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健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村域经济是基于村域这个地理名词而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是行政区域经济中村级级别的经济类型[1],是乡村经济的最小空间单元[2]8。在我国早期的村域经济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跨学科的视角展开具体的调查研究,如费孝通先生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村的生产关系、分配体系、贸易体系、消费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生动地呈现出来[3]3;葛学溥(Daniel H.Kulpll)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广东凤凰村的经济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论析,认为凤凰村村民的经济生活是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4]65。此外,陆学艺、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石田浩、施监雅(G William Skinner)等学者①陆学艺的《内发的村庄》、[美]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的《中国的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日]石田浩的《中国农村的历史与经济》等著作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的农村经济展开细致的论述。也分别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的村域经济展开深入的考察和探讨。近年来,学界关于村域经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如河南省多导向的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5],黑龙江大湾村“农—牧—企”综合外向型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6],河南省十里铺村“基地+农户”型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7];二是村域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如广东长教村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8],云南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中手工艺产品对村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9],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差异因素研究[10]。本文借鉴以上成果,以桂中多民族聚居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陈双村为个案,探讨易地搬迁的多民族聚居移民村落村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发展要素和创新发展模式。
陈双村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位于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西北部,距思恩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环江城区6公里;东衔中山村,南连三乐村,西邻中兴村,北靠叠岭村;205省道和思洛二级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有28个自然屯①自然屯名称分别为石付、中田、下本、高龙、兴龙、定伟、塘母、绿林、新吉、大伦、丰林、肯发、肯沃、厚仁、龙背、双源、肯善、财旺、重源、新源、新凤、双乐、龙江、双兴、才重、陈屯、龙源、才元。,30个村民小组②村民小组分别是石付屯、中田屯、高龙组、龙岩一组、龙江组、东兴、下本屯、双乐、陈屯、财旺、绿林、花欧、定伟、塘母一、塘母二、才元一、才元二、大安、龙岩二组、木论、上南一、上南二、肯发一、肯发二、肯发三、下南一、下南二、龙背、才重、龙源。,其中20个是移民屯③移民屯分别为高龙、兴龙、绿林、新吉、大伦、丰林、肯发、肯沃、厚仁、龙背、双源、肯善、财旺、重源、新源、新凤、双乐、龙江、双兴、龙源。,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世居于此,其他民族大多是后迁而来。截至2019年末,全村共有905户3280人,其中移民396户17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4%,大多为贫困移民和库区移民。④本文中陈双村的数据来自当地调研。
陈双村的村域经济来源主要是以种植沙糖橘、沃柑、香柚、水稻、甘蔗以及种桑养蚕,其中甘蔗、桑蚕、水果是支柱产业,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约173.3公顷、甘蔗种植面积约11.3公顷、桑园面积约34.7公顷、水果种植面积约421.3公顷,形成了“环江花山果海休闲农业示范区”。近年来,陈双村获誉颇丰,2013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5年11月,陈双村双乐屯被自治区授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百佳村屯和广西首批“绿色村屯”称号;2017年3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陈双村瑶、苗、毛南移民新村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0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2021年5月,陈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乔家君基于对河南村域的考察,将河南村域经济类型分为农业主导型村域经济、工业主导型村域经济、工农综合发展型村域经济、服务业主导型村域经济、城中村型村域经济5种类型。[5]王景新在对长江三角洲村域的研究中,对村域经济类型做了定性分析,将村域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古村落和农家乐集群村落)5种类型。[11]本文基于对陈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认为其村域经济类型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型经济和旅游型村域经济两种,并且这两种村域经济类型在该村村域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兼容共生、相辅相成。
传统农业型村域经济是指村庄以纯农业户和以农为主、打工为辅的兼业农户为支柱,多数农户以妇女和老人务农,优质劳动力外出务工。[12]村域的经济发展以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为主要支柱产业。陈双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托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在经济作物的种植上不局限于某种单一作物,而是多种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具有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化和规模化的特征,为该村农业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陈双村作为易地搬迁的多民族聚居移民新村,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村落。据陈双村东兴瑶寨的陆AS⑤陈双村东兴瑶寨的组长,于1996年搬迁至现移民点。讲述,“陈双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其中去广东的最多,村里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但是近些年也有很多年轻人回来了。”笔者在毛南族技艺培训中心和双乐苗寨就看到了不少青壮年男女,毛南族技艺培训中心的青年妇女正在从事民族服饰的制作,双乐苗寨的苗族小伙们正在一起制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木凳,但是目前村域总体上还是以老人和儿童群体为主,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老人群体作为村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主要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其中男性老人群体主要从事砂糖橘、水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护,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大都来源于此;部分女性老人群体会从事蚕桑的种养,从中所得的收入主要用于补贴家用。也有不少村民在农闲时去村委会附近的水果加工厂赚取额外的经济收入,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方式。此外,陈双村作为自治区授予的“百佳村屯”“绿色村屯”和“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近些年乡村旅游经济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发展,也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品牌旅游项目,但是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是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其中水果产业的大力发展丰富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了旅游经济和农业经济齐头并进、兼容发展的趋势。
