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激活生命 合作共创未来

2022-11-22 19:58海南省临高县第二思源实验学校王兰妹
新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小组长组员课堂

◎ 海南省临高县第二思源实验学校 王兰妹

《礼记·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也主张“乐多贤友”,说明我国在古代就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在学习上主张“竞争”,导致出现焦虑性学习状况,这种焦虑直接影响到家长,出现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贩卖焦虑的教育机构,“虎妈”“鸡娃”等教育新词不断涌现,教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我们过去的教育一直在强调竞争!错了,首先应该是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就将合作的范围缩小为“二人组”,把这种二人合作命名为“和谐互助”,从而风靡全国,前来学习的教师络绎不绝。这也说明了人们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困惑和对教改的渴望。

什么是小组合作?笔者认为,小组合作是在教学活动中有共同的动力和目标,通过学生的协调、讨论、分工,分步骤完成学习任务,有共同荣誉感的学习形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但在传统的课堂中讲授法用得较多,有的甚至变成“满堂灌”,整堂课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则沉默不语,在课堂上“神游太空”,教师可能还察觉不到。而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思维、语言被禁锢,变得越来越不会说,等到上公开课的时间,教师会指定某个学生“配合演出”,课堂已经变成教师表演的课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大多教师常常等不及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而是急着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却无法消化知识,求知欲在一天天的被动学习中慢慢失去,“高分低能”已经成为“满堂灌”课堂的“标配”。

二、团队小组的建立与培养

如今,已经有非常多的专家学者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否能为己所用呢?如果是直接的“拿来主义”,恐怕也会产生“淮南为橘北为枳”的困扰。理念要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本地学生的学情,笔者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归纳出以下几点做法:

1.均衡分组。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关键,教师应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因素、性别搭配、交往能力等综合情况,将人数安排在4~6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各组间的水平应该差不多,这样才能激发小组间的竞争能力。组长要由学习能力较好、性格活泼外向、有号召力的学生担任。

分组后,小组成员需相对固定,因为组员间配合的默契度、组内认同感等,需在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如果随意流动,小组则无法形成凝聚力。

分组完成后,教师还需要通过给小组取名字、定口号、定组歌等活动让组员相互认识,提升组员的认同感,形成一个真正的小集体。

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共有38名学生,总共分7个小组,有6人组,也有4人组。讨论时,以组长为中心,组长在哪、小组就在哪,组员离开座位,围在组长身边进行讨论。

2.小组培训。一个成熟的合作小组需要培训,如果没有培训,可能会导致学生习惯“单打独斗”,没有合作意识。个别学生性格比较自我,不会欣赏他人,不愿与他人分享成功,怕别人超越自己,不愿意帮助他人;也有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因为自尊心、怕他人笑话而不敢向他人请教;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分组之后教师要经过一系列有计划、周密的培训来增强成员间的配合默契度。首先要进行思想培训,让学生明白“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认可合作学习的方式。笔者在培训中除了用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名言外,还会举身边的例子,像是学生都认识的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从小就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经常给同学讲解题目,越讲他就越能深刻理解答题的过程,最后他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并成为了一名教师。所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思想渗透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时间的教育和督促。

除了“心灵鸡汤”,教师也需要设计一些有关互帮互助的小游戏、小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受帮助和被帮助的幸福感,懂得互帮互助的意义。

其二,合作方式的培训,帮助各组做好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具体规则和机制。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不停地巡视,细心观察各组的表现,分工不明确、配合度不好的小组要及时调整。还要树立榜样,请优秀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合作经验,供其他小组借鉴。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本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其三,组长培训。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人物,他需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合作碰到问题时,他需要去解决困难,把全组学生的心凝聚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及时培训小组长,增强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树立小组长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小组中的威信,帮助小组长在组内迅速成长起来。

3.讨论分工。有些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过于简单,学生感受不到“跳起来摘到果实”的乐趣,有的又太难,学生无法达成,易失去兴趣;有的教师担心时间不够,压缩学生的讨论时间,或讨论的时间过长,严重浪费课堂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不管题目的难易,让学生从头到尾都在讨论……殊不知这么做,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讨论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习的效果低下甚至无效。

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用到合作学习,合作应该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不能解决思路不清晰,或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发散思维的存在一定难度的题目,才需要合作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需要参与其中,随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但不能无限延长,可以设置一个奖励机制,如某校的王老师就设立这样的奖励机制:全班有七个小组,在保证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讨论结束的前三个小组可以得到班级量化分的奖励。这种奖励机制下,各个小组会努力高效完成讨论任务,看到其他小组加分,本组的组长也会想办法尽快完成任务,不会“磨洋工”。

