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要素分析
——以广东惠东张立军为对象

2022-11-22 23:11高其才
法治社会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贤

高其才 张 华

内容提要:回归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作用的发挥需要以情感要素、能力要素、实力要素、权力要素为依托。其中,以乡情、亲情、师生情为主要成分的情感要素是新乡贤回归乡里、治理乡村的重要前提,以找准治理方向能力、布局治理空间能力、争取治理资源能力、突破治理瓶颈能力、改善治理软环境能力为主要成分的能力要素是回归乡贤有效治理乡村的关键,以经济实力为主要成分的实力要素是新乡贤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保证治理有效的物质基础,以村庄公共决策权为主要内容的权力要素为回归乡贤发挥作用提供合法性保障。为更好地发挥回归乡贤的作用,可在法治的框架下补足缺失要素,为新乡贤回归乡村、投资乡村、建设乡村、引领乡村发展、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引言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强化人才支撑。但工业和城市化的规律和本质是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聚集,特别是近年来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精英大量流失,乡村人才凋敝。“农村人才凋敝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最大问题。”①陈寒非、高其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载《清华法学》2020年第4期。有论者指出,“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的乡村那样,实现人才从留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而主要充当了人才净留出地的角色”。②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载《学术界》2016年第3期。只有人才输出没有人才回流的乡村必然会走向衰败。解决好人才回流问题事关乡村有效治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人才来源、主体力量。③新乡贤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才能,品行高尚,具有一定的口碑威望,秉承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一直生活的或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建设的贤达人士。相关定义可参见前引①,陈寒非、高其才文。回归新乡贤(以下简称“回归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能够缓解城镇化进程中人才单向流动导致的农村人才凋敝、社会空心化严重、内生性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乡村治理提供主体支撑力量,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肇因于新乡贤的独特作用,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学界以新乡贤为主题展开了多元的研究。④中央的不少规范性文件就乡贤、新乡贤等进行了规定。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亲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意见第六部分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明确指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2018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中共中央2020年12月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要“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有研究对新乡贤的概念内涵、角色定位、类型划分以及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条件、作用机制、功能价值、路径方法、问题困境、规制引导等方面进行了颇有价值的分析和探讨。⑤参见吴晓燕、赵普兵:《回归与重塑:乡村振兴中的乡贤参与》,载《理论探讨》2019年第4期;陈寒非:《能人治村及其法律规制——以东中西部地区9位乡村能人为样本的分析》,载《河北法学》2018年第9期;白现军、张长立:《乡贤群体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政治逻辑与机制构建》,载《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前引①,陈寒非、高其才文;马永定:《新乡贤及乡贤组织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绍兴市为例》,载《公安学刊》2016年第4期;裘斌:《治村型乡贤主导下“三治融合”的拓展和创新——基于枫桥镇枫源村的探索》,载《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姜方炳:《“乡贤回归”:城乡循环修复与精英结构再造——以改革开放40年的城乡关系变迁为分析背景》,载《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仅中国知网收录的2020年以新乡贤为主题的研究就多达四百余篇。虽然以新乡贤为主题的许多研究深入细致、富有洞见,但既有研究在两方面尚有不足。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既有研究侧重于分析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与外在条件,对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自身所应具备的内在要素的分析相对较少,而后者则属于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条件。⑥参见刘泽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载《党政干部学刊》2021年第4期;付翠莲、张慧:《“动员—自发”逻辑转换下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载《行政论坛》2021年第1期;李金哲:《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载《求实》2017年第6期;付秋梅、何玲玲:《驱动力与阻滞力: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研究多属于泛泛的“群像关注”或教义学上的理论建构与逻辑思辨,深描式的个案研究则如凤毛麟角。就此而言,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内在要素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归纳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要素依托,对于理解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原理、延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范畴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月17日至10月19日,我们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小禾洞村就回归乡贤张立军参与乡村治理进行了专题调查。小禾洞村地处梁化镇东南部,全村辖区九个村小组,辖区面积7.69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436户,户籍人口2360人,其中流动人口1656人,常住人口704人,女性人口1101人。耕地面积约2978亩,林地面积约6710亩。⑦资料来源:小禾洞村村委会:《小禾洞村基本情况》,小禾洞村村委会2021年10月19日提供资料。1亩≈666.7米2。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花生、蔬菜、番薯、玉米、梅菜、荔枝、龙眼、青枣、柑桔、柚子等。该村建有小学、医疗站、公共服务站各一处。曾经的小禾洞村是惠州市市级贫困村,⑧参见陈春惠、黄海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村民不再靠天吃饭——惠东梁化小禾洞村通过产业项目带动让村民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载《惠州日报》2019年9月30日第A3版;惠州市委办公室、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惠州市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惠市委办发电〔2016〕22号),2016年4月10日印发。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主要“靠天吃饭”。2014年以来,小禾洞村以旧房改造的形式引进特色民宿吾乡别院,发展有机农业,盘活乡村的土地资源,形成了“文化+艺术+产业+民宿+康养+研学+旅游”的完整业态布局模式,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村,树立了脱贫攻坚的典型。从市级贫困村到脱贫攻坚典型村,小禾洞村之所以能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离不开该村新乡贤张立军的有效治理。得益于张立军的重要作用,该村实现了快速发展,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因此,以张立军为对象,对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具有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

张立军出生于1971年,从小在小禾洞村出生、长大,感受过干农活的艰辛。1990—1993年在广州军区武汉86851部队服役,1991年入党。张立军在服役期间曾多次投身抗洪抢险活动,此外还两次荣立三等功,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退伍后曾进入惠东一家台企打工。经过多年打拼,张立军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投资创办了惠州市万辉实业有限公司、惠州市怡然实业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2014年张立军回到家乡看见乡亲们枕着绿水青山,却依然没有过上富裕的日子,他便萌生了带领家乡发展的想法。于是,他决定回乡参与乡村治理,成功当选小禾洞村党总支部书记。2014年以来,在张立军的治下小禾洞村实现了快速发展。由于张立军参与乡村治理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其被推选为惠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20年,张立军主动从村党总支部书记的职位退至副书记职位,专心重点推进村庄特色发展。⑨《关于黄玉调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载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人民政府网,http://www.huidong.gov.cn/hzhdlhz/gkmlpt/content/3/3892/post_3892828.html#3678,2021年10月28日访问。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以回归乡贤张立军为分析样本,归纳分析回归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情感要素、能力要素、实力要素、权力要素,探讨回归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经验、效果、短板和出路,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参考,丰富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框架,促进知识增量,并为乡村善治、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某种启示和建议。

二、情感要素: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

情感在乡是新乡贤主动回归乡里、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动力来源。张立军的行为表明,乡情、亲情、师生情锻造成的情感纽带以及地缘、血缘、业缘、学缘织就成的关系网络,搭建起了新乡贤与乡村的横向联结,为新乡贤回归乡里、投资乡里、建设乡里、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必要的情感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组织基础,构成了新乡贤自觉发挥作用的原始动力来源。

