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2 21:1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育人体育

袁 泓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8)

引言

在全面育人理念之下,高校体育教学进入革新阶段,也需要高校做出调整。在全面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知识、身体素质本身,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及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全面突破。本文即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革新与拓展,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互动性,由此达成日常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

一、全面育人理念下体育教育关注点的转变

1.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调节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获得身体机能、体能、体格以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即为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的达成。身体素质更注重个人的体能、精神及适应能力,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体育课堂不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提升,同样关注到学生的各项指标和能力的生成,尤其是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艰苦奋斗能力、自强不息品质的养成等,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1]。身体素质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全面育人视角下,教师可以尝试观察学生身体各项器官的系统功能及神经调节功能的展现,由此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判断,并逐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班级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体育学习中,通过体育训练实现自身体能的逐渐提升。例如,在一个班级组织开展体育训练过程中,关注到男生与女生身体素质天然的差异,准备不同的项目和活动形式,展开分层教学,使班级每位学生都能有参与感,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有所提升。在全面育人视角下,体育课堂更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成长,最终指导学生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形成的具有优秀品格及崇高理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包括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在全面育人视角下,体育教学应当鼓励每位学生的参与,也要促使学生通过挖掘体育运动中的各项要素来展现体育精神,以此激励学生全面革新发展的理念所在[2]。在全面育人视角下,教师于体育课堂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内涵与魅力,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将体育兴趣升级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认识,促进学生终身受益。以体育精神浸润心灵,体育育人,能够帮助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从而克服困难。

3.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品质

全面育人视角打破了单一学科的思维,将其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则不仅仅关注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也通过体育学习、体育课堂、体育精神等,去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大思政”理念下的德育进体育课堂。全面育人环境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也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3]。在全面育人视角下,改革体育教学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且依托于体育所特有的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等意识,以及面对胜负的心态调整等,帮助学生向心态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逐渐帮助学生养成合作、积极阳光等心态,同时也消除因学业、就业等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在另一方面,全面育人视角下,体育教学积极改革,也能培养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等,使学生在积极阳光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精神。同时,体育本身在于不断突破身体极限、突破各种困难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无惧困难的勇气以及坦然面对成败的乐观心态等,全面丰富道德品质。

二、全面育人理念下教学改革路径

1.体育教学改革相对缓慢

尽管高校扩招、改革等逐渐深化,高校教育整体发展改革,然而体育教学的改革依然相对缓慢,在体育教学形式、知识结构调整都有提升空间。体育学科在高校的独特情况,也使得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形成承载全面育人的意识及服务。在全面育人视角下反思体育教学,可以发现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高校对体育教育育人功能认知依然不足。在很多高校领导、体育教师心中,依然认为“体育课程就是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课程,其主要目标依然是强身健体”;二是高校范围还未形成体育文化的氛围。学校以体育为主题的活动尚未形成氛围,多数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依然是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的。体育学科本身的情况、地位,使得人们很难关注其对全面育人的参与,单薄的教学目标、缓慢的教学改革、尚未形成参与育人意识的教学工作,都使得体育育人的实现依然路途遥远。

2.体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多数学校依然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完成”的阶段,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通过观察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现,其内容依然以更新相对缓慢的教材为主体,以室外课程为主要形式,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舒缓筋骨,但却没有得到更高层面的教育[4]。体育集中于课堂,而课堂缺少变化与内核挖掘,很多学生都能感受到跑步、篮球、立定跳远等基础体能的训练项目,从中学开始充斥着校园。而对于体育应当承载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功能却迟迟未见,必要的体育游戏或体育延伸训练十分有限。课堂内,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也十分有限,学生兴趣未得到有效关注。课堂外,校园范围的体育学习氛围并不浓厚,缺乏体育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即使与体育相关的选修课整体占比都十分有限。

3.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在全面育人理念下,体育教学面临新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此时,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群体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着偏向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和学习,缺乏相对综合的技能,也很少关注更多的体育学科的外延。另一方面,全面育人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技能或某项单向技能的培养,也不再是单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挖掘,而是相对综合的、全面关注人的成长的过程换言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了解班级学生的体能、了解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体育点,还要以体育课堂为载体,将体育热情、体育理解、体育精神,以及各项与之相关、可以挖掘的育人的点都有所关注,并以体育课程特有的表达进行传递,启发学生成长,这对当前体育教师而言,是难点也是探索点。整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升,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和教育的优化,这些都是教师面临的切实的问题。