4.合作展示。如果说讨论是“头脑风暴”,展示则是成果输出。展示时,一般的做法是小组长代表全组展示或推荐某个组员来展示。但是这么做,只会让个别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不自信的学生因为缺乏展示的机会,变得更没有信心。

(1)分任务展示。将小组任务分配到个人,每人负责一个展示的小板块,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可以让每位组员都有展示的机会。

(2)合作讨论由能力较差的学生优先展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讨论时照顾能力弱些的学生,在合作时重点关注他们,展示时由这名学生代表全组进行展示。

(3)组内一名学生展示,一名学生板书。要求学生在讨论时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统一意见,培养小组的默契度。

(4)全组合作展示。要求各组以表演的形式完成任务,全组登台,每位组员都有台词,都有表现的机会。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消除内向型学生的恐惧心理,培养小组的默契度。

5.评价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自然要以小组为评价单位,组内的成员和小组的荣誉是一体的。

笔者在班上采用班级量化分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具体的做法有:合作学习结束前三组成员每人各加2分量化分;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成员也各加2分量化分;对展示小组提出质疑,能补充或更正的成员也适量加分……

量化分的奖励每周一奖、每月一评、每学期一结,量化分奖励机制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和成就感。只有在不断被尊重、被认可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小组合作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讨论时间的把控。在讨论时间的分配问题上,很多老师也很头疼,时间给得不够,就会走马观花,讨论变得没有意义;但如果不限制时间,则课上安排内容就无法完成。

解决策略:抛弃功利心,不急于求成。刚开始培训小组讨论时先暂时不考虑课时任务问题,给足时间,让小组成员顺利度过“磨合期”。第一步,让一部分学生先讨论起来,帮助部分组员学会分工讨论;第二步,提升普通成员的能力,培养组长“助手”;第三步,提醒组长关注能力稍弱的组员,让“后飞雁”不掉队。

各组基本掌握了讨论“密码”后,再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规定好时间,如10分钟之内完成,如果提前2分钟以上完成任务,组员可加量化分5分;如果按时完成,加量化分3分;超时完成,适当扣除相应的量化分。

笔者在训练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小组长对本组的后进组员尤其关注,经常单独给该组员“开小灶”,于是把她作为一个典型榜样在全班表扬,并加量化分,还请她在班里做经验介绍,介绍她带组的成功经验。对此,其他小组纷纷效仿,慢慢地,小组讨论上了一个新台阶。

2.文言文的翻译问题。文言文的翻译,一般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来翻译课文,教师出示重点句子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但这种做法存在不足,一是课堂时间有限,对学生的训练有限;二是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认为老师没问到的一定不会考。

解决策略:第一步,小组合作翻译全文,组内还可以分更小的二人组,以便关注到每个学生,保证学习的效果;第二步创设竞争氛围:随机指定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他可以选择文中一个句子提问班里任何一个同学。在这种环境下,“小老师”会挑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来提问,选择接受挑战的学生,一定也是他认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如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一个小组长环顾一周,选定了挑战的对手后进行提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该如何解释?”被挑战者略一思考,准确无误地翻译了句子,顿时满堂喝彩!要知道,平时的他可是“翻译困难户”,平常的测试中关于翻译句子的题都是交白卷的。

笔者多次尝试这种学习方式,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浓,几轮下来,基本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都能作为问题提出,被抽到当“小老师”的学生会非常得意,而“学生”也会铆足了劲儿地回答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阅读分享课,笔者尝试过以个人形式来进行阅读分享,但学生面面相觑,不愿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分享,即便是举手分享的,也是说得词不达意,现场的气氛比较尴尬。

解决策略:本学期在《傅雷家书》阅读分享会上,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先由小组讨论出本组要分享的主题,再由小组讨论准备分享的内容。分享的主题、内容、人数均由小组决定,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组员都在努力地按照组内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原来不愿意看书的学生也认真地看起来了书。

分享课上,六个小组各出奇招:有选出优秀者和进步者分享的;有全组齐上场,用情景剧的形式引出分享内容的……学生讨论得热烈,分享十分精彩,没有胆怯,没有害怕,各组抢着上台分享,现场掌声不断、笑声不绝,事后学生反馈:“这是一场收获满满的阅读分享课。”

4.展示的任务量问题。小组展示训练之初,笔者让展示小组把所有的任务展示完毕,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更正,但发现很多学生听完后,前面的内容基本已经遗忘,更正补充无从谈起。

解决策略:趁热打铁,展示小组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其他学生马上举手表达意见。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无论是展示者还是“找茬者”都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学效果达到1+1>2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上的“万能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只有用对了地方,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一定是自主思考,学生只有经过自主思考再去合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该独立思考,什么时候该合作探究,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课堂上的引导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小组长组员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分餐小组长
美在课堂花开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组落幕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