(一)乡情系桑梓

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反哺家乡、造福桑梓的乡土情怀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数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理自觉和价值取向,而且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即便在快速变迁的今天,这种故土情怀、文化、心理和理想仍然是新乡贤回归乡村的重要纽带,是新乡贤回故乡里、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和原初动力。张立军这样告诉我们:

我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呢,我是土生土长的,我对这里的情景,就是那些三十年前哪怕借摩托车给我们,我都想感恩他,把他们带动起来,联动整个乡村。⑩2021年10月18日,小禾洞村吾乡别院张立军访谈记录,资料编号GDHZXHDZLJ2021101801。

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们关心别人的命运”。⑪[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页。在浓厚的乡情、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以及报本反始、得功思源的心理驱使和召唤下,2014年,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张立军返回了其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小禾洞村,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本和资源,对小禾洞村进行改造。在发展小禾洞、改造小禾洞的过程中,由于张立军对以前自己的老房子和以前的乡村有着难以忘怀的纯真情愫,因而其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桥梁,以回报桑梓、建设家乡为己任,通过旧房改造的形式打造了吾乡别院民宿群,将乡愁、乡音、乡缘从抽象化为具象、从理念变为现实。打造吾乡别院民宿群既是张立军的乡情从心理到物理、从情感到现实的具体转化,也是张立军带领小禾洞村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

所谓吾乡别院,即结合小禾洞当地人文、生态、自然景观,利用废弃的旧房屋,使用当地的石头、泥砖及木头等原始材料,通过旧房改造、修旧如旧的方式打造的生态民宿。目前,吾乡别院1号院、2号院已投入运行,5号院等正在建设和装修,并依次修建36号院,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吾乡别院有“广东最美民宿”之称,是粤港澳大湾区示范标杆民宿之一。

对小禾洞村而言,吾乡别院之所以意义非凡,主要在于吾乡别院的建设和运行能够将乡村闲置的住宅转换成旅游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同时能够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吾乡别院的价值不仅在于带动旅游,它还把小禾洞村所有农产品,例如有机蔬菜、葡萄采摘、柚子采摘,贯通在整个旅游生态产业链上,通过旅游带动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既美化了乡村,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民宿和乡村旅游项目,把整个产业链都带开了,吸引了外面来休闲度假的,吸引来了艺术家,吸引了商人,解决了我们乡村整体过度的劳动力以及荒废的农田、荒废的果树等。”⑫2021年10月18日,小禾洞村吾乡别院张立军提供采访视频,资料编号GDHZXHDZLJVID2021101901。以吾乡别院1号院为例,1号院投入运行之后,吸引了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游客前来入住,房间供不应求,2020年共接待游客约1200人次,全年营业收益约180万元。吾乡别院1号院的运行不仅可以使村民获得了务工收入,还使其获得了租赁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以下为南方读书报社对吾乡别院的介绍和评价,可见其价值和意义:

吾乡别院,不仅仅是一家民宿,还是一家心系乡村的设计建设者,以“中国乡村造梦者”身份悄然进入,不干扰一人一户,不破坏一草一木,探索形成了“政府推动督导、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全程参与、民本民生充分保障”的乡村振兴模式。吾乡别院,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敬畏自然,遵循“天人合一”的人居美学法则,聚焦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弘扬“耕读传家”精神,召唤原住民,挖掘在地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艺术+产业+民宿+康养+研学+旅游+...”的完整业态布局模式,构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生的新社区,构筑我们心中的东方美学生活家园。⑬南方读书报社:《第11届“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及品牌”评鉴系列活动》投票界面,载奥一网,https://m.mp.oeeee.com/show.php?m=Vote2&a=index#/details?vid=728&id=12118,2021年10月28日访问。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乡情驱使下的实际行动不仅包括建设吾乡别院民宿,还体现在为乡村发展不计回报的投入。在担任村支书期间,张立军在乡情的驱使下几乎每年都会给村委会贴钱十余万,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解决小禾洞村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正如既有研究所指出的,新乡贤“必须与其反哺的乡村具有一定的地缘、血缘等纽带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伦理关系是‘同心圆’式的‘差序格局’,血缘、地缘、业缘等人情纽带是确定亲疏关系远近的标准,只有在人情伦理关系中,利益的计算才可以暂时模糊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差不多就行)”。⑭参见前引①,陈寒非、高其才文。

(二)亲情哺族胞

新乡贤积极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治理既要有基于地缘的乡情驱动,也要有基于血缘的亲情驱动,乡情、亲情共同构成了新乡贤自觉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张立军与小禾洞村特别是张氏宗族有着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小禾洞村主要姓氏有张、朱、周、陆、李姓,其中张姓占比达80%,与张立军同根同源。该村西北方向的四角楼村小组原有张氏宗祠祠堂顺德堂。顺德堂曾经规模较大,9厅18进,能容纳1500余人,但由于年久失修,已较为破败。我们田野调查期间张立军正打算将其恢复原样。根据张立军的介绍,复建顺德堂预计耗资500万元左右,其中张立军和侄子等四人承担兜底费用,计划每人捐献50万~100万元。⑮参见前引⑩。通过复建宗族祠堂,乡贤回归乡村并动用自己所拥有的关系和资源惠泽乡里、回哺族胞,能够使其“在地方志或族谱中赢得褒扬”,⑯狄金华、钟涨宝:《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5期。获得生活的满足感,实现人生意义。

乡情驱动的外在表现是积极投资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出力,而亲情驱动则主要表现为积极修缮宗祠,为宗族发展出力。宗族祠堂是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集体情感的具象化体现,是文化认同的根与魂。修建祠堂是新乡贤提高个人乃至家族地位、获得认可、满足人所共有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证明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方式。因而,在集体情感、集体记忆,以及本土生活经历、本土文化认同情感的趋势下,新乡贤往往会推动重修、扩建宗族祠堂,通过修建祠堂追忆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并强化这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张立军即为典例。

同时,张立军还注意通过雇请家族和宗族成员、提供产业发展信息等方式,加强与族内成员的联系。平日更注重与村内的族老、族人来往、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力解决其困难。

(三)师生情召唤

对多数回归乡贤来说,在乡村治理中主动发挥作用的情感基础主要是基于地缘的乡情和基于血缘的亲情,而对于张立军而言,其回归小禾洞村、投资小禾洞村、发展小禾洞村不仅仅是乡情、亲情召唤的结果,还是早年积累下的师生情召唤的结果。虽然张立军的求学经历并不长,幼年时期由于家里穷,八岁就开始下地干农活,但张立军对自己曾经求学的母校小禾洞小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基于学缘、业缘的集体性质的师生情构成了张立军持续经年、不计回报地资助小禾洞小学的情感基础。