4.高校体育教学评定有待调整

目前,除了教学模式、教师素质的调整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评定环节也有待调整。全面育人视角下,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身心协调发展,评价环节本身也是一个反馈、沟通的环节。然而,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着如下问题:其一,课堂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依然只有任课教师。原本该参与到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家长、教研组等的综合评价并未达成,很多时候,教师会依据自己的判断以及想法给出评定。其二,体育评价结果性较强,且关注点相对单一。在体育评价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最终反馈出的数据,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但是对学生体能的变化、参与体育课程前后心理健康、身心愉悦程度的变化等,都没有足够的认知。在组织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学评定有待调整,教师与学生需要加强互动。

三、全面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

1.组建扎实的教师团队

在全面育人理念下组建扎实的教师团队,能够为全面育人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首先,调整教师选拔标准,关注到教师的教育技能、综合素质以及体育专业程度的选拔[5]。一般而言,体育教师聘请多为师范类院校,但高校在选择时可以关注该人才是否具备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的体育教练员资格等,只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逐渐将其转变为体育教学的实际,服务于学校教育。其次,做好在校期间的教师团队培训。全面育人不是单一课程、单一项目,而是代表高校以育人为先的教育工作调整,组建扎实的教师团队,需要学校从领导层面进行统一布置、统一指导,通过教研会、全面育人理念相关讲座等,帮助教师转变认知,形成统一思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是学校应当为教师做出的考虑和安排,也为全面育人在体育教学的展开做出铺垫。

2.以全面育人优化教学模式

以全面育人为基础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线下课与线上课等多元教学平台。课堂教学的表达影响着全面育人的效果,也是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的重要形式。深度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围绕学生角度出发展开体育教学,如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互动。以人为本是教学革新的基本理念,也是全面育人达成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将男生、女生进行分层,逐渐增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如女生偏好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都可以成为高校体育课堂的一部分;再如,变化各种形式,在体育课堂尝试小组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不再是教师单纯地进行演示,学生练习,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技能的学习。这样可以促使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一些体育项目的学习。

高校体育教学尝试界限的延展,不再拘泥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通过选修课、线上视频课等形式逐渐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如不同的课程内容、相应的心理学讲座和健康讲座等,为此推进日常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去获取知识。

高校体育教学也要尝试向“互联网+”要成绩。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从不同角度参与到高校体育,除了可以通过网课等形式实现课堂的延伸,还可以带来教学思路的变革与调整思路,很多创新思路可以在网络平台找到痕迹。同时,也可以以网络为载体,去更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学生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观察到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前后的身心变化,为体育课堂注入科技支持。

3.创设良好的体育氛围

创设良好的体育氛围,是当前高校为体育教育改革所做出的努力。例如,每天下午的“阳光三点半”,组织学生进行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的练习,学生可以自由地参与其中。在奥运会期间,学校应进行奥运宣传、组建相应的校园运动会等活动。一些地处少数民族多地区的高校还可以尝试组织特色的“少数民族运动会”,既有民族特色,又遵循了体育精神。

在学校教育大环境下,通过增加体育选修课、修建体育训练场地等,实现对体育硬软实力的全面维护,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且扎实的氛围。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以全面育人为改革,以教学工作为发展,为教学与成长做出良好的铺垫,更深层次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拓展,全面达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展开。只有当体育在学校占据一席之地体育所特有的精神基因,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展现。

4.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育人视野下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发生着转变,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发展中。在组织教学中,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互动带来更多的思路解析、思维互动,也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评价中,教师应丰富评价主体,邀请学生参与评价,实现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形式。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家长的远程反馈,包括孩子回家后精神风貌、日常参与体育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中,逐渐强化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体育兴趣以及体育表现等多项考察与记录,不再局限于对体育教学固有的结果性评价,注重其延展。

结语

全面育人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面临全面革新,课堂教学呼唤创意表达、内涵外延,在学校范围内也需要更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基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全面分析,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为课堂教学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与互动点,也由此带动当前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以体育育人、体育感人,使体育成为全面育人独特且珍贵的一环。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我们的“体育梦”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