旅游型村域经济是指以整个村域或村域内的部分区域为核心,以村域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依托,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地的各种文化、自然、民俗和历史等资源,促进该村村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村域经济发展类型。作为当前社会上较为热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在乡村旅游热的背景下,陈双村作为易地搬迁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以村域旅游型经济发展为核心,充分借鉴其他旅游型村落的发展模式,挖掘村域内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结合本村的经济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环江花山果海休闲农业示范区。该示范区核心面积有约206.7公顷,以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依据其产业基础、资源分布、道路交通及功能定位,将其规划为“一核二块八园三寨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其中“一核”指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二块”指农耕文化体验和民族文化体验两大主题板块,“八园”指农耕体验园、四季瓜果园、水果采摘园、水果大观园、休闲垂钓园、桃花观赏园、荷花观赏园、樱花观赏园,“三寨”是指双乐苗族风情寨、东兴瑶族风情寨、龙江毛南族风情寨,“一中心”是指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园区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目前已拓展至塘母、陈屯和石付等14个屯,面积达330多公顷,促进了全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此外,双乐苗寨、东兴瑶寨和龙江毛南族寨三个屯的村民还自筹160万元,打造了集少数民族风情、观光体验农业、多种水果采摘、民俗表演等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旅游型经济作为当前陈双村村域经济的核心发展类型,是陈双村村域经济保持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对于陈双村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型经济的良好发展也将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村域经济作物的销售量和知名度,从而实现村域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双向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升易地搬迁贫困村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村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陈双村在村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勇于争先,充分利用和开发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和高效高质的党建队伍,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和“支部+能人+基地(合作社)+公司”等村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为易地搬迁的多民族聚居区村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
一个地区先天的自然条件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于农业发展的好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陈双村地处广西中北部,境域气候为南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9.9摄氏度,最高气温30摄氏度,最低气温0摄氏度,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村内到处散布着小沟和池塘,有着充沛的水资源。此外,该村还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现有耕地面积约715.9公顷,其中水田约161.3公顷,旱地约554.6公顷,占全村总面积的35.22%。这些优质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村多种类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村域农业种植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陈双村提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四级农产品经营发展模式。
在该新型农产品经营发展模式的指引下,陈双村改变了以往低效率、低产量的农户单干式农业发展模式。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由村委牵头,成立了一系列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共建农业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统一规划、统一经营,为农户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不但为农户提供果苗、肥料以及种植技术支持,而且负责开拓销售渠道,与农产品公司对接,以集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形式将农产品售卖给农产品公司。农户只需适时对农产品进行管理和采摘,并交给合作社即可。这种农产品经营发展模式的建立不但大幅度节约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和促进了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而且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户的增收。截至目前,该村共建有环江甜甜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陈双村龙背种养合作社两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环江甜甜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沙糖橘种植示范基地约9.3公顷,合作社面积约40公顷,社员8人,带动8户贫困户种植及塘母屯、地里屯、下久屯等周边30人就业;陈双村龙背种养合作社由龙背屯村民小组成员共24户(其中贫困户6户)组成,有沃柑种植示范基地约16.7公顷,并与广西环江家文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的水果生产技术传授网络,大幅度提升了水果的产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四级农产品经营发展模式在陈双村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促进了村域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且在陈双村的脱贫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多民族聚居区村域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生动案例。