2002年,张立军回到母校小禾洞小学,此时的小禾洞小学连窗户都没有,只有窗框,玻璃都烂掉了,风吹进来的时候需要用报纸粘住,下雨天全是雨水和烂泥巴,天好了则漫天灰尘,270多位学生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学习。母校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让张立军决定出资捐助,为热爱读书的学生扫除求学障碍。2003年,张立军给小禾洞小学校长写信,请其挑出20~30位困难学生进行赞助。虽然当时张立军每月只有1200元的工资,但是其每次却能捐出3000~5000元的“巨款”。为了实现捐献的目的,张立军经常会在下班后摆地摊、卖皮带、卖袜子,还开摩托车、面包车去拉客,做搬运工,卖盆景。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张立军之所以还要坚持去捐资助学,这源于他的幼年经历:年仅八岁的张立军就开始为家里的生计发愁,并因为贫穷,学业几度受到影响。幼年的经历使其对小禾洞小学很能感同身受。每当看到由于贫穷无法读书的孩子,张立军就像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为了能实现捐款目标、真正帮助小禾洞小学,张立军凭借着自己的铁的意志在各个领域摸爬滚打,而捐款的压力反而变成张立军的努力拼搏进取的一种动力。多年后,随着张立军事业的进步和收入的增加,其加大了对小禾洞小学的捐助力度,从资助贫困学生到捐献设备、物质再到每个学期的奖教奖学,18年期间,张立军先后捐献的资金额度达90多万元。⑰《捐资助学18年的兵书记》,载今日惠东网,https://huidong-m.itouchtv.cn/#/video/19332c8b7ea527217332e73665dc6492,2021年11月1日访问。十多年来,在张立军赞助的母校小禾洞小学已考上十余位大学生,甚至还考出过惠东县状元。

以下为2020年9月10日张立军在参加小禾洞小学捐资助学仪式后的微信朋友圈感悟:

天,倾盆的大雨

人,无限的激情

师,无私的奉献

生,优秀的成绩…

助学奖教路,十七载如一日,收获满满,快乐无限。同时感恩:梁、庄、林、冯等华旭学院的爱心人士对我村小学的关怀!祝天下教师,节日快乐!⑱张立军2020年9月10日发布的微信朋友圈动态。

从以上微信朋友圈内容可见张立军对小禾洞村的深厚感情。不同于没有情感基础的“招商引资”和“资本下乡”,张立军对小禾洞小学的投入不计成本、不计回报,这也是其之所以成为新乡贤典范的重要因素。

既有研究表明,动员型逻辑下“返场”新乡贤缺乏与村民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融合性,存在着参与乡村治理内源性动力不足的问题。⑲参见前引⑥,付翠莲、张慧文。不同于政府动员回归的新乡贤,自觉自愿回归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则动力十足。⑳有关动员回归乡村的研究还可参见马永定:《新乡贤及乡贤组织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绍兴市为例》,载《公安学刊》2016年第4期。而自觉自愿回归的重要动力来源则在于浓厚的乡土情怀。对自发回归的乡贤而言,其自发回归不仅是资本的现实回归,更是乡土情怀感召下的理性行动。由地缘而生的乡情,由血缘而生的亲情,以及由业缘、学缘而生的师生情,共同构成了新乡贤自觉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治理的情感基础和动力来源,奠定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三、能力要素: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的关键

回归乡贤想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富更富、把家乡治理得更有效更有序,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情怀,还要有一定的乡村治理能力。这些乡村治理能力包括准确评估现实找准乡村治理方向的能力、布局乡村治理空间的能力、争取乡村治理资源的能力、突破乡村治理瓶颈的能力、改善乡村治理软环境的能力等。能力要素是新乡贤将乡土情怀转化为乡村治理实践、将理念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的转化器和催化剂,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

(一)找准乡村治理着力点的能力

在引领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准确评估乡村现实状况、现实资源、现实不足、现实优势是找准定位、确定方向、办成事业的基本能力。小禾洞村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从贫困村向脱贫攻坚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以民宿旅游为突破口走上了乡村旅游的道路。张立军之所以带领小禾洞村走上了乡村旅游的道路,主要在于其准确摸清了小禾洞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找准了乡村发展的方向,把握住了村庄治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张立军看来:

小禾洞没有特别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古迹。但是它有几个优点:第一,小禾洞保留原有的农作(环境),第二,小禾洞下辖有九个自然村,每个村的(土地)资源是以农田和丘陵为主,要耕种特别容易,特别适合打造一些旅游性的创作产品。还有,它地理位置好,离惠州机场大约只有30分钟的车程。㉑《三下乡|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助推小禾洞村发展》,载“阆苑建闻”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oYN0JJSzvzhCanfn ZGq9QA,2021年10月27日访问。

从小禾洞村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它不能搞工业,第二不能搞房地产,又没有更好的好山好水。那我们要找出发展道路的突破口,只有通过旅游业。旅游业通过什么来宣传?文化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而且文化它走得最快最长远。我们中国现在也在走文化复兴这条道路。我们通过文化艺术周,就能把周边所有的环境与生态以及它的影响力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上来。㉒《小禾洞村的文化兴村路》,载今日惠东网,https://huidong-m.itouchtv.cn/#/video/5a98ec5f65e2a445ebf9d3225d3c6172,2021年10月25日访问。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张立军在保留小禾洞村农耕文化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与“村两委”干部在2019年引进了惠州市吾乡别院传媒公司,聘请村内的老匠人就地取材,采用中国传统工艺以旧房改造的形式兴建了乡村民宿吾乡别院,并在此基础上将农业采摘、有机蔬菜种植贯穿其中,形成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

(二)突破乡村治理瓶颈的能力

走乡村旅游的振兴道路、发展民宿旅游的基本前提在于拥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开展经营,本质是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的再利用。但就现有宅基地制度而言,由于“一户一宅”以及宅基地所有、流转等土地制度的总体框架下,农村的宅基地既非商业用地亦非工业工地,个人或企业大规模地占用宅基地和农民房屋开展商业活动、发展乡村民宿存在着制度上的困难,农民个人亦难以通过宅基地买卖获得收益。正如张立军所言:

农村没有工业用地指标,没有商业用地指标,住宅也不能随便建房子,即便艺术家想来村里面住,住在哪里呢?无法建房子就限制了村的发展,导致不能发展。㉓2021年10月18日,小禾洞村吾乡别院张立军访谈记录,资料编号GDHZXHDZLJ2021101802。

