衔接,共同发挥作用,成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制度创新。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这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保证下,实现了从受奴役受压迫到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和建设主体的伟大历史性转变。党在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及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书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国故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中国故事;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中不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向好奇迹的中国故事;也书写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故事。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短短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见证了中国从低谷走向复兴,从贫弱走向富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铁肩担道义,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使命。一百年前,中国还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在国际上遭受着帝国主义的瓜分与掠夺;为了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和基本制度,为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做好了思想、物质的基础准备。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但是面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本国反动政府的剥削压迫,“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到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愿,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①1949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出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青春山东,新浪网2021-10-09.http://k.sina.com.cn/article_2630570525_m9ccb521d03301igue.html.。这样做,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深入结合这个武器,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创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等一系列重大壮举,这一胜利来之不易,这一胜利意义重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从来不缺少奋进的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从来不缺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时刻涌现开路先锋。百年来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奋不顾身地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不惧艰险,将毕生奉献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滴水成河,汇聚了无数先锋模范磅礴的力量。
无论是建党的开天辟地,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改天换地,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4]回答好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必须依靠制度建党、治理兴党。要把百年大党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统一起来,把增强党的领导力与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和治理能力统一起来,把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与完善国家制度、强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进展统一起来。
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创造了伟大的精神财富,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到“哪里艰苦,我到那里去”的默默奉献精神,从“革命理想高于天”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深刻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空的跨越、历久弥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政治洗礼中,凝聚起来的伟大品格,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之心、红色的基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
但随着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效率、效益、资本的同时,各种西方价值观念、思潮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这个时期随着资本也悄然渗进国内,各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必须承认,在一定阶段,物质利益是发挥组织激励与凝聚原子化个体甚至是促进集体行动目标的重要因素,但是要实现深度合作、持久发展,仅仅依靠物质利益的激励,其空间是有限的,更需要在合作协调中形成价值观念的共识。共产党员同人民群众一样,也生活在这个开放与变革的时代,社会上的不良思潮也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民主监督还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动力机制出了问题。同时,在公共权力还没有完全被“关进笼子”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实现相背离的情况;在物质主义泛滥和全球化的年代,还没有找到一条完全行之有效的社会化模式与方式来宣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某些党员干部对此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信念问题仍然被现实地提了出来。坚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中之“钙”,而“三观”则是共产党人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应充分重视公共权力的运行监督,应该以制度来固化这种监督,从而形成更为坚实的执政基础。
深刻理解和领会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积累的宝贵的、丰富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并鲜明地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建党精神来自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构建起的党的精神谱系,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必须抓好这个伟大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28.。在党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充分发扬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是确保党的使命和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内容。
从建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党的政治生态与党内民主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党的政治生态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党的发展活力就会更加兴旺发达,反之亦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纵观党的发展历史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从党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力来看,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的建构上,也体现在如何促进政治体系的现代性动力上,党的领导制度要通过执政资源将国家治理引向法治和民主。
基于此,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立足于党的领导制度之上来实现,需要立足于党的组织能力、发展能力、管理能力等内容之上来实现,需要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和示范引领。党的领导在推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中,既体现在有完善和强大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保障,还表现在党组织及党员在执行制度、维护制度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在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的共同推进下,全社会形成尊重制度、拥护制度、维护制度的共同认知,更加形成执行制度的高度自觉,这让党的制度在执行、运行过程中得到非常大的支持,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效能的优势转化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党内民主建设既是党员民主素养的体现,又是评价各种民主制度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对发展党内民主首次提出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新论断新举措,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内政治文化要走向制度化,就必须要完善党内的各项制度法规。而制度法规的创新和完善要以培育党内民主意识为前提。
腐败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我们党没有回避腐败问题,而是坦然承认存在这种现象,同时也表明了自身反腐败的立场和决心,更是我党制度建设自信的体现。治理腐败不只是一个历史性难题,更是国际性难题,腐败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多措并举地进行廉政建设,不断地帮助党员补充精神之“钙”、治精神“软骨病”,帮助广大党员在精神上强起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所揭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党内腐败问题不再是可不可能发生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切切实实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新时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制度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在持续巩固和发展制度优势的同时,持续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面对国际日趋复杂的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建党百年所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是疫情防控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制度在疫情防控中显现出了强大优势。
因此,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的伟大新征程中,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促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其中,进一步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在“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提升,就必须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经过建党一百年的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在一些具体的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中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互动关系中,制度是基础和保障。制度是否能够发挥强大优势,怎样发挥强大优势,这在根本上与制度优势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的伟大新征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以及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所呈现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多,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安全困境加剧、发展难题凸显,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只有构建起更加系统完备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制度基础。但我们必须看到,制度供给与制度执行这两个关键要素的决定性作用,不仅要增强制度的供给能力,更重要的还要发挥好制度的执行能力,因为强有力的制度执行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制度执行力,首先,要加强制度设计,科学进行制度设计让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运行畅通、主体归位、利益内嵌、互为保障;其次,要增强制度意识,党员干部要主动维护制度权威,做执行制度的表率;第三,要加强制度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与问责机制,用政治监督保障制度执行力。
在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作为重要的显著优势。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乱则国家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5]。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基本保障。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确保治理措施有力、有序推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执政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02-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17/c1024-24384975.html.。我们党要把这个科学有效的执政方式在第二个百年目标中更加发展好、完善好、贯彻好。不断健全对公权力的监督,不断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能力,确保党在国家治理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好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充分发挥法治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高度复合化和复杂化的社会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类风险事件将愈发复杂,事件处置关联性随之增强,引发次生衍生灾难的概率增加。“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6]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线下实体风险与线上网络风险相互呼应,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预防与应急准备体系建设,坚持在国家治理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思路。在应对风险的主体方面,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必须提升风险防控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到来时,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新时代推动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平台建设,构建与数字治理相适应的组织机制。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党在国家治理中要善于聚集和拥有信息资源,促进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让国家治理更加科学、高效,让现代信息技术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增量。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效能的提升和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通过更加明确、更加科学的职能分工,确保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治理能力的核心是制度的执行能力,制度优势为提高治理能力创造了条件,治理能力提高了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才能治理好国家。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能力,突出了治理主体在治理活动中对治理对象施加的影响所引发的正效应。因此,应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贯穿于“制度优势—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治理活动—治理对象—治理效能”这样一个逻辑链条,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在理论上影响到治理效能。可见,要把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是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