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13]其中经济价值作为其“使用价值”的重要表现方面,在当前民族文化经济化的热潮下,受到全国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热捧。陈双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村落,具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比如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罗嗨山歌”等在此交相辉映。因此,该村在充分开发各民族文化资源和利用自身村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在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的指引下,陈双村在认识到自身村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身的长处,将农耕文化体验和民族文化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路线。比如,双乐苗寨、东兴瑶寨和龙江毛南族寨三个屯的村民自筹160万元,打造了集少数民族风情、观光体验农业、多种水果采摘、民俗表演等于一体的民族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在苗族苗年、瑶族盘王节、毛南族分龙节、壮族“三月三”、汉族“六月六”丰收节等民族节日,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苗族“芦笙踩堂舞”、长桌宴,毛南族“傩面舞”,壮族“罗嗨山歌”等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还可以亲身感受水果采摘、鱼塘捕鱼、稻田抓鸭等农耕文化的深层次体验。此外,在陈双村毛南族技艺培训中心,毛南族的民族传统技艺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独具毛南民族特色的花竹帽和毛南族服饰,还能亲手体验毛南族花竹帽、毛南族民族服饰和毛南锦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感受毛南族民族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农业(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下,不仅不同民族文化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得到了发扬和传承,而且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在民族文化的推动下,陈双村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实现了同向发展,为实现村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当前全国各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都积极地探索将党建与各类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如辽宁黑山提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村域经济发展模式,新沂市港头镇提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新型经济协作模式,仁寿县梨树村提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经济运营模式。党支部的建设对村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建设好坏将直接影响村域经济的发展。[14]陈双村党支部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具有广泛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率先提出了“支部+能人+基地(合作社)+公司”村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陈双村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9月,下设2个屯级党支部和1个老年人协会党支部,共有党员91人,其中10人为汉族,其他均为少数民族。在村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引导下,陈双村基层党支部积极参与到村域经济的发展中去,其中瑶、苗、毛南片区党支部在陈双村党委的领导下,创立了“党委搭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先锋驱动——产业带富工程”模式,瑶、苗、毛南片区党支部书记韦YR①双兴苗寨的苗王,现任陈双村村委委员,毛苗瑶片区党支部书记,第一批迁居陈双村的外来村民,于1995年自环江县驯乐苗族乡长北村尾召屯迁移而来。作为村里的党员和能人,他第一个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在2010年种植了1公顷砂糖橘,于2014年获得了6万元的收入,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此后,他将种植技术教授给同屯的苗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村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并在村党委的监督和指导下成立了环江陈双果海原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环江裕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大提高了易地搬迁贫困户的经济收入,这三个移民点的毛南族、苗族、瑶族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1.5万元,其中双乐屯的苗族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此外,陈双村基层党支部还致力于从党建制度方面寻求突破,增强村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供给,提出了“六联六促”和“五变五美”的党建长效机制,其中“六联六促”中的“生产联营,促群众脱贫奔小康”以“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和“三比两拼”活动为契机,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联营,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富裕;“五美五共”中特别强调“党建引领变强”,旨在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红雁引飞——党员能人带富”工程,打响“党建+脱贫攻坚”“党建+产业发展”等“党建+”系列品牌,真正将党建与村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党建为推力,促进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多民族聚居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陈双村作为易地搬迁的多民族聚居村落,具有“多民族”和“异地搬迁”两大特点。陈双村在发展村域经济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依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和文化特色,结合村域发展现状,从多维度积极地探索出一条具有陈双特色的创新型村域经济发展道路。其村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将丰富村域经济发展的渠道,为其他同类型村落的村域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村域经济发展经验,对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村域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随着陈双村村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水果产业的销售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线下水果商的采购,对于当前如火如荼的线上销售尚未涉及,这是相当遗憾的,如能抓住电商的发展潮流,对于陈双村水果市场的开拓将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也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公路等交通对村域的发展控制起着重要的积极引导作用[15],当前陈双村内部的部分公路还有待硬化,即使部分硬化的公路也有待进一步拓宽,如能进一步将公路等交通设施改造升级,陈双村将不仅能提高运输效率,还能节约生产成本,为村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