根据张立军介绍,小禾洞村空心村小组多,闲置旧宅、闲置宅基地存量较多。本村400余户中,230户有人住,200多空户。㉔2021年10月17日,小禾洞村吾乡别院张立军访谈记录,资料编号GDHZXHDZLJ2021101701。发展民宿旅游、走乡村旅游的振兴之路,必须解决好土地的问题,利用好、发挥好土地的功能作用,让土地生金,释放土地的市场价值。面对乡村治理的瓶颈,张立军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土地问题,推进民宿旅游,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对法律法规政策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多年的职业经历,张立军对土地法规政策已了然于心,“拿地”的经验足、路子广、办法多,在现行的土地制度规范下获得振兴乡村所必须的土地资源对其而言并不困难。正如张立军所言:

我有这方面比较对口的能力,例如别的村委书记不懂土地,哪怕大学生、高材生也不懂土地。因为我通过二十六七年多的房地产开发,对招拍挂、融资,对这里面的手续、政策、法律规定都弄懂悟透,还肯去做。㉕参见前引㉓。

最终,弄懂摸透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张立军通过与农民签订租赁协议的方式,租用农民旧房屋,在不改变农民房屋所有权、不违反“一户一宅”制度、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顺利取得了房屋使用权,在实质上获得土地使用权,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土地资源基础。从整体情况来看,签订租赁协议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盘活,荒废破损的土房子得到租用和修缮,农民获得增收。通过签订租赁协议,村民与张立军实现了双赢。另一方面,小禾洞村走上乡村振兴道路。获得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乡村民宿旅游得以发展。若不了解农村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村庄内发展民宿、实现双赢、推动乡村振兴显然是不现实的。

能够在乡村治理中带领村庄不断前行的新乡贤必然是善于解决问题的新乡贤。面对乡村治理的瓶颈,新乡贤不仅需要有化解难题的决心和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有解决问题、消除阻力的办法和能力,如此才能走出治理困境,提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效率和成效,顺利将主体行为自觉嵌合于大的社会现实、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体系之下。正是由于张立军具有较强的突破治理瓶颈的能力,才能够顺利解决乡村治理的难题,有效推进乡村治理。

(三)布局乡村治理空间的能力

乡村治理要打造亮点、取得实效并行稳致远离不开必要的规划。在小禾洞村从贫困走向富足再走向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张立军的布局乡村治理空间能力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引领小禾洞村发展的过程中,张立军对乡村治理空间进行布局的能力集中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设计现实的能力,其二是规划未来的能力。

其一,设计现实,为眼下发展奠基。吾乡别院民宿之所以能够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民宿,成为小禾洞村的招牌和名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通过用心设计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农耕文明特色和艺术文化气息。例如,吾乡别院1号院是在张立军的旧宅旧房的基础上设计的,保留了不少包含儿时回忆、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物件和摆设。在建设吾乡别院1号院的过程中,张立军亲自指挥工人搬运木头,即便在此过程中某些部分被撞破也不进行人工修补,而是通过保持原样把故事留下来,让游客感受到其设计用心。再如,在张立军的设计下,吾乡别院5号院外墙不粉刷,而是让爬山虎自动爬满外墙,从而打造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除了设计民宿,张立军根据小禾洞村的实际设计水果种植、采摘产业,使之融入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来:“我们有一个有机蔬菜农场,一些青草,等等配套采摘。这些我们本身具有龙眼、芒果、枇杷就不用说了。我简单算了一下,我们村目前大概有32种水果,以后一年四季都会有。”㉖《小禾洞村:用心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载“惠东融媒”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fkEzNWV2qaMZpuPdcfkTcw,2021年10月25日访问。

其二,规划未来,为未来发展指路。不同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乡村企业创办者,当今的新乡贤在多年的闯荡之后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变得见多识广、有格局、有战略眼光,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规划,为村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张立军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以“拿地”为例,张立军早年跟随台湾老板学习的经历以及早年见识过惠东房地产商拿地发家的经历让张立军认识到,土地是稀缺资源,“我知道土地很值钱,我一定要想办法弄懂这个土地政策”。㉗参见前引⑩。为此,张立军在早年在地价较低的情况下储备了不少土地,在根本上奠定了其事业发展的根基与未来发展的基础。除了储备土地,张立军还注重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2014年香港荃湾惠州同乡会的宗亲参加张氏宗祠重修成功庆典,虽然当时出动两部警车维持秩序,村民都靠边行路,但由于当时村路未修,同乡会的车队仍无法顺畅通行。张立军明白,“只有通过乡村公路建设,才能真正达到实惠民生(的效果),让老百姓所种的蔬菜运到城里卖,这是一个。第二,从我们乡村经济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它起到旅游推动作用。”㉘参见前引㉒。为此张立军先试先行,推动小禾洞村不仅铺设了3.5米宽的村道,还安装了路灯,村里鱼塘四周加装了护栏,修建了不少休闲娱乐的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了小禾洞村的现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奠定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使得在相对闭塞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可能。在长远的眼光、独到的判断能力、超前的发展意识、高度的主体自觉的驱动下,张立军推动小禾洞村完成了美丽乡村规划。根据张立军的规划,未来小禾洞村还将继续举办文化艺术节,利用文化节的平台增加村落人气,推出花海、休闲栈道等项目,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盘活乡村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张立军的设计能力不仅在整体上影响了小禾洞村的发展,还对村民个体产生了影响,产生了示范引领效果和带动作用。例如民宿管家胡楠说道:

吾乡别院2号院改造完成之后,确实会给村民带来影响力。村民会过去看,他们就会说,咦?房子还能这样建!他们会培养美感,像我们平时在门口种花,他们也会学着种花。㉙2021年10月19日,小禾洞村吾乡别院胡楠访谈记录,资料编号GDHZXHDHN2021101901。

小禾洞村村民周汉明也佩服张立军的“先行一步”:

他的头脑比任何人都先进的,他都是先行一步的,对乡村建设、民宿、旅游业,他都会回来发展,所以我们的新农村示范村那么漂亮。㉚参见前引⑰。

(四)争取乡村治理资源的能力

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需要内生动力驱动,也需要外部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得益于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张立军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其善于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将外部资金和外部资源引流至小禾洞村,为小禾洞村的治理和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其一,动员乡贤捐资捐款,为乡村治理和发展争取资金。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张立军展现出了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其善于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动员其他乡贤将资金投入到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去,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特别是,在村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祠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人脉资源、动员乡贤募集款项,张立军为小禾洞村争取到了相当可观的资金。在小禾洞村建设资金里,乡贤捐赠的资金达两三百万元。例如,民营企业家张锦锋(张立军的侄子)在村内多项工程的建设中积极捐款,其中在修建大水龙环村南路(平安路)的过程中捐款近万元。小禾洞村村民对张立军的拉钱能力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如村民张子云说:

这两年他搞民宿,发展的乡村战略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不断改变了方方面面的建设,特别是说,2016年学校门前的道路不通,他带头引导老板们来捐助,把它建好,做事业大家都看得到。㉛参见前引㉖。

村民周汉明也有类似看法:

像带动现在的产业,包括旅游业,很多老板都来投资,来打造,现在每个都回来建房啊。农村建设非常好,非常热闹。那些加工厂都来这里(发展),做民宿、厂房,带动人流。㉜参见前引㉖。

其二,引进外部社会资源,为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发展乡村文旅项目需要必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为了给乡村吾乡别院发展创造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增强小禾洞村软实力,张立军充分运用其争取治理资源的能力,于2020年引进了艺术团体“岭南当代艺术家联盟”,开启了“岭南大地艺术周”活动。㉝岭南当代艺术家联盟是中国岭南地区、港澳台、中国内地艺术家组成的当代艺术专业联盟。岭南当代艺术家联盟以促进岭南当代艺术交流、增进大湾区当代艺术家之间的了解和推动岭南当代艺术为目标。通过吸引岭南当代艺术家联盟在小禾洞村挂牌,张立军致力于打造以小禾洞村为基点,辐射周边村落的首个“大湾区乡村艺旅模范基地”,进一步提升小禾洞村的文化氛围和文旅项目知名度,让乡村名声“走出去”,从而吸引游客“走进来”。

当然,张立军争取乡村治理资源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动员乡贤捐款、引进外部资源两个方面,还体现在汇聚村民力量、聚拢村内资源方面。例如,在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张立军注重通过张贴芳名榜、碑文石刻芳名榜的形式公布捐款人贡献,带动村内形成自觉捐款建设村庄的良好氛围。张立军说道:“你别看石头三百五百,一千两千不多,但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为了面子都会捐一百两百,那他力量就来了。”㉞参见前引⑩。通过这种方式,小禾洞村为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筹措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了乡村治理,促进了乡村发展。

通过充分运用其争取乡村治理资源的能力,张立军为小禾洞村争取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保障了小禾洞村的建设与发展,为小禾洞村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撑和资源保障。

(五)改善乡村治理软环境的能力

从古代乡贤到新乡贤,一项传承始终的基本能力是改善乡村治理软环境的能力,也即进行乡村社会教化和乡村纠纷解决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相较于带头致富能力,乡村社会教化和乡村纠纷解决的能力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但该项能力始终是新乡贤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必备要素之一。作为新乡贤的代表性人物,张立军同样具有较强的改善乡村治理软环境的能力。在张立军的治理下,小禾洞村村风好、民风淳,矛盾纠纷少,社会较为和谐。张立军之所以能够将小禾洞村打造成为和谐村庄,是因为其善于运用多种乡村治理资源改善治理软环境。从以下两个事例中我们能够略微瞥见其改善乡村治理软环境的能力:

其一,打造文化墙,促进社会教化。为了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发挥良好乡风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张立军的带领下,小禾洞村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墙,在村内墙壁上大量绘制以“爱国守法、诚信友善、文明有礼、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为主题的墙绘、板报,将乡村“孝”文化和社会正能量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现,通过打造文化墙,小禾洞村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造了村民的思想认识,促进了国家法律政策的内化,推动了民风向善,促进了乡村和谐,取得了引导向善、涵育文明、垂范乡里的效果。㉟《惠东梁化小禾洞村:“村规民约”画上墙 文明风尚入人心》,载 “惠东发布”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xnVYtSi7E fmL7rfY_nK8dg,2021年10月27日访问。张立军表示:“从人文生态改善整个村,这才是改变一个村最根本的,这样潜移默化地就影响小朋友了,在不知不觉就会对家人好啊,那家庭和谐了,整个村就和谐了。”㊱《惠东这个村变美了!》,载“惠东今媒体”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I4mj2pS6j6zuuba9l6PIiQ,2021年10月26日访问。

其二,化解信访难题,消解矛盾纠纷。在现有的信访环境状况下,上访在很多时候意味着上访人能获得一定的维稳资金收入。由于上访能够获得一定收益,小禾洞村的一位老年村民把信访当职业,总是习惯于以同一个理由上访,影响了村内和谐,不利于社会教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立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和治理资源,从衣食住行入手,帮助该农民寻找到一份每月工资三千多元的保安工作,并在重要时期安排工友和该村民喝酒分散精力。在此基础上耐心地向该村民解释:“总是信访不值得,摔倒就不值得了;以后你的孙子在村里面都没有面子,抬不起来头。”㊲参见前引⑩。最终,在张立军的多种努力下,该村民感受到了张立军的良苦用心,备受感动,从此不再上访。

四、实力要素: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

实力要素是新乡贤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之基与提升治理实效之基。一方面,资本的扩张天性和实力的增量渴盼会吸引新乡贤理性回归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实现资本扩充和实力增量;另一方面,实力要素的现实存在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资源依托,为乡村治理实效的提升提供了资源依托。

(一)实力要素驱使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作为经济型新乡贤,张立军经过一定的发展和积累,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有经济能力在小禾洞村进行大量的投资。其中,仅吾乡别院1号院,投资就达600万元。而建设吾乡别院36号院,计划总投资将超过3000万元。截至2021年3月,张立军在小禾洞村已经租下20多栋老房子和几百亩农田,其中农田租金为每亩每年900~1000元,并且每五年都会上调约20%的租金。㊳《小禾洞村:村委引进民宿 助力乡村振兴》,载“惠东融媒”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h0-b9c0-0LVTRDmoS1q9cw,2021年10月27日访问。

在商言商,作为经济型新乡贤的张立军在小禾洞村的投资并非单纯的慈善行为,更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行为。其之所以将大量资金注入到相对落后的小禾洞村,带动小禾洞村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不仅是因为其情感在乡,对所生所长的小禾洞村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愫,更是因为在小禾洞村投资能够更好地获得收益,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

其一,在小禾洞村进行投资能够通过差异化发展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社会,地价高且拿地难度大,在城市进行几千万的投资既不会吸引多少关注也不会带来多大改变。在相对落后的乡村则不同,在乡村特别是在小禾洞村这样的相对贫困村,地价低且拿地难度小,进行投资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乡村进行投资能够在法律的范围内获得政府优待。由于城乡差异明显,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乡民对乡村衰败的无力感、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以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所需都在呼唤经济型新乡贤登场。资本下乡由于能够解决乡村发展的实际困难,改变乡村面貌,因而能够获得民众的褒扬、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礼遇和优待,为后续经营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概言之,乡村社会不乏舞台和机遇,在乡村进行投资能够通过差异化发展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型新乡贤而言,乡土情感、光宗耀祖的荣誉感以及乡民赞誉只是其投资家乡的精神驱动力,经济上的可得收益则属于更具长远性、根本性、可持续性的物质驱动力。于此背景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张立军充分利用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在相对落后的小禾洞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资本的价值,将乡村治理作为其运用实力、发展实力、提升实力的新场域。

其二,在小禾洞村进行投资能够更好地运用社会资本增强经济资本。在小禾洞村,张立军属于本地乡贤(“圈内人”),具有社会关系方面的优势。由于中国社会有着重关系、重面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人情与面子”是社会的硬通货,因而社会关系网络庞大、社会能力突出、社会资本丰富是在乡村治理中办成事情的一大重要因素。相比于外来乡贤(“圈外人”),作为本地乡贤(“圈内人”)的张立军与当地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业缘联系,自身社会资本存量高,拥有较多的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具有社会信任度高、人脉关系丰富、乡村治理关系网络融入度深、对当地正式社会规范和非正式社会规范熟悉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张立军能够运用其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方面的优势有效获取治理信息、加强治理沟通、打通治理通道、博得社会支持、摄取治理资源去解决治理难题、推进治理事业、实现治理目标,使治理事业事半功倍,提升治理效率,同时更重要的,也能更好地开展经营行为,在社会资本的加持下更高效地发展自身事业,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但这种基于社会关系而取得的优势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对张立军而言,只有在小禾洞村,其社会关系的优势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其他地方譬如深圳、广州,其社会关系的优势则不明显,不利于其治理能力的发挥。基于此,张立军选择投资小禾洞村、建设小禾洞村、发展小禾洞村并参与小禾洞村的治理具有现实合理性。

就结果而言,张立军在小禾洞村进行大量投资的结果是其从情感在乡的单一状态,转变为情感在乡、产业在乡的双重状态。在情感在乡的单一状态下,新乡贤更有可能会选择成为“驻外乡贤”,通过为乡村发展提供咨询建议、牵线搭桥、提供信息、进行公益捐赠等方式浅表化、部分化地参与乡村治理。而在情感在乡、产业在乡的双重状态下,新乡贤极有可能会全方位地返回乡村,成为“在场乡贤”,在乡村中发展产业并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张立军之所以选择全方位返乡、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在小禾洞村进行深耕,在根本上即在于其进入了情感在乡、产业在乡的双重状态,全方位返乡能够更好地照顾生意、发展产业。就此而言,资本的扩张天性和实力的增量渴盼是新乡贤回归乡村并参与乡村治理的长久动力和根本动力,奠定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

(二)实力要素提升乡村治理实效

不同于政治型新乡贤、文化型新乡贤、道德型新乡贤等其他类型的新乡贤,经济型新乡贤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通过直接投入资金的方式带动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帮助村庄脱贫致富的目标,政治型新乡贤、文化型新乡贤、道德型新乡贤等其他类型的新乡贤不得不积极寻求外部资源的注入,通过争取资源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而经济型新乡贤则可直接动用其雄厚的实力,将乡村治理的理念与构想塑造为乡村治理的结果与现实,运用自身实力改变乡村现状、推动乡村转型。以张立军为例,实力要素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捐赠资金,回报桑梓。在封闭静止的传统中国,乡贤治村的主基调是贤人治村,乡贤首先是作为道德权威出场的;在快速变迁的现代中国,新乡贤往往呈多元化倾向,能人治村成为主基调,尤其是经济型新乡贤首先是作为经济能人出场的。作为实力雄厚的经济能人,张立军乐于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乐于捐赠资金在村内开展修桥铺路、修建公园、翻修祠堂、奖教助学、救助贫困、慰问老人等公益活动。例如,2014年重修张氏宗祠,张立军捐资28880元;2017年修建大水龙环村南路(平安路),张立军捐款9999元;2020年面对疫情期间梁化镇青枣滞销的困境,为帮助农户寻销路,张立军和其他乡贤收购6万斤青枣并赠送给市县定点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及疫情防控工作任务较重的沿海乡镇;㊴黄晓娜:《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见初心显担当》,载《惠州日报》2020年2月20日第A2版。为了帮助母校小禾洞小学,自2003年以来张立军为小禾洞村捐赠的资金已达90多万元;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期间,张立军几乎每年都会往村里贴钱十余万元。截至2021年年初,小禾洞村的新农村建设已投入资金800万~1000万元,以张立军为代表的乡贤也投了两三百万元。多年来,张立军捐赠资金回报桑梓的事例在不断增加。

其二,投入资金,谋求长远发展。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除了进行“输血”式的公益捐款活动,张立军还将小禾洞村的发展与自身事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实力雄厚的优势,在小禾洞村投入大量资金,运用小禾的土地资源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激发小禾洞村的发展潜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所谓“造血”,也即前文所言的建设吾乡别院民宿群,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多方共赢。在建设吾乡别院民宿群的过程中,张立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这需要强大的实力保障。据张立军介绍,吾乡别院36号院全部建设完成后需用工150人左右,每年将为村民发放的工资约900万元。这些资金注入小禾洞村,将会增加村民的收入,在根本上壮大村庄的经济实力,改变村庄的面貌。㊵2021年10月17日,小禾洞村吾乡别院张立军访谈记录,资料编号GDHZXHDZLJ2021101701。若无强大的实力支撑,在小禾洞村快速建立起民宿群并发展乡村旅游事业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就结果而言,吾乡别院的开发建设和开张运行为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可观的收入。所有这一切,都以雄厚的实力为保障。

五、权力要素: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的保障

新乡贤回归乡村不能只是返回乡村,而是要回到乡村治理的中心,成为乡村治理的支柱。但学界既有研究表明,由于新乡贤是体制外的治理主体,与村“两委”关系模糊,缺乏正式的权力和官方权威去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导致新乡贤的参与诉求与参与结果呈现较大的反差,自身的追求与理想无法付诸实践。而且由于新乡贤不具有官方身份,缺少体制赋权,导致部分村民对其治理身份存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㊶刘婷婷:《新乡贤治村:动力机理、阶段进程及实现路径》,载《乡村论丛》2021年第4期。张立军的行为则表明,新乡贤通过合法途径担任村“两委”负责人、掌握村庄公权力是避免此种问题产生的重要方法。由新乡贤担任村党组织和村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人,不仅能够解决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的问题,增加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和接纳,而且还使得新乡贤能够运用权力资源与制度力量引导乡村发展方向、消除治理障碍、促进人才回流,保障决策的顺利推进,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

(一)运用权力引导乡村发展方向

既有研究和实践现状表明, “由于基层政权组织主导着村级公共资源供给与分配,村‘两委’作为村庄的正式代理人,在政策动员逻辑下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会引起村‘两委’的关注,使新乡贤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更有甚者二者会产生矛盾与对立”。㊷参见前引⑥,付翠莲、张慧文。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应当“主要是以‘辅助者、输入者、指导者、驱动者’的身份定位参加乡村治理,发挥‘补位、辅治’作用”。㊸李传喜、赵丹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回归与乡村治理格局重构》,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2020年第5期。既有研究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是,村“两委”掌握村庄公共权力、主导村庄发展,而新乡贤则在体制外独立发挥作用。张立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身心投入乡村治理,实际掌握了村庄事务决策权,融合了两种治理权威,能够以一体化而非双规掣肘的方式输出治理理念,主导村庄的治理和发展。

在张立军担任小禾洞村党总支部书记之前,该村较为贫困,村“两委”的运行效率、工作成效都相对一般。在其担任书记之前,村“两委”甚至未能建立起专门的办公场所,连基本的日常运行保障都存在问题。据张立军介绍,若继续由工作效果相对一般的“他人”担任书记,其乡村治理理念必然难以得到高效执行和实施。张立军认为,“要改变整个村的现状,还得有一些好的理念、好的规划,甚至以后发展起来要有一些业态,也就是说有一些项目进去,这个村才能变亮。我就决定了,要回来担任村书记”。㊹参见前引㉖。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乡村治理理念和设想贯彻、实施下去,真正建立起能够引领村庄发展的干部队伍,2014年,张立军在与镇党委沟通后报名参加了小禾洞村党总支部书记选举,并且以得票第一的结果成功当选。

张立军既是经济能力,也是政治能人、社会能人,其熟知乡村权力资源及其运作方式,善于适当运用权力引领村庄发展方向,通过政治公关为村庄发展谋求有益资源。在担任小禾洞村党总支部书记之后,张立军倾力投入,并发挥退伍军人的本色,实干果敢,调整好村“两委”班子,提高村干部工作效率,建设乡村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此基础上,张立军和村“两委”成员带领小禾洞村开展了诸多变革,使之逐渐走出贫困状态。如在张立军和村“两委”的推动下,小禾洞村完善了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为资源走进来、产品走出去打下了基础。2014年,小禾洞村引进了特石农场有限公司。特石农场拥有土壤检测与改良、水系改良、废弃物循环利用、有机养殖、有机种植、病虫防控、产品深加工等八大技术模块,为小禾洞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助力。而且特石农场的进驻为小禾洞村农民在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方面提供了四十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村民就业,缓解了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此外,最为重要的是,在张立军的推动下,小禾洞村以村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了前文所述的吾乡别院民宿群,带领小禾洞村走上了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破解了乡村振兴发展难题,实现了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增收的目标。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张立军还通过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的方法,将小禾洞村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走向确定下来,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指引村庄发展。目前,小禾洞村的发展蓝图、路线、三年计划、五年计划均已经基本明确。譬如,在张立军的牵头下,2019年5月由广州地理研究所承制了《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小禾洞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2019年4月小禾洞村村委会和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承制了《小禾洞村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社区项目规划》,2019年4月由惠州市吾乡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制定了《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小禾洞村互助乡村生活社区规划方案》。2020年5月,张立军在已实质上掌握村庄决策权且小禾洞村的发展步入了既定轨道之后,张立军主动卸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开始担任副书记,将主要精力投入小禾洞村的长远发展事业。

从修建村庄基础设施,到引进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再到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发展民宿旅游、走上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权力要素都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通过掌握村庄决策权,张立军在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引进、发展规划的制定、民宿旅游的开发等事项过程中所得到的不是来自村“两委”的审查、阻碍和影响,而是来自村“两委”的帮助、执行和贯彻。通过妥善运用村庄公权力,村民自治与乡贤之治、自治力量与社会力量得到了有机结合并形成了同向合力,以一体化的方式引领村庄向前发展。“权力体现的是实际的能动力量,是现实存在,属于实然领域。”㊺孙国华、孟强:《权力与权利辨析》,载《法学杂志》2016年第7期。若不掌握村庄公权力,则张立军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游说村“两委”以获得支持,势必影响其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发挥。通过掌握村庄公权力,新乡贤由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从属者、服从者和参与者转变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者、引领者与组织者,不仅获得了反支配的能力而且获得了支配他人的能力,有能力动员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二)运用权力排除乡村治理障碍

做好乡村工作的困难在于很多时候各类层出不穷的问题会阻碍乡村治理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回馈乡村、推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新乡贤必须要掌握村庄权力。只有掌握村庄权力,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利用制度力量解决乡村治理的困难、排除阻碍乡村治理的障碍,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环境。恰如马克斯·韦伯所言:“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㊻[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小禾洞村要发展民宿走乡村旅游的路线,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为此,在张立军的推动下,小禾洞村对“脏乱差”的环境进行整治,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㊼“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禾洞村委会持续加温鼓励坚持不解,迅速行动,真抓实干,充分利用好时间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2018年3月26日至4月份,在小禾洞村委会联星村、光辉村、四新村、横坡村、水仙布村、下排村、下新屋小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钩机、运输车在紧张而又井然有序作业中,镇、村干部正在指挥拆除危旧楼房、废弃猪栏及乱搭乱建违法建筑等。据了解,小禾洞村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自愿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现场拆除危旧房屋29间,面积超过4500平方米。”以上张贴于小禾洞村委会宣传栏,宣传主题:《梁化镇小禾洞村委会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因地制宜进行拆旧复绿,对庙宇、祠堂、传统民居均进行翻修及保护,为古树名木建立特色树池、围栏,在村内配置了休憩座椅,保留并保护了6口古井,大幅改善了小禾洞村人居环境。此外,张立军还推动小禾洞村将道路两旁的民房进行墙体外立面改造、美化,打造特色景观,美化小禾洞村的形象,以更美促更富。

在进行村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张立军还妥善运用权力推动制定了《小禾洞村保洁质量标准》《小禾洞村农村保洁员考核办法》《小禾洞村污水设施日常排查管护工作机制》等规范制度,将“村道两旁不能种果树”㊽之所以禁止在村道两旁种果树,一是因为果树会导致小孩爬树摘果摔伤,二是村道旁种风景树有利于美化乡村环境。等规定写入村规民约,为建设美丽乡村建章立制。由于村居环境整治效果显著,2017年,小禾洞村被惠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惠州市卫生村”,2018年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如此结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掌握权力是实现权利的手段。张立军之所以运用权力整治环境、排除发展障碍,既是建设美丽乡村深化乡村治理实践、实现村民权益的理性行动,也是张立军自身在小禾洞村经营民宿旅游生意、保障自身权利的现实所需。正如有论者所言,“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力主体,不仅有动力寻求或者建构权力的价值支持,而且往往也有能力获得这种支持”。㊾王莉君、孙国华:《论权力与权利的一般关系》,载《法学家》2003年第5期。理论上,“‘权利’的实质就是一种合理的、可以被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利益’”,㊿汪习根、周刚志:《论法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定位》,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1期。掌握权力则能够保障自身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使得自身合理诉求更好地得到关注和满足,促成权利从应然状态转化到实然状态。

(三)运用权力促进人才流入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让更多的资源、人才进入乡村。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张立军善于运用权力促进本村人才回流和外部人才流入,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张立军运用权力促进人才回流的最直接体现是运用权力解决“一户一宅”问题,吸引外嫁女返乡。随着小禾洞村的本村环境、经济、生活日渐向好,近年来不少外嫁女申请返回小禾洞村建房。小禾洞村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为外嫁女返乡提供方便,吸引外嫁女返乡。其一,为外嫁女户口回迁提供服务。由于担任市人大代表以及在外考察等原因,张立军对“一户一宅”政策较为了解,为此在小禾洞村开会时其向村民强调:有意返乡建房的外嫁女应在政策宽松时尽快将户口迁回本村,从而取得建房资格。对于有意迁回户口的外嫁女,张立军会组织村小组进行签名盖章,帮助外嫁女完成户口回迁程序。其二,对于户口不迁回但有意在小禾洞村建房的外嫁女,允许其投靠娘家父辈,与娘家父辈协商在其宅基地上建房。在小禾洞村,外嫁女娘家父辈一般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或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按政策可享有两处宅基地。参见前引㉓。第三,在土地确权时做到不完整确权,为村民自治留下更多空间。在行政机关要求对土地进行确权登记时,村里实行自愿的办法,对于上级行政机关未要求硬性确权的土地不予确权。“例如生产队有500亩地,确权上报400亩,剩下的100亩就可以运作了。如果全部都确权了,就没有流动性了。”参见前引㉓。通过不完全确权,小禾洞村能够为人才回流预留更多土地。按照惠东县人民政府的相关通知,确权登记范围是:“全县集体土地范围内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永久性存续的、结构完整的农村主要房屋,不包括简易房、棚房、宗祠堂、独栋厨房、农具房、圈舍、厕所等临时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参见《惠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总登记的通告》(惠东府告〔2020〕38号),惠东县人民政2020年9月30日发布。由于小禾洞村的做法能够帮助解决外嫁女返乡的土地问题,近两年该村主动返乡的外嫁女已超20户。这些返乡外嫁女对小禾洞村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村内不少道路、桥梁、庙宇由返乡外嫁女主要建设和参与建设。此外,张立军还通过为乡贤建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凝聚人心、留住乡贤、汇聚人才,促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除了对内适当运用村庄公共决策权为村庄发展扫除障碍、明确方向,张立军还担任惠州市人大代表,对外积极运用政治话语权为村庄发展谋求有益资源。在2017年市“两会”上,张立军领衔提出《建议市政府要加大修通自然村公路的建设》,并很快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并实施,全市的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在2017和2018年期间集中启动,实现了村民多年来的愿望。以张立军所在的小禾洞村为例,2018年有6.1公里通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底化。黄晓娜、陈瑞凤:《降低门槛建成“组组通”硬化路》,载《惠州日报》2019年12月30日第A4版。

总体而言,在基本符合法治框架和政治大局的前提下,通过处理好与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基层政府的关系,正确引导和妥善运用公共权力,张立军有效实现了国家法律要求、党委政府期待、基层群众期盼的三向互动,改变了资源单向流动的格局,实现了人才、资金的流入,初步呈现了乡村善治的局面。

思考

由于张立军给小禾洞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让小禾洞村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小禾洞村村民就会对张立军予以认同,就会认可张立军的乡村治理思路和发展规划,并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和村庄建设中来,为村庄发展出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如小禾洞村的村道修建成本比周边村的村道修建成本低不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修路的过程中,不少村民主动出钱出力,自觉提供挖掘机等机械,帮助修建村道。实际上,作为全方位回归的在场乡贤,张立军不仅改变了乡村外貌和经济水平,还“在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方面给普通乡民以示范效应”,参见前引⑤,胡鹏辉、高继波文。通过言谈举止感化了乡村社会风气、更新了乡村社会认知、改变了乡村社会习惯、引导了乡村社会发展,形成和凝聚了发展共识,汇聚了乡村振兴的合力,推进了乡村治理,塑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前文所分析的四类要素中,情感要素是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自觉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能力要素是保障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实力要素奠定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的根基和依靠,权力要素为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引领方向、消除障碍提供了正当性证明、合法性保障以及可资利用的制度工具。

为了强化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可按照回归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依托,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为新乡贤回归乡村、投资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创造必要条件、提供政策空间、搭建制度平台,将张立军的个人行为拓展为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制度性行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具体而言,一方面,尊重和保障回归新乡贤在乡村的主体地位。对于已经回归乡村的新乡贤,可通过赋予宅基地使用权、授予村民资格等方式,使得乡村能够真正地留住人才。例如对于长期在村内居住但没有宅基地的新乡贤,可通过立法引导和村规保障的方式尝试授予新乡贤宅基地使用权,使得其能够长期使用宅基地,解决其居住问题。对于不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和本村村民资格的新乡贤,可以给予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成员”待遇,回乡稳定居住的新乡贤如果符合条件则可将户口迁回农村,获得正式村民身份,不符合条件的可以给予特殊村民资格,赋予其出席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的资格,对乡村事务具有一定的投票表决权,更可在现场就乡村事务发表意见建议。通过赋予新乡贤必要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村民资格,不仅能够强化新乡贤的生存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够“留得住”,还能够增强新乡贤的情感归属和心理认同,强化情感要素支撑和主体意识,保护和提升新乡贤干事创业和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干得好”。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雄厚实力、超常能力但尚未回归的“场外”乡贤,可借力“第一书记”制度,由德才兼备的新乡贤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解决新乡贤权力要素缺失的问题。通过借力“第一书记”制度,吸纳德才兼备的外来投资者和“场外”乡贤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有效壮大乡贤队伍,提升乡贤作用,发挥乡贤价值,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乡村振兴。此外,对于未返乡的新乡贤,还可通过培育新乡贤组织、开展乡贤定期交流等方式加强新乡贤与乡村的情感维系,吸引其全方位地返回乡村、投资乡村、建设乡村,促进新乡贤的项目回流、资金回流、技术回流和信息回流。采取上述举措,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新乡贤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行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善治。

同时,还应注重对回归乡贤进行必要的规制和监督。现代化治理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基础是法治,具有长久影响力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必然是法治。但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乡贤利用自身权威、能力和资源进行乡村治理,更多的表现为人治色彩。如张立军对乡村治理和法治的某些看法、对村“两委”的控制都具有较浓厚的人治意味,使得自治与法治、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张立军看来,法治有时缺少灵活性、针对性,不符合现实所需,因而乡村不能靠法治,乡村应当靠乡治。参见前引㉓。既有的治理经验表明,人治下的乡村治理有可能会导致权力寻租、民主萎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民主法治。为此,既要提升乡贤回归的主体自觉,完善乡贤回归的制度支撑,依法尊重回归乡贤的法律权利,在法治下发挥回归乡贤的治理作用,也应注重在村内外对回归乡贤进行必要的法律、制度规制和监督,保障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更多地发挥正向作用,避免消极作用的出现。

猜你喜欢
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我和乡贤有个约会”征文启事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乡村振兴中乡贤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乡村振兴中乡贤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始兴开展“千名乡贤扶百村”活动
建设新乡贤文